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品质
2022-04-27周天冰
周天冰
【摘要】课堂的品质很大部分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课改的要求,新型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应时而生。信息化教学,开拓了师生的视野,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与此同时,新型的教学模式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小学美术;信息技术;课堂品质;教学模式
小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这要求教师要打破常规,与时俱进,多以学生的角度创设适合学生乐于学的美术课堂,如借助游戏激趣导入、微课讲授代替教师讲授、搭建平台让学生动手实践代替老师讲解等。学生只有乐于学,才能发自内心主动学,而不是“要我学”。品质课堂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如一把魔法钥匙,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打开一扇新奇的门。品质课堂的推行,为课堂注入力量,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点醒了他们学习的热情,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品质课堂优质资源的共享,笔者接收到许多有效的资源信息,学习到优秀教师优质的教学技巧。借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借他人之法,为我所学,然后举一反三,创新发展,把适合自己的方法迁移到教学工作,不断提升美术教学素养。以信息技术为抓手提升课堂品质,是笔者在教学上的尝试和挑战,也是笔者专业成长路上的磨炼和提升。
一、因材施教,情境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就如一首动听的乐曲,叩响学生学习的心门,拨动他们的心弦,激发他们的认知欲,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好曲还需好的“创作人”,这就要求“创作人”有丰富的学科知识,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敏锐的教学知觉,深入的教学思考。笔者以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分类垃圾桶》为例,谈谈如何进行情境导入,开启一堂有效的课堂。
笔者结合二年级学生好奇、爱动的身心发展规律,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创设“孙悟空被压五指山,需同学们闯关拯救”的情境,设计了一道道闯关关卡到微课视频中,并借助VR虚拟场景,充分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上面的三维立体与动画图景。以孙悟空的第一人称视角向同学们诉说被压五指山的痛苦,让学生仿佛身处不分类摆放垃圾的花果山,感受环境的各种乌烟瘴气,体会到孙悟空乱扔垃圾的深深懊悔,从而获得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之后,笔者让学生运用头戴式VR设备去感知更多不分类摆放垃圾的场地的凌乱,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学生一边体会垃圾不分类的危害,一边学习怎么分类垃圾,进而让学生通过语言描述构造美术形象。
二、丰富方式,激发兴趣
在小学美术品质课堂的实践探索中,教师应当做好自身的角色转变工作,除了讲解基本的美术知识之外,还要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搭建动手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所有学生,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分类垃圾桶》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分类摆放垃圾的环保意识,笔者利用尝试用希沃白板5中的“分类竞争”功能,安排了“垃圾分类放”的竞赛游戏,玩法类似于经典游戏“俄罗斯方块”。笔者指导学生用手指轻触屏幕中缓缓向下掉落的不同颜色的垃圾图形来完成操作。出乎意料的是,经笔者统计,这堂课主动举手要求参与游戏的学生占80%,学生的参与度与测试准确率都较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游戏是最能走近其心灵的,让学生在游戏的“趣味”中慢慢走近学习目标,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另外,在欣赏和讨论环节,笔者利用论坛的形式为学生搭建自由表达的平台,学生们各抒己见,博采众长。如有学生说:“家里的厨余垃圾是为猪宝宝准备的,我们可以制作猪型厨余垃圾桶。”也有的学生说:“‘青蛙形’的有害垃圾桶更深入人心。”还有的学生说:“分类垃圾桶是可以是组合型的。”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学生的思维不断被打开,为创作奠定了基础。笔者参与学生的讨论,并引导学生到网上去查找收集更多分类垃圾桶的外形特点而再次进行想象创作趣味的分类垃圾桶。这正体现了品质课堂的初衷——积极参与课程讨论,自信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的想象力发挥不受定向思维和创作的条条框框所束缚,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多维度的思维能力得到大大提升,进而获得价值判断和探究能力。
此外,为了及时巩固学生的知识以及丰富课堂手段,笔者还在教学中播放课前录制好的微课视频进行示范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掌握设计和制作分类垃圾桶的方法,还让学生凭记忆或者想象设计出独具想象力的分类垃圾桶。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从对美术的感性体验到对美术的理性思考,打开想象和创作的大门。学生在创作时产生的疑问,可以通过多次反复打开桌面的平板上的链接进行学习巩固,让学生突破局限,拓展学习空间,感受美术课堂的精彩,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
三、展评作品,集思广益
为了拓宽学生的创作思维,笔者在美术教室专门设计一个展示板块,把学生制作的分类垃圾桶进行课上展示,增设多元点评方法。除了课堂上互动的评价方式,学生还可以点击钉钉群作品编号的链接,进入作品的浏览页面进行民主评价和投票,选出自己满意又不失水准的作品。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评价还从其他同学的作品中学到了很多设计分类垃圾桶的表现技法。笔者对每个学生所制作的分類垃圾桶加以适当指导和修正,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让课堂的品质得到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另外,笔者还会选出优秀作品将其拍照整理成一个简单的电子画册。通过电子画册的展览,学生可以更加直观、清晰地看到自己和别人的作品,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与视野,还可以在帮助学生产生更加丰富的绘画灵感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榜上有名的学生信心大涨,也能给其他同学做榜样,激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
四、课外拓展,拓宽思路
一是笔者利用课余时间与美术馆、博物馆合作,带领学生参观优秀作品,开拓他们的视野,为他们打开一片艺术的新天地,浓厚的艺术气息无形中会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二是将“每日环球展览”手机App广泛推广应用于课堂和生活,让学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在线观看同城乃至世各式各样的优秀环球展览,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培养学生正确的鉴赏态度和审美情趣,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
诚然,品质课堂和信息技术的双管齐下会给美术教学提供很多便捷,但是,教学方法、策略才是重点。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笔者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思考,在过程中有了更深层的启发,如合理利用现代科技服务于美术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优化美术课堂。美术教学的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课堂改革的必然,在品质课堂的探索中,笔者将不断汲取优秀教学经验,让教学充满智慧的光芒,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11.
[2]董淑青.探析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美术互动教学的有效路径[J].中小学电教,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