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音乐性声音的探索与思考
2022-04-27韩冰
韩冰
(一)建模与人工特质的创新性思考
频谱音乐在使用新声音材料创作时,建模与人工特质深刻影响着作品的形成与创新,这关乎声音本体与主题发展的谐和关系。从频谱视图的包络数据来看,传统乐器与合成器所形成的频谱特点值得我们去利用其特征进行处理,得出我们需要的特色泛音列从而进行创作。从早期频谱音乐的初级创作到今天我们更细致地利用频谱模型进行创作发展,分析包括回声(Echo)、混响(Reverberation)、循环(Loop)与自我繁殖等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声音特质,可以通过媒介采集到这些复杂而特别的频谱图,将它当作一种新材料运用在频谱音乐的创作中。
《频谱音乐:构建模型与创作技巧》中举例单簧管乐器的频谱分析。单簧管音色中的方波(Squarewave)与缺损三分之一泛音列,这种具有特色的泛音列在创作时可以根据方波及缺损泛音的特点构建具有单簧管特点的频谱模型进行发展,这种不同于调式或和声的复杂声音,从理论角度来讲就发展到了新的层面,这种新规律形成的整体结构可使现代音乐按照科学的步伐更严谨地发展。同样,在其他任何一种乐器音色中,非谐和频谱造就的非音色、非和声的人工特质,同样形成了复杂声响进而创作发展。
在创作频谱音乐作品时,除了以上具有频谱思维的特殊谐频或人工合成特质,计算机合成技术在频率调率(Modulation frequency)运用方面也是创作发展的方法。将两种频率(载频(Porteuse)/调频(Modulate))中的载频加/减i次(i=次数的指数),那么可以得到合成的频率调制方法。无论是哪种创作发展方法,现今频谱音乐创作已经到达一种单纯听觉难以分析的程度,复杂的频谱成像使音乐的创作形式更进一步展开,这是现代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成果。
(二)音高中心性在频谱音乐创作中的体现
音高中心性这一概念广泛运用在现代作曲理论中,那么在频谱音乐的创作中音高中心性应从哪个角度深入呢?笔者认为应是以纯音(Pure tone)为中心基点形成的基音,将创作原则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发展出具有“声景”效果的音乐性声音听觉。除了一般音乐概念下的纵横组织结构,摆脱传统束缚的音乐性声音在“新”思路的加持下,应与传统音乐相互包容,从而形成独到的技术形态与美学思考。从一个声音的发音点起奏(Attack)开始,围绕着这个中心向外发散的所有因素都变成了创作的素材,其中过去不为人所感受的音乐微粒(l’atome de musique)也成为一种被重视的音乐语汇,这种细腻的声音元素是声音的本体亦是声音间的缝隙,关联着整个音响事件。
(一)频谱音乐的核心结构
1.和声
频谱音乐创作中的“第一集合”是缪哈伊提出的在频谱音乐中对音高材料及声音结构运动的综合观点(包括和声在内)。并且,他认为除“第一集合”以外频谱音乐创作中的和声结构并没有被清晰地界定。在通过音乐与物理学科的结合后,倍频、旁频与间谐波概念使频谱音乐中的和声概念变得清晰合理。在频谱音乐的和声连接部分,主要是依靠“生成与繁殖”特点。它与传统音乐的和声连接有相同亦有不同。根据音乐由谐和音响向不谐和音响发展的过程,由谐和频率到不谐和频率、由规律周期运动到非周期规律运动,从低频泛音所构成的倍频到高频泛音的出现并最终掩埋掉基音的过程,从谐波的失真到旁频的增加,最终的失真音响走向间谐波便是频谱音乐和声发展的路径之一。
2.复调
在频谱音乐创作中复调的概念是较为融合的。这里的复调是一种综合性的核心结构,同时是音乐与物理学科等共同造就的声音效应。与频谱中的和声相似,在界定时与传统音乐中的复调材料时有相同亦有不同。在研究频谱中的复调内涵时,我们发现无论是分析或是创作由以下几种类型的复调都是现实中存在并运用在音乐创作里的。第一,由回声构成的复调,这是一种被归类在模仿类型中的复调形式。在缪哈伊作品《遗忘的土地》中小字一组的C音便做了回音形式的模仿。第二,由共鸣构成的复调,这是一种被归类在支声类型的复调形式。第三,循环构成复调,在缪哈伊作品中使用循环模式造就了或有序或无序的模糊声音同样形成一种复调听觉。第四,由不同音色形成的复调听觉。第五,纵横同构的复调效果。除了以上几种复调形式外,还有速率复调、多维复调、环绕复调等形式,这些类型都是表现现代音乐的好方法。
3.音色
在西方古典音乐理论内,音色总难以言表,它是一种乐理中相同音高与力度下的不同声响,音色所呈现的听觉现象是频率形成的。频谱音乐作曲家利用声音在波形中的独特性质,寻找不同物体振动的不同特征进行创作。不同的乐器或人声(或其他声音)因其材料和结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音色,不同物体的振动有其自身的特点。音色是声音的属性之一(即响度、音调和音色),主要由泛音决定。因此,在创作音乐过程中,每个人的声音与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之间的差异是由不同的音色造成的。每一种乐器、不同人群的声带以及所有其他振动物体都能产生具有各自特点的不同声音。这些声音可以通过计算机产生频谱成像。除了注意声音的“基音”,作曲家还会添加许多不同的“频率”(一秒鐘内振动物体的振动次数)和泛音“交织”,形成频谱音乐的个性特征。
(二)频谱音乐中的推动素材
1.回声与循环反射
缪哈伊提到,通过一个实验可以得到回声与循环反射的创作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整个装置由两台磁带录音机组成,分别放置在精确计算距离的两侧,磁带在两台录音机之间来回循环。在演示过程中可以得到一个反射周期在创作中的典型过程:第一录音机记录传输的信号(通常是麦克风记录的乐器声音信号);第二个在计算的时间间隔后读取磁带。读取磁带后,第二记录器向第一记录器发送信号,该信号与发送的新信号混合,这构成了理论上声音的无限积累。但如果我们不更新现有的设备,它最终将只是传统的复调线条。这个实验最有趣的是声音不断被复制,特别是不断地与接收到的新声音混音,这些声音会丢失损耗、退化降质、变形甚至破坏。此外,这一过程还夹杂着白噪声、新频率、自我繁殖的节奏与噪声。
2.混响的力量
在频谱音乐创作中混响形成的第一个声音(直达声(Direct Sound))常被作曲家关注,效果器在源声音的基础上,用于干声输出后产生的早期反射声也成为频谱作曲家关注的创作素材。它们最初经过多次反射,从而反映源声音、耳朵和空间距离的关系。这时作曲家可以利用混响造成的空间效应,形成连续声转化的混响在频谱音乐创作中达到听觉难以辨别的程度。频谱音乐中的混响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衰减时间(Decay time)、前反射的延迟时间(Predelay)、混响效果声的大小(Wet out)、高低频截止(Low cut / High cut)和冷暖(Cool / Warm)、不同频率的不同衰减程度(Damp)、不同频率的不同混响强度、散射度(Diffusion)、混响密度(Reverb density)、空间大小(Room size)、早反射音量(Early reflections level)及立体声宽度(Width)等。
(一)特里斯坦·缪哈伊创作中的复杂声音沿革
缪哈伊频谱音乐创作思想中提到了新声音世界、电声音乐的影响、新材料的性质、复杂声音和噪声的整合几个方面。笔者认为,在新声音的世界里,声响性的材料由于现代艺术思想、审美方式的激变等因素,已成为频谱音乐最应重视的部分。随着当下最新的热点词汇元宇宙(Metaverse)的出现,科技发展使我们在将来可以直接在虚拟化元宇宙中呈现频谱音乐的动态声场,这样的新音乐创作将以虚拟的方式呈现在新的空间中。同时,它允许观众自行调节“声景”“声向”“回声”等复杂声音的动态数据,从而获得新世界、新声音效果的变化。缪哈伊提到,“声音世界的革命是由我们自己引发的。恰恰是我们,极大地质疑了传统意义上的聆听方式。在这方面,我们看到了电声音乐和非欧洲音乐的影响,这些影响让我们发现了另一种节拍,乃至另一种处理时值的方式”。得益于此,我们学会认真面对那些以前被认为是不重要的声音现象,如所有弦乐的细微波动、声音的色彩和声音的触发等等。
(二)贾钦托·切尔西创作中的声音探索
作曲家贾钦托·切尔西(Giacinto Scelsi)因他所创立单音创作技术,被称为“20世纪最具创造力的作曲家之一”。1959年在巴黎上演了他的作品《一音四作》引起音乐界的热烈反响,以下是这部作品中的中心音结构。
从频谱音乐分析的角度来看,贾钦托·切尔西多数作品的特点都像他的代表作《一音四作》中表现得那样基于单频率和单音上,并通过大量不同的技术方法在内部进行构建创作。切尔西的作品标题清楚地表达了作品音高素材的内涵,这些作品中的每一个音都只使用一种声音并从内部进行调制与改变。他的作品纵横结构是由一个音(频率)创作的,或者材料(频率)是结构的呈现。切尔西作品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独特的现象,这种创作形式与构思是作曲家对待现代音乐的态度。
(三)乔纳森·哈维创作设计思考
缪哈伊在《频谱音乐:构建模型与创作技巧》中介绍了乔纳森·哈维(Jonathan Harvey)的作品《悼念死亡呼唤生命》(Gedenken sie des todes, rufen sie zum leben),这部以“钟声”为题材的音乐创作共有八个部分。
每一个部分的主题动机材料都是以钟声频谱中最低的八个分音构建的,主题动机材料在八个部分开始作为引导为整部作品的發展作以铺垫。笔者还注意到乔纳森·哈维另一部作品《梅西安之墓》(Tombean de Messiaen),这部钢琴作品由九个部分组成,作品从连续的音频振幅结构开始发展,琶音式的流动感将音响振幅律动表现出来。
作品的第五部分中作品选取了哈维亚诺(Harveyano)的音乐元素进行发展。在全曲第九部分中,作品以总结性的音乐陈述作为全曲的终止。通过这部作品可以看到乔纳森·哈维的音乐风格是以某事件题材转化成音乐语言,再使用声音的频率进行创作的,这种频谱音乐的思维不仅具有技术性,用音乐表达事件与情感也是作曲家风格的一种体现。
本文从《频谱音乐:构建模型与创作技巧》出发,对声音组织结构进行了总结思考。频谱音乐的研究是作曲家在探索、学习和整合技术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的作曲理论。同时,频谱音乐是一种科技力量呈现的艺术。二者应紧密连结民族文化,结合创作出植根于我国的声音(音乐)艺术作品。当前,中国音乐应在科技时代中持续实现创作的多元化发展。在继承民族优秀音乐传统、吸收世界优秀元素的基础上,为中国音乐提供广阔的视野,将会更有利于作曲技术的创新和提高。
[1]杨珽珽:《频谱大师谈“频谱音乐”——法国作曲家缪哈伊访谈记》,《人民音乐》,2016年第3期。
[2] 〔法〕特里斯坦·缪哈伊:《频谱音乐——构建模型与创作技巧》,杨珽珽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21年版。
[3] 肖武雄:《频谱音乐的基本原理》,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版。
韩 冰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