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数字媒体图像“美”的形式

2022-04-26金鑫陈启林

美与时代·上 2022年3期
关键词:审美价值美学

金鑫 陈启林

摘  要:从古至今,人们从未停止对“美”的追求,而审美价值的确立是基于群体性的经验判断和意识选择。随着科技发展,数字媒体图像正在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来源,作为审美客体,尽管从创作工具和材料方面,已经对传统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进行了重构和拓展,但在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上与传统视觉艺术仍存在共性,因此画面的组织和构成应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遵照一定的审美规律。数字媒体图像“美”的形式具体表现为: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

关键词:数字媒体图像;审美价值;审美样式;美学

人类对美的探索开始于意识觉醒,审美价值的确立是基于群体性的经验判断和意识选择。“美”是艺术创作的最高目标和终极追求。那么究竟什么是“美”?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美是“数”的和谐;苏格拉底认为:美是“灵魂”的理性,是生理的快感;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对自然秩序的“模仿”;鲍姆嘉通认为:美是感性认识与实践经验的极致“完善”;现代美学理论则普遍认为:“美”是主客体的统一,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然而,从本体论到认识论,从古希腊到21世纪的今天,关于“美”似乎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似乎印证了贡布里希的观点,“现实中根本就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和他们创作的艺术作品”。由此不难发现“美”是极致的、是崇高的,但却是不确定的、飘渺的,通过追求“美”的艺术家和表现“美”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并总结出“美”的形式和规律。数字图像尽管本质是无数的数字编码和像素点,但作为审美客体,是基于数字信息技术的人造物和可视化的感知对象,包含结构、色彩、明暗、比例、节奏等基本要素,是创作者的审美追求以图像形象和色彩形式被感知和传递。尽管在艺术创作工具和材料方面,数字化艺术创作已经对传统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都进行了重构和拓展,但在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上与传统视觉艺术仍存在共性,因此画面的组织和构成应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遵照一定的审美规律。

一、对称与均衡

对称与均衡包含两层含义,一个是对称产生的平衡,另一个是不对称形成的均衡。对称与均衡主要表现为构成要素在空间排布和组织中的稳定关系,是画面构图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关系到画面的整体感和稳定性。

“对称”单从概念上理解,是指以一条线为中轴,左右或上下两侧均等,或以中心点互为镜像的相同形态,主要有表两种现形式:轴对称对称和旋转对称。对称是一种绝对的均衡,具有和谐、庄严、整齐、肃穆的特点,比如,人和动物的面孔、古代宫廷建筑都是一种对称形式。其在数字图像中的运用和使用,多体现在政治、权力、仪式等题材方面,以体现稳重、庄严、隆重氛围,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绝对的对称容易产生乏味和审美疲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可以在主体对称中寻求细节的变化。比如,在一个画面中表现两个对称的图案,一个可以采用阳刻效果,另一个采用阴刻效果,由此产生分离和跳跃的视觉美感。

“均衡”并不是实际重量均等,而是视觉的感官平衡,是指将不同属性的构成要素,通过有意识的编排,使彼此间产生相对的稳定状态,是各种不同大小和方向的力相互碰撞、叠加、抵消的结果。“均衡”的主要目的是将不同的元素错落分布形成整体秩序感,是一种审美感觉的塑造,比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尽管枝叶大小不一、高低错落,但作为一个整体它们保持着内在的稳定和平衡。相对于对称来说,均衡显得更加活泼、灵动,给人一种放松、愉悦的审美感受,在题材选择和运用方面相对比较宽泛,是画面构图的主要组织形式。

图1是典型的对称式构图,主体建筑物和前景的窗扇以中轴线对称排布,画面呈现出稳重、大气的视觉效果;图2采取的是均衡式构图,主体建筑物被平移到画面左侧位置,使原本对称式构图的左右平衡被打破,借助右侧的松枝、窗扇和水面灯具的点缀,让画面的整体气韵重新回归稳定,呈现出优雅、祥和的视觉感受。

在实际运用中,对称结构容易造成呆板的审美感受,选择相对比较谨慎,但作为画面的构成形式而言,对称与均衡并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对称形式之所以易产生审美疲劳,正是因为太过于经典,日常生活中人们几乎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对称的存在,比如前面提到的人脸,再比如汽车、飞机等,对称其实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称均衡作为画面组织形式,关键是与主题内容相统一,构建画面的平衡与稳定。

二、对比与调和

对比与调和是画面各个构成要素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调和,二者在画面的构建中相辅相成,借助“对比”构成物像的主次关系,利用“调和”形成画面秩序,它们是塑造画面情绪的主要表现手段。

“对比”是画面构成元素同类属性间的不同量级比较。例如,体量的大与小、光线的明与暗、色彩的色相与纯度等。不同属性间无法形成对比,例如,高山和蓝天分别表现的是体量和色彩,二者在属性上不存在矛盾关系,也就无所谓对比。在画面构成中主要从形体、光比、色彩、质地等屬性方面构建对比关系。此外,在连续的影像画面中还存在前后镜头画面的对比关系。“对比”能够加深视觉印象,凸显主题内容,还可以营造明快、活泼、刺激的画面情绪。

“调和”是对矛盾双方的化解,是将不同量级的对比关系保持在相对稳定的依存状态,让矛盾双方和谐、有序地组织在一起,形成画面的整体秩序感。应结合“矛盾”双方的特性采取相应的“调和”方法,主要有大小变换、明暗调节、色彩混合、材质叠加等调节方式。“调和”可以使画面变得柔和,产生朦胧的视觉效果,让人产生温馨、浪漫、空灵的审美意念。

图3是通过“对比”的形式表现画面主体,利用光线的明暗、色彩的冷暖,以及颜色的饱和度,让钟楼与周围其他物体形成显著对比,凸显其在画面中的主体地位;图4是采用“调和”的方式塑造画面整体,通过曲线、色彩平衡工具对相关对比数值进行调节,让钟楼与周围环境的明暗对比、色相饱和度趋于缓和,并使用镜头模糊工具对钟楼与背景进行虚化处理,让画面场景呈现出整体性氛围。

三、比例与尺度

比例与尺度是对画面构成要素之间依存关系的取舍,通过对主次矛盾“量”的控制,达到“质”的稳定或转变,是塑造画面美感、营造场景氛围的主要手段。“美产生于度量与比例”,法国建筑师布隆代尔说。

“比例”是画面的整体与局部、局部与细节之间的比较关系,主要表现为构成元素在数量、尺寸、体量等方面的比值差异。比例关系可以产生透视效果,营造画面的空间感,“近大远小”正是利用这一原理,依据物体的前后关系,设置近景和远景的大小比例,使画面产生纵深感;也可以通过比例关系改变画面的主次结构,表达不同的画面主题,例如地平线的高低,让天空与地面的比例关系发生变化,使画面形成不同的表现内容。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并由此推断出“黄金分割比”为0.618,这一比例关系成为画面构图的黄金比例。

“尺度”是衡量某一事物属性的标准或规范,在图像画面中包含两层含义,一个是对构成要素客观属性的量化比较,可以通过具体的数据进行表示和衡量,比如高度、长度、深度等数值参数;另一层意思是指对审美主体心理感受的把握和权衡,主要表现为画面构成要素与观赏者之间的情感觀照。普罗泰戈拉有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有着千差万别的“尺度”标准。很难以标准数值进行衡量。在实际运用中要求创作者具有敏锐、丰富的审美感受。

比例与尺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比例是尺度的量化,尺度是对比例关系的把握,这种依存关系基于人们在生活中建立的审美经验。合适的尺度比例可以塑造画面的美感,相反,过大的比例关系会造成画面失衡,给人产生不舒服的心理感受,比如前景物体过大会造成压迫感。但有时为了营造特殊的视觉效果,也会刻意夸大比例关系。

图5中的两个人物尽管存在色调的对比,但体量大小和位置排布相当,在画面中构成对等的比例相关系,展现出双方实力相互抗衡的视觉效果;图6中左右双方在画面中的比例关系发生显著变化,左侧人物缩小到画面的左下角,右侧人物体量被放大,并占据了画面的大半部分面积,展现出左右双方实力的失衡,形成压倒、逼迫性的视觉效果。

四、节奏与韵律

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说:“色彩好比琴键,眼睛好比音槌,心灵仿佛是绷满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弹琴的手,它有目的地弹奏各个琴键来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波澜和反响。”节奏与韵律这两个源自音乐的概念,用于表述画面的气象变化,表达对艺术的审美理想追求,是赋予画面生命力的重要形式手段。

“节奏”是有规律的变化,是画面中某一元素或几个元素以组合形式,有规律地重复出现,是画面要素的排列、组合。“节奏”使画面产生规律性和秩序感,倘若画面没有“节奏”,会显得杂乱无章,而单一的“节奏”容易造成视觉的枯燥与乏味,有变化的“节奏”可以使画面更具趣味与活力。

“韵律”是将不同的“节奏”作为基本单元,并融合画面的所有元素,进行有秩序的组织和编排,形成画面的整体韵味。“韵律”包含着创作者的情感与意念,通过阴阳顿挫的旋律变化,使画面产生视觉感染力,赋予画面情感与意境。

图7台阶作为视觉元素,按照一定规律反复出现,形成画面“节奏”,尽管每一层台阶在透视的作用下逐级缩小,但并没有产生结构上的变化,仍属于单一“节奏”,整体画面呈现出一定的秩序感;图8是高山上层叠的梯田画面,梯田顺着山势层叠有序,形成画面“节奏”,而每一层梯田蜿蜒交错,形成“节奏”的变化,梯田、水面光影以及劳作的水牛相互映衬,共同组成优美的“韵律”,让画面呈现出灵动的美感。

五、变化与统一

变化与统一是形式美法则的总结和概括,蕴含着“美”的普遍规律,世间万物虽变化万千,但都统一在自然规律中轮回运转。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树叶的不同形状和纹理产生个体的“变化”,在同一棵树上生长形成整体的“统一”。

“变化”是指画面构成要素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通过结构性的改变产生差别,比如结构的变化、光线的变化、颜色的变化等,“变化”可以丰富画面层次,吸引视觉注意力。画面缺乏“变化”会造成视觉的枯燥和无趣,无法分清主次关系,缺乏视觉焦点。

“统一”是指画面构成要素之间存在的有机关联,呈现出整体性的秩序和规律。“统一”不是千篇一律,更不是整齐划一,而是画面保持的整体基调,比如相同的结构、统一的色调、一致的光源等,让各元素间形成内在的秩序,增强画面凝聚力和视觉感染力。画面不“统一”会造成视觉的突兀感,让画面失去灵魂。

变化与统一是个体与整体的辩证关系,是求同存异的美学理念。画面是一个有机整体,个体元素的“变化”应遵循整体的“统一”秩序,在“变化”中保持统一,在“统一”中寻求变化。过度的“变化”会让画面显得杂乱无章,需要利用“统一”的秩序进行约束,以确保画面的整体性。

图9中,身着白色衣服的人物,她们的坐姿和服装颜色都基本一致,并按一定的规律重复出现,构成了画面的“统一”秩序,然而小孩俏皮的表情、跳跃的服装颜色,与整体秩序形成鲜明的“变化”,成功地吸引了视觉注意力,让小孩成为画面的焦点;图10中,屋顶的形状、房屋的结构多种多样,画面中充满了各种“变化”,为了避免视觉的杂乱,利用了地平线、河流和阳光进行画面组织,地平线使画面分为上下结构;河流让建筑物形成左右排序,温暖的阳光营造出“统一”的基调。

综上所述,形式美法则是“美”的普遍性规律,可作为数字媒体图像创作的基本参照,实际运用中不应简单地照搬和套用,而是要根据特殊效果灵活变通,要善于利用反向形式美法则,通过夸张和变形塑造画面的戏剧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永东,王林彤,张静.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

[2]邱正伦.审美价值取向研究(上)[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3]郭福平.转向与超越——美学的历程与审美价值[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11.

[4]胡妙胜.舞台设计美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5]贾秀清.重构美学:数字媒体艺术本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金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舞台技术研究所。

陈启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审美价值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印花派对
相悖美学
纯白美学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中国门神画之美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作好作恶者皆龙友也”
春食色彩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