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全程精细化急诊护理模式的急救效果分析

2022-04-25盛晶晶

健康之友 2022年9期
关键词:脑梗全程神经功能

盛晶晶

(德州市陵城区中医院 山东 德州 253500)

脑梗死在医学上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在临床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患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同时在种族分布中多发于汉族群体,生活在少数民族的群体发病人数相较少见。根据脑梗死的病因及梗死部位可分为不同分型。根据其病因可具体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梗死、心源性栓塞型梗死、小动脉闭塞性梗死及其他类性梗死。根据患者梗死的发病部位可分为全前循环梗死、不分前循环梗死。后循环梗死、腔隙性梗死。脑梗死的病理基础是患者颅内部及颈部组织的大动脉内血液粥样硬化导致的病理变化。在患者脑梗死的病因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成因包括患者机体出现血栓、动脉栓塞。载体动脉出现急性病变等。心源性栓塞的成因主要包括患者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心脏瓣膜病、感染性心脏内膜炎、心肌梗死、心肌病、心里衰竭。心脏黏液质瘤等。因小动脉闭塞引起的脑梗死具体成因包括高血压引起的脑部小动脉病变。动脉硬化性病变。少部分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会在一定程度上因其为血管病变导致其出现小动脉一定程度上的血液循环不畅。同时小穿支动脉的粥样硬化性病变、血管炎、遗传性疾病等在一定程度会导致小穿支动脉的闭塞。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包括自发性基底动脉环闭塞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等。脑梗死患者初期多数情况下无特定症状,起病初期患者会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偶有不适。在中期,患者会逐渐出现意识障碍、肢体麻痹、四肢瘫痪且丧失基本行动能力,部分患者会同时伴随出现中枢反射性高热,极少数患者会在同时出现应激性溃疡。。当患者胡病情逐渐发展至晚期时,会有极大概率并发脑疝,此时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到末期时患者会出现脑死亡现象。急性脑梗死则是指患者的脑组织在无预兆的情况系突然出现的急性梗死现象。急性脑梗死是因为患者脑部组织结构急性缺血所引起,发病原因极为复杂,主要临床表现与常规脑梗死一致,表现为血液异常、血管异常而引起的大脑动脉受阻等,同时高血压、冠心病及体重超标等多种因素也是该急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急性脑梗发病急骤,一般在患者安静休息、睡眠状态下突然性发生,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会对其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同时,脑梗死患者的急性发作对脑组织实质组织造成的损伤时无法逆转的,在后期治疗及预后阶段中也无法通过药物及物理手段对患者受伤的脑组织实质部分进行修复。因此应在患者急性心梗急诊救治期间,系统全面的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在有效提高急救效果的同时避免患者神经功能大范围受损[2-3]。我院急诊本次对收治的部分急性脑梗患者行全程精细优化急诊护理模式干预,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8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急诊在2018年度接治的急性脑梗患者,按照急诊治疗期间所用护理模式不同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研究组。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极大值为79岁,极小值为50岁,年龄均值(63.10±1.40)岁,研究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3例,年龄极大值为80岁,极小值为51岁,年龄均值(62.90±1.48)岁,脑梗死部位分型为28例前循环梗死,15例部分前循环梗死,1例后循环梗死。对照组、研究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纳入标准:CT、MRI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入院接受治疗、患者亲属了解研究内容后自愿参与。排除标准:精神意识存在障碍、恶性肿瘤、血液循环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

1.2方法

1.2.1对照组急诊常规护理,医护人员协助患者及时办理相关入院手续,并对其病情做出初步评估,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变化情况,遵照医嘱建立呼吸道、吸氧支持、心电监护、抽血检验、做好转运护送与转运完成交接工作,医护人员各自履行好自己职责[4-5]。

1.2.2研究组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全程精细化优化急诊护理模式,本组常规护理内容见1.2.1,全程精细优化急诊护理内容如下:

1.2.2.1院前急救护理。接到急诊电话后立即出诊,出诊途中与患者亲属或者现场急救人员保持联系,了解患者疾病情况,并进行相关指导,以缓解患者、亲属不安情绪。抵达现场,立即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同时进行吸氧支持、心电监护、建立呼吸通道,做好补液干预。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做好相关安抚,最快速度将患者送往医院,返回医院途中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并同急诊科室联系,告知做好急救相关准备[6]。

1.2.2.2急救前准备。建立急性脑梗绿色治疗通道。患者入院后立即对其进行纠正,相关手续尽量简化同时做好急救准备;急救器械、设备、急救药物等准备到位,如氧气、急救床及转运滑板等,连续急诊急救医生;患者救治工作完毕协助其办理入院手续,检查核对,并对患者钱物等贵重物品妥善保管,待其病情稳定、好转后告知其亲属进行认领,并做好相关登记,避免出现误会[7]。

1.2.2.2接诊护理。急诊接诊医护人员要遵循“四定原则”镇静有效、语气温柔、态度和蔼接待患者及其亲属,对患者生命体征情况进行初步评估,拉近医患之间距离,并为每名患者佩戴好手腕带,将其快速送入急诊抢救室中;相关患者亲属询问患者日常生活习惯、过往病史、所用药物、发病时间,以最快速度收集相关基础资料,使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与道格拉斯昏迷指数对患者疾病程度做出评估,使用颜色不同的病例夹对患者病案资料进行分类标记,快速完成评估、鉴别、反映病情变化及危重等级;医护人员讲解患者病情时保证思维清晰,并根据患者实际病情有针对性制定急性脑梗治疗计划,配合急救时要保证护理工作准确有效且有条不絮进行,做好急救护理相关记录,细化到分、秒[8]。

1.2.2.3救治护理。告知患者及亲属急救手术的方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让 其心理做好准备,以缓解其焦虑不安情绪,提高依从性。

1.2.2.4溶栓护理。患者溶栓期间,对其血压情况密切观察,并保证患者处于舒适体位状态,禁止饮食、翻身运动,控制输液速度,避免出现恶心、头疼情况[9]。

1.3观察指标

1.3.1两组患者急救效果从疾病情况评估时间、急救治疗开始时间、急救护理时间及道格拉斯指数评分四方面进行评价。

1.3.2组间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及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其中NIHSS评分总分56分,分值越高证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组间对比患者急救效果

研究组急救效果评价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组间对比两组急救效果(分,

2.2组间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与NIHSS评分

研究组抢救成功率及NI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组间对比两组抢救成功率与NIHSS评分(n,%)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普遍危重,如果急救工作不及时,将会导致患者神经功能出现障碍、脑血管堵塞等多种并发症,情况危急时直接导致患者发生残疾或死亡。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的几分钟至几十分钟内可迅速达到发病顶峰,此时患者的情况即为凶险。据数据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在脑梗死发病急性期死亡的患者人数所占百分比率正逐年升高,同时患者在经急救后的残疾比率也相较其他脑组织疾病较高。另外,由于脑组织的损伤时不可逆转的实质性损伤,因此患者在脑梗死过程中出现的因中枢神经损伤出现的症状基本无法通过治疗等手段达到完全自愈,因此该疾病患者的抢救时机及抢救措施就起到了较重要的作用。在华患者发病的急性阶段应以急救措施及护理措施为重点。因此,急诊针对急性脑梗患者除去常规溶栓急诊救治外,还辅助以系统全面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急救效果与抢救成功率[10]。

此次研究数据显示,研究组急救效果评价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证明全程精细优化急诊护理模式在缩短疾病情况评估时间、急救治疗开始时间、急救护理时间等方面作用显著。分析认为该护理模式重点强调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急救程序、涵盖优化院前急救、优化接诊等方面内容,将预警、提前及迅速作为急救护理准则,同时对我院急诊现行护理管理制度、要求、护理质量、医护人员专科护理技术等方面全面精细优化,医护人员全程陪同患者度过急诊救治其,保证医护人员在实施急诊护理干预时可全面了解并掌握患者身心变化,全程前瞻性动态处理护理问题,节约救治时间,以降低救治风险,从而有效保证急救效果[11]。同期另项研究数据显示,研究组抢救成功率及NI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证实全程精细优化急诊护理使急诊护理工作更加分工明确,医护人员各司其职,相互协助,有条不絮开展护理干预,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同时有效保证抢救成功率[12]。在对脑梗死急性发作的患者其进行抢救及转运的过程中,保证其基本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实施全程精细化护理可以在保证患者存活几率的同时对其预后及生活质量起到一定保证。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患者急诊救治期间应用全程精细优化急诊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急救效果,保证救治成功率,改善其神经功能,该模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脑梗全程神经功能
脑梗患者应知晓的几个事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画圈测脑梗存在片面性
本报与BTV科教《健康北京》联动 六次脑梗之谜
垃圾全程分类的上海模式
耳鸣和脑梗有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