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纤维轻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2022-04-26

四川建材 2022年4期
关键词:试块气量基体

罗 辉

(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七工程有限公司,广东 珠海 519000)

1 试验设计

根据碳纤维体积掺量(0、0.3%、0.6%、0.9%、1.2%、1.5%)划分为6组,依次命名为D(对照组,未掺碳纤维)、D-1、D-2、D-3、D-4、D-5。各组均为100 mm×100 mm×100 mm试块,减水剂掺量取胶凝材料的0.5%,各组分别取3个平行试块,标准条件养护,测定3、7、14、28 d抗压强度以及28 d劈裂抗拉强度,汇总测定数据并展开计算,求取算术平均值作为试块的强度值。此外,为掌握不同掺量下混凝土的内部结构,安排SEM电镜试验和气孔结构试验,做综合判断。

2 碳纤维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龄期与抗压强度的关系如图1所示。在龄期延长之下,抗压强度增加。具体而言,抗压强度的增加具有阶段性变化的特征,碳纤维掺量为0.3%、0.6%时,该值较之于基准组(未掺碳纤维)均有明显的提升;掺量超过0.6%后有下降的趋势。

图1 龄期与抗压强度的关系

碳纤维掺量与抗压强度变化率的关系如图2所示。在碳纤维掺量增加时抗压强度变化率降低,其中以0.6%的掺量最为特殊,可视为分界点,低于该值时碳纤维的掺入会使抗压强度提高,超过该值时则抗压强度低于基准组。碳纤维的掺量为0.3%时,对性能提升的促进作用突出,抗压强度大幅提高,通过与基准组28 d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对比分析发现,该指标的增幅达到10.28%。其原因主要如下。

1)碳纤维在混凝土中呈无序分布的状态,存在强烈的“空间约束”特性,随着混凝土的逐步硬化,有效抑制粗细集料的离析,各类原材料的结合更加充分与可靠。

2)碳纤维与混凝土共同承受荷载作用,在受压条件下混合料发生横向变形现象,迫使原结构形态改变,具有向四周膨胀的变化趋势,该过程中碳纤维受拉,可作为传接力的纽带,得益于此力学作用关系,规避了新裂纹的产生,也抑制了旧裂纹的发展,各类裂缝可控。

3)由于粉煤灰的掺入,纤维与混凝土的界面粘结稳定性增强,且水泥浆液与骨料间存在较强的粘结力,有利于提高混合料的整体强度。

图2 碳纤维掺量与抗压强度变化率的关系

碳纤维掺量超过0.6%时抗压强度下降,究其原因有:①掺入的碳纤维数量较多,在混合料中的分布缺乏均匀性,局部成团结块,随之产生新缺陷,对抗压强度有削弱作用;②掺入量偏高时碳纤维的表面积加大,水泥材料的总量有限,对碳纤维的包裹不充分,破坏了水泥与碳纤维的结合状态(粘结性能下降);③受大量碳纤维的影响,混凝土的孔隙率增加,带来强度降低的变化。

3 碳纤维对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

不同碳纤维掺量下的28 d劈裂抗拉强度如图3所示。

图3 碳纤维轻骨料混凝土28 d劈裂抗拉强度

在碳纤维掺入量增加后,28 d劈裂抗拉强度呈阶段性变化,具有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特点。碳纤维在混凝土中的分布缺乏秩序性,位于纤维增强方向时掺入材料的性能优势得以发挥,劈裂抗拉强度增加;而部分碳纤维位于非增强方向,阻裂、抗拉效果有限,在提高劈裂抗拉强度方面的作用不足(此时劈裂抗拉强度主要取决于基体自身强度)。通过与抗拉强度变化趋势的对比分析发现,劈裂抗拉强度的先增后减变化与之具有趋同性,原因在于前几组试块的碳纤维掺量少,分布具有随机性,虽然碳纤维的优势得到发挥但有限,基体自身强度对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力度超过碳纤维。对于D-5组,碳纤维掺量为1.5%,劈裂抗拉强度达到峰值,碳纤维的分布方向具有随机性,但相比于前期几组,纤维增强方向的碳纤维规模有所扩大,此时碳纤维对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力度增加,加之与基体的共同作用劈裂抗拉强度明显提高。

劈压比值如表1所示。总体上抗压强度与劈裂抗拉强度同向增减,即随抗压强度的增加,劈裂抗拉强度也增加,反之则降低。但需注意的是1.5%的碳纤维掺量条件,其特殊之处在于抗压强度的降低会促进劈裂抗拉强度增加。从增长速率的角度来看,相比于抗拉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具有更快的增长速率,即劈压比逐步增加。可见劈裂抗拉强度易受到碳纤维材料的影响,若能够合理控制碳纤维的掺量将有效改善混凝土的脆性破坏,切实保证混凝土的力学性能[1]。

表1 碳纤维轻骨料混凝土28 d劈压比

4 碳纤维轻骨料混凝土的微观结构

28 d SEM照片如图4所示。

(a)D组

(b)D-1组

(c)D-2组

(d)D-3组

(e)D-4组

(f)D-5组

根据图4(a)可知:混凝土表面有裂纹,主要与荷载作用、混凝土变形两项因素有关,时间集中在混凝土凝结硬化期间以及结束后体积在该过程中有变化,混凝土的整体形态改变,内部显现出微小裂纹。

根据图4(b)、(c)可知:碳纤维的分布缺乏秩序性,被水泥浆包裹,由此共同组成具有密实性的三维网状结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均提高。

根据图4(d)可知:碳纤维跨越两条主裂纹,受外力影响,产生应力集中部位并在该处形成微裂缝;随着应力的增加,待其超过极限强度时微裂缝有发展的迹象(沿着水泥石与集料界面处延伸,此部位薄弱),后续有水泥浆基体渗入的情况。而从碳纤维分布的角度来看,部分材料横跨裂缝两端,在承担拉应力、阻碍裂缝发展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作用,在该优势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增加。

根据图4(e)、(f)可知:随着碳纤维掺入量的增加,混合料中部分区域的碳纤维高度集中,碳纤维与混凝土基体的界面结合层的状态较差,水灰比和孔隙率均有增加,严重时出现疏松状的网状结构,产生规模较大、影响程度较深的界面薄弱区,迫使整体抗拉强度下降。但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碳纤维掺量的增加,相继有更多的该类掺入料分布在纤维增强方向,此部分材料有利于减缓裂纹尖端的应力,避免该部位的应力高度集中。得益于碳纤维的调节作用,劈裂抗拉强度有提高的变化[2]。不同掺量下的劈裂抗拉强度表现存在差异,其中以D-5组的该值最高,达到3.21 MPa。

5 气孔结构试验分析

气孔结构的基本参数如表2所示。在碳纤维掺量增加的条件下,混凝土的含气量呈阶段性变化,即先增加、后减小,各组的含气量存在差异,D-1组最低,相比于对照组(D组)降低11.59%;D-5组的含气量最高,达到53.37%,相比于对照组增加19.19%。从材料弹性模量的角度来看具有碳纤维高于混凝土的特点,因此随着碳纤维的掺入将有效抑制混凝土早期开裂,孔隙率降低,内部微小裂缝的发展受到限制,混凝土整体状态良好,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均有提高;但碳纤维掺量过多时会增加含气量,对抗压强度带来削减作用。

表2 气孔结构分析试验结果

在含气量一致的条件下,若混凝土的孔隙数量越多则平均孔隙直径越小,孔隙比表面积越大。从表2可以得知,在碳纤维掺量持续增加的试验条件下,孔隙比表面积呈减小趋势,但无论如何减小,均高于未掺碳纤维的混凝土;此外,孔隙间距系数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变化规律与含气量相反,这是因为含气量的减小会迫使孔隙间距系数增加,即两者具有“反变”的特点。

6 结 语

在混凝土制备中,若合理掺入碳纤维将提高整体的力学性能,进而保证混凝土的施工效果。本文进行了关于碳纤维轻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明确碳纤维的应用优势,希望可为同仁提供参考,以便在实际生产中合理应用碳纤维,提高混凝土的品质,推动工程项目的高质化发展。

[ID:013051]

猜你喜欢

试块气量基体
不同膨润剂对聚丙烯塑料膨润效果的研究*
提髙金刚石圆盘锯基体耐磨性和防振性的制作工艺
金刚石圆锯片基体高温快速回火技术的探索
EN 车轴产品超声波径向检测校准试块制作及应用
感应钎涂中涂层与基体的热耦合效应
风积砂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磁粉检测环形试块及1型参考试块的技术要求及质量控制
做人要有气量,交友要有雅量
气量可以学习吗
单铸试块在批量铸造管件消失模生产线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