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成系偶像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其应对

2022-04-25徐爽祝大勇

西部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消极影响价值观大学生

徐爽 祝大勇

摘要:养成系偶像是一种全新的青春偶像生产模式,因其在打造偶像的过程中实现了大学生陪伴式成长的情感需要、从共情到移情的自我投射、网络赋权所获得的参与便利和拟态亲密关系中的自我价值认同而受到追捧。然而,部分大学生不加分析辨别地追逐养成系偶像,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消极影响:审美价值观的低俗化、奋斗价值观方面的功利化、消费价值观的非理性化和网络道德观的淡漠化等。避免养成系偶像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消极影响,需要包括网络管理部门、高校、家庭和个人多元主体协同发力,突出源头管理,加强榜样教育、营造良好氛围、提高媒介素养。

关键词:养成系偶像;大学生;价值观;消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1-0145-04

近年来,偶像的产生形式不断发生变化,一种全新的偶像生成模式“养成系偶像”进入公众视野,并在极短的时间内风靡大学生群体。“养成”的这一概念最早来自于日本的一款模拟养成游戏。在游戏过程中,玩家可以给自己设定喜欢的身份,例如父母、兄弟、伴侣等,投入时间、金钱、精力来培养游戏中的指定对象,帮助其在游戏中获得成功,玩家也会从中获得成就感。“养成系偶像”延伸了这一概念,将粉丝群体提升至主体地位,使粉丝在偶像出道乃至成名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在“养成系偶像”的粉丝中,在校大学生成为数量上的决定性力量,他们将现实中的情感投射到自己喜欢的偶像身上,并且通过互联网来帮助自己喜爱的偶像出道成名。然而,部分大学生为了喜欢的偶像大红大紫,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大量的金钱,对自己的价值观和现实生活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介入。

一、养成系偶像流行实现了与大学生心理需求的表层耦合

养成系偶像之所以流行,在于其充分研究了当下青年受众的个性心理,借助便利的网络化参与条件,满足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排解情绪压力、尝试个性发展、寻求外界认可接纳等浅层次的心理需要。

(一)情感满足的实现:陪伴式成长

养成系偶像最大的亮点就是粉丝可以在偶像成长的过程中体会到“陪伴式成长”的乐趣,使其可以更加深入地投入自身的感情。互联网和交互式体验技术的发展,使得养成系偶像的粉丝群体得到迅速发展壮大,最终在这场人为的造星运动中,粉丝针对自己偶像的情感投入以及情感黏性愈发深入[1]。粉丝陪伴偶像从素人练习生一步步地成长,见证偶像每一次舞台表演上的进步,在这期间投入了自己的时间、精力、金钱、资源、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例如通过剪辑偶像的相关视频发布到网络平台,使偶像获得更大的关注度,或者通过集资的方式为偶像应援等。节目组发布偶像台前幕后的生活片段,定时开直播与粉丝互动等,让粉丝看到了生活中真实的偶像,会进一步拉近粉丝和偶像之间的距离,加强情感上的亲密和满足,让粉丝为偶像提供更坚定的支持。自己所喜爱的偶像一步步走向成功,粉丝也会获得“杨家有女初长成”的满足感。

(二)自我投射的实现:共情与移情

著名奥地利心理学家安娜·弗洛伊德曾经在《自我防御机制》一书中提出“投射”的概念,心理投射活动是人类用于防止自身因为挫折冲突而陷入焦虑的十五种防御机制之一,是指将自己的欲望转移到他人身上从而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的心理保护机制[2]。粉丝被偶像吸引,往往是因为偶像身上拥有自己所喜欢的特质,偶像拥有吸引粉丝的品质越多,越会受到粉丝的喜爱。偶像在赛场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让粉丝感觉和自己处境相同,从而产生共情。因为大学生与偶像的年龄相仿,并且节目制作组会在节目中宣扬偶像的优良品质,从而使大学生产生“投射”心理,希望偶像的优点成为自己或者自己伴侣的优点。因此偶像成为粉丝情感投射的对象,同时也成粉丝们满足自身幻想的有效方式。自己的偶像在节目中因奋力拼搏而不断地取得进步和出道的过程,会引起广大粉丝们强烈的共鸣。

(三)网络赋权的便利:拥有造星“决定权”

随着大众媒体时代的到来,由传统方式出道的偶像由于在其成长过程的不透明性使得粉丝与自己的偶像之间存在着距离感,很多粉丝开始倾向养成系偶像。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以及自媒体产业的发展,使得粉丝对偶像出道之前的参与度达到空前的高度,因此由粉丝通过网络赋权且全程“陪伴式成长”的养成系偶像风靡大学生群体。该模式主要由各个练习生通过参与节目表现自己从而吸引粉丝,每位粉丝则可以通过各种网络通道为自己喜欢的练习生进行投票,最终根据粉丝的贡献度决定某位练习生能否出道。因此偶像的出道机会与粉丝的贡献度有关,每位粉丝都在进行一场偶像出道的“赋权式游戏”。在这场游戏过程中的点赞投票等行为可以让粉丝沉迷于自身决定他人出道机会的虚假成就感中。在偶像出道后,粉丝也可以强势干涉其未來发展道路,享受可以改变他人人生的“决定权”的快感。

(四)拟态亲密关系的实现:自我价值的认同

养成系偶像通过多样的社交平台展现不一样的自己,粉丝在平台留言点赞与偶像进行互动,使粉丝与偶像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建立在网络空间想象中的亲密关系,即拟态亲密关系。养成系偶像由于其全程粉丝参与陪伴的特点,给粉丝营造出“不是家人胜似家人”的亲密关系错觉[3]。在追逐养成系偶像的过程中,粉丝们逐渐会对自己有一个明晰的定位,年长些的多定位于“妈妈粉”和“姐姐粉”,年纪相仿的则偏向“女友粉”,希望偶像可以积极向上的多为“事业粉”。但是无论粉丝定位有何不同,在陪伴偶像成长、助力偶像出道的过程中,粉丝们会逐渐形成一个群体,在群体内部,粉丝们会强化对自我付出的价值认同,认为自己的存在对于集体和偶像而言有着巨大的价值,也认为自己通过此种方式找到了集体的力量和话语感。

二、警惕养成系偶像泛滥侵蚀大学生健康价值观

养成系偶像产生于资本逻辑的推动下,近年来逐渐呈泛滥之势,大学生追捧参与养成偶像,然而由于受到消费主义鼓噪、网络舆论误导加之自身认识水平、审美能力和价值判断的不成熟,很容易造成自身价值观的侵蚀甚至瓦解,值得深思与警惕。

(一)审美价值观趋向低俗化

审美价值观主要指客观的审美对象可以对审美主体产生审美感受时所依据的观念。节目组录制练习生演绎的歌曲、舞蹈等,各个“养成系”练习生的才艺和生活片段并通过网络平台展示给广大粉丝群体,使得粉丝们对“美”的概念逐渐固化,再加上节目组和练习生背后经纪公司的刻意引导,大学生的审美有时会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节目组在策划相关节目的过程中,为了高播放量和话题度,会故意选择有争议性的话题和造型,有的节目组还会把个别小众文化作为节目“亮点”,从而忽视对作品主流价值观的把控。经纪公司为了让自己的练习生可以出道,会对他们进行包装定位,通过夸张的妆容或者服饰来吸引观众[4]。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审美价值观。

(二)奋斗价值观趋向功利化

奋斗目标是人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奋斗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目前,偶像养成节目越来越呈现低龄化、娱乐化、交互化的特点。虽然对大学生追求自我的意识的觉醒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容易使大学生的奋斗价值观出现世俗化、庸俗化、功利化的倾向。获得出道位的偶像可以拥有一系列的表现机会,可以参与影像作品的演出、综艺节目的录制,还有许多大牌产品的代言。尤其是出身普通家庭的选手,他们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让大学生看到了人生之路的捷径。无数大学生渴望成为第二个“杨超越”,“明星梦”逐渐成为他们心中的远大理想和人生目标,然而对于如何实现人生目标缺少必要的理性认识,他们很容易陷入到明星营造出来的光鲜靓丽的形象中,从而陷入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泥淖;他们渴望成为耀眼的明星,却不愿意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想尽办法走捷径甚至不惜花重金进行全身整容去包装自己。在他们的认知中,偶像不仅可以每天打扮得光鲜靓丽,而且还可以在短时间内收获较高的报酬与人们的喜爱与关注。这些都会对大学生的奋斗价值观产生误导。

(三)消费价值观趋向非理性化

根据《维度》与腾讯理财的联合调查报告显示,追星群体的年龄正在逐渐年轻化,年龄阶段主要锁定为在校大学生。其中,虽然“90后”群体中追星族占比仅26.78%,但是95后所占比例却高达50.82%,在“00后”追星群体中,有超过60%追星对象为偶像团体。其中追星过程中超过六成的粉丝都曾为偶像作品买单,而大学生粉丝群体“00后”中,更有14.89%每月为追星花费5000元以上[5]。伴随着娱乐产业链的逐步完善与发展,大学生对自己喜爱的偶像应援的方式也逐渐丰富起来。一方面,大学生受偶像养成节目的影响,会购买一系列的相关产品。例如,在《青春有你2》中,大学生粉丝为了让自己喜爱的偶像选手可以保证前九名从而获得出道的机会,会通过购买赞助商的牛奶饮品来增加投票次数,还会购买节目播放软件的会员账号和微博会员等来支持偶像。另一方面,大学生还会受到粉头的语言压力。例如,在蔡徐坤的微博超话上,有粉丝发出“学生党出不起1000、只出一两百是怎么想的?”这样的质问,让没有出到1000元的粉丝产生强烈的羞愧感。作为无收入群体,生活费无法兼顾追星和生活,有的大学生甚至由此一步一步走向了网络贷的陷阱。

(四)人际价值观趋向淡漠化

人际价值观主要表现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所依据的价值判断,在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处理过程中态度和方式起到指导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进一步扩大,网络虚拟空间也成为他们的交际场所。大学生既是偶像的主要崇拜者拥护者,又是各种大型养成偶像类节目的主要观众。而在偶像出道过程中,大学生群体会格外关注自己喜爱的偶像在节目表演中是否在C位,比赛排名是否公正以及和其他偶像的相处说话方式等,稍有问题,就会引起双方粉丝之间激烈的“骂战”,这也暴露了大学生在网络人际交往中道德价值观的弱化。长此以往,大学生在网络虚拟空间的语言习惯、人际思维模式,必定会被带入现实生活中,正常的人际交往将会受到冲击,导致人际价值观趋向淡漠化。

三、多元主体协同发力让“偶像”传递正能量

偶像养成节目作为一种新兴网络文化景观,已经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也暴露出大学生价值观形成阶段存在的问题,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予以解决。积极引导大学生价值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职能部门、媒体平台、高校、教师以及学生个人多元主体的协同努力。

(一)媒体平台恪守职业素养,弘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偶像养成节目作为资本运作的产物,不能仅图一时的经济利益。一些媒体为了拥有高点击率、高收视率等,故意发表具有争议性话题的文章或者过度渲染娱乐性,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对娱乐性的追求,网络媒体自觉秉持公正之心,不以流量为主,而是从事实出发,制作发布与社会主旋律相符的作品。部分偶像养成节目存在过度娱乐化的现象,甚至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作为偶像养成节目的制作方,要积极引导偶像养成节目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宣扬参赛选手的努力拼搏的优秀品质,而不仅仅是其所謂的“高颜值”,对于节目中不符合主流社会价值的内容进行整改,确保节目质量。

(二)完善高校榜样教育的形式,传递正确的偶像观

首先,明确偶像与榜样的区别。榜样是楷模,是学习的对象;而偶像是崇拜的对象。偶像身上拥有粉丝学习的地方,但是因为偶像作为资本和传媒塑造出来的“被构建的个体”,高校在开展榜样教育时对偶像的选择更应该注重个人品质的考察[6]。其次,制定具有时代性、现实性的榜样选择标准。目前大学生群体主要集中于“95后”“00后”,他们生活在中国急速发展的时期,社会环境复杂,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往往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榜样选择具有多元化倾向。因此,高校开展榜样教育应充分考虑时代因素。榜样教育的开展依赖于榜样的现实性,高校在开展榜样活动时,应当着重选择身边的榜样,而不是高高在上或遥不可及的人物,以增加榜样教育的吸引力与可信度。最后,加强与新媒体合作,丰富高校榜样教育形式。互联网时代,高校开展榜样教育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力量,创新榜样教育形式。例如,高校可以在微信公众平台或者官方微博上开展票选榜样活动,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榜样的权利;也可以由学生投稿,分享自己喜欢的偶像的榜样故事,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榜样教育,保证榜样教育的良好效果,促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教益。

教师要在学校环境、课堂教育中正确引导大学生看待养成系偶像的成名之路。普通大众“一夜成名”的现象只是个例,是偶然现象。每一位口碑皆佳的明星,都必定付出了无数的汗水与努力。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面对困难时,要不断积极进取、永不言败,学习偶像的闪光点。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引导大学生,面对偶像养成节目火爆,教師在开展就业课程时引导大学生从其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切合实际,在不断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引导大学生改变自我盲目追星方式,树立奋斗的幸福观

面对养成系偶像“陪伴成长”带来的满足感和赋权造星带来快感的同时,大学生应始终明确“学生的本职是学习”,将“追星”和“陪伴成长”带来的满足感转化为激励自己不断学习进步的动力。坚持“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光鲜看艰辛”,积极学习偶像身上的闪光点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前进。同时,对失德偶像零容忍,道德面前无偶像光环。作为无收入群体的大学生,要从根本上树立“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观念,加强自我约束,在投票应援时做到适度消费,不管是心理上还是行动上都做到追星有度,加强自我管理,在主观能动性的带动下自觉理性追星。

养成系偶像在大学生粉丝群体中的火爆现象需要认真反思,我们不仅仅要考虑其背后的时代特点,还更应思考大学生的心理感受。对新一代大学生“粉丝”而言,追星不再是“沉迷”和“快感”的代名词,而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表达和自我权利的确认。养成系偶像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并不仅仅只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方面。但是如何发挥其积极作用,仍需要我们做多方面的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 闫方洁.“养成系”偶像及其“粉丝”文化的生成机制与内在逻辑——基于技术、文化与心理的多重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2021(8).

[2] 章文宜,代玉玲.养成系偶像节目中大学生粉丝的满足、迷失及引导——以《创造101》为例[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3] 朱丽丽,韩怡辰.拟态亲密关系:一项关于养成系偶像粉丝社群的新观察——以TFboys个案为例[J].当代传播,2017(6).

[4] 李荣祥,焦其婕.粉丝文化视域下偶像养成类节目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引导对策[J].新闻研究导刊,2020(10).

[5] 郝帅.偶像养成节目的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J].北京青年研究,2019(3).

[6] 许颖楠,章礼强.网络粉丝群体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7(23).

猜你喜欢

消极影响价值观大学生
网络民粹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我的价值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自媒体传播的文本特征及其消极影响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论新自由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消极影响及对策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