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电视晚间新闻节目的创新提质建设思考

2022-04-26张腾之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4期
关键词:晚间新闻新闻节目卫视

高 郑 张腾之

(作者单位:1.天津师范大学;2.中国传媒大学;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1 国内电视晚间新闻节目的历史变迁

百度百科对于“晚间新闻”时段的解释,是指于傍晚6点至8点播出的新闻报道节目。长期以来,在我国“四级办台”的机制下,许多市县电视台从18:30左右就开始进入晚间新闻节目时段,央视《新闻联播》、省级新闻、地市新闻、县级新闻依次播放,直至20:00左右结束。作为中央、省、市、县级每日播出的“联播”新闻,形态结构、话语文风、作用意义相对明确且稳定,不作为本文研究的对象。笔者在本文侧重于20:00之后的晚间时段新闻节目,围绕内容与传播创新,做定向的分析研究思考,电视晚间新闻亦是指这一时段的新闻节目。

电视晚间新闻的改革演进体现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早在1982年元旦,上海电视台在21:30率先开播了《夜间新闻》,打破了中国电视新闻一天一次的格局。1985年3月,中央电视台开办了《晚间新闻》,填补了晚间20:00后时段的新闻节目空档。至1996年4月2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原三档新闻栏目合成一档《晚间新闻报道》,成了继《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之后的第二个黄金时段新闻节目。借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东风,人民群众需要获取更多信息,包括国外资讯,以央视、上海电视台为代表的晚间新闻节目,引领了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后期的节目风格——严肃、权威且资讯兼顾中外;随着大众娱乐文化的繁荣,1998年,以湖南卫视《晚间新闻》改版为标志,“说新闻”成了新闻节目的新风尚,节目挖掘新闻的娱乐功能,内容重视趣味性、人情味,一改新闻播音员正襟危坐播报的严肃面貌;而在2000年前后,我国大规模城市化运动进程加速,市民都市生活与城市管理服务面临磨合,电视晚间新闻迎来“民生新闻”的大爆发。先是1999年6月28日,黑龙江卫视开播《新闻夜航》,自觉以“民生”为价值追求;2002年元旦,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开播新闻资讯类直播栏目《南京零距离》,定位于“我们就在你身边,我们与南京没有距离”,以平民视角和态度记录市民百姓的生活,开创了电视新闻传播新样式,一时引发南京地区电视新闻大战,同时掀起全国几大城市的电视民生新闻热潮,民生新闻在全国遍地开花;至2005年,四川卫视推出“故事化新闻”栏目,开播《新闻连连看》,风格定位为“新闻人物化,人物故事化”,特点是资讯与故事并重,新闻内容及表达更富有趣味性与人情味;2008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CCTV-13)推出一档时事新闻评论节目《新闻1+1》,晚间新闻节目呈现出更高的锐度与深度;2011年,由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组织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全国新闻战线广泛开展,进一步推动了电视晚间新闻文风转型;2014年,中国迎来“媒体融合发展元年”,加之后来几年电台与电视台纷纷合并,使得电视晚间新闻进入改革深水区,探索如何应对移动互联网竞争、适应新兴传播市场规律。

另外,1994年4月1日,CCTV-1晚间黄金时间播出新闻述评节目《焦点访谈》,被誉为中国电视评论类节目发展的开端,一大批舆论监督栏目先后开创;1999年5月23日,我国第一个全新闻频道——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2003年5月1日,央视新闻频道试播,7月1日正式播出。至此,我国电视晚间新闻节目的内容得以极大扩充,体裁类型更加丰富。

2 国内电视晚间新闻节目的发展现状与生存困境

国内电视晚间新闻发展40年来,随着媒体环境变化及竞争的加剧,各台晚间新闻栏目的生存状况也差别极大。我们既能看到改革创新的典型案例,亮点突出,紧扣时代,为新闻事业发展提供了样板,同时也看到一些电视台固化保守、收视不佳,在晚间新闻阵地角逐中岌岌可危,难有突破,生存维艰。

一方面,优秀电视晚间新闻节目集中表现为频道“双峰”、内容专深、个性鲜明的特点。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SCM)2021年全国网统计数据(见表1)显示,排名前20的晚间新闻节目中,有15档栏目为央视节目,而排名前13更是被央视一家独占,且除了综合频道《晚间新闻》外,其他被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与CCTV-13所瓜分,且都是两个频道的知名品牌节目,呈现央视收视领先的“频道双峰”格局。

表1 2021年全国上星频道收视数据(SCM全国测量仪)

SCM 2021年省级卫视全国网统计数据(见表2)显示,收视排名前20的晚间新闻节目中,除了各省常规的综合新闻节目外,排名前7的体现出关注时事社会热点、聚焦港澳台的特点,新闻评述占据三席,像《今日评说》定位“百姓关注,热点评说”,每次邀请相关专家、专业人士针对百姓关切的热点进行答疑回应,深受观众喜爱。省级卫视排名靠前的晚间新闻,内容契合观众普遍关注的台湾问题、港澳问题、国际局势、社会民生热点,突显选题的专业化与内容深度。《关键洞察力》关注国际时事热点,侧重新闻关键人物的深入分析和解读,让新闻事实变得有温度、有态度。

表2 2021年全国省级卫视收视数据(SCM全国测量仪)

SCM 2021年全国地面频道(63测量仪城市)收视数据(见表3)显示,晚间新闻节目体裁包括综合新闻、新闻述评与新闻/时事其他等,新闻报道形式突显区域化、个性化特点,有简报型、“说新闻”、DV纪录、民生新闻、网搜天下,方言解说贴近当地,通俗风趣。

表3 2021年全国地面频道收视数据(SCM 63测量仪城市)

国内各级电视台的晚间新闻节目,整体收视不容乐观。由上面3个表格可见,央视新闻表现抢眼,收视率最高约0.69%,省级卫视及省市台地面频道收视最高分别为0.17%与0.22%。而在2016年1—4月份,央视晚间新闻最高收视率为1.10%,省级卫视为0.34%。6年来,收视持续走低。

首先,电视晚间新闻节目的生存空间日益萎缩。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受众在线消费日益丰富,手机新闻类软件、短视频平台已成为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第一入口,原有电视观众被新媒体终端分流,电视消费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

其次,电视晚间新闻的内容及编排同质化严重。长期以来,国内晚间新闻节目更注重节目的汇总与播报,即典型的简报式电视新闻,主要在于当天节目汇总,而树立观点、引导意见的栏目尚不多[1]。相比互联网平台的新闻传播,内容选择数量有限,来源门槛高,审核流程长,时间滞后,国内外要闻热点滞后于白天实时报道,民生内容也日趋同质化,缺乏新鲜视角。另外,晚间新闻的结构编排相对固定,不易调整,单一主持或男女双主持的演播室坐姿,过于严肃庄重的播报语态,30分钟的播出时长,已经不再适应并难以满足当前广大青年的新闻资讯需求。

再次,电视晚间新闻节目的内容品质不高、深度不够。纵观各地省市电视晚间新闻节目,除了播报省内时政经济新闻及国际时事,大多以民生新闻为主要内容,优点是贴近生活、突出本地特色,新闻更软,轻松有趣。但正因如此,暴露了每日新闻选材过于琐碎的问题,聚焦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新闻采写浮躁,挖掘不到真正人们关切、社会进步需要的好新闻,不能捕捉并展现新时代精神风貌,难以讲好中国故事,使得新闻品质流于平庸,主播评说的思想观点深度不够。

3 创新提质建设思路

作为中国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应始终牢记党赋予新闻媒体的神圣职责和任务,自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立足新时代融媒体传播环境发展和壮大新闻事业。在2016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包括9个方面内涵的创新要求:“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2]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笔者立足分析当前电视晚间新闻节目的发展现状与生存困境,提出我国电视晚间新闻节目守正创新、提质增效的几点思考。

3.1 总体基调:增加述评评论、深度报道,搭配专题、软性杂志型节目

梳理2021年国内晚间新闻上星频道、省级卫视和地面频道的收视数据排名情况,发现新闻评述节目占据半个市场,并强势位居前列。在全国上星频道收视排名前10中,新闻述评占比高达60%,可见有观点、有深度的述评新闻正成为晚间档电视收视“硬核”保障。而在周末晚间时段,面对强势卫视频道的综艺节目扎堆的情况,弱势卫视及省市地面频道可通过新闻类节目进行差异化竞争。省市新闻综合频道在晚间档要争取收视,强化新闻述评,增加常态化评论、深度报道,搭配专题聚焦、软性杂志型节目。

3.2 根据受众结构及收视习惯精心编排,重视“议程设置”

作为新闻节目,同比周末黄金时间各台推出的综艺节目并不占优势。为此,电视要着力在“第二落点”、专精深上做文章,充分体现电视媒体在资源整合、专业生产、权威评论方面的优势。同时,注意周间和周末编排的区别,周间强化专题报道和评论版块的产生的效应,子时可借助王牌自制新闻节目的重播或纪录片拉升收视,周末加快内容集锦、当周盘点的编排节奏。针对重大热点新闻事件,重视“议程设置”,予以高密度、多视角深度跟进。

3.3 国内报道注重“强关联”,国际传播关注热点,并讲好中国故事

新闻选择应当根据频道自身功能定位、传播对象来匹配适宜的内容。像CCTV-1、CCTV-4与CCTV-13,三个频道的功能和定位就有所区别。CCTV-1在“钢架型”结构的基础上可继续增强现有新闻节目的主题策划和直播互动性,拓展国际和体育视角,在22:00《晚间新闻》及深夜时段寻求突破;CCTV-4可继续发挥长城平台海外三版落地覆盖的优势,在夜间主打“新闻+文化”的“中国风”;CCTV-13晚间档,则紧紧围绕国内新闻、民生话题及国际热点,进行形式有革新、直播有互动、主播有个性、聚焦有深度的改进,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

当前,部分国内电视台的晚间新闻报道也暴露出“三多三少”问题,即碎片化信息资讯多,沉淀性的深度内容少;交通涉案窥隐多(有网民称为“摄像头频道”),人文生活关注少;追随填充的细碎拼接新闻多,时代纪录的大块自选动作少。面对有限的收视时间、浩瀚的新闻素材,新闻工作者在选择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判断新闻价值时,新闻工作者要有思想高度和敏锐意识,捕捉时代精神风貌,洞察社会深层问题,需要“以人民为中心”,扎根泥土,谱写时代新篇,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给观众以爱与温暖,传播正能量,讲述真善美,营造健康良好的舆论报道氛围。

在国际传播中,聚焦全球大事,比拼的是“我在现场”,要努力让世界听到媒体声音。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国际传播值得各地同行学习。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接管,总台报道C位亮相、独家专访,成为全球信源;孟晚舟夜晚归国,总台全程直播,信号素材被欧美三大通讯社及58国300多家媒体转播,国际主流媒体群起转发,权威声音引领国际舆论场。在建党百年纪念系列报道中,CCTV多语种新闻频道、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新媒体矩阵,立体化、多维度、多手段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征程,有力讲好中国故事,成功展示中国方案、中国道路。

3.4 培养并打造新闻名主播、名记者,积极调动社会资源

纵观国内外主流新闻频道及新闻节目,都在主播身上下足功夫,不少主播的人设逐渐成为观众高度依赖的新闻品牌标识,其个人风格形成了特有的新闻节目调性,名牌主持人带动了新闻节目的品牌化。国内新闻节目也需要培养和打造个性特征鲜明的主播、记者,尤其夜间报道,或体现犀利质疑、或博学深思、或亲民可信,这样的风格更容易被观众所识记。例如,央视《新闻1+1》的白岩松、董倩,《海峡两岸》的李红、桑晨,杭州电视台《阿六头说新闻》的安峰、周志华,都有着广泛的观众缘。同时,调动社会各界专家或行业代表参与晚间新闻节目,也有助于丰富节目形式,提高观赏性,或提供新闻线报,或连线接受采访,或到演播室发表观点,如东南卫视《台湾新闻脸》的时事评论员邱毅、陈凤馨、黄智贤等,熟悉台情,观点犀利。另外,加强媒体渠道资源的跨界整合联动,扩大新闻来源,形成传播合力。

3.5 节目强化融媒体互动,资讯适应短视频传播

CCTV-4的《中国舆论场》、四川电视台新闻频道《全媒直播间》、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1818在路上》都体现了网民参与、征选选题的融媒体传播特点。这种形式已在国内外媒体晚间新闻报道中极为常见。像BBC互动性栏目《世界听你说》(World Have Your Say)的内容和话题也几乎完全由受众来主导,邀请全球观众通过Skype、发邮件、发短信、登录网络互动专区参与节目[3]。鲜活、有趣的新闻话题更能吸引晚间收看的观众,在深度报道、评论中,传受交互有助于“对话”的卷入和思想的碰撞。

随着短视频浪潮的来临,新闻资讯短视频依托内容短小精悍、兼具社交互动优势,正逐渐成为新闻发布的主要方式和网民接收资讯信息的主要途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CNNIC)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络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88亿,较2020年12月增长1 440万,占网民整体的87.8%[4],其中有近80%的互联网用户通过短视频获取新闻资讯。电视新闻频道势必要积极拥抱短视频与移动互联网,大小屏同频共振,碎片化推出新闻短视频,引流到大屏收看深度解读[5]。未来,新媒体技术继续迭代发展,新闻节目或向全景视频、虚拟主播、4K/8K超高清、沉浸式观看、智能交互阶段发展,我国的晚间新闻节目又将迎来全新的机遇和空间。

猜你喜欢

晚间新闻新闻节目卫视
纸媒是怎么做起一档新媒体音频新闻节目的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传播路径与策略
融媒体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策略研究
晚间新闻栏目的竞争力从何而来
天津卫视的淡定太匪夷所思
左右为难等
Facebook与美广播公司ABC合作推60秒晚间新闻
省级卫视季播下一个竞争点
从2013年电视娱乐节目看省级卫视频道专业化发展现状——以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和浙江卫视为例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平民化”的正确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