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流域出土先秦绿松石制品初步研究
2022-04-25张璐张登毅
张璐,张登毅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083
前言
汉江,又称汉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之一,依地形可划分为上中下游三部分(图1)。汉江流域地处长江和黄河之间,是中华南北两大文明的过渡带,流域内的文化发展也必然受到来自南北方文化的共同影响。绿松石与和田玉、独山玉、岫岩玉一起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玉,使用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通常被用作人体的装饰品或器物上的镶嵌用品。对汉江流域出土绿松石制品的研究可以了解先秦时期该地区早期人类的活动范围、获取资源的途径和方式以及对待资源的策略等问题,有助于揭示背后所反映的审美观念变化、加工工艺、文化寓意和绿松石流布等问题。
图1 汉江流域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Hanjiang River Basin
本文搜集汉江流域各先秦遗址发掘报告,并对其中的绿松石制品进行梳理,按照考古地层学顺序将其分为新石器时代、商代以及周代三部分,并分别进行考古类型学分析。因笔者所见有限,故本文搜集的汉江流域绿松石资料并非全部,遗漏之处,恳请方家批评指正。
1 主要发现
1.1 新石器时代
目前汉江流域年代最早的绿松石器发现于龙岗寺遗址和枣林岗遗址。龙岗寺遗址分为大地湾文化和半坡文化两个时期。大地湾文化仅出土2个穿孔坠饰,一个为椭圆形,一个为长方形;半坡文化地层中出土绿松石器74件,其中绿松石条1件(图2‐g),矩形坠饰43件,圆形坠饰28件,枣核形坠饰1件,菱形坠饰1件。
石家河文化的枣林岗遗址发现绿松石片1件,绿松石虎形饰1件(图2‐h)。
依据考古类型学,汉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出土绿松石器可以分为绿松石片、绿松石条和绿松石象生器三类,其中绿松石片根据平面形状不同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平面以四边形为主,可分为两亚型:①长方形、方形、梯形或菱形,上有一或三个单向穿孔不等,如龙岗寺 M276:9(图2‐c)、M309:22(图2‐b)、 M123:18(图2‐f)。②凸字形,凸出部分再加工,未穿孔,如龙岗寺 M309 :20(图2‐a)、M134:6。
第二类,圆形,有一个穿孔,如龙岗寺M282:7、M309 :21(图2‐d)。
第三类,椭圆形,有两个穿孔,如龙岗寺M83:2(图2‐e)。
图2 新石器时代汉江流域出土绿松石器Fig.2 Turquoise wares unearthed from the Hanjiang River Basin in the Neolithic Age
1.2 商代
目前汉江流域商代绿松石主要发现于下游早商时期的盘龙城遗址及城外晚商时期的杨家湾墓葬。盘龙城发现绿松石片2件,穿孔绿松石管3件,由5件绿松石片组成的绿松石堆1个。杨家湾墓葬发现有较多绿松石片和穿孔绿松石管(原报告未明确数量),贝壳绿松石饰1件,金片绿松石兽面形器1件。
依据考古类型学,汉江流域商代出土绿松石器可以分为绿松石片、绿松石管两种类型:
绿松石片:均无孔,又可根据基本造型细分为两亚型:①圆形或椭圆形,扁平,有的一面稍呈弧状,如盘龙城 PLZM3:17、PYWM11:49(图3‐b)。②以四边形为主,多为扁平的长方形或梯形,少量三角形和五边形,如盘龙城PLZM2:32、杨家湾YWM13:4(图3‐d)、YWM13 :6(图3‐e)。
绿松石管:两端较窄,中腰较鼓,顶端平面为圆形或椭圆形,有穿孔,如盘龙城PLWM1:14(图3‐a)、PYWH2 :2(图3‐c)。
图3 商代汉江流域出土绿松石器Fig.3 Turquoise wares unearthed from Hanjiang River Basin of the Shang Dynasty
1.3 周代
周代汉江流域出土的大部分绿松石被用于青铜器的镶嵌物,只有少量用作单独的装饰品,具体见表1。按照绿松石的使用方式,可分为三大类。
表1 周代汉江流域出土绿松石器统计表Table 1 Statistical table of turquoise wares excavated from the Hanjiang River Basin in the Zhou Dynasty
第一类,主要用作人体饰品,以绿松石珠或管为主,如郧县乔家院 M40 :30‐1(图4‐a)、姚家港楚墓M10 :5(图4‐d)。
第二类,主要用作葬玉,以绿松石环、绿松石柱和绿松石玦为主,如郧县乔家院M4:30‐5(图4‐b)、钟祥黄土坡 M35 :13(图4‐c)。
第三类,主要用作器物镶嵌,是周代汉水流域绿松石发现最多的使用方式,如江陵雨台山楚墓标本 543:1b(图4‐e)、包山楚墓标本 4:58(图4‐f)。
图4 周代汉江流域出土绿松石器Fig.4 Turquoise wares unearthed from the Hanjiang River Basin of the Zhou Dynasty
2 产源的讨论
2.1 产地溯源方法
对考古出土绿松石产源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种方法:一是根据绿松石的外观特征进行区分;二是依靠现代科学仪器检测分析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或铅锶同位素等。
根据绿松石的外观特征进行产地区分,在元代已有文献记载。陶宗仪在《南阳辍耕录》中记载有回回甸子(今伊朗内沙布尔)、河西甸子(今伊朗克尔曼)和襄阳甸子(今湖北)三种不同产地的绿松石,以纹理粗细和颜色变化进行区分,这是目前我国已知较早记载区分不同产源绿松石的文献。方辉对东北地区东山嘴和胡头沟两处遗址出土的绿松石进行对比,发现背面均保留了黑色石皮,认为来自西北地区的同一矿源。
现代科学仪器主要是运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偏光显微镜分析其结构构造,电子探针分析其主量成分,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其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热表面电离质谱仪分析其铅锶同位素,此外还包括拉曼光谱检测等,以判别不同产地的绿松石。铅锶同位素是目前较为成熟的一种溯源方法,国外学者已运用该方法成功示源美国圣胡安盆地考古遗址和查科峡谷普韦布洛遗址出土绿松石。
2.2 汉江流域出土绿松石产源讨论
叶晓红通过对二里头遗址出土绿松石同位素的检测,认为二里头绿松石部分矿料来自于郧县云盖寺。张登毅通过类型学比对,发现龙岗寺遗址出土的带有黑色石皮的绿松石矿料与山西下靳墓地出土的绿松石腕饰及红山文化中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出土的鸟形饰、阜新胡头沟遗址出土的鱼形耳饰相同,应来自陕南辣子崖古硐遗址,其在博士论文中对盘龙城和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进行科技考古研究,结果显示两处遗址部分矿料均来自陕南辣子崖古硐遗址,其中,盘龙城遗址部分矿料的检测数据还指向郧县云盖寺和竹山喇嘛洞两处矿区。
由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同一遗址的绿松石矿料来源并不唯一。陕南辣子崖古硐遗址应为先秦时期汉江流域的一处重要绿松石矿源。商周时期,由于绿松石加工技术进步等原因导致此类矿石需求量变大,单一矿源无法满足如此庞大的绿松石使用需求,从而开始寻找新的矿源。而位于汉水中游、地理位置较近、运输条件便利的郧县云盖寺和竹山喇嘛洞两处矿区成为汉江下游地区寻找新矿源的优先选择。同时,云盖寺矿区绿松石开采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二里头时期,在时间上早于商代盘龙城遗址,故存在商周时期向下游传播的可能(图5)。近年来,在安徽马鞍山地区也发现有绿松石矿,地理位置距汉江下游较近,至于是否为汉江流域绿松石矿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图5 汉江流域绿松石传播路线示意图Fig.5 Schematic diagram of turquoise propagation in the Hanjiang River Basin
3 文化意义及功能
新石器时代早期汉江流域绿松石只是用做配饰、坠饰一类饰品,代表着早期社会的一种审美观念,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绿松石象生器的出现,意味着汉水流域先民审美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枣林岗遗址,绿松石被雕刻成虎形,推测此时绿松石已经被赋予了权力和地位的含义。
早商时期的盘龙城出土绿松石与新石器时期的使用方式无较大差别,但至晚商时期,城外的杨家湾墓地出现金片绿松石兽面形器和贝壳绿松石饰,通过镶嵌技术,使金片或贝壳与绿松石结合在一起,与早期单独使用绿松石坠饰相比在颜色组合上更加丰富,审美观念进一步提高。另外墓葬中出土的未穿孔绿松石器,推测为专门用于陪葬的明器,说明此时绿松石应有一定的特殊意义。
周代汉水流域出土绿松石多是作为青铜器的镶嵌物,而单独用于人体的饰品则出土较少。此时的加工工艺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器体上预先铸出花纹凹槽,再在凹槽内镶嵌绿松石,然后加以错磨,使之与器体紧密结合并显出光泽。绿松石与象征权力的青铜器相结合,既是一种资源相对集中的体现,也代表着先秦贵族的审美达到顶峰。
绿松石作为早期社会先民喜爱的一种饰品,从新石器时期的单独成器到周代被用于青铜器的镶嵌物,一方面来讲,是珍稀矿源由发现到被奢侈使用的过程;另一方面,则是绿松石逐渐被贵族所垄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绿松石也逐渐与权力和地位联系在一起。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汉江流域出土先秦绿松石制品的梳理,并运用考古地层学、类型学等方法进行研究,探讨了该地区绿松石的时空分布特点、加工方式、功能,并对产源流布进行了推断,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汉水流域先秦绿松石制品最早发现于汉水上游的龙岗寺遗址,至新石器晚期在下游发现有枣林岗遗址;商代集中在汉水下游的盘龙城附近;周代发现较多,大部分集中在汉水中下游。
(2)新石器时期绿松石加工方式方法较为单一,通常为磨制、穿孔用作坠饰,偶有采用浮雕或透雕工艺雕刻而成的象生器;商代加工方式逐渐增多,将绿松石与贝壳或金片进行组合并附着在器物上,出现了区别于以往绿松石单独用于饰品的加工方式;周代绿松石加工技术进一步发展,出现青铜器镶嵌绿松石技术。
(3)汉水流域先秦绿松石制品的功能大致经历了由人体装饰品到青铜器装饰品的主流变化过程,并在商代开始出现葬玉的功能。
(4)同一遗址的绿松石矿源并不唯一。汉江流域部分先秦遗址出土绿松石除来自于陕南辣子崖古硐遗址外,下游地区部分遗址矿料还可能来自于鄂西北地区的郧县云盖寺和竹山喇嘛洞,至于是否来自包括安徽马鞍山在内的其他地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