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土地资源配置的策略互动行为
2022-04-25安勇
安 勇
(山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1 引言
地方政府围绕土地资源展开的非理性竞争源于中国独特的分权体制。经济分权与政治集权相结合的分权结构极大激发了地方官员的经济热情和政治热情。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对推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作用显著。由此,在官员晋升锦标赛激励下,各地形成了“以地谋发展”模式,即地方政府利用对土地一级供应市场的垄断大力干预土地市场,进而竞相采取了差别化的土地供应策略,一方面,低价供应工业用地吸引投资(以地引资),另一方面,高价供应商住用地增加财政收入(土地财政)。这种“以地谋发展”模式致使两类用地价格形成了巨大的剪刀差。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地价动态监测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重点监测的105个城市工业用地平均价格为849元/m2,而商服用地和住宅用地平均价格远高于工业用地,分别为7 750元/m2和7 321元/m2①数据来源于中国地价信息服务平台。。不可否认, 在粗放式发展阶段,“以地谋发展”模式的确对经济增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伴随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地谋发展”模式的经济功效逐步衰减,且其引发的土地资源错配问题对土地利用效率、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等产生了不利影响[1-3],进而阻碍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值得关注的是,要想更为深入理解土地资源错配成因及其不断加剧的激励来源,无法绕开地方政府在土地资源配置上的竞争互动行为。在官员相对绩效考核机制激励下,地方政府在经济、财政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竞争[4-5],而现有土地制度恰好与官员晋升机制形成了激励相容机制,为在相对绩效考核中获胜,地方政府土地资源配置策略自然不会只关注自身情况,其势必会根据竞争对手行为来调整自身策略,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引发地方政府在土地资源配置策略上的竞相模仿,进而形成策略互动格局。鉴于此,基于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现实,本文拟构建一个整体性分析框架,系统剖析差别化土地资源配置(工业用地价格和商住用地价格)策略互动的存在性及其激励来源,并尝试对工业用地价格和商住用地价格策略互动的具体形态(“逐顶竞争”还是“逐底竞争”)进行识别。
从已有研究来看,剖析土地资源配置策略互动行为的逻辑起点是中国式分权体制下的标尺竞争。经典的标尺竞争理论认为,在向选民负责的政治治理体制下,本地选民会通过相对绩效(与相邻地区进行比较)对本地政府表现进行评估,以此决定对官员连任的投票意愿,导致本地政府在制定各种政治、经济政策时,必须以相邻地方政府为“标尺”来进行决策[6]。与西方经济体不同,中国实行的是垂直式政治管理模式,下级政府的人事任免权完全由上级政府决定,进而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竞争机制。基于中国独特的标尺竞争机制,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土地资源配置竞相模仿的策略互动行为。一方面,部分学者在不区分土地出让类型情况下,以加总的土地财政收入为切入点进行了剖析。如汪冲[7]、李郇等[8]分别基于省级、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表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存在竞相模仿行为。进一步,安勇等[9]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考察了土地财政竞争策略互动所具有的微观结构。由于不同类型土地出让的激励来源差异较大,利用加总数据所得结论的精确性和政策参考价值较为有限。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部分学者将研究视角转向多样化的土地出让方式和类型,且大都认为不同方式出让土地(协议类和招拍挂类)以及不同类型出让土地(工业用地、商服用地和住宅用地)的面积或价格存在竞相模仿的策略互动行为[4,10-13]。彭山桂等[14]则利用全局向量自回归模型进一步刻画了住宅用地价格的微观联动机制。但是,也有少数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如王贺嘉等[15]认为地级市工业用地价格并不存在策略互动。
通过文献梳理可知,研究视角从加总的土地财政收入转向具体的土地出让方式和类型,有利于全面厘清差别化土地资源配置策略互动的存在性及其驱动机制,但现有研究仍存在以下局限性。首先,针对“以地引资”和“土地财政”是否是差别化土地资源配置策略互动的主要激励来源,虽然现有研究基于定性分析给出了肯定答案,但仍缺乏经验分析的有力支撑。其次,囿于微观土地出让数据难以获取,现有研究大多是以《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中列示的协议出让土地数据来近似替代工业用地数据的,但这种衡量方式难以精确刻画土地市场中工业用地供给的真实交易状况,这使得研究结论可能存在一定偏差。最后,现有研究对于差别化土地资源配置虽有“逐顶竞争”或“逐底竞争”的分析或设想,但实证检验大都采用的是传统的空间计量模型,然而,该类模型只能验证土地资源配置是否存在策略互动,而无法对“逐顶竞争”还是“逐底竞争”进行判别。
本文拟对上述研究进行拓展,考虑到在土地供应量缺乏弹性情况下,土地出让价格是评价地方政府土地资源配置状况的直接且有效指标[16],故本文将研究对象锁定于地级市的工业用地价格和商住用地价格。本文的研究内容和边际贡献如下:首先,通过构建一个“自上而下”的政府竞争模型,对土地资源配置策略互动的形成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其次,借助空间自回归(SAR)模型实证检验工业用地价格和商住用地价格策略互动的存在性,并进而识别引资竞争和财税竞争在策略互动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最后,在验证两类用地价格存在模仿式策略互动基础上,通过构建非对称反应模型,进一步对两类用地价格策略互动究竟是“逐顶竞争”还是“逐底竞争”进行分离和判定。
2 理论模型
本文借鉴BESLEY等[6]的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中国式分权的典型特征,构建一个“自上而下”的标尺竞争模型,基此剖析地方政府土地资源配置策略互动的生成机制。
2.1 决策目标
基于中国政治治理结构现实,本文所构建标尺竞争模型中,委托人是上级政府,而代理人是地级市政府,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享有绝对的人事任免权。在中国式分权体制下,经济增长和财税增收在地方官员绩效考核中占据了很大比重,两者表现相对突出的官员获得晋升的概率更大。作为理性经济人,地方官员必然会将经济增长和财税增收纳入效用函数,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结合地方政府间标尺竞争典型特征并参照BESLEY等[6]的做法,本文将前瞻性预期纳入分析框架,假设地方政府的总效用由即期效用和下一期地方主管官员成功获得晋升情形下的预期效用两个方面决定。基此,地方政府的效用最大化问题可表述为:
式(1)中:V(·)表示总效用函数;Y表示经济增长和财税增收总额;v(·)表示即期效用函数且满足v(Y)=Y;δ表示主观贴现因子;E[·]表示期望算子;P表示官员晋升概率。
2.2 声望方程
在“自上而下”的标尺竞争中,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绩效考核采用的是相对指标。由此,地方官员晋升概率不仅取决于本地Yit,其还受其他竞争对手Y-i,t的影响。此情形下,地方官员晋升概率可表示为Pi,t+1=Pi,t+1(Yit,Y-i,t)。在官员晋升机制激励下,吸引外资以及增加预算外收入是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增长和增长财税收入的主要手段。而中国独特的土地制度恰好完美配合了官员晋升激励机制,地方政府竞相通过调整土地资源配置来满足自身的价值取向。具体而言,通过对辖区土地的垄断权,地方政府实施了差别化的土地资源配置策略 (即一方面压低工业用地价格以吸引投资,另一方面提高商住用地价格以增加土地财政收入),这种“以地谋发展”模式对实现经济、财政目标发挥了关键作用[17],并进而成为地方官员在相对绩效考核竞争中获胜的主要筹码。因此,地方官员晋升概率可进一步表示为上述土地资源配置(LAit)的函数,即Pi,t+1=Pi,t+1(LAit,LA-i,t)。借鉴REVELLI[18]的建模思路,同时考虑到广义“距离”(比如经济距离与地理距离等)也是影响政府主体行为互动的重要因素(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广义“距离”越是接近,城市间信息、资本以及劳动力等要素流动越是顺畅,这为城市间的相互模仿、竞争等行为创造了有利条件,政府主体间互动性因而会越强)[1,4-5,19],声望方程可简化为:
式(2)中:ωit~N(0,σ2);Φ(·)表示标准正态分布的分布函数;Z表示影响官员晋升的其他变量。由上述分析可知,差别化土地资源配置有利于提高地方官员的晋升概率,故β>0,而竞争对手土地资源配置会减弱本地政府的竞争优势,进而会降低本地官员的晋升概率,故γ<0;θ表示两地之间的广义“距离”,且有
2.3 最优反应函数
接下来考虑地级市政府土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问题。将式(2)代入式(1),并求其最优化的一阶条件,可得地级市政府土地资源配置的反应方程:
式(3)中:φ(·)=Φ′(·)。通过求解式(3)的反函数,即可得到土地资源配置的最优反应函数:
由于β>0且γ<0,由此,这意味着地级市政府土地资源配置存在策略互动,为应对地方政府间标尺竞争,本地政府土地资源配置会采用与竞争对手相似的跟进策略。更进一步,由于,表明土地资源配置策略互动与地级市间广义“距离”成反向关系,“距离”越近,策略趋同性越强,反之策略趋同性会越弱。
由上述理论机制分析可知,在中国式分权体制与土地制度激励相容机制冲击下,地方政府土地资源配置存在策略互动,为在标尺竞争中获胜,地方政府会根据竞争对手的土地资源配置策略,对自身策略进行同向调整。而且,土地资源配置策略互动力度与地级市间的广义“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土地资源配置竞争互动行为越强。
3 研究设计
3.1 模型构建
首先,为检验地方政府土地资源配置是否存在策略互动,本文借鉴FREDRIKSSON等[20]、KONISKY[21]的做法,设定如下空间自回归(SAR)模型:
式(6)中:i和t分别表示城市和时间;LAit表示地方政府土地资源配置相关变量,具体包括工业用地价格(IPit)和商住用地价格(CPit);W表示空间权重矩阵,其元素wij用来衡量城市i和城市j的空间相关关系;WLAit为空间滞后项,用来衡量与城市i相关联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变量的加权平均和,如果其回归系数ρ显著为正,意味着地方政府土地资源配置与相关联城市地方政府行为具有趋同性,由此,土地资源配置存在模仿式策略互动,如果ρ显著为负,则土地资源配置存在替代式策略互动,如果ρ不显著,意味着地方政府间土地资源配置策略相互独立,不存在策略互动;Xit表示控制变量集,其回归系数β衡量控制变量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影响;μi和ηt分别表示城市和时间固定效应,用来控制不可观测的城市个体因素和宏观因素的冲击;εit表示随机误差项。
其次,为剖析地方政府土地资源配置策略互动的形成机制,借鉴邓慧慧等[5]的做法,本文构建如下机制识别模型:
式(7)中:fdiit表示地方政府引资竞争,如果其回归系数α显著为负,则表明引资竞争是影响土地资源配置策略互动行为的重要因素;fcit表示财税竞争,如果其回归系数γ显著为正,则表明财税竞争是影响土地资源配置策略互动行为的重要因素。
最后,空间自回归模型只能检验土地资源配置是否存在策略互动,其无法对策略互动的具体形态(“逐顶竞争”或是“逐底竞争”)进行分离和判定。本文拟对基准模型进行拓展,借鉴FREDRIKSSON等[20]、KONISKY[21]的做法,通过构建非对称反应模型,进一步对土地资源配置策略互动的具体形态进行判别,具体模型如式(8)—式(9)所示:
式(8)中,回归系数δ0或δ1用来衡量当相关联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加权平均值较上年有所上升(或下降)时,本地土地资源配置的反应系数。
本文中土地资源配置“逐顶竞争”是指地方政府为实现自身利益而竞相提高土地价格的行为,“逐底竞争”是指地方政府竞相降低土地价格的行为。通过比较系数δ0和δ1的大小及显著性,即可对土地资源配置策略互动的具体形态进行识别。具体识别策略如下:如果δ0显著为正而δ1不显著,则土地资源配置策略互动完全表现为“逐顶竞争”形式。如果δ1显著为正而δ0不显著,则土地资源配置策略互动完全表现为“逐底竞争”形式。如果δ0和δ1均显著为正,则土地资源配置策略互动表现为模仿行为,此时,如果δ0>δ1,意味着相关联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上升时对本地土地资源配置的影响程度更大,这表明土地资源配置策略互动主要表现为“逐顶竞争”形式;如果δ0<δ1,则土地资源配置策略互动主要表现为“逐底竞争”形式。
3.2 变量与数据
(1)土地资源配置(LA)。在政治、财税双重激励下,地方政府普遍采取了两手供地策略,即一方面压低工业用地价格,另一方面提高商住用地价格。为全面考察土地资源错配状况,且考虑到土地供应量缺乏弹性,故借鉴张莉[16]的做法,本文选取工业用地价格(IP,取自然对数)和商住用地价格(CP,取自然对数)作为差异化土地资源配置的衡量指标,基此对土地资源配置策略互动的存在性及具体形态进行剖析。
(2)空间权重矩阵(W)。设置合适的空间权重矩阵是剖析土地资源配置策略互动的关键所在,为保证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本文设置了经济距离权重矩阵(W1)和地理距离权重矩阵(W2)两种形式,空间权重矩阵选取原则如下:其一,设置经济距离权重矩阵的考虑是,在中国式分权下,标尺竞争体现的不是绝对竞争,而是优中选优的相对竞争,经济发展程度越相近的城市竞争性越强。经济距离权重矩阵的元素表示为两城市人均GDP差距的倒数,即wij= 1/∣pgdpi-pgdpj∣,(i≠j),否则取0。其二,设置地理距离权重矩阵的考虑是,地理相近地区资源禀赋相似且信息外溢性强,地方政府间竞争互动行为相应也较强。地理距离权重矩阵的元素表示为两城市地理距离的倒数,即wij= 1/dij,(i≠j),否则取0。
(3)引资竞争(fdi)。政治晋升机制激励下,制定各种优惠政策进行招商引资已然成为地方政府竞争的重要手段,而考虑到外商直接投资是招商引资的重要形式,故本文以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城市GDP比重衡量地级市引资竞争的激烈程度,以此识别地方政府工业用地价格策略互动的形成机制。
(4)财税竞争(fc)。借鉴邓慧慧等[5]的研究,本文以财政收入排名作为地级市财税竞争的代理变量,以此识别地方政府商住用地价格策略互动的形成机制。
(5)控制变量。包括人均GDP (pgdp,取自然对数)、人口密度(pe)、产业结构(is,以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比值衡量)、财政压力(fp,以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比值衡量)。
本文以中国27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样本时间跨度为2009—2017年。其中,工业用地、商住用地价格测算数据来源于中国土地市场网,首先,根据土地用途(工业用地、商住用地)搜集各城市每宗土地出让(招拍挂、协议)的交易数据,其次,对异常值进行处理(剔除数据缺失记录,并采用双侧缩尾法对异常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再次,将工业用地、商住用地的成交价款和面积按年度加总到城市层面,并通过计算二者比值得到地级市工业用地、商住用地的平均价格。汇率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其余变量测算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4 土地资源配置策略互动存在性的实证检验
4.1 空间相关性分析
在对地方政府土地资源配置是否存在策略互动进行检验之前,首先利用莫兰指数检验土地资源配置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2009—2017年,在经济距离权重矩阵(W1)和地理距离权重矩阵(W2)下,工业用地价格和商住用地价格的莫兰指数值均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这表明两种用地价格的分布并非是完全随机的,不同地级市之间存在空间依赖关系。更进一步,莫兰指数值整体呈现震荡上升态势,这表明随着时间推移,不同地级市之间土地资源配置的空间相关性逐步增强。
表1 莫兰指数检验结果Tab.1 The results of Moran’s I test
4.2 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基于LM以及Rboust-LM检验的结果表明,本文选取空间自回归模型对土地资源配置策略互动的存在性进行检验是合理的。在式(4)中,不同地级市之间的土地资源配置是被联合决定的,因此方程存在联立内生性问题。此时,利用OLS进行估计是有偏的,解决此问题的常用方法包括工具变量法(IV)和极大似然估计法(MLE)[20-21]。考虑到“好”的工具变量不易获取,本文采用MLE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
表2报告了土地资源配置是否存在策略互动的检验结果,其中,W1是基于经济距离权重矩阵的估计结果,W2是基于地理距离权重矩阵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在经济距离权重矩阵和地理距离权重矩阵下,工业用地价格和商住用地价格空间滞后项的估计系数均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这表明地方政府土地资源配置存在明显的模仿式策略互动行为,且经济水平相近以及地理距离相近是这种策略互动行为形成的重要途径。具体而言,在两种距离权重矩阵下,相关联城市工业用地价格每变动1%,本地工业用地价格将分别同向变动0.30%和0.51%,同时,相关联城市商住用地价格每变动1%,本地商住用地价格将分别同向变动0.20%和0.66%。进一步分析发现,地理权重距离下两类用地价格空间滞后项的估计系数明显高于经济权重距离下的估计系数,这表明与经济邻近相比,地理邻近在地级市土地资源配置策略互动中所起作用更大。
表2 基准回归结果Tab.2 The results of benchmark model
4.3 稳健性检验
(1)内生性问题。MLE方法虽然能够消除空间滞后项的内生性问题,但其对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反向因果关系无效。对此,本文借助广义矩估计方法(GMM)对基准模型进行了重新估计。模型通过了Arellano-Bond检验和Sargan检验,这表明利用GMM方法进行估计是合理的,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在两种空间权重矩阵下,工业用地价格和商住用地价格空间滞后项的回归系数仍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与基准模型一致,表明地方政府土地资源配置存在模仿式策略互动的结论是可靠的。
表3 稳健性检验结果Tab.3 The results of robust tests
(2)安慰剂检验。前述研究表明,在经济距离权重矩阵和地理距离权重矩阵下,土地资源配置存在显著的模仿式策略互动行为。在上述研究中,两种空间权重矩阵均是基于广义“距离”相近而设置的,其理论和现实逻辑是“距离”相近的个体之间的互动行为更强。为验证此逻辑的合理性,本文借鉴沈坤荣等[22]的研究思路,通过构建随机权重矩阵进行安慰剂检验,可以预期的是,如果土地资源配置策略互动与相关联城市的广义“距离”成反向关系,那么基于随机权重矩阵的空间滞后项的估计系数应该不显著。从表3安慰剂检验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在随机权重矩阵(W3)下,工业用地价格和商住用地价格空间滞后项的系数均为正,但即使在10%水平下仍不显著,安慰剂检验结果验证了基准模型结论的可靠性。
(3)变换空间权重矩阵。考虑到在标尺竞争下,各省级行政单位内部不同城市之间的相对竞争可能更为激烈,本文进一步设置了基于省份内部竞争的经济距离权重矩阵(W4)和地理距离权重矩阵(W5)(具体设置规则为,如果两城市归属于同一省份,则矩阵元素设置为两城市人均GDP差距的倒数或地理距离的倒数,否则取0),同时,财税竞争指标也采用了省内相对排名,进而对基准模型进行了重新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在变换空间权重矩阵后,工业用地价格和商住用地价格空间滞后项的回归系数仍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基准模型所得结论是可靠的。更进一步,与基于W1(或W2)的回归结果相比,基于W4(或W5)的空间滞后项的估计系数值更大,这表明土地资源配置策略互动在同一省份内部的城市之间体现的更为明显。
4.4 机制检验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下,中国式分权体制和独特的土地制度形成了激励相容机制,“以地引资”和“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拉动辖区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进而会引发地方政府间对土地资源配置策略的竞相模仿。本文在验证土地资源配置存在策略互动基础上,进一步从引资竞争和财税竞争两个方面剖析土地资源配置策略互动的形成机制。表4报告了机制检验结果。
表4 机制检验结果Tab.4 The results of mechanism tests
在经济距离权重矩阵和地理距离权重矩阵下,引资竞争的回归系数均在1%水平下显著为负,这表明伴随着引资竞争程度的不断加剧,地方政府最优策略是降低工业用地价格,进而会强化工业用地价格的竞争互动效应。官员晋升机制激励下,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考虑到吸引投资是促进经济短期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引资竞争进而成为为增长而竞争的重要途径。为了在招商引资竞争中获胜,地方政府利用对土地转让的垄断权在工业用地上竞相杀价,低价甚至零地价出让工业用地,进而形成了工业用地价格的策略互动。
在两种距离权重矩阵下,财税竞争的回归系数至少在5%水平下显著为正,这表明财税竞争越激烈,地方政府越是倾向于提高商住用地价格,商住用地价格策略互动行为进而会越强。在土地供应量缺乏弹性情况下,提高商住用地价格以增加土地财政收入成为地方政府在财税竞争中获胜的重要手段。在标尺竞争激励下,地方政府这一行为不再是单一城市问题,其必然会引发地方政府间对商住用地价格策略的竞相模仿。
5 策略互动的非对称性:“逐顶竞争”还是“逐底竞争”识别
在中国式分权体制激励下,两类用地价格策略互动的形成机制截然不同,导致其策略互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可能存在较大差别,前述研究虽然已经验证了土地资源配置(工业用地价格和商住用地价格)策略互动行为的存在性,但是这种模仿式互动行为究竟表现为本地政府模仿相关联城市高地价选择提高地价,还是模仿相关联城市低地价选择降低地价还未有定论,空间自回归模型在这种非对称性检验上无能为力。鉴于此,本文利用前文构建的非对称反应模型,在两类用地价格存在策略互动基础上,进一步对这种互动行为究竟是体现为“逐顶竞争”还是“逐底竞争”进行识别。表5是非对称反应模型的估计结果。
表5 非对称反应模型估计结果Tab.5 The results of asymmetric response model
对于工业用地而言,在经济距离权重矩阵和地理距离权重矩阵下,工业用地价格策略互动的差异化反应系数δ1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而δ0即使在10%水平下仍不显著,这意味着当竞争对手降低工业用地价格时,本地政府会采取跟随策略而降低工业用地价格,但是本地政府不会对竞争对手提高工业用地价格的行为做出反应。由此,工业用地价格策略互动行为呈现出非对称性特征,且完全表现为“逐底竞争”形态。
对于商住用地而言,两种距离权重矩阵下其差异化反应系数δ0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而δ1即使在10%水平下仍不显著,这意味着当竞争对手提高商住用地价格时,本地政府会采取跟随策略而提高商住用地价格,反之本地地方政府会采取不跟随策略。由此,商住用地价格策略互动行为完全表现为“逐顶竞争”形态。
总之,在独特的中国式分权体制和土地制度下,引资竞争和财税竞争强化了地方政府对差别化土地资源配置策略(低价供应工业用地、高价供应商住用地)的追逐力度,这种集体非理性行为势必会造成工业用地价格的不断下降以及商住用地价格的不断提高,并最终会致使两类用地价格分别表现出“逐底竞争”和“逐顶竞争”的非对称策略互动形态。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厘清地方政府土地资源配置策略互动的表现形式对深入理解土地资源错配成因至关重要。本文首先通过构建一个“自上而下”的标尺竞争模型,对土地资源配置策略互动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其次,以27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借助空间自回归模型对土地资源配置策略互动的存在性及其激励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非对称反应模型对土地资源配置策略互动所具有的非对称形态进行了分离与判定。基本结论如下:地方政府在土地资源配置上存在显著的模仿式策略互动行为,在变换估计方法、进行安慰剂检验以及变换空间权重矩阵后结论依然成立;“标尺竞争”是土地资源配置决策趋同的主要激励,具体而言,引资竞争和财税竞争分别是促使工业用地价格和商住用地价格策略互动形成的重要动因;进一步,差别化土地配置策略互动的表现形态各异,工业用地价格策略互动表现为“逐底竞争”形态,而商住用地价格则表现为“逐顶竞争”形态。
依据研究结论,土地资源配置所表现出的竞相模仿行为是地方政府对经济、政治激励做出的理性抉择。然而,正是个体的理性选择造成了集体的非理性,进而加剧了土地资源错配程度。因此,为避免地方政府在土地资源配置上的恶性竞争,须从财税制度、官员绩效考核机制以及土地制度等维度进行相应改革。(1)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一方面,构建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并适当增加地方税税种,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另一方面,应将外部性较强的事权适度上移,形成财权事权的对称机制。由此,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不合理竞争便会大大减弱。(2)重构官员绩效考核机制。适度降低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在相对绩效考核中的比重,依据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构建涵盖结构升级、动能转化、绿色发展等内容的多维政绩考核体系,进而减弱地方政府“以地引资”的非理性竞争行为。(3)推进土地市场化改革。一方面,建立公平、透明的土地交易机制,加强对地方政府在土地征收、出让等环节的监督力度,缩小其寻租空间;另一方面,探索城市间土地资源配置的协调机制,可尝试在相关联城市(如城市群)建立各类用地的联合定价机制,并对城市间相对地价进行实时监测,以将相对地价控制在一个合理区间。这样,能够驱使土地资源配置由竞争走向竞合,进而有利于降低土地资源错配程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