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驯鹿主饲植物承载量分析
2022-04-26李秀峰李吉祥苏毅杰
李秀峰,李吉祥,苏毅杰
(1.内蒙古森工集团兴安石油有限责任公司,牙克石 022150;2.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牙克石 022150;3.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综合保障中心,呼和浩特 010020)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民族乡的鄂温克人主要从事驯鹿养殖。据考证,鄂温克民族有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3个分支。其中,索伦族是农耕部落,通古斯是游牧部落,现在这两支鄂温克族大部分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族自治旗,而雅库特人就是生活在敖鲁古雅乡的鄂温克猎民,他们在大兴安岭的密林中,靠打猎和饲养驯鹿生活。目前,在根河、金河、阿龙山、满归、莫尔道嘎、得耳布尔等林业局及汗马自然保护区与金河林业局交界处的森林中的驯鹿养殖点共有14个。近年来,由于近亲繁殖,种群退化严重,驯鹿面临数量和品质“双降”的威胁,同时也使独特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使鹿文化传承面临危机。根河林业局自2017—2020 年年末,先后从国外引进了驯鹿244头,用于改善驯鹿种群退化、品质下降的问题。驯鹿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中,处于半野生状态,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环北极地区,包括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北部及一些大型岛屿。在中国驯鹿只见于大兴安岭东北部林区。驯鹿主饲植物为各类地衣植物,人工养殖需要定期饲以食盐,夏季建栏熏蚊,在驯鹿产仔期间,帮助母鹿照顾幼仔,驱赶狼、熊等天敌,其余时间,驯鹿皆自由在林中采食活动,不予看管。
1 驯鹿主饲植物
1.1 分布范围
林区地域广大,南北横跨6 个纬度带。由于纬度的变化和地形的影响,产生了区域性的生境差异和森林植被的变化,最终影响到植物的分布,为此,按林区植被地理分区统计分析。林区大致划分为五大地理分区,即西坡北部区(简称北部区)、西坡中部区(简称中部区)、东部区、南部区、东南部区。
林区地衣植物有10 科15 属58 种(含变型),在全林区均有分布,但以林区北部分布较多。主要分布于沟塘岩石裸露处(岩裸地、石塘林型等),藓类群落(杜香林型、香藓林型等有苔藓类分别的林型),高山苔原带(偃松灌丛、偃松林型、秃顶山的砾石地等),腐殖质厚的湿地(柴桦林型、柴桦灌丛、藓类沼泽等)。
1.2 主要种类
在林区,驯鹿采食的种类以枝状地衣类植物为主,包括石蕊科的鹿蕊、雀石蕊、黑穗石蕊、雀石蕊、杯花石蕊、喇叭粉石蕊、杯腋石蕊、匙石蕊、瘦柄红石蕊、粉杯红石蕊等;地茶科的雪茶;珊瑚枝科的绒珊瑚枝、大珊瑚枝等;梅花衣科的白边岛衣;松萝科的扁枝衣、裸扁枝衣、破茎松萝、长松萝等。
2 调查统计方法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种群分布及数量统计需采用典型抽样法;生长周期及恢复周期等相关数据主要通过调查走访和布设固定样地等两种手段落实。
2.1 典型抽样法
根据林区实际情况以及该类植物的分布特点,地衣类植物的生活状况主要是散生或团状分布,且连片分布面积较大。因此,种群分布及数量统计主要采用典型抽样法。
2.2 调查走访
通过调查走访驯鹿养殖部落,获取驯鹿的生活习性、采食习惯,主饲枝状地衣类植物的生长恢复周期,以及单位驯鹿主饲年消耗量,辅饲种类等相关信息。将收集到的信息分析整理,作为辅助性参考依据,用以修正统计数据。
2.3 布设固定监测样地
固定监测样地主要用于研究地衣类植物的生活周期。根据该类植物的不同生境、不同疏密度、不同消耗状况(驯鹿采食)布设了固定监测样地,用以摸清自然状态下自然生长及驯鹿采食后该类植物的消耗状况及恢复周期;固定样地布设完成后,以10 a为一个监测周期,每年定期3~5次实时监测。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采食强度
驯鹿在冬季的主要食物是枝状地衣类植物,春夏季在吃枝状地衣类植物的同时,也吃问荆、嫩枝叶和青草,秋季蘑菇出来的时候也喜食蘑菇。驯鹿在采食石蕊等地衣植物的时候,往往只采食顶端部分,特别是在冬季,通常只有地衣植物整体的1/3。
3.2 恢复周期
地衣类植物生长缓慢,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到,一个地区的地衣类植物经过驯鹿的正常采食后,往往需要8~10 a才能够恢复。如果是过度采食,或是其他破坏性采摘、踩踏、火灾等情况,恢复的时间会更长,完全恢复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个别情况如在人工采集过程中,由于破坏了该类植物的繁育基础,将导致不可逆转的结果,恢复周期会更加漫长。
3.3 单位个体消耗量
通过对驯鹿养殖点的调查走访,驯鹿养殖点的喂食情况综合判断,平均一头驯鹿一天大约需要进食地衣植物5 kg左右,一年则需要进食1.83 t。考虑到春、夏、秋三季驯鹿也进食蘑菇、问荆、嫩茎叶等其他植物,对于地衣植物的进食量减少,一年进食地衣植物按9个月统计,一年则需要进食1.28 t。
3.4 驯鹿主饲植物承载量
3.4.1 驯鹿主饲植物分布区内单位面积可利用量
林区各地理分区驯鹿主饲地衣类植物分布面积、蕴藏量以西坡北部最多,西坡中部、东部区次之,南部区、东南部区最少。由于驯鹿采食时往往只采食地衣类植物的顶端部分,约占地衣整体的1/3,因此,各地理分区平均每公顷驯鹿可采食的地衣类植物约占每公顷蕴藏量的1/3。各地理分区地衣植物分布面积、蕴藏量、公顷蕴藏量、公顷可采食量,详见表1。
表1 各地理分区驯鹿主饲植物单位面积可利用量
3.4.2 驯鹿主饲植物在可完全利用情况下的承载量
一般地衣植物被驯鹿采食后,恢复期需要8~10 a,那么每头驯鹿正常采食而不造成驯鹿主饲地衣植物植被破坏,并且能够正常恢复,则需要8~10倍驯鹿主饲地衣类植物分布面积。
以林区西坡北部为例,驯鹿主饲地衣类植物分布面积433 147.65 hm2,分布区域内单位面积可采食量为0.89 t,综合驯鹿成年个体和幼年个体采食量考量,平均一头驯鹿每年大约需要进食1.28 t,至少需要1.44 hm2才能够满足一头驯鹿的需要,即单位驯鹿所需主饲植物分布面积为1.44 hm2。每头驯鹿正常采食而不造成驯鹿主饲地衣植物的破坏,并且能够正常恢复则需要11.54~14.43 hm2地衣类植物分布区域,即单位驯鹿采食可恢复所需主饲植物分布面积为11.54~14.43 hm2。按照每11.54~14.43 hm2可承载一头驯鹿的生存需要推算,林区西坡北部养殖驯鹿的最大规模为30 018~37 522 头驯鹿。即每100 hm2驯鹿主饲地衣类植物分布区域内驯鹿养殖不能超过8 头。依此计算,各地理分区在驯鹿主饲植物可完全利用情况下承载量,详见表2。
表2 各地理分区在可完全利用情况下驯鹿主饲植物承载量
3.4.3 驯鹿主饲植物在有效利用情况下的承载量
根据驯鹿的采食习惯,驯鹿的天性迁移,驯鹿往往边走边采食,一片区域的地衣通常采食一部分,踩踏一部分,加上林区部分驯鹿主饲地衣类植物分布区不可及等其他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一个地区的驯鹿主饲地衣类植物的有效利用率通常不超过70%,甚至更低。
以林区西坡北部为例,驯鹿主饲地衣类植物的有效利用率按70%统计,平均每公顷驯鹿主饲地衣类植物分布区域内可利用资源大约0.62 t,至少需要2.06 hm2才能够满足一头驯鹿的需要。正常驯鹿采食后地衣植物的恢复期需要8~10 a,每头驯鹿正常采食而不造成驯鹿主饲地衣植物植被破坏,并且能够正常恢复则需要16.49~20.61 hm2驯鹿主饲地衣类植物。因此,在有效利用情况下每100 hm2驯鹿主饲地衣类植物分布范围内养殖驯鹿不能超过6头,养殖驯鹿最大数量应保持在21 012~26 265头。各地理分区在驯鹿主饲植物有效利用情况下承载量,详见表3。
表3 各地理分区在有效利用情况下驯鹿主饲植物承载量
从上表数据看,东南部区和南部区不适合大规模养殖驯鹿,只适合小规模、小范围养殖驯鹿;中部区和东部区可以养殖一定规模的驯鹿;北部区适合较大规模、较大范围养殖驯鹿。
3.4.4 驯鹿主饲植物合理利用情况下的承载量
根据完全利用和有效利用情况下的统计结果,调查走访获取的经验数据,综合考虑到林区驯鹿养殖实际情况、驯鹿主饲地衣类植物分布范围内的驯鹿主饲地衣植物不可能完全被利用的现状、统计误差以及其他不可控因素影响,在保障驯鹿主饲植物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辅以调查走访获取的经验数据进一步修正(篇幅所限,算法不做赘述),初步推算得出合理利用情况下的承载量:西坡北部每100 hm2驯鹿主饲地衣类植物分布范围内养殖驯鹿3~4头较为合理;东南部区每100 hm2驯鹿主饲地衣类植物分布范围内养殖驯鹿1~1.5 头较为合理;南部区每100 hm2驯鹿主饲地衣类植物分布范围内养殖驯鹿1.5~2 头较为合理;西坡中部每100 hm2驯鹿主饲地衣类植物分布范围内养殖驯鹿2~2.5头较为合理;东部区每100 hm2驯鹿主饲地衣类植物分布范围内养殖驯鹿2~3头较为合理。林区各地理分区不同情况下驯鹿主饲植物承载量,详见表4。
表4 林区各地理分区不同情况下驯鹿主饲植物承载量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即使是合理利用情况下的驯鹿主饲植物承载量也远高于目前林区驯鹿存栏数(1 000 余头),结果表明,目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驯鹿主饲植物的利用率不高。
4 结论与建议
在完全利用、有效利用、合理利用情况下的驯鹿主饲承载量均建立在有效管控的自然态基础之上的统计结果,即理想状态下的均态散养,实现这样状态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较高的人员素质,完备的科研监测、疫源疫病体系。以目前林区现状来看,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短期内很难实现。
综合调查走访资料,驯鹿主饲地衣类植物承载量的统计结果以及驯鹿养殖的现实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控制人工采集活动
为方便旅游观光,养殖点多建在交通便利的区域,而这些区域驯鹿主饲植物分布较少,考虑成本因素,人工采集地衣类植物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地衣类植物生活的特殊性,人工采集会破坏地衣类植物的生长基础,造成永久性的破坏,无法恢复。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有效管控驯鹿观光旅游业对驯鹿主饲植物的人为影响。
4.2 完善养殖点管理制度
驯鹿主饲地衣类植物生长缓慢,过度的踩踏和采食会带来地衣类植物恢复周期的延长。由于防火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驯鹿养殖点的牧场轮换受到一定的影响。相关部门应制定合理的驯鹿养殖点牧场的轮换制度,以避免给驯鹿主饲植物带来过度的踩踏和采食。
4.3 提升资源利用率
由于天保工程的有效实施,动物保护意识的提高,野生猛兽的增多,驯鹿养殖户养殖的驯鹿常受到野兽的袭击,养殖户的利益受到一定的损失,致使养殖户不愿意到偏远的驯鹿主饲地衣类植物分布区放养驯鹿,而养殖点附近的主饲植物分布区由于连续放养致使恢复难度大,主饲植物越来越少,越来越难以恢复,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可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争取落实对受到野兽侵害的驯鹿养殖户给予一定的补偿,以鼓励养殖户到偏远的分布区放养驯鹿,提高资源利用率。
4.4 辅饲储备
贮存伏草,在夏季伏天打一些伏草,小堆散放在冬季驯鹿活动的区域,以备驯鹿在采食地衣植物的同时可以补食伏草。
4.5 开发辅饲
对驯鹿进行营养补充,定时给驯鹿喂食一些豆饼、麦麸、蔬菜、玉米等副饲,增强驯鹿的抵抗力,一方面利于更好的繁衍生息,一方面减少驯鹿对地衣类植物的依赖,避免资源过度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