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下心来教语文

2022-04-27朱杭荣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语感语文课境界

朱杭荣

教育专家张文质说:“教育是慢的艺术。”但在当今,“慢”成了一种最高的奢侈。语文能力的形成,绝非一日、一时之功,所以,无论是想教好语文,还是想学好语文,一定得依靠平时扎扎实实的努力,而决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静下心来教语文”,是我最近几年工作中,感触最深的一个心得。个人觉得要想把语文教好,拒绝浮躁、功利,上出“语文味”,一定要着眼于以下三点:

1.语文课当以“趣”为先,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热情,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要努力朝“寓教于乐”方向发展。

很多时候,总感到心静不下来,我常常忽视语文课的趣味性,导致语文课上得索然无味;有时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朝这个方向努力了,上课效果往往大为改观。例如有次我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发现有个学生作文虽然写得比较糟糕,但其作文素材却比较好,问他所写的事情是否真实,他说是真的。我临时产生一个构想,在班上读他的文章,然后让同学进行改写。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写作积极性,我宣布写好后要选些佳作在班上朗读,让同学评奖,并发奖品。此项活动中,全班同学情绪分外激动,获奖的同学非常开心,显示了他们非常鲜活的一面。由此,我更深刻地认识到,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之火是多么重要!

2.语文课要加强朗读、背诵,增强学生语感,让学生通过读,主动接近文章内核,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每教一篇新课文,不論长短,我都要让学生事先查好字典,扫除生字词障碍,然后在早读课或课堂上完整地集体朗读一遍,再正音,对一些比较长的、学生一口气读不过来的句子还要指导停顿,凡是古文则尽量要求学生会背诵。课堂教学时,我也尽量少讲,多让学生读书。叶圣陶曾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方面比以前注意得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功夫太少,多数学生只是看看而已。这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面不偏。吟诵的时候……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叶老的话,我是非常赞成的。

课堂上讲那么多,分析那么多,不如省下讲的时间让学生多读读书,多背背书,以增加语感,增加语言积累。讲得多,也是我们缺乏思考、内心浮躁的表现。

3.有底蕴的语文,把书教活的语文,决不能拘泥于薄薄的教材,而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实践。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一文,给我巨大的震撼。于老师在文中列举了大量的实例,充分证明:“实践使我知道了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我就是这么教语文的,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还说:“怎样教语文?两个字:读、写。说得稍微复杂一点是四个字:多读多写。”

以后,我不但要带领好学生读好、学好教材上的课文,也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多让学生动动笔,水滴石穿,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记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意思是说,教育就像农业一样需要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需要一个很长的生长周期,而不能像工业那样批量生产,迅速出炉。

语文教学,也像种庄稼,勤浇水,勤施肥,用心栽培,不能心急,不能拔苗助长。以上三条,我自己做得很不到位,只是感觉到,教语文就得静下心来,朝那三个方向去努力。

猜你喜欢

语感语文课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语文课文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语言与言语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
最高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