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颗星链卫星坠毁:谁是罪魁祸首?
2022-04-25杜骏豪
文/杜骏豪
▲刚刚起飞的“猎鹰9 号”
▲正在着陆中的猎鹰9 号火箭一级
2022 年2 月3 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使用一枚五手猎鹰9 号运载火箭,十分熟练地发射了49 颗星链卫星。一切都是那样丝滑顺利、稳操胜券:一级正常分离,二级顺利开机,一级火箭又轻车熟路地飞回来,稳稳地软着陆在“不够庄重”号驳船上。随后整流罩分离、二级正常关机,49 颗星链卫星毫无悬念地进入预定轨道。但是,美妙的开始之后却是一个悲惨的结局。
▲着陆在驳船上的“猎鹰9 号”一级
整个发射任务是那样平常,甚至有些无聊——这样的“星链”发射任务已经在2021 年进行了多达17 次,战无不胜,媒体对类似的发射任务早已见怪不怪,连航天爱好者也对这样的发射直播失去了兴趣。
然而,就在人们都认为一帆风顺、所向披靡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不会出现什么疏漏时,2 月8 日该公司一则声明惊天雷般打破了这一切的平静——“2 月3 日发射的同一批次49颗星链卫星,其中40 颗因受地磁暴影响,已经或将要在大气层坠毁。”媒体竞相报道这一消息,航天爱好者也对此十分关注,甚至喜闻乐见,饱受天文学界诟病的“星链”再入大气让他们直呼“解气”和“过瘾”。
截至2 月底,已经有38 颗星链卫星在本次事故中离轨再入,其余11 颗抢救成功得以苟活。然而,这背后的原因真的只有“遭受地磁暴”这么简单吗?事实并非如此。
▲发射前密密麻麻的星链卫星排列在整流罩中
▲2019 年5 月24 日发射的60 颗星链卫星
直接因素:确有地磁暴
地磁暴现象是一种空间天气现象。当太阳平静时,太阳风与地球磁场达成平衡状态;但是在这批星链卫星发射后的第二天,太阳就发生了一次耀斑事件,产生的太阳风暴打破了地球磁场的平衡,导致近地磁场紊乱。同时日冕物质抛射引起地球高层大气被加热,大气密度升高,发生了热层暴现象。星链卫星所受大气阻力比预期升高了50%,因此衰减加快,提前坠毁。
中国空间站的轨道安全也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关注——空间站受地磁暴影响几何呢?
我国空间站位于约400 千米高的轨道上,高度更高,大气密度比210千米处低约一百倍。根据我国空间站大气密度的实时监测数据,本次地磁暴事故中,中国空间站所处轨道高度的大气密度仅升高了约11%,影响不大。我国空间站拥有常规燃料推进、电推进等多种升轨措施,面对这种等级的地磁暴可以做到游刃有余。
▲网传本次星链卫星再入坠毁图像
自讨苦吃:过低的轨道高度
马斯克设想的星链星座计划十分疯狂,他将会在一期部署1.2 万颗、每颗重约300 千克的星链卫星,远期还要达到4.2 万颗。马斯克声称,为了防止卫星入轨后失联失控,对其他航天器产生威胁,“星链”的入轨轨道高度只有210 千米高。如果卫星工作正常,它们将依靠自带的氪离子推进器缓慢爬升至340 千米或更高的工作轨道。如果卫星工况异常,那么在210 千米的轨道高度上将会以比较快的速度衰减,在十几日内再入大气层燃烧殆尽。因为在如此低的轨道上没有其他航天器存在,所以不会对其他航天器构成威胁。
▲星链计划第一期规划:1584 颗星链卫星将被放置在72 个轨道平面中,每个轨道平面由22 颗卫星组成
据统计,截至2022 年3 月初已经升空2234 颗星链卫星中,正常提供服务的有1991 颗,剩余243 颗均因各种故障再入烧毁,损失率高达11%。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称,经过改进后的最新版本星链卫星的故障率将降低到1%以下。
然而正是由于这样低的初始入轨高度,导致这一批星链卫星入轨后遭受的空气阻力过大,几天后纷纷再入大气层。后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吸取这次事故的经验,在2022 年2 月21 日发射的新一批星链任务上加以调整:将初始入轨高度从210 千米提高到325 千米。当然火箭运力是有限的,为了抬升初始轨道,运载的星链卫星数量被迫从49 颗降低到46 颗。
设计缺陷: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或许有人问:为何这一批工况正常的星链卫星不点燃自己的推进器,飞向更高的轨道呢?事实上,“星链”本身的设计缺陷使其没有机会抬升轨道高度。
为了在整流罩内一次性塞下如此多的卫星,星链卫星都被设计成薄薄的片状,进入太空后犹如一张张纸片飞舞于太空中。星链卫星本身的确针对大气阻力增加留有预案,它们可以进入“安全模式”——收缩成薄片状,以最窄的面向前飞行,这样可以使受到的大气阻力降到最低。
然而,“星链”自带离子推进器的推力有限,开启离子推进器需要消耗电力。若是需要推进器向后喷射提高轨道高度,星链卫星必须退出“安全模式”,以将太阳能板对准太阳获取足够的电力,承受更大的空气阻力;然而若想减小空气阻力,必须保持“安全模式”,这样就无法开启推进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进入“安全模式”的星链卫星无力回天,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再入大气,白白花钱制造“人造流星雨”。
▲星链卫星在不同状态下的不同构型(制图:杜骏豪)
▲星链卫星的氪离子推进器,箭头指出了其在卫星上的位置
▲对准天鹅座Albireo 星曝光2.5 分钟的图像,画面中一道道竖线均是星链卫星对本次观测造成的干扰
人为因素:莽撞的代价
令公众感到疑惑的是,美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空间天气预报及预警体系,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事故”。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负责监测、收集空间天气信息,并像天气预报一样对未来的空间天气情况作出预报,以指导航天发射任务的时间窗口选择。对太阳黑子和耀斑等太阳活动的监测是连续不断的。在发射前的1 月29 日到2 月2日期间,NOAA 就已经观测到太阳发生了M1 等级的耀斑事件,同时向地球方向抛射出大量日冕物质。对日冕的监测表明,日冕存在的冕洞还将在发射的前一天,也就是2 月2 日转到直面地球的位置。NOAA 提前发布了预报,可以供航天发射任务参考——本次日冕物质抛射的高能粒子流速度约为每秒662 千米,在2 月1 日下午至2 月2 日上午到达地球附近,引起地球磁层、热层和电离层的变化,可能会在2月3日引起G1级地磁暴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在其时间影响范围内的航天发射任务都应审慎看待,重新审查发射可行性。一般来说,这一次耀斑事件是较低等级的,对常规的卫星发射任务不会产生较大影响,因为一般的航天任务初始入轨高度较高。然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却无视了这一条信息,选择莽撞地直接发射,加之星链卫星的入轨高度较低,最终酿成了这一场事故。
▲NOAA 针对本次地磁暴现象做出的预报
▲马斯克在远期计划使用星舰超重型火箭,以一箭400 星的极高效率进行星链组网发射
反思:星链计划的必要性、正当性与科学性
星链计划自诞生之初便饱受诟病。首先,星链卫星影响了天文观测。2019 年5 月首批60 枚星链卫星上天后,就遭到了天文学界的强烈抗议。即使马斯克后来承诺将星链卫星“涂黑”甚至加遮光罩以尽量降低其亮度,但阳光在卫星表面的漫反射却是不能完全消除的。
其次,大量星链卫星对近地空间的轨道安全构成了威胁。星链卫星每周都会发生1600 次接近事件,几乎是总事件数的一半。2021 年12 月,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照会表示,美国的星链卫星两次危险接近中国空间站引发中国空间站紧急规避。事发之后中方多次用邮件联系美方有关部门,但是都没有得到回复。
最后,是星链卫星对于近地轨道空间及地球造成了污染。大量星链卫星挤占珍贵的近地轨道资源,被人们直称作“太空垃圾”。“星链”在退役后还会落入大气层烧毁,数量巨大的“星链”对大气层造成的污染不可忽略。
是什么造成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此次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失败?地磁暴的确是直接诱因,但深究其背后,是由过低的轨道设计、不科学的升轨策略与莽撞的发射行动等人为因素共同造成的。在马斯克疯狂发射成千上万颗“星链”卫星的同时,这次事故也应该让他和他的团队反思一下“星链”计划的必要性、正当性与科学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