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清澈的倦怠
2022-04-25肖遥
肖遥
《倦怠社会》一书的作者韩炳哲说,“倦怠的灵感并不告诉我们去做什么,而是告诉我们可以不做什么。”说到倦怠,想起林黛玉说的“每日家情思睡昏昏”,黛玉可谓青春勃发的大观园里的一个异类。其他人感兴趣的事,她都不积极,春天满院子的少女去扎堆儿嬉闹放风筝,她独自躲在角落里啼哭着“葬花”,秋天全家聚会吃螃蟹,她拉着史湘云躲开人群去赏月作诗。
进了大观园的贾宝玉,就像打了兴奋剂一样,对什么都感兴趣,美食美女美景,统统来者不拒,学堂里打架,少不了他,少女们制作胭脂水粉,更少不了他……相形之下,林黛玉可能算是大观园里最会说“不”的人,不喜欢、不稀罕、不愿意、不听、不说……表面上看,黛玉的不配合像是在任性,但用一颗细腻的心灵去体察,黛玉自有她拒绝的逻辑。宝玉得了北静王的念珠,当宝贝转赠黛玉,被黛玉嫌弃。宝钗为了讨好贾母,点热闹的戏,黛玉不屑。宝玉对她说的“体己话”但凡有一点杂质,黛玉都不会领情。她的拒绝与其说是耍小性子,不如说是她拥有一种“目光清澈的倦怠”。比如对宝玉送的半新不旧的手帕,她就百感交集哭了一夜,黛玉的心眼是最明亮的,她能准确地识别出最珍贵和最纯粹的感情,倦怠赋予了林黛玉这个少女一种特殊的闲适、一种放松的无为。
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感官都没有变得疲惫虚弱,而是唤醒了一种特殊的视觉能力。不会盲从和轻信一些想当然的道理——站在聚光灯下的爱豆信誓旦旦对着镜头说“只要努力,你也会和我一样!” 过五关斩六将却在最后一刻淘汰的选手含着眼泪立誓自己一定会更努力。其实镜头之下,众目睽睽,谁都能看出有些成功不是仅靠努力就能实现的。然而不知为何“努力”成了万能神药,包治百病也包遮百丑。就像教文学创作的教授会暗示学生,所有人有朝一日都会写出伟大的作品。其实他们本应坦诚说出令人不安的实情:才华横溢的作家,始终是非常罕见的,就像一些天然的块菌,根本无法用工厂化农业的方式培养。而真相鲜有人愿意承认——当我们觉得路也宽了,人也少了的时候,那多半是喝多了,或者是在做梦。《工作的迷思》里说“若想重新描绘现实,我们需要非同寻常的应变能力、智力和好运气,而在卓越之巅两侧山坡上却分布着数不清的小山包,那里居住着饱受磨难、形单影只的成功者。”
沈大成的小说《漫步者》讲了个有趣的故事,一座巨大的人行天桥,有一天监控显示,它的四条布满楼梯的腿分别动了动,从前是人来使用它们,現在是它自己使用自己,“它好像还没决定使用的先后次序,所以抬起一条又放回原地,试着抬起另一条,然后试试第三条、第四条。”当它想好了如何安排四条腿的行动步骤,它就有序地抬起和放下它们,几天后,它身披霞光,迈开大步,轻松地走了,它周身的金属栏杆闪闪发光,它走到郊外,走到没有人能找到它的地方,动作越来越舒展有力,几乎是全身潇洒地腾跃在空中,如小马如豹子,最后隐入林中,消失不见了。
另一个故事《养蚕儿童》讲的是一个孩子养了一条蚕,他千方百计地阻挠这条蚕不要去吐丝去结茧去变成蛾子,在他的实验报告里,他幻想他的好朋友,这条蚕一直保持着虫子的样子…….
我很喜欢这两个故事,一座人行天桥有一天忽然不想做天桥了,一条蚕在孩子的梦想里永远保持虫子的模样。谁说毛毛虫只有破茧成蝶才有价值?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绝望地发现当蚕结了茧子以后,多数活不到破茧成蝶那一天,它们的茧就被抽丝了。
无论是一座人行天桥还是一条蚕,它们都有权利说不,比起选择做什么,选择不做什么也同等重要。94008C84-A090-416C-B622-4FA76ECA15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