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正则绣”特色化发展的思考*

2022-04-25

大众文艺 2022年7期

陈 成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 212334)

“正则绣”是带有地域发展特色的文化。“正则绣”似绣非画,绣外绘中,将刺绣作为一种绘画语言来进行表达,最初形成时又称“乱针绣”,乱针绣的知名度更高。“正则绣”在丹阳发展较为广泛,并且逐渐形成了地域特色,可以说二者是一体但又非一体,丹阳“正则绣”是带有丹阳特色的非遗文化,自身是存在较为完善的学习能力的,正则女校的保留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非遗传承人才不断缺失的问题。此外,“正则绣”文化民间组织在解决非遗传承人生存问题上发挥了较为关键的作用,所以在整体上呈现上升发展的趋势,但是在“正则绣”的宣传和推广方面还是存在短板,急需解决。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使用自媒体频率越来越高,另外,由于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使得互联网对于“正则绣”的传承和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习近平曾在第二十三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指出:“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着重指出了新时代让文化“活起来”的历史意义,“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为了生存和发展,“正则绣”非遗文化必须基于历史基础上创新并与新时代融合,促进互联网背景和非遗生存碰撞时“正则绣”的创新性转化及可持续发展。

在新的传播工具下,丹阳“正则绣”非遗文化应该以什么角度融入新时代呢?

一、发展“正则绣”的必要性

(一)促进丹阳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平衡性,为地区发展注入文化内涵

丹阳位于苏南腹地核心,除了本地的工业经济十分强大以外,更具有江苏高速铁路和铁路重要枢纽的地位。丹阳工业经济发展以眼镜行业为主,是世界上最大的眼镜批发基地之一。到2019年上半年,丹阳GDP的主要贡献依然在其五大产业上,其中金属制品业实现应税销售64.1亿元,增长7.4%;眼镜制造业实现应税销售39亿元,增长10.3%;木业实现应税销售22.3亿元,增长0.97%。五大产业保障了丹阳经济的平稳发展,但是原本地理优越和拥有产业优势的丹阳,产业结构在文创方面明显缺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因素,丹阳经济虽高速发展,却忽略了文化建设工作。丹阳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让其历史文化顺利出位是迫切的需要,文化发展与社会的转型需相辅相成。

(二)解决文化消费认识单一,拉动文化消费平衡

互联网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十九大也将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阐释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民众生活水平提升增加了精神层面消费,因此需要社会文化的提升。但是文化提升不仅仅是娱乐的快节奏,还需要有特色、有情怀,有内涵、慢节奏的文化,为人们提供更深层次,更加高雅的文化熏陶。丹阳作为吕凤子先生的故乡,也是“正则绣”文化的摇篮,所以“正则绣”的时代革新是必要的。

(三)丰富和发展中国刺绣多样性,为传承创设借鉴意义

“正则绣”的发展也为中国刺绣发展带来价值。2021年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赴青海考察调研当地的非遗手艺时指出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指出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则绣”是刺绣文化的分支,从个体到一般的经验总结,非遗的传承模式可以共同发展、共享经验。绣艺是中国传统手艺,其中以苏绣最具有代表性,苏绣,起源于江苏地域,丹阳“正则绣”不仅是丹阳的文化名片,同时也是对苏绣技艺的继承和发展,和苏绣发展互为促进,丰富了我国刺绣的多样性。

二、丹阳“正则绣”非遗传承的瓶颈

(一)“正则绣”知名度低,传承基础设施建设度低

目前“正则绣”的发展现状主要存在三个问题,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如丹阳市以“正则绣”为专题的展览、博物馆的“正则绣”作品储备数量较少,丹阳市政府对丹阳的非遗文化管理是面状管理,未对专门的具体类别形成针对性的点状管理。

其次,丹阳民众生活中对文化的关注度较低。对“正则绣”文化了解的民众大多集中在50岁以上长辈中,可见丹阳“正则绣”在宣传工作方面有所欠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现状严重不平衡。

再次,是“正则绣”的文献储备数量较少。广义的“正则绣”的研究,大致是针对“正则绣”职业培养模式的介绍,比如蒋娴的《正则绣传承的培养模式研究》、蒋纯利《私立正则女子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与正则绣发明刍议》以及少量对“正则绣”的介绍性文章。对新时代“正则绣”的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专题性文章,以及“正则绣”所处社会、文化、环境背景、发展历程,还有其对中国刺绣产生的价值、影响评估等研究方向则少人问津。

(二)“正则绣”传承人数量少,匠人传承难度大,传承人分流,难以聚集

丹阳地区的传承人,随着住所搬迁、职业方向改变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原本不多的手艺人更加分散,虽自发组织了专门的民间组织,但还是存在分散的特点。

经济的变革和对“正则绣”市场需求的变化为匠人和文化的发展传承带来了难度。丹阳是“正则绣”重要创始人吕凤子先生的故乡,是正则文化的摇篮,因此丹阳“正则绣”在正则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传承人的居住地的搬迁、现代人对绣品的需求量变小、现代审美的变化、经济的逐步发展所带来的就业岗位的增加等原因,导致“正则绣”的地位下降。“正则绣”品的需求量减少给手艺人带来了收入危机,于是降低了对女性人才的吸引力,迫使其选择其他途径就业。

三、“正则绣”的特色化发展路径

(一)借鉴“瓷都文化”发展模式

景德镇陶瓷作为非遗成功发展和传播的代表案例,是中国一张对外交往的文化名片,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则绣”在传承模式和发展创新上可以借鉴其成功之处。

1.“瓷都”打造旅游特色小镇模式可仿形。景德镇的“瓷都”名号享誉中外。陶瓷技艺历史悠久,因其在古代社会作为身份的象征以及作为房屋装饰物,所以得到追捧,同时享受着文化“惯性力”的红利传承至今。但是在物质储备充足、装饰平替物增多、社会转型和审美更迭的当代社会,景德镇瓷业欣欣向荣,及时抓住人们精神需求的特点,利用千年的制瓷基业、文化内涵,把原本衰落的瓷工厂和老旧设施改造保护,打造以陶瓷文化为主体的景德镇旅游小镇,将文创产业和景德镇文化宣传结合,既可以购买纪念品,又可以亲身体验陶瓷制作的过程。人们不再是单一的看客,而是置身其中的感客,将神圣的陶瓷文化拉下神坛,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同样,丹阳作为“正则绣”文化摇篮的身份却鲜为人知,借鉴“瓷都文化”发展模式,把丹阳“正则绣”作为文化名片亮出来,提升城市知名度和文化知名度,形成文化与地标相互促进模式,推动文化健康发展。

形成景德镇的品牌理念。人们谈起陶瓷,第一印象就是景德镇,足见其权威性和影响。瓷都的宣传像企业一样,有形象与品牌维护宣传意识,有对陶瓷权威人士的培养,有严格的陶瓷质量检测。并且不断适应时代要求,探索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款式。同时,影视广告植入、瓷文化历史、纪录片等宣传工作从未停止,以此唤起大众的文化情怀,推动文化传播。

“正则绣”本身是一个非常具有魅力的技艺,但内里魅力的发散,也需要外力的推动。由于缺乏宣传力度和品牌的形象经营,导致知名度低,降低了涟漪效应带来的影响力。

主动牵头,举办瓷文化的活动。景德镇定期举办权威赛事,促进其亲民化、社会化。如2020年举办的国际陶瓷博览会、陶瓷职业技能竞赛等国际性知名度较高的活动。其次,是举办文物赏析活动,利用展览,向人们展示官窑早期的辉煌成就、瓷器的历史表现力,让人们在静静欣赏景德镇官窑瓷器艺术的同时,也能得到一些启示。

文化活动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正则绣”的文化活动工作尚未形成系统和模式,需进一步加强。

2.借鉴“瓷都”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形成了产业链。非遗手艺的共同点是在传统的技术上发展,但是传统的技术存在效率低、质量不稳定的特点。景德镇的陶瓷业在传统技术上结合了现代技术的机械化生产手段,进行了生产线改革,引导了文化产品的高质量输出。同时促进了就业,使非遗保护工作更加高效高质。

景德镇应用了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适度的企业模式,形成了文化地标,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对于丹阳“正则绣”文化来说,应当灵活应用文化的发展经验以及“亲民化”特色,打造“正则绣”小镇,以及“正则绣”非物质文化品牌的品牌理念,在政府主导、民间推动下向前发展。

3.“瓷都”前店后厂模式值得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工作是阶段性的、有共性的,因此“借鉴”也可以作为非遗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其中“瓷都”文化模式特点是“地标式”文化和“前店后厂”特色,商业系统和文化传承系统巧妙融合,省略中间商的周折,使得就业和销售问题巧妙解决。同时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文化的深入了解,如果运用在“正则绣”文化模式上,对于丹阳的文化建设可谓意义非凡,文化与经济二者相辅相成,让文化自己产生长久发展的动力。

(二)利用涟漪效应促进“正则绣”文化传播

涟漪效应是描述一个事物所造成的影响渐渐扩散的情形,类似物体掉到水面上所产生的涟漪渐渐扩大的情形。以韩国文化为例,韩编在利用韩剧里面描述韩式的美好幸福生活,大到国家就业,小到美食旅游、生活理念,营造了文化光环,扩大了韩文化的影响力,以通俗易懂、巧妙的输出手段、平易近人的表达方式,在表达正确价值观的同时潜移默化、自然推出韩文化广告,在韩剧中推动了韩文化输出。

就此及彼,“正则绣”文化也可以利用涟漪效应的原理,制造文化光环,打破假“高大上”的问题,降低文化壁垒,以文化产业带动非遗的发展,又以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产业的发展,促进“正则绣”文化社会化。

1.运用“互联网+”促进“正则绣”传承。互联网的发展突飞猛进,传播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以及传播形式多样化是互联网文化传播的最大特点。在互联网下衍生出诸多新的传播方式,门槛低、易上手的自媒体行业、制作精良、通俗、吸人眼球的影音行业,还有方便快捷,进行相关产品售卖的购物平台。这样的新平台发展应用成为文化传播工具,是“正则绣”发展的重要机遇,可以充分利用新平台特点让非遗文化以活的方式呈现。

2.制作纪录片呈现“正则绣”文化故事。作为传承者和未来文化的创造者的青年群体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断代问题也是文化传播的一大困扰。央视大火的文博类综艺《国家宝藏》,编写精彩的剧本,对演绎者明星的巧妙选择,以及符合大众审美的舞美和音乐的渲染,人们在欢喜、悲伤、理解中感受所演绎的文化的内部魅力。“正则绣”的文化传承,可以利用纪录片形式传播“正则绣”历史故事、匠人精神,打造涟漪光环,增加看客的认同感、代入感,解决断代脱节的问题。

3.发行mini纪念品,发展文化载体。有许多景点推出了小产品作为旅游纪念品,上面记录有代表性的文字信息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可以将其缩小,将大型的代表作品mini化。“正则绣”文化,可以结合丹阳最火的眼镜行业,制成“正则绣”文化工艺品,将“正则绣”的代表作图案印制在眼镜布上,做成缩小的工艺品,让经济产品承载文化内涵,同时借助互联网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多途径主动传播。

4.线下体验制作,增加“正则绣”文化认同感。现在有很多行业,都出现了线下DIY的推广方式,如陶瓷线下DIY。为了扩大知名度,“正则绣”保护机构也组织传承人公费举办线下教学式体验,自己绣制“正则绣”作品,喜欢的人不在少数。如果将线下体验模式形成常态,在娱乐中了解学习了“正则绣”,对“正则绣”的发展会产生深层次理解。

5.建立云平台“正则绣”非遗文化资料库,弘扬“正则绣”精神。文献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特色,是时代技艺创新的见证,是后人可借鉴的史书,是传承过程中精彩的故事汇。丹阳“正则绣”现存资料文献内容较少,所以挖掘资源和历史故事、文献资料,完善“正则绣”非遗文化资料库是非常重要的任务。“正则绣”文化又具有时代性,随着传承人的代代相传,记载技艺与时代融合的故事,就要合理利用云端储备优势,充分利用时代科技优势,储备“正则绣”文化,使得更多的大众了解学习。

结语

“正则绣”要坚持适度商业化和非遗文化的推广应用相结合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借鉴”的同时也要思考,借鉴的“尺度”应该是尊重特色,保持适度借鉴和推陈出新才是文化发展的可行道路。商业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以营利为目的,以商品交换为特征的经济活动。让非遗文化借助文化新业态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形成文创产业链同时明确“商业化”目的是发展“正则绣”文化,为“正则绣”的非遗文化传承提供直接动力,分清文化商业载体产生的目标主次,加强核心文化价值体系建构,避免“过度”的商业化,持久的、高质量的持续发展才应该是“正则绣”文化非遗传承发展的终极目标。

在“正则绣”非遗文化的发展学习中,不忘文化本身的魅力,针对文化所缺元素与不足的文化保护手段进行学习,将地标文化与现代旅游经济的个体应用相结合,以及以文化传播为目的产业业态和以营利为目的商业结合,实现文化保护模板的灵活运用与文化自身魅力价值化的完美结合,才是真正漂亮的文化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