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声部音乐教学案例实践分析
——以莫扎特《G大调小夜曲》为例

2022-04-25周祖儿

大众文艺 2022年7期

周祖儿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3)

小夜曲(serenata)这种音乐体裁,是18世纪后半叶,欧洲盛行的一种在特定场合演奏的轻松的器乐曲,是介于乐队组曲和交响曲之间的一种套曲,供少数管乐器、弦乐器或管弦乐器演奏,包括若干乐章,常以进行曲作为开始或结束,而以一个或数个小步舞曲作为中间乐章。莫扎特的这首《G大调弦乐小夜曲》,是于1787年在维也纳创作完成的,这也是其创作的13首小夜曲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将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美感显现无疑,也将莫扎特优雅灵性的创作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选用此作品来诠释重奏作品在多声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正是因为这首作品能够完整地体现出重奏作品中所含有的丰富的音乐元素,在多声音乐训练的方方面面都能够被采用。笔者将分为作品分析以及教学设计两部分进行陈述。

一、作品背景概述及分析

这部作品在最开始由五个乐章组成,但在流传过程中,其中的一个小步舞曲乐章丢失,因此也就成了现在的四乐章结构。在表现形式上,这部作品最开始是由弦乐合奏,在后来则改编成了弦乐四重奏与弦乐五重奏的形式,其中弦乐四重奏最为流行。重奏音乐作品的篇幅较大,拥有着不同乐器、不同音色的特点。整部作品所含有的丰富的音乐元素,可以说能满足多声部音乐的教学的各种需求。莫扎特的《G大调小夜曲》作为具体教学案例来分析,正是因为这部重奏作品音乐结构多样,每一乐章曲式不同;旋律感强且曲风各异,有清新明快也有优雅的舞曲;和声变化清晰但不复杂,整部作品蕴含丰富的织体变化,可以涵盖多声部音乐教学中大大小小的训练要素。

而在接下来的教学实例分析中,也选择这首作品的弦乐四重奏版本进行探讨。

整首作品由四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结构,主部主题出现在5-18小节。而最为著名的引子部分则出现在1-4小节,四个声部一起进入,齐奏犹如响亮的号角声。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主要以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演奏以八度形式演奏主题旋律,其余声部作为伴奏声部来呈现,但也会偶尔出现其他声部演奏主题动机部分的情况。在32小节,第一小提琴作D大调属音跳音伴奏,第二小提琴则继续演奏主题动机。第一乐章也体现出莫扎特在这首作品中的和声功能使用上还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他多次使用副属和弦,使作品的和声色彩得到了丰富。比如在第一乐章的65-66小节使用了G大调ii级的属和弦,进而解决到ii级,产生属到主功能的解决效果。除此之外,第一小提琴声部的旋律在不停地进行颤音和级进下行的动机模进。

第二乐章属于回旋曲风格,围绕主部的旋律展开,结构为A+B+A+C+A+连接部+A+C+A,其中主部(1-8小节)在本乐章重复出现了5次。主部与插部(39-50小节)风格迥然,歌唱性的主部,大量运用装饰音当中的回音出现了全曲唯一的小调性色彩,由C大调转向同主音c小调,这部分呈现出小提琴声部与大提琴声部旋律呼应的织体,内声部作伴奏声部,高音与低音旋律的转换加强了音乐的戏剧性。

第三乐章为带三声中部的小步舞曲,复三部结构,主调建立于G大调上,在三声中部处转为属关系调D大调,三声中部莫扎特采用抒情的旋律演奏,与开头主题部分(1-8小节)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对比。

第四乐章则是生动活泼的快板乐章,回旋奏鸣曲式,其中的主部主题部分以及其再现总共出现了六次。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乐章有不少第一乐章的特殊的节奏型和音型素材出现,比如其中的主部主题小提琴声部再现了第一乐章中的连续切分音型。第四乐章的插部中小提琴声部的节奏动机也采用了第一乐章中副部主题的八分音符与八分附点的断奏节奏。这些乐思无不体现着第四乐章与第一乐章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体现了莫扎特创作中的统一性,也表现出整首作品首尾呼应的特点。

通过以上的作品分析,会发现,在音乐情感表现上,莫扎特的这首《G大调弦乐小夜曲》的四个乐章拥有着强烈的对比,尤其是第一乐章辉煌的主题与第二乐章的浪漫曲风格的对比,以及第三乐章主题与三声中部主题的对比;在结构上,乐段较为方整;织体上,四个声部也较为平衡,虽然主题旋律大部分出现于第一小提琴声部,但其余声部提供和声支撑的同时,有时也会出现声部之间的旋律对话。除此之外,在旋律上,还具有莫扎特作品旋律歌唱性的特点。而在和声上,其功能链接多样,使和声色彩大大增强。这些音乐元素上的特点,无不适用于多声部音乐教学中训练的。

二、作品教学实际设计

莫扎特《G大调小夜曲》,每一乐章都有鲜明的主题旋律,音乐结构、音乐风格多样性,其中拥有大量多声部音乐教学内容的素材可挖掘,可针对性地进行各类技能训练。

(一)旋律线条捕捉训练

重奏作品中的旋律线不仅仅会在高音声部的第一小提琴上演奏,也经常出现在其余声部,因此运用这种音乐特点来作为多声音乐训练的内容,也是非常具有价值的。

选用作品第一乐章的28-35小节作为单声部旋律线条听写的训练内容。这一部分是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部分。本条练习的难点在于,其主旋律线条前四小节是以八度的形式在两个小提琴声部呈现,第五小节开始由第二小提琴担任旋律演奏,动机上有一些小的改变。因此,此条听写训练目的的正是学生能否对主旋律声部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听辨。

在旋律听写方面,还可以通过听出高音与低音声部的旋律呼应,来锻炼对重奏作品中不同乐器音色的分辨能力,以及抓住主旋律转换的能力。

选取作品中第二乐章的39-49小节的音乐片段,由于其主题旋律是在第一小提琴声部与大提琴声部之间来回转换,运用了跳音与回音的旋律动机,小的跳音与回音的音乐动机穿梭在高音声部与低音声部。因为高低声部相互呼应的旋律动机呈现两个八度,高低声部旋律较容易听出,因为两声部为纯八度关系。且47-49小节高低音声部的旋律是重复的。在43-46小节,主题旋律在这两声部之间不仅仅是对话呼应的关系,在音高上更是以二度(bB—C—D)模进的关系作装饰音变化。抓住旋律这一模进的规律。便会很容易听出高低声部的旋律了。

(二)两声部旋律听唱训练

在重奏作品中,两声部旋律的听唱训练,有时会是两种音色相同的乐器的声部组成,有时也会是两种不同音色的乐器组成,因此笔者将根据这首作品分别进行举例论述。

首先选取这首作品第二乐章浪漫曲的1-8小节,作为两声部旋律听写的教学内容。这条谱例由两个音色相同的乐器组成二声部旋律听写,即第一小提与第二小提演绎的二条旋律线。首先因为它是行板乐章,节奏平稳,旋律感强优美细腻,歌唱性线条非常清晰。其次,尽管二声部是两把小提琴,音色相同,两个声部节奏基本相同,这两个声部旋律音高也基本呈现三度音程关系,比较的和谐,听写难度不大。第六小节开始,两个声部出现了三度、六度、纯四度的反向进行,学生可以通过这两个声部音与音之间的音程关系,来正确写出两条互为反向进行的旋律线。

两声部旋律的听写,还同样适用于两声部视唱的练习。锻炼演唱者两个声部之间不同音程关系音准,及音量均衡,达到既不互相干扰,又相互倾听,互为融合。当然也可以唱一声部,弹另一声部的方法进行练习。

在作品第三乐章,其中25-36小节非常适合听写第一小提琴高音声部旋律以及大提琴低音声部伴奏的两声部听写,这也是运用两种不同乐器的二声部旋律片段来进行训练。第一小提琴声部以清晰明显,流动性强的旋律线出现,除了大提琴声部的其余两声部则是以分解和弦的织体伴奏,但大提琴声部则以不同的八度关系的音来进行的单音伴奏,学生通过此条训练可以锻炼捕捉低音线条的能力,这项能力的提升在纵向和声训练方面也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综合练习

综合练习,顾名思义则是包含了视唱、听写、和声、旋律、弹奏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训练,在这首作品中,可以挖掘出许多能为综合训练服务的音乐素材。

传统的多声部音乐教学,无论是视唱还是听辨练习,学生只会接触到对高音谱号以及低音谱号上具体音高的反应,而运用重奏作品于多声部音乐教学时,学生会面临不熟悉中音谱号的情况,因此在教学的初期,学生可以采用构唱重奏作品中柱式和弦的方法,来培养其对不同谱号音高的正确反应以及音高的准确度。

谱例2-1:

谱例2-1摘自这首作品的第三乐章1-8小节。4小节为一乐句,两个乐句构成一个乐段,整个乐段在G大调上。在织体上,这一乐段由第一小提琴演奏和第二提琴演奏主旋律声部,其余声部则呈现出柱式和弦的伴奏织体,以上谱例可做多种教学方式来进行训练。这八个小节和声非常丰富,副三和弦与重属和弦的运用,大大增强了和声音乐的色彩。

以上谱例还可做多种教学方式来进行训练:

1.听记主旋律。正确调性,音高,节奏,包括颤音。

2.听低音旋律线条。此旋律低音声部旋律流动性较强,节奏较单一,根据大提琴音色辨别音高。

3.分析和声。学生根据谱例2-1分析出调内的和声进行,并再从低音声部向上依次构唱每个和弦。如以第3小节开始为例:GGBB、EEGG、#C#CAA、DDFF、DGEE、CGEE、BBGG、FCAA、GBBB。练习对不同谱号的音高反应能力及音准演唱。在构唱过程中,可以考虑自身音域从而灵活调整音的八度的升高降低。同时可以加强对和声的进行和音效上有着听觉感知。

这条谱例,有能力的话,在后期,也非常适合用于四部声链接的听辨。这条谱例丰富的和声功能极具有四部和声链接听写的价值,柱式和弦的织体在听觉效果上能够使学生较容易分辨和弦色彩的变化,并且,这条谱例的低音声部也是每个音变化一次和弦,那么学生在对低音声部线条熟练掌握之后,对于和弦及其转位也能够很快的反映出来。

接下来选取的是作品第三乐章复三部的中部的片段作为综合训练的内容,采用基本相同的训练步骤。

第三乐章是3/4拍小步舞曲风格的音乐。选取19-23小节,8小节的乐段充满动感的旋律,由第一小提琴演奏。其余三声部作和弦分解伴奏。旋律中大量出现的经过外音,辅助外音,半音的进行使音乐更流畅和华丽。作为听写内容是再适合不过的。D大调弱起进入,连续的舞动的旋律,平和的节奏,二小句后又来个反复,音乐很有辨识度,记忆感强。

和声方面,音乐开始在D大调主-属功能上进行,第二句出现副三和弦vi-ii级,形成vi-ii6-ii-V7—I的和声进行,也就是连续的五度进行。由于和声较简洁,听辨它的进行可作为对学生的一项技能来训练。

首先让学生听写出第一小提琴声部的主旋律部分,再根据具体的和声音响效果听写出和弦以及转位,写出简易的和弦标记。完成了旋律及和弦听辨后,可将此简易谱例(谱例2-2)进行弹唱。唱主旋律,弹伴奏。根据所标注的和弦,选择与音乐风格相匹配的伴奏织体音型作伴奏。学生也可以评估个人键盘弹奏能力来选择伴奏织体的难度。

谱例2-2:

更进一步的是听此音乐片段几遍之后,直接背唱出旋律,在琴上弹伴奏部分,熟练后还可以加大难度进行移调弹唱。比如这条谱例为G大调,学生在完成原调弹唱后可以进行五度循环的即兴移调,如G-C-F-bB的移调顺序,这是对学生内心听觉快速记忆、和声语汇及色彩的辨别能力以及即兴伴奏能力和移调能力的综合训练,尽管其难度要求高,却能快速有效提升学习者全方位的技能。

这首作品作为一首弦乐四重奏,它的曲式丰富、旋律多样,和声功能性强。摘取这首作品中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片段,来进行多声部音乐的训练,其中的训练价值不言而喻。当然,上述谱例对于多声部音乐教学的诠释也许还不够全面,通过这首作品其中许多不同的音乐元素,还应该再深挖更加新颖、更具有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

小结

多声部音乐教学是视唱练耳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目前课堂中,多声部音乐的教学内容较少,训练方式较为单一。因此,为了进一步丰富多声音乐教学内涵,扩展其教学的深度,所以挖掘新颖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是大势所趋。

以小见大,从上述的教学实例分析可以看出,一首重奏作品涵盖了许许多多能够运用于多声音乐教学的要素。而古典时期大量风格各异的重奏作品若在多声音乐教学层面上进行更加深刻的挖掘,无疑会为多声部音乐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重奏作品基于多声部的构成,加上不同的乐器音色、丰富音乐元素,其实是蕴含非常多视唱练耳专业技能的训练内容,由此在教学效果层面上更是包含了若干多声音乐训练能够培养出的学生的各个方面音乐能力,不仅仅限于音准节奏的基础能力培养,更包括了多声思维能力、键盘反应能力、即兴伴奏能力、移调能力等等。

因此,让重奏作品运用于多声音乐教学,其中训练方式方法是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笔者认为这种新颖的训练内容和其模式也会是未来多声部音乐教学内容中的一颗闪耀的新星。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教学实例分析,也论证了,古典时期重奏音乐作品作为多声部音乐教学内容的是非常适合的,在培养学生多声思维的同时,让学生通过实际的音乐作品,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如此益处良多的教学模式,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