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国工匠”的三个身份
——记航天科技集团九院刘湘宾

2022-04-26邓雨楠

国防科技工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大国工匠航天师傅

邓雨楠 /文

今年3 月,航天科技集团九院7101 厂首席技师刘湘宾荣获“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称号。略显凌乱的短发黑白相间,不知不觉刘湘宾已经58 岁,他在7107 厂从事的是航天产品关键部件的加工工作。经他手加工的零件内外球面同轴度能达到3 微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圆满完成我国月球采样返回任务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上面100 多个微波开关,也都是他带领团队生产的。

学 徒

刘湘宾也拜过师。本来从军队复原后他是被分到机关单位,但比起待在机关,刘湘宾的父亲更想让孩子进车间好好学门手艺。1983年,父亲给他找了一个技术过硬的师傅。这位师傅是国家的第一批技校生,毕业后在苏联学习过。

刘湘宾为了尽快获得师傅的认可,他每天早晨第一个到岗,骑车20 分钟钻进大山,然后打开机床,给机器预热,拖地,给师傅沏茶。

与他同年入厂的年轻小伙子,玩心都比较重,干会儿活就去爬山摘果子了。只有刘湘宾耐得住性子,白天给师傅跑腿,啥活都干。刘湘宾身上有股狠劲,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渐渐地,师傅被刘湘宾肯吃苦的精神所打动,终于开始认真地教他技术了。晚上大家都下班了,师傅把门反锁,“刘儿,快,看我怎么装这个圆盘。”刘湘宾从最基础的开始学起,把看不懂的地方全部做上记号,刀具输入方法、程序的执行、刀库排刀方法……这些笔记图文并茂,像一本产品使用说明书。

第五年,师傅“下海”去了深圳,想带上这个徒弟,“刘儿,跟我走,跟我挣钱去。”

刘湘宾没走。

权 威

2000 年,7107 厂为了提高零件加工精度,采购了第一台进口数控加工机床。刘湘宾作为厂里手动操控的技术能人,被派往国外学习设备加工、保养和维修的技能。

当时的刘湘宾已经是大家口中“能攻关、善打硬仗”的“刘师傅”。不过,对他来说,英语成了一道新难题。出国前,他买来英语卡片,让妻子教他26 个英文字母和简单的英文单词。“咱不行可以装哑巴,打手势啊。”他比划起来,右手拿起扳手,顺时针划两下,“这就是零件装卡,老外一看就懂了。”

在国外学了一个月,操作设备没问题了,接下来是补课软件编程技术。刘湘宾压上全部积蓄,自掏腰包请老师授课。不过总共20 个课时的课程,他在第十课时就不去了。“后面的内容我已经自学完了,最后我画图建模比老师还快。”刘湘宾说。

7107 厂第一个掌握数控机床的技能工人出现了。

在工作中几乎投入了人生全部激情的刘湘宾,40 年孜孜不倦,不断下苦功去研究和试验,手指头、指甲盖被刀划伤的次数不计其数。

在航天型号导航控制系统球阀的加工过程中,为保证毡垫在高速旋转时的定位准确度,刘湘宾四处翻阅资料文献,请教很多老师傅,重新制定加工方案,一遍遍地试验、改进,最终改变了传统硬对硬的加工模式,用新的加工方式,使球体圆度达到0.1 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的1/700——光洁度达到13 级,产品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技术不断精进的刘湘宾在工作中显露出大将之风,越来越有底气。曾有产品在质检时测量结果不符合要求,质检员当即判断为“产品超差”,要求重新加工。他却提出质疑,认为加工方法没有问题,于是拿出数据和量具“又走了一遍”。最终发现是测量工件加工表面的尺寸及位置精度所采用的基准有问题,产品本身没有问题。

这一次坚持,树立起了刘湘宾的技术权威形象,也给厂里节省了一大笔材料费用。

当兵的人

2018 年,刘湘宾搬进了明亮干净的办公室。厂里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希望他钻技术、传技能、育好人、出精品。

从16 岁参军,到初入航天,再一步步成长为航天技能大师,刘湘宾的为人处世和工作作风一脉相承。年近花甲,他的微信签名还是“当兵的人”。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在工作中,刘湘宾的天职就是保证航天产品零件加工的高精度和高可靠性。多年来,他带领的数控团队以高超的数控加工技能水平、高效的生产组织能力、稳定的产品质量,让各方都很放心。

“我们是航天工匠,要的是精度,玩的是心跳。”刘湘宾操着陕普特别强调了“航天”二字。在他看来,即使全球“灯塔工厂”已然在领航数字化、智能化和工业互联,传统企业也在坚定地搭乘新科技的快车,成千上万的“机器人”进入了工厂,但不管怎么变,技能工人都需要熟练掌握技术原理,手上的功夫和丰富的经验依然不可或缺。

猜你喜欢

大国工匠航天师傅
我的航天梦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逐梦航天日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大国工匠”张翼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