以“趣”激“情”,化“乏味”为“精彩”
2022-04-27黄城霞
黄城霞
【摘要】计算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驱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一节平淡无奇的计算课堂得到满堂精彩,达到算得准,算得快的学习效果。本文主要探究趣味计算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趣味;计算教学;课堂
有些教师认为,计算教学很容易,只要教会学生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哪些地方最容易出现错误,让学生记住计算法则就行了。但是,在计算中学生很容易把计算方法混淆,错误答案花样百出,检测的得分率不高。为此,计算课上得枯燥无味,成了老师最头疼的课堂,计算也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知识。其实,在计算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精心设计每个有趣的教学环节,就可以激发学生计算的乐趣,使一节平淡无奇的计算课堂上得满堂精彩。
一、情境创设,激活课堂
在计算教学课堂的导入中创设有趣情境,不但可以丰富学生学习的生活经验,形成生动有趣的课堂学习氛围,还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意识和主动获取知识的愿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的“乘法分配律”这一内容时,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我就对学生说:“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西游记新传》。据说唐僧师徒四人历尽艰难,终于取到真经,就沿着原路返回长安城。但是一些妖怪不死心,还想吃唐僧肉。但是妖怪自知法术没孙悟空高超,不能硬来,所以妖怪们就用数学题来为难他们……”这样,创设孙悟空师徒四人与妖怪斗智斗勇,数学难题闯关的情境,让学生都为了帮助孙悟空而跃跃欲试,学习气氛非常活跃。
可见,丰富生动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乐于探究的学习情感,创造了民主和谐的活跃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中愉悦地探究新知识。
二、复习铺垫,降低难度
在新知学习之前,可以利用迁移规律,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复习与新知识关联密切的知识点,为新知学习搭好沟通的桥梁。在计算计算教学中,利用迁移规律可以降低学习新的计算知识的难度,使学生对新计算方法理解得更深刻。
例如,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内容时,利用复习铺垫的迁移规律,用抢答的方式复习了“36×100、4×25、25×8”等凑整的口算练习,为“乘法分配律”的简便计算的作用提前做好铺垫,降低了学习“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难度。学了“乘法分配律”后,当我一出示“54×36+46×36、(4+8)×25”时,学生马上联系已有凑整的经验,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知识进行简便计算了。
可见,新知学习前的复习铺垫,有效地发挥了学习的迁移作用,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降低了探究新知的难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三、动手操做,弄清算理
在计算教学的探究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比较模糊,容易混淆各种计算方法。对此,必须要让学生明白算理。只有理解算理,才能在多变的题型中找到不变的规律,才能真正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而动手操作就能让学生在脑海中将抽象的算理转化成具体表象,让学生正确掌握计算方法。
例如,我曾听过一节一年级的优质课“8、7、6加几”,教授这节课的教师首先让学生分组活动,通过用小棒摆一摆、在图上画一画、在计算器上拨一拨等操作活动理解“8+5=( )”,然后让学生与同伴交流想法。活动开始,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动手、动口、动脑。这使学生全过程参与,发现和理解了计算方法,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把教学生学会知识转变为学生会学知识,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在操作活动中学会了“8+5”的算理,准确掌握了计算方法。
可见,学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活动获得的体验,才会是最牢固、最深刻的体验。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动手操作,还要动脑思考,还要动口与同伴交流。由此看出,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算理。
四、电教科技,具体形象
小学生正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但计算方法比较抽象,对此可以利用电教科技的形象直观、动态演示等功能,形象地呈现计算的过程,生动地揭示计算的规律,使抽象的计算过程转化为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动画,有效地突出计算的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教授一年级“8、7、6加几”一课,在教学“8+5=( )”时,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为了理清学生的计算思路,再用创设“小兔数红萝卜”的情景,直观演示:“8”和“2”凑成“10”,所以把“5”分成“2”和“3”,先算“8”加“2”等于“10”,再算“10”加“3”等于“13”。这样,学生计算过程的思路就清晰了。接下来,自主探究“7+6=( )”时,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完全没有计算门槛了,自然而然地正确计算出结果。
在计算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一步步地讲解计算方法,会让有些学生很难明白算理,学习效果不佳。但是运用电教科技手段创设一些有趣的动画,再配上教师适当的点拨,学生就可以在快乐的学习中愉快地掌握计算方法。
五、儿歌口诀,归纳整理
计算方法学会以后,必须对计算法则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可以进一步捋清计算思路,深刻理解计算法则。归纳总结时,可以尝试把计算方法严谨规范的数学语言转变成通俗易懂的儿歌口诀,这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计算方法。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小数的加减法”这一内容时,在学生理解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后,进行精讲点拨:小数加减点对齐,从右往左各算起,满十进一要牢记,退一当十别大意,得数点上小数点。学生读得朗朗上口,快速地理解和记忆了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在后面的巩固练习中,学生的计算正确率非常高。
小学生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利用儿歌口诀进行归纳总结形象生动,符合小学生学习的规律,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竞赛闯关,拓展思维
新知探究完后,就要进行练习巩固。在练习环节,可以用闯关竞赛的形式,对闯关成功的学生或小组进行奖励。这样,学生在任务驱动、情感激励的双重作用下,就会对学习非常感兴趣。
例如,上面案例中那位教师在执教学三年级“小数的加减法”的课堂闯关练习时,第一关让学生抢答基础计算题,答对一题小组加十分。学生为了小组的荣誉,积极回答。第二关“我来当医生”,让学生改正计算过程的错误。指名中下层生板演展示,中层生点评。教师及时表扬,树立下层生的学习自信心。第三关,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小数加减法的数学问题。教师用课件演示:
文具店的文具价格为钢笔16.8元、圆珠笔1.5元、笔记本3.6元,练习本0.6元。
(1)小玲买了一支钢笔和一支圆珠笔,一共多少元?
(2)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教师创设这种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第四关,快乐提升练习,拓展学生思维。闯关练习设计有层次性,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发掘学生各自的创造潜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闯关成功的喜悦。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善于鼓励幻想和鼓舞。”计算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精心创设无穷乐趣的学习环节,驱动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内动力。学生学习兴致盎然,计算课堂才会精彩纷呈,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