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类场馆的馆校合作教育模式教学研究

2022-04-25钱培丽

大众文艺 2022年7期

钱培丽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

关键字:素质文化教育;馆校合作;发展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教育事业正处于发展期,我国以“全国博物馆优秀教学案例”的评估来征集并遴选场精品馆教育案例,评估工作由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承担,全国范围内的场馆基于各个场馆的本馆特色开发教育项目。但在实际走访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博物馆的教育形式单一,基本上以学术讲座、工作坊、讲解志愿者等活动为主,虽然部分博物馆也会采用馆校合作模式的教育活动,但还有深入开发的空间。

一、艺术类场馆进行馆校合作的优势

相关政策多次提及博物馆馆方应当加强联络教育机构,并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努力构建长期有效的馆校合作制度,尝试将场馆教育编入正式教育的体系中,合理列进课程大纲及安排相应的教学计划。由此可见,场馆的教育功能应得到充分发挥,而结合学校教育的基于馆校合作模式的课程能够巧妙融合博物馆教育和学校内的教育。艺术类场馆选择馆校合作模式的教育活动,来发挥教育功能是非常有优势的。艺术类场馆的公共教育活动多以普及艺术类知识作为活动目标,以提升国民艺术素养作为最高目标。艺术类场馆现展出的艺术作品,多有跨学科内容,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为例,《梁绍基:蚕我我蚕》展览中,梁绍基先生的艺术作品不仅有美术学科的艺术表现,更有生命科学、医学、文学等元素蕴含其中。学习者能够在艺术类场馆中接收的知识更多元化,在艺术类场馆中能够开发的课程资源也越来越多。

图1 学生参观《梁绍基:蚕我我蚕》现场

学校教育和艺术类场馆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而馆校合作模式的教学活动能够整合基于课程标准并结合艺术类展览的课程资源。以学校主导型的馆校合作教育模式为例,课程的开发及设计由学校教师主导,能够更贴合学习者的现状,更紧密地对标于课程标准。以博物馆主导型的馆校合作教育模式为例,在学校教师的协同中,能够更深入地开发艺术类展览的相关知识,并进行课程资源的筛选。而不论采用哪一种馆校合作教育模式,学习者都能够从中获益,不仅能在艺术类场馆中进行沉浸式的深度学习,亦能够深入了解艺术展览、艺术作品的专业知识。因此,学校教育与艺术类场馆教育采用馆校合作模式,能够拓展学习者的美学知识,并激发学习者对于艺术的兴趣。

二、实行馆校合作教育的困境

政策支持学校利用场馆资源进行教育改革、教育创新,并且在课程改革的影响中,学校方也应考虑充分开发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以更新颖更多元化的形式为学习者提供教育。由此可见,学校方在利用场馆教育资源方面的需求是在不断扩张的。

全国范围内的艺术类场馆正在尝试与中小学、高校等进行合作,不断开发开展基于馆校合作模式结合课程标准的教育活动。经过走访调研、亲身参与教育活动等形式,笔者发现以下几个方面是在课程开发设计及实践推广的进程里,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难题,主要为:

(一)参观艺术类场馆的学习活动过于形式化

近年来中小学学段的学习者开始更主动地想要走出校园课堂环境,进入到艺术类场馆进行学习活动,但是学校美术教师对艺术类场馆的课程资源利用率并不高。进入到艺术类场馆的学习者本可以进行沉浸式的深度学习,然而由于场馆课程资源开发的不足,场馆方及学校方资源没有进行馆校合作等原因,学习者的参观活动显得过于形式化,只是参观或聆听过于专业化的导览。

(二)馆校合作模式课程的课时难以安排

长期以来,艺术类场馆的相关课程资源是游离于学校教学体系之外的,这使得基于馆校合作模式的课程课时难以安排。虽然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各种促进馆校合作的文件,但都未提及将馆校合作模式的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三)艺术类场馆资源与课程标准对接困难

艺术类场馆的资源是基于当前展览的,多数艺术类场馆并没有长期展览,多为临展、特展等限时、短期的形式,这使得整合课程资源的时间变得更紧张且任务更艰巨。而学校教师教学任务繁忙,并没有充足的时间与馆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合作,将相关课程资源进行对标于美术课程标准的整合。

(四)学校方不重视馆校合作模式的教学

从学校来看,学校教师的主要精力更集中于日常教学及各类竞赛等,美术教师们的日常教学压力非常大,教师们的日常教学任务重,直接导致美术教师们对于艺术类场馆的认识不太深入,忽视了艺术类场馆的教育作用。目前,鲜少有学校主动联系艺术类场馆方进行开发基于馆校合作模式的课程,多数学校依然以应试教育作为重点,并不重视馆校合作模式的教学。

(五)艺术类场馆方缺乏相关人才

艺术类场馆的相关专业人员以讲解员为主,而从事艺术类场馆教育工作的专业教育学学者是极少数。场馆方的教育人员非科班出身,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开发课程的经验,并且缺少对于在校学习者的教育心理学、儿童行为学等研究,这使得馆方对于在校学习者的了解甚少,对于学校教育的认识不够。

三、开发馆校合作模式课程的建议

我国部分艺术类场馆对社会公民是免费开放的,艺术类场馆为学习者提供了沉浸式的学习场地、提供放松精神的享受空间,能够通过艺术类场馆所向学习者展现的各类藏品及相关教育活动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那么如何使得艺术类场馆与中小学校方的馆校合作模式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呢?以下几点是可以参考的建议:

(一)校方应重视场馆资源

艺术类场馆的艺术作品、艺术展览等资源,能够在艺术类场馆中发挥良好的教育功能,丰富多元的艺术作品是开展馆校合作模式教学活动的基础,为教育活动提供了重要且无可代替的素材。校方应根据自身校园文化的特色,主动与地方艺术类场馆进行接洽合作,形成蕴含学校特色的馆校合作。

(二)创新型课程开发人才培养

创新型课程开发人才是馆校合作模式教学活动设计、开发、实践的主要引导者,中小学校方可以适当激励校内的美术教师们,结合学校特色、对接不同学段美术课程标准开发基于馆校合作模式的教学活动。同时,艺术类场馆方也应当重伤馆内相关部门的人才培养,积极开发结合当前馆内展览、对接不同学段美术课程标准的基于馆校合作模式的教育活动。

(三)加强馆校资源共享

艺术类场馆的专业人员可考虑定期举办针对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培训讲座、工作坊等活动,将馆内资源辐射到各中小学美术教师。中小学校方也应当为馆方相关专业人员以不同形式补充关于体系内的美术课程标准等教育常识,鼓励馆方相关人员来校听课、试教、带教,增加教育实践的机会。

(四)改善评估系统

不论是艺术类场馆的评估系统还是中小学校方的考评体系,都应当在实行基于馆校合作课程的基础上,合理改良评价体系,以馆校合作模式的教学活动的应用完善程度、美术教师对艺术类场馆资源的利用率、学习者的真实学习情况等作为考评的重要指标。中小学校方的领导与美术教师也应当勇于创新勇于挖掘,逐渐在校园中融入艺术类场馆的资源,比如在学校的特色教育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社团课等。校方应当首先考虑本地范围内的,离学校地理位置较近的场馆资源,从而引起学习者对艺术的兴趣。

四、开发馆校合作课程的原则

(一)严格参照课程标准,与美术学科本身紧密联系

以美术学科为例,若想在初中美术课程中进行基于馆校合作模式的课程开发与实践,首当其冲要满足以初中美术课程标准为主的教学目标,馆校双方有一致的目标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原因是学校内正式教育的需求与各个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直接挂钩,而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不同。馆校合作模式的教学活动中,艺术类场馆是中小学校方实行校外特色教育的主要实践基地之一,艺术类场馆方也应该主动对接中小学校方,合作研发设计基于馆校合作模式的美术教学活动,使之能够在贴合美术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发挥艺术类场馆的美育功能。

对接初中美术的课程标准,是开发基于馆校合作模式的初中美术课程的前提,也是艺术类场馆方及中学校方共同的教育目标,双方共享资源,教师和馆方专业人员发挥各自的优势,交换专业意见,共同整合教育资源,才能更好地进行馆校合作的后续研发设计并实践课程等一系列开发工作。基于馆校合作模式的初中美术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研发过程中,初中美术学科标准应被严格对接到基于馆校合作模式教学活动的具体内容。基于馆校合作模式的初中美术课程的基础必须是以学校为主的正式教育的初中美术课程标准,只有艺术类场馆馆方和初中学校校方拥有共同的教育目标,才能保证学习者参与课程后是有收获的,学习者能够喜欢课程的学习效果并找到更多元化的学习兴趣。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应当保证基于馆校合作模式的美术课程能够与目前学校所安排的美术课程大纲、美术学科课程标准等内容紧密联系。研发具体的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时,应当在了解初中学段学习者的学习规律后,合理安排课时,调研走访相关艺术类场馆,收集并整理相关的课程资源、PPT等教学用具和学具,确保基于馆校合作模式的初中美术课程能够发挥最大效用。

(二)结合校园文化,展现学校特色

以学校教育为主的正式学习教育中,学习者的学习资金来源较为单一,多依赖于书本等课程资源。初中学校的校园文化主要体现形式为校内的拓展课、校本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而不论哪一种形式,都是以发挥学校特色为主,合理补充体制内基于课程标准的正式教育的课程资源,使学校的创新和特色辐射到每一位在校学习者。而基于馆校合作模式的初中美术课程研发设计是非常好的载体,即能够充分开发艺术类场馆资源,又能够结合学校的特色。将艺术类场馆资源课程化后,形成基于馆校合作模式的教学活动,以美术课、拓展课、社会实践课等形式进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之中,结合艺术类场馆特有资源的同时,充分展现学校特色融入校园文化之中。

(三)以场馆展览为主题,发挥场馆作用

馆校合作模式的课程能够拓展学习者的学习空间,使学习者能够在艺术类场馆中进行沉浸式的深度学习。馆校合作模式教育活动应当充分发挥场馆作用,挖掘场馆自身的价值,以课程为融合点,展开深度的“馆”与“校”的交流。馆校合作的过程是学习者在场馆中通过建立基于展品的叙事性故事,所构建的有效的意义生成模型。在馆校合作模式的教学活动中,应当考虑以场馆展览为主题,借助艺术类场馆特有的资源,提供更多的沉浸式学习体验。

(四)围绕个性化学材展开教学活动

学习单在基于馆校合作模式的学习活动中能够起到比较重要的引导作用。学习单对于学习者来说犹如地图,学习者能够通过学习单知晓课程节奏,记录课程重点。学习单的准确性及其趣味性对于基于馆校合作模式的美术学习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于处在中小学学段的学习者而言,学习单的准确性应能够精准定位学习目的、重要的知识点,而学习单的趣味性及视觉效果对学习者的参与度的提高有着正向的作用。

(五)以学习者为中心

不论是以学校教育为主的正式学习还是包含场馆教育的非正式学习,都是为学习者而服务的,课程开发的目的在于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引起学习者继续学习的兴趣,而馆校合作模式课程的开发根本目的是引进艺术类场馆资源将馆内资源呈现给所有参与课程的学习者,更好地服务学习者,能够辅助正式学习的教学内容,并且补充更多元化的知识与技能,与以学校为主的正式学习相辅相成。

学习者可以在艺术类场馆中进行终身学习、沉浸式深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组织机构,其所提供的教育类型不仅限于艺术类,还包含更多元化的跨学科内容,在提升国民审美能力的同时,亦能够对传承与创新文化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艺术类场馆基于馆校合作模式的教学活动将会愈来愈完善,我国馆校合作模式的相关研究将会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