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域下国乒运动员媒介形象建构研究
2022-04-25胡彬雅
胡彬雅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00)
一、人民日报微博对于国乒队媒介形象的建构
“媒介形象”这一概念的提出与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有很大联系,简单来说,这一理论分为两部分:“传播者媒介形象”和“被传播者媒介形象”。本文的媒介形象是指后者,即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在人民日报微博这一新媒体渠道上被再现的形象。从媒体叙事的角度分析,运动员形象是“体育类叙事文本的重要内容要素之一,成为体育事件的参与者与情节的连贯因素。”
本文研究时间选择为2021年7月22日至8月24日,即从东京奥运会正式开始前一天至其结束后两周左右截止,包含了国乒队教练与选手从准备出征东京到进行为期十六天的各项乒乓球赛事,再到安全回国开启隔离生活整个过程。在对选取的人民日报微博发出的相关119条内容进行分析后,将其分为四大类(见表1)。
根据研究课题,本文将人民日报微博表达出的国乒队媒介形象概括为以下三类。
(一)竭尽全力、为国出战的国之栋梁形象
1.胸怀祖国、为国争光的爱国者
在119条微博里,有65条微博的主要内容是描述赛况进程及赛场上运动员的表现,这部分微博塑造出的运动员形象是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职业角色形象,这是任何一类媒体对于运动员媒介形象最基础的建构:旨在展现中国运动健儿的优秀品质、展现中国体育事业的卓越发展与进步、展现中国强大的综合实力与较高水平的国民素质。爱国主义,是国乒队身上的鲜明标签。从人民日报微博发布的对国乒队队员的赛后采访中可见,每一位运动员在赛后都不约而同地感谢了强大的祖国。根据人民日报7月26日的微博,刘诗雯因在混双决赛中惜败日本选手而获得银牌对着镜头流泪,她不忘感谢祖国,同时祈求大家原谅她没能拿到金牌。根据人民日报7月29日的微博,陈梦在获得女单金牌后感慨祖国和队伍的强大,她因世界能够看到国乒队的实力而感到非常自豪。
人民日报微博曾记录:在备战东京奥运会的全过程中,队伍的党建工作从未停止:组织军训,赴延安和南梁等地开展普及爱国主义教育,参观铁道兵纪念馆,献歌建党100周年……“为祖国荣誉而战”的信念已经深植于国乒全队的生命之中。
“你不要这一分,祖国还要这一分。”乒乓球队里一直流传的这句话正是对他们爱国者形象的最好诠释。
2.向险而行的集体主义精神传承者
2020年是极其艰难的一年,新冠疫情困扰着世界,东京奥运会因此延期举行,如此种种困难成为即将参赛的国乒队心中的顾虑。虽然在今年七、八月份国内疫情已经基本稳定,但仍有反复,国外疫情形势依然令人担忧。2021年东京之行因此而具有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意味。在自身安危(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面前,国乒队所有成员毅然选择了后者。与此同时,在人民日报7月22日所发的微博里有这样一条:#正在东京带队训练的新乡人刘国梁为河南加油#,刘国梁说要学习人民子弟兵无畏无惧的精神,让国旗飘扬在赛场上空,让国歌响彻赛场。身在千里,心系祖国,中国乒乓球队和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共克时艰。
东京奥运会上最令人激动的赛事其二就是男单与女单决赛,因为冠亚军将产生在中国选手之间。马龙、陈梦分别战胜了樊振东、孙颖莎夺冠,可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但是他们在被采访时却把大部分功劳归到对手身上——“是他/她成就了我。”7月30日,人民日报微博记录了刘国梁教练对于男单决赛的看法,视频中教练认为,无论谁夺冠都是整个国乒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一根手指容易折,但攥在一起便拥有了出击的力量。”这是国乒运动员团队意识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团结互助优秀品质的表达。
(二)拥有过硬专业素质的职业运动员形象
1.发奋图强、艰苦奋斗的“实干家”
人民日报微博在8月3日发布的内容里提到#不要忘记刘诗雯#,东京奥运会乒乓球女团比赛,刘诗雯因自身伤病,无法继续比赛,但她也为这场比赛付出了所有努力。东京奥运会结束后,乒乓球运动员们在隔离中仍然坚持运动,提升自己。8月17日,人民日报微博发布了人民日报记者专访樊振东的视频,作为乒乓球“后辈”的樊振东说,“给自己奥运会的表现打八分,东京奥运会是人生的一个逗号而不是句号,之后还要按照自己的计划继续努力。”樊振东在东京奥运会上表现出色,获得男单银牌,仅次于马龙,然而却始终保有“胜不骄,败不馁”的态度,并提到希望大家更多关注赛场上的自己。字里行间体现出一个专业运动员的职业素养,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实干家”。
2.不断钻研、寻求突破的开创者
东京奥运会上乒乓球赛事的一大看点是中国队与日本队的较量。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8月6日,人民日报微博发布#刘国梁赛前指导如何击败伊藤美诚#的视频,以人民日报微博的窗口,向大众传达了国乒队在反复训练之外,也在积极寻找技术突破点,防止技术老化过时,在坚持主流打法的同时,积极尝试创新的态度。中国乒乓球队迄今为止获得了120多个世界冠军,能取得如此辉煌成绩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断创新。据统计,世界乒乓球战术打法等创新最突出的总共有46项,由中国原创的有27项,占创新总数的58.7%。8月7日,人民日报微博发布了“马龙谈与奥恰洛夫对战”的视频,视频中马龙提到,“奥恰洛夫虽已40岁,但斗志未减,他一直在寻求新的打法以求战胜对手。这给我带来很大的压力,我必须花心思研究他的策略。”由此可见,我国乒乓球运动员拥有“见招拆招”“预判对手的预判”等随机应变能力,不曾停止创新的脚步,专业实力与心理承受能力并存。
(三)更加生活化且充满正能量的榜样形象
在119条微博中,有8.4%的微博在描写国乒队的生活琐碎(主要是日常的隔离生活),这些微博内容使国乒队运动员形象更加立体化。这部分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媒介形象多元化的展现,展现了国乒队成员更加生活化的一面。人民日报微博对国乒队运动员的塑造不再局限于刻板的一面,而是展示了其个性化的一面。比如,8月11日,人民日报微博转发许昕在隔离期间演绎的《乒乒乓乓》这首洗脑神曲,并同时转发了许昕的自嘲“你们不用监督,我不会偷懒的”,展现了许昕隐性的那可爱、幽默的一面。8月9日,人民日报微博转载了一叙利亚女孩称马龙是自己的偶像、自己想当乒乓球奥运冠军的视频,她说自己想来中国训练,想向全世界证明即使身在战火纷飞的国家,自己也葆有一个冠军梦。这条微博向受众传达的东西很多,有体现中国乒乓球人对乒乓球热爱者产生的积极影响,有体现中国体育界包容、竞先、开放的氛围,有体现人民日报微博同时在关注别国对我国乒乓球运动的看法、为网友和各地乒乓球爱好者成功搭建起信息交流桥梁的“中介”潜力。这些内容展现出的身处赛场一线的国乒队运动员不再是脸谱式的英雄人物,而是我们身边熟悉、亲切的普通人。
8月8日,马龙为人民日报微博撰写的文章发布,文中马龙说自己因为心怀热爱,所以永远都是当打之年。网友看完这篇文章后纷纷在评论区回复:“你是我们永远相信的马龙!”“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巴黎见!”“向龙队学习,一定会坚持把热爱的事情做下去!”……有些网友甚至自己在家支起了乒乓球台,投身于这项运动。国乒队在为国家争得奖牌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积极向上、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感染着民众。又比如,人民日报微博解答广大网友的问题 #马龙回应赢球时都喊什么#,马龙为此录制了一个视频,视频中的他完全没有赛场上运动员那种遥不可及的感觉,而是像和大家聊天一样轻松自在。
总结来说,人民日报微博对于国乒队媒介形象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新媒体对于运动员媒介形象的构建归根到底是一种体育传播,它的最终目标是弘扬体育精神。运动员的媒介形象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象征符号。《人民日报》是国内外公认的权威媒体,加之国乒队在世界体坛上拥有极大的国际影响力,人民日报微博通过完成对国乒队媒介形象的建构,可以做到高效、高质的传播中国体育形象、向世界展现中国乒乓精神,与此同时,向国民传递具有传承性和导向性的社会价值。
二、人民日报微博媒介形象构建方式的创新之处
相较于传统媒体环境,新媒体环境所具有的全新突出特点有:多元化、个性化、互动性、时效性、覆盖面的广泛性。人民日报微博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而发展形成的新兴产物,在构建国乒队媒介形象这一实践中,较好地融合发挥了两种媒体的优势,比如内容重点突出、可读性强。
(一)双向构建:网友互动参与完成国乒队形象构建
回顾人民日报微博上围绕国乒队所发表的文章内容,可得出以下结论:它建立起了多元泛化的语言系统,并利用新兴媒介互动性较强的特点,听众发表看法的权利得到了很大提升。
从119条微博中来看,信息来源广泛多元,包括咪咕体育、广州日报、普通网友等,人民日报微博筛选信息的标准很简单:是真实客观且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只要满足这一点,人民日报微博就会甄选发博。除此之外,人民日报微博转载了很多网友发起的与国乒队有关的Tag和制作的视频,自己则作为话题中普通的一员参与讨论,这使得广大受众敢于、乐于发表看法、参与互动,娱乐化倾向明显。例如,人民日报微博7月29日的一条微博视频中展示的是一网友甜品师用糖制作带有运动员头像的乒乓球拍状甜品。这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并加入“金牌花式打call团里”,意在为运动员加油助力。另一个典型例子是,7月26日人民日报微博发布了一95后黑龙江小伙用5000多块多米诺牌推出昕雯组合头像的视频,并概括总结了网友的话:虽与冠军失之交臂,但银牌也值得祝贺!这条微博引起网友的激烈回复,大家都在表达对许昕、刘诗雯的敬佩之情,并且希望他们不要愧疚。有些网友感慨道:中国并没有输,因为我们有一个14亿人的温暖大家庭,时刻鼓励、关注着所有运动员英雄。网友的互动发言使国乒队的媒介形象更加立体化、形象化,同时在互动过程中我国优秀核心价值观得以在国内外彰显。
(二)叙事模式的创新
从一百一十九篇样本微博看来,人民日报微博致力于发表有魅力的内容。而这种魅力的展示窗口,便是对叙事模式的革新。具体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短视频这一报道形式为信息传播注入全新活力。在119条微博中,有36%的报道以短视频为主。短视频在塑造运动员媒体形象时最直接的优势是给受众带来沉浸式认知的机会,音视频可以直观且生动地展现运动员最真实、客观的形象。尤其是国乒队成员在隔离时自行录制生活日常vlog并发在人民日报微博账号上,他们以第一人称视角与受众“对话”,让受众有了现实体验感、互动感,这强化了传播内容的渗透效果,即塑造出的媒介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第二,人民日报微博制作国乒队运动员的表情包、插画,以不同于文字和音视频的视觉元素引发网友关注。表情包难免会具有诙谐的意味,但是人民日报微博依然坚守“做好把关人”这一前提,在把国乒队媒介形象幽默化、风趣化的同时,恰到好处地把握好每一笔的分量,使得展现给大众的人物形象尽可能接近现实生活中人物真实的举止、性格表现等。
第三,人民日报微博不再只说“官话”,而是在文本中穿插网络流行语、网络热梗等,这让内容可读性更强,从而传播面更广。诸如“中国队yyds”,“齐得‘龙’‘东’强!”等表达。学者喻国明巧妙地将这一现象称为“跪着说话”,强调主流媒体在提升话语权的过程中放下身段与网民平等的亲切的交流。
(三)设置微博话题
人民日报微博通过设置话题提升报道影响力。119条样本微博均带有话题,少则一个,多则两至三个,与文案、图片或音视频等一起发布:或是人民日报微博自创话题,或是转发网友创建的话题,扩大受众面,引发受众讨论,促进国乒队运动员媒介形象的传播。例如,在报道国乒队运动员赛后隔离日常时,人民日报微博创建了#奥运健儿隔离时有多自律#、#奥运健儿隔离期间玩出新花样#等话题,展现运动员自律、幽默、积极的日常形象。又如,为展示马龙夺冠时开心自豪的形象,人民日报微博创建了#马龙比心对比照#话题,呈现出国乒队不容小觑的实力和对乒乓精神的传承。在展现国乒队运动员具有高超球技的媒介形象时,人民日报微博创建了#揭秘中国队的高科技buff#的话题,这个话题使用了夸张修辞,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这使报道的阅读量有所增加。
结语
总结来说,人民日报微博呈现了我国乒乓球运动员媒介形象的三个方面,分别是国家、职业、榜样身份。在具体塑造过程中,人民日报微博通过改变传播方式(注重与网友的互动)、创新叙事模式、设置微博话题这三种主要的方式来加强运动员媒介形象的展现力,较为全面地表现出其形象特质,促进国乒队运动员媒介形象的良性传播。
在新媒体平台愈加开放、传播技术愈加丰富的背景下,运动员的形象建构方式多样,打破了以往单一传播的限制。新媒体在建构运动员媒介形象时,充分借助其互动性强、时效性强、多元化个性化倾向明显等优势,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叙事方式极大地拓宽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展现了运动员从竞技赛场到个人生活的客观真实又生动多彩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