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标准化及评审体系研究
2022-04-26蒋国成浙江花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金华322100
蒋国成(浙江花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金华 322100)
合理使用现代化社会背景下的经济技术,实现在施工现场对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的优化分配,是实现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生产与规范化管理的前提条件。综合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可知,大部分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缺少标准化制度作为支撑,这一问题的发生不仅会增加施工现场安全隐患,也会对建筑项目的质量造成负面影响[1]。为全面落实安全管理工作,下文以某建筑工程项目为例,建立标准化现场安全管理模式,对现场作业人员安全给予保障。
1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标准化措施
在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研究中发现,大部分施工方没有落实现场责任制度,没有建立完善的指导策略与工作方案,施工单位中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在企业内大多流于形式,即制度的执行仅停留在表面上,管理人员或现场安全监理人员并没有按照标准执行管理工作,此种现象导致施工现场的施工、生产工作无法得到保障,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抽查市场内某建筑施工企业时发现,存在大量现场工作人员没有专业证书便担任起现场安全监管工作岗位。而部分现场工人没有按照标准使用安全设施,这一现象也从侧面说明我国现有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存在不足、工作人员自身安全意识较差、技术类岗位的工作人员综合职业素养较低[2]。这些问题会导致现场工人在施工中存在习惯性违规、不按照标准与规章办事,增加了施工现场的危险性。
一些在市场内成立较晚的施工队伍,在建设过程中,受到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无法支配大量资金进行人力调配,只能雇佣一些中老年劳动力,此种现象导致施工现场生产效率显著下降。而此部分劳动力在工作中,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无疑增加了后续安全管理工作的成本[3]。而建筑工程施工方为了满足工程项目的需求,不得不将用于安全管理的费用投入到购买工程项目建材方面,这一变化趋势已经严重对施工现场安全造成影响。
1.2 安全管理标准化措施
为解决上述问题,全面优化安全管理工作,从下述三个方面,提出对应的标准化管理措施。
第一,根据我国建筑行业发布的相关法律制度,要求建筑施工方规范划分不同作业人员的权利与职责,以风险协同承担的政策,取代传统施工中个人承担的政策。同时,建筑项目在正式施工前,要组织或召开大型的监管会议,明确不同参与方在此过程中承担的职责,为不同人员分配工作人员,要求参与的多个责任主体必须做好自身安全技术交底[4]。此外,在施工前,需要聘请或邀请专业的地质勘查队伍,对施工场地的地质环境、作业条件等进行勘探,掌握可能对施工造成负面影响的因素,在施工前做好风险预案,保证施工方作业的规范化。
第二,在进行建筑工程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规范化设计中,应建立有效的机械设施使用机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打破公司原有的“一支笔”管理现状。监督大型机械设施的运行,要保证成果数据在企业内各个部门之间有效流通。所有用于养护、维修、保养设施的财务支出都要公示,让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与管理活动变得公开化和透明化[5]。此外,做好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保证对每个施工参与人员安全意识的提升。尤其是针对值守夜班的工作人员,更是要强化这部分人员的安全教育,不可出现夜班偷懒、行为与思维松懈的问题。
第三,根据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需求与可用资金,进行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备的完善[6]。保证施工现场具有完善的医疗体系、消防体系与用电安全保障体系。部署施工现场监控终端,监督每名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否符合标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在现场安装可拆卸或可反复使用的安全通道、防护门等,降低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的同时,实现将美化功能与安全功能进行融合。
2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评审体系
2.1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标准化评审指标体系构建流程
在建立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评审体系时,首先需要明确体系构建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标准化评审指标体系构建流程
具体而言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对评审的前提以及目的进行明确。在建立评审体系时,需要明确的重要前提和目标包括:评审的具体范围、评审时期、评审各个阶段以及评审的目标。针对建筑施工项目而言,评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对建筑主体实施阶段施工安全管理是否具备标准化,是否符合标准要求的评价[7]。
其次,构建评审体系的层次结构。层次结构可以结合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将要素按照目标层、准则层以及指标层进行合理分配。
再次,为了确保在评审时具备客观依据,需要准备评审所需的相关理论资料以及实践。在具体项目实践过程中,针对施工现场不同专业人员以及各个利益相关者获取评审所需的关键信息资料,例如安全管理制度、组织结构和职责等,针对完成目标需要考虑的各个具体事项进行全面掌握。
最后,完成对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并从众多指标当中筛选出影响安全管理标准化程度最高的指标,确定最终的指标体系[8]。在选择指标时,可以结合指标的完整性、可行性、稳定性等因素判断其是否为所需的指标。
在按照上述步骤构建评审指标体系时,还需要确保从总目标出发,根据建筑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完成构建。在选择体系当中的各个指标时,还可结合菱形思维,从评价目标出发,经过拓展过程、初选指标过程、筛选过程,完成对最终目标体系的构建,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灵性思维的评审指标选择思路
2.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审指标分析
在确定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标准化评审指标体系具体构建流程后,以层次分析法对评审指标进行分析。建立一个层次结构模型,结合评审目标和分析需要,通过体系中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确定层次递进的模型结构。在此基础上,构建判断矩阵,由各个专家按照结构模型构造对应的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
按照表1中的内容,采用数字标度的方式对体系当中任意两个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比较,并结合标度法针对各个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赋值。综合各个专业给出的判断矩阵,形成综合判断矩阵,并利用加权几何平均法得出最终的判断矩阵表达式(1)。
表1 判断矩阵
式中:iab代表综合矩阵当中的某一指标元素;iab(k)代表某一位专家k给出的判断矩阵中的元素;λ代表对该专家k赋予的权重。按照上述式(1)完成对综合判断矩阵的函数表达,并针对矩阵当中每一个指标因素的一致性进行检验,一致性检验公式(2)。
式中:CI代表矩阵当中某一指标因素的一致性;λmax代表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在计算过程中,若计算得出结果为0,则说明判断矩阵当中所有指标因素都具备一致性,若计算得出结构不为0,则说明在判断矩阵当中存在不具备一致性的指标因素,需要对该指标因素进行替换。
2.3 确定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评审指标权重
在完成对评审指标的层次分析后,确定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评审指标权重。按照上述构建的结构体系,通过对比上一次条件下对同一层次中的指标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并按照上述标度法进行赋值,最终综合所有专家的意见得到综合判断矩阵。根据各个判断矩阵,计算其中各个指标因素的权重。为了能够使评审过程中评审体系中各个要素赋值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以此提升评审体系在应用过程中的适应性,参考建筑行业相关安全标准,对计算得出的权重系数进行修正,并得到各个要素的最终体系。将现场安全管理标准化作为目标层指标,将综合管理、作业环境、人员管理以及设备设施作为准则层指标,其对应的权重分别为:0.40、0.25、0.20及0.15,总分为1.0分。再对各个准则层中的指标划分,得到其相应的要素层指标,分别为:综合管理指标:安全管理目标(0.10分)、施工组织与职责(0.30分)、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0.25分)、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处理(0.10分)、施工现场安全检查及评定(0.15分);作业环境指标:现场施工安全文明(0.35分)、安全防护(0.15分)、临时用电(0.20分)、现场消防(0.05分)、危险源识别与管理(0.10分)、职业健康(0.15分);人员管理指标:现场管理人员安全培训(0.25分)、施工人员安全培训(0.25分)、人员作业行为(0.35分)、安全文化(0.15分);设施设备指标:塔吊放置及安装(0.35分)、施工电梯设置(0.30分)、吊篮施工(0.12分)、其他施工机械(0.23分)。
2.4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评审结果
在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赋值后,为了实现对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标准化的直观评价,需要对考核的目标分值进行设置。将建筑行业安全标准要求作为依据,若各项指标均能满足标准化要求,则其可得到满分评价,满分分值为100分。由于各项指标在评审体系当中的重要程度不同,因此还需要通过式(3),得到评审的最终总分结果。
式中:M代表最终评审得分结果;Ki代表评审指标的权重系数;Mi代表各分项得分。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得出最终评审结果,将该结果作为依据对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标准进行评定,并为安全管理工作的优化提供依据。
3 对比分析
为证明设计的评审方法可以在施工现场发挥效果,选择位于西安市的某大型建筑作为此次研究的工程实例,设计施工现场安全评审标准,见表2。
表2 施工现场安全评审标准
按照此标准,对综合管理、作业环境、人员管理以及设备设施指标在施工中的情况进行综合打分,评分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评审指标综合打分
按照上文提出的内容与设计的评审步骤,参照式(3),进行本工程安全管理标准化分值的计算与量化,计算后得到此工程项目的评审得分为83.45分,分值在75分(含)~90分范围内,符合二级项目标准。说明此项目从施工期到评审期一年内未发生过人员伤亡事故,但可能发生过小型事故。综上,本文设计的评审方法可行,满足基本工程项目评审工作需求。
4 结语
本文设计了针对施工现场的评审方法,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方法可应用到工程项目施工作业现场。但要进一步落实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还需要在本文提出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辅助现代化技术的使用,加强施工现场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例如,使用BIM技术对施工全过程进行建模,辅助计算机技术进行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的监控。通过此方式进行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不仅可以及时发现与解决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问题,也可以有效提高工程作业效率。通过不同方面对此项工作的优化,保障我国建筑行业的高效、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