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蚂蚁溺水行为观察与实验

2022-04-25湖北襄阳第四中学朱炫睿

科学大众 2022年8期
关键词:蚁后工蚁牙签

□文/湖北襄阳第四中学 朱炫睿

指导老师/湖北襄阳第四中学 曾莎 河北保定河北满城中学 冉浩

关于蚂蚁在水中是否会游泳,一直都有不同的说法。对于体形不同的蚂蚁,所谓的游泳是区别明显的。对于体形较大的蚂蚁,如日本弓背蚁(Camponotus japonicus),因其身强力壮,水的表面张力对其的粘滞作用较小,所以日本弓背蚁可以在水中游泳;对于体形较小的蚂蚁,如草地铺道蚁(Tetramorium caespitum)、宽结大头蚁(Pheidole nodus),水的表面张力严重影响了其在水面的运动,与其说草地铺道蚁和宽结大头蚁在水面游泳,不如说是在危险的“沼泽”中艰难行进。冉浩在其《蚂蚁之美:进化的奇景》中认为:一些蚂蚁能短时间涉水,少数蚂蚁拥有不错的游泳或潜水能力,如苏式多刺蚁(Polyrhachis sokolova)、施密茨弓背蚁(Camponotus schmitzi)。

笔者在验证蚂蚁是否会游泳时,观察到了蚂蚁游泳、溺水淹死、蚂蚁营救溺水同伴等现象。根据观察,大多数蚂蚁畏水,不会主动去游泳;蚂蚁会游泳,但会被淹死;蚂蚁营救溺水同伴是普遍行为,但蚂蚁不会冒险盲目施救。

一、蚂蚁溺水的原因

洪水淹巢、意外落水、渡水逃亡、雨滴覆盖,都是蚂蚁可能溺水的原因。蚂蚁通过腹部的气孔呼吸,当气孔被水堵塞时,蚂蚁会发生溺水。

蚂蚁被雨滴覆盖或被树上滴下的露水覆盖,是自然界存在的现象。对于体形较小的蚂蚁,如草地铺道蚁和宽结大头蚁,被水滴覆盖包裹后,水的表面张力会将蚂蚁紧紧吸附住(图1)。用吸管挤出水滴模拟雨滴,草地铺道蚁和宽结大头蚁被水滴覆盖后,有时会出现不能及时挣脱水滴吸附的现象,从而发生溺水。

图1 宽结大头蚁雨滴溺水

二、蚂蚁溺水的假死与真死

早在100多年前,福列尔德(Adele M. Fielde)就进行了黑弓背蚁(Camponotus pennsylvanicus)浸没、复活实验:7只黑弓背蚁(北美)在10℃蒸馏水中浸泡了8天(192小时),4只从假死状态中复活且完全恢复,并被送回它们的同伴中;浸没后恢复的蚂蚁,是同类中“身材高大”的。

蚁学家博尔特·霍尔多布勒(Bert H·lldoler)和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认为:多数蚂蚁溺水沉入水底数小时甚至数天后,打捞出水后可以复活。

为了观察日本弓背蚁的溺水复活能力,笔者进行了以下溺水复活实验(表1)。

溺水的日本弓背蚁被打捞出水后不会立即复活,由假死状态到复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般需要2~3天或更长时间,日本弓背蚁才能艰难地站立起来并步履蹒跚地爬走。在240小时组实验中,出水11小时后,观察到10只日本弓背蚁静躺,只有足部能运动,但无法站立。2天后,有10只日本弓背蚁可以爬行;3天后,有24只日本弓背蚁复活,其中13只可以活跃地爬行。通过以上观察实验,可以得出:日本弓背蚁在水中假死极限时间为10~12天。实验说明,在特定的低温环境中,日本弓背蚁具有强大的假死后复活能力。溺水时间过长,日本弓背蚁会从假死状态发展为真正的死亡。

表1 日本弓背蚁的溺水复活实验

三、抗溺水:团队的力量

发生溺水时,草地铺道蚁和宽结大头蚁均会抱团,形成“蚁筏”漂浮在水面(图2)。

草地铺道蚁、宽结大头蚁体形小,个体的力量微不足道,只有结成团队,才能以团队的力量来有效抵御外界的不利侵害。溺水时,蚂蚁抱成团,能够长时间漂浮在水面,获得的逃生机会要比单个蚂蚁大很多。实验发现,这种团队合作倾向与蚂蚁的体形呈负相关,即体形小的蚂蚁更容易抱团。这一特点在发生溺水时显现得尤为突出。

图2 草地铺道蚁在水中抱团漂浮

而日本弓背蚁是一种喜欢单独行动的蚂蚁。这种体形大的蚂蚁,个体能力强,六肢强壮有力,爬行迅速,团队合作性弱。在发生溺水时,未观察到日本弓背蚁发生抱团现象,它们是游泳健将,各自在水面游动,寻找逃生机会。

四、溺水营救

蚂蚁是社会性昆虫,互助行为融入漫长的进化中,营救处于危险中的同伴是一种自发行为。但实验发现,蚂蚁不会不顾一切地去营救同伴。蚂蚁营救、打捞溺水的同伴时,显得小心翼翼,会左右爬移观察、试探,频繁用头上的一对触角去试探周围的情况及溺水同伴的情况。当找到合适时机,蚂蚁会咬住溺水同伴的身体,把同伴拖上岸。当蚂蚁在营救溺水同伴时,会有其他蚂蚁在周边爬来爬去,帮助营救溺水同伴。

为进一步观察蚂蚁营救溺水同伴,笔者专门设计了具有一定难度的营救实验:用竹牙签模拟自然界水面上的植物藤或树枝,牙签末端距离水面高度以实验蚂蚁体形长度为参照(图3)。以宽结大头蚁为例,实验用的宽结大头蚁体长为4毫米左右,牙签末端距离水面的高度则依次为4毫米(一个蚂蚁体长)、6毫米(一个半蚂蚁体长)和8毫米(两个蚂蚁体长)。

图3 宽结大头蚁工蚁救同伴

牙签末端距离水面4毫米时,正好是宽结大头蚁的一个体长高度,宽结大头蚁借助两只后足攀住牙签,可以轻松地把一对前足伸到水里。大量重复实验显示,当发现有溺水同伴漂过时,宽结大头蚁总是会立即用前足拉住溺水同伴,多次尝试用上颚叼住溺水同伴的合适部位。有时会因用力不对或六足没配合好,溺水同伴又漂走了,导致营救不成功。叼住溺水同伴后,施救蚂蚁要使出全力,将溺水同伴拖离水面。当溺水蚂蚁被救起后,会有其他的蚂蚁围在周围“照顾”,帮助溺水蚂蚁及早恢复。在营救溺水蚂蚁过程中,施救蚂蚁首先要确保自己能攀住牙签,确保自己不会在营救过程中落水。

宽结大头蚁工蚁在救落水同伴时,若接触不到落水同伴,会找来兵蚁帮忙。兵蚁体长要比工蚁多出3毫米左右,具有“身高”优势(图4)。

图4 宽结大头蚁兵蚁救同伴

牙签末端距离水面6毫米时,是宽结大头蚁的一个半体长高度。当宽结大头蚁发现下面有溺水蚂蚁时,宽结大头蚁会用两只后足攀住牙签,悬伸身体,伸出前足,多次试图去拉住溺水蚂蚁,但发现够不着溺水同伴时,也只好作罢。

牙签末端距离水面8毫米时,这是宽结大头蚁的两个体长高度。这时溺水蚂蚁也会被牙签上的施救蚂蚁发现,但施救蚂蚁不会有营救行为。此种溺水情景,超出了蚂蚁的施救能力。

通过多次观察发现,蚂蚁发现溺水同伴时,不会奋不顾身地爬到水里去营救溺水同伴。施救蚂蚁只会在自身安全有保证的情况下,才做出营救行为。

五、施救次序

蚂蚁营救溺水同伴是否存在先后次序?通过以下6组实验(各重复5次)观察,发现存在先后次序。

1.溺水的宽结大头蚁蚁后和工蚁

将溺水的宽结大头蚁蚁后和溺水工蚁并列放置在一起,观察发现,宽结大头蚁兵蚁和工蚁们先去营救蚁后,它们围在蚁后周围,用触角抚摸蚁后的身体。它们齐心协力把蚁后救起后,才去营救工蚁。

2.溺水的宽结大头蚁蚁后和兵蚁

将溺水的宽结大头蚁蚁后和溺水兵蚁并列放置在一起,观察发现,宽结大头蚁兵蚁和工蚁们先救蚁后。

3.溺水的宽结大头蚁工蚁和兵蚁

将溺水的宽结大头蚁工蚁和溺水兵蚁并列放置在一起,观察发现,宽结大头蚁兵蚁和工蚁们在营救溺水的工蚁和兵蚁同伴时,没有先后次序,有时先救工蚁,有时先救兵蚁。

4.溺水的草地铺道蚁蚁后和工蚁

将溺水的草地铺道蚁蚁后和溺水工蚁并列放置在一起,观察发现,草地铺道蚁工蚁们发现溺水的蚁后和工蚁时,先救蚁后。

5.溺水的玉米毛蚁蚁后和工蚁

将溺水的玉米毛蚁蚁后和溺水工蚁并列放置在一起, 观察发现,玉米毛蚁工蚁们先去营救蚁后。

6.溺水的日本弓背蚁蚁后和工蚁

将溺水的日本弓背蚁蚁后和溺水工蚁并列放置在一起,观察发现,日本弓背蚁工蚁们先去营救蚁后。

对于先救蚁后这个现象,可能的解释是蚁后繁殖后代,是蚂蚁种群生存、数量增长的关键。蚁后死亡,可能影响到整个种群,因此救援蚁后的优先级更高。笔者猜测这可能和蚁后释放的与身份有关的气味、召集信息素等有关。

六、结论

1.蚂蚁会游泳,但大多数蚂蚁畏水,少数蚂蚁擅长游泳。

2.蚂蚁溺水假死,在一定的温度环境下,可长时间保持假死状态。打捞出水后,可观察到复活现象。日本弓背蚁在5℃水中假死极限时间为10~12天。

3.在超出自身能力或自身安全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蚂蚁不会营救落水同伴。

4.劳动品级蚁和蚁后(繁殖品级蚁)同时溺水时,蚂蚁先救蚁后。

猜你喜欢

蚁后工蚁牙签
爱“吃”糖的牙签
两只坏蚂蚁
校园“三剑客”
蚁后
蚁群的“神经系统”
牙签城
蚂蚁的饲养
虫虫攻略之“蚁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