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落实核心素养
2022-04-27郭银敏
郭银敏
《北伐战争》一课主要讲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的重要史实,在设计本课时,笔者充分利用了广州的博物馆资源,采取先让学生自主参观博物馆,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探究历史真相。通过参观纪念馆、课堂展示收集资料、材料研读等方法,落实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能力。在讲授本课时,笔者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教学片断一:重回现场,收集资料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一周利用课余时间把班级学生分为4人一组,每个小组推举出小组长,从中共三大会址、国民党一大会址、黄埔军校三个地方中选择一个,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去参观,并结合教材和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提交调查报告,并在课堂上择优展示。
课堂展示:在收到每个小组的调查报告后,笔者选出了三份做的比较好的调查报告,邀请小组组长给大家做讲解。有着“历史小博士”之称的何同学代表他们小组介绍黄埔军校,不仅提到了黄埔军校的成立时的情况,还讲述了国民革民军的成立和黄埔军校的关系,以及中国共产党和黄埔军校的联系。
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第一个子目的内容,说一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过程。
生: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同时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共产党员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中國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教师补充:国民党一大把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要反对帝国主义,要让农民“耕者有其田”,这使国民党在反帝反封建上有了明确的目标;同时又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共同的反帝反封建的目标成为两党合作的基础。
二、教学片断二:共唱歌曲,走近北伐
展示《国民革命军歌》,请同学们按照歌谱来演唱。
师:《国民革命军歌》和《两只老虎》都是由同一首外国民谣改变而来,但《国民革命歌》要早于今天大家所熟知的《两只老虎》,并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广泛传唱于中国大地。这首歌伴随着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掀起了国民革命的高潮,成为时代最强音。从歌词中你能知道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吗?
生:打倒列强,除军阀。
师: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进行北伐,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广州国民政府以黄埔军校学生为主力组建了国民革命军,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进行北伐誓师大会,总司令蒋介石做了动员发言,北伐战争正式开始。请大家阅读课本,找出北伐战争的主要目标,主战场和主要战役等信息,落实基础知识。
北伐军能以少胜多的原因有哪些?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内容和老师给出的材料进行归纳。
材料一:中国的革命,自一九二四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材料二:北伐军出师时,省港罢工委员会组织工人运输队、宣传队、担架队随军出征。北伐军攻打武汉时,汉阳兵工厂工人举行总罢工,断绝了敌人的军火来源,给吴佩孚以致命的打击;农会组织农民替北伐军当向导、抬担架、运送物资支援北伐战争。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三:针对敌我兵力悬殊的形势,国民革命军在以加伦为首的苏联军事顾问的建议下,制定了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和苏联提供的物资援助,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简史》
生1:材料一说,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革命事业在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成就,可以看出国共合作是北伐军顺利进军的原因。材料一主要就是说1924至1926年革命事业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这一时期正好是国共合作时期,所以说,国共合作是北伐战争顺利进军的原因之一。
生2:北伐战争进行时爆发的工农革命运动也给了北伐军极大的支持。材料二的内容主要体现了工人、农民对北伐军的支持。课本中也说了,为支持北伐,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湖北组织农民建立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工人运动也得到很大发展,上海工人在中共的领导下,发动了三次武装起义,最终占领上海,开门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
生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也是北伐军顺利进军的原因,还有苏联的帮助。因为当时敌强我弱,如果没有正确的军事策略,北伐军不可能那么顺利。
经历几轮的循环教学后,笔者最大的感受就是学科核心素养和必备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长时间的渗透。在不断摸索思考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要想在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能力,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兴趣为动力
对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很多人还认为历史就是故事,一旦发现历史课堂上的内容没有他们认为的那么好玩、有趣,学习兴趣就开始减弱。后来发现学历史还要记住那么多年代,学习兴趣更弱了。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通常会加入一些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内容。比如本课的歌曲,它的曲子很简单,有一些音乐基础的学生都能看出来它和《两只老虎》的曲子一样。这样就能吸引他们的好奇心,为什么要用儿歌做军歌,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2.善用地方历史资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广州历史悠久,历史资源丰富。尤其是近代以来,广州因为其特殊性,更是成为近代很多重大事件的发生地。仅和本课内容有关的遗址就有中共三大旧址、国民党一大旧址、广州国民政府、省港大罢工旧址、黄埔军校和农讲所等。学生通过参观这些遗址,不仅可以知道国共合作、国民政府的建立、国民革命军的组建、北伐战争等一系列历史史实,也会对广州的过去更加了解,拉近学生和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3.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夯实素养基础
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不管是建立历史时空观念,还是进行历史解释,都是建立在熟知历史事件的基础之上,所以课堂的另一重要任务是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这时,适当的材料练习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所以,笔者每堂课都会选取合适的材料,用心设计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分析解答。这既能巩固基础知识,也能提高学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
【本文系广州市教科规划课题“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三维测评模型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2012658)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吴慧莹.以“导赏”促进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J].中学历史教学,2017(12):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