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批判视域下消费主义再审视
2022-04-25陈晓雪
陈晓雪
摘要: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二次掠夺剩余价值的工具,因此对它的批判必须置于马克思资本批判视域之下。消费主义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过剩的问题,也成为资产阶级控制社会的精神鸦片。因此,对消费主义不能仅从单一角度静态地进行剖析,必须用马克思的科学思维方法,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对其进行批判。随着历史的发展,资本主义必然会走向自我覆灭,而作为资本帮凶的消费主义也必然会被科学的消費价值理念所超越。
关键词:消费主义;马克思;资本批判;无产阶级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1-0022-03
西方学者对消费主义的批判存在着以下几种路径:以阿多诺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批判、以马尔库塞为代表的技术理性批判、以弗洛姆为代表的心理机制批判和以鲍德里亚为代表的符号学批判等。这几种路径都较为深刻地批判了消费主义,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它们或是过于关注文化层面的影响,或是仅考虑了共时性而忽视了历时性,或是仅就现象批判现象本身。总体而言,它们都未能深入到资本主义最深处去探究消费主义的发生机制和消除路径。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从原则性的高度,科学而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的本质,也就解剖了消费主义并指明了超越路径。
一、消费主义的本质
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产物。所谓消费主义,就是把消费作为人生的根本目的和体现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但仅就消费主义本身进行分析是无法完整把握其内在机理的。马克思深刻指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1]550既然消费主义是资本逻辑下的产物,那么就要从资本的概念出发去把握。“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2]马克思的这句话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消费主义作为资本的表现形式,不能仅仅作为一种经济上的概念去批判,还必须将其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概念贯穿资本批判逻辑。
消费主义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表现。资本作为一种抽象物,是通过各种具体的物的形态为中介去操控整个社会,而这些物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才成为资本,这种关系就是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在资本主义早期,物资相对匮乏,资本家主要从生产环节攫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工人生产的越多就越贫困。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造成了大量产品的过剩,因此剩余价值的实现从生产领域转到了消费领域,资本家需要通过各种手段二次掠夺工人的剩余价值。由于消费天生具有一种自由性、满足性,加上资本由原先赤裸裸的压迫变为“含情脉脉的服务”,这种剥削便摇身一变成为一种“形式民主”,掩盖了生产关系的不平等。
消费主义是一种霸权。它背靠资本,而资本可以呼风唤雨并以一种强制性的姿态迫使人们接受消费主义带来的一切。例如,消费社会中大肆堆积的商品是以一种强制性的形式出现,从电脑、手机到电梯、公交车,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都被广告占据。如果消费者不想面对喋喋不休的广告,他们还要为这种原本属于自己的选择权去付费以屏蔽广告,这就是一种将有利的或不利的要素统统打包、强制分派,从而使资本继续增殖的霸权。
消费主义是一种价值观。资本是逐利的,整个社会都要围绕利润的增长而运行,因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价值观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天然衍生品。这种价值观在消费社会直接表现为以消费主义作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手段与终极目的,因此,符号消费、炫耀性消费、超前消费等一系列弊病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资本的本质,这些价值观筑起了维护资本主义坚固的城墙。
消费主义是一种扩张性的运动力。资本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它只奔向于能使它增殖的地方,即使这种流动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也在所不惜。马克思形容资本:“它是一种运动,是一个经过不同阶段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又包含循环过程的三种不同的形式。因此,它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在这里,价值经过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运动,在其中它保存自己,同时又使自己增殖、增大。”[3]因此,资本需要不停地游走在新的领域中攫取超额利润率,一旦停止,整个资本主义大厦就会岌岌可危。由于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绑定,它可以让资本迅速顺利地扩张到各个新领域去获取超额利润。在消费社会,从实体空间到虚拟空间都被资本渗透并控制,同时它还在不断地挖掘新的消费潜力,大到飞机、游艇,小到人的头发丝、指甲盖,全部都成了资本的安乐窝。
因此,无论消费主义是以何种身份出现,它的本质依然是资本主义发展到现阶段能够攫取最大利润的工具。离开资本去分析消费主义犹如盲人摸象,永远看不到其本质。
二、消费主义的生成逻辑
资本逻辑是资本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产物。资本经过近三百年来的游走、增殖、渗透,已经重塑了整个世界,资本逻辑终于成为西方世界的主导逻辑并在它的指引下催生出与之匹配的制度和文化。由于消费主义是资本的产物,因此它的生成与运作也符合资本逻辑。
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资本的增殖首先是通过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无偿获取剩余价值,然后通过市场把产品转换为货币以进行下一阶段的资本增殖,这里就会出现矛盾。资本主义市场上卖家是资本家,买家主体是工人。工人拿着的工资总量总是小于资本主义市场上的商品价值总量,显然无法买下市场上所有的商品。当资本家作为买家时,资本家消费的是工人一部分的剩余价值,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家必须把另一部分剩余价值用在扩大再生产上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这种情况下,市场总是存在着价值没有转化为货币的过剩商品。资本主义越生产,损失在过剩商品中的价值量就越大,直到有一天资本家再也拿不出足够的货币资本来投资生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会到来。在这种情况下,消费主义就应运而生成为解决经济危机的“良方”。但实际情况是,单个资本家通过消费主义减少过剩商品,必然会导致其他资本家过剩商品的增加。消费主义只会导致资本家们的竞争白热化。资本每时每刻都要利润,而市场上凭空多出资本到处寻找增殖机会必然会导致平均利润率下降,从而为经济危机埋下引线。
消费主义是资本家控制现代社会的利器。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控制是显性的,因为资本主义在这个阶段的运作靠的是生产。要生产就要劳动,劳动就必须由劳动主体付出体力或脑力,这种压迫是能直接作用于主体且能被主体直接感知的。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中详细描述了工人的生存状况:“一切腐烂的肉类和蔬菜都散发着对健康绝对有害的臭气,而这些臭气又不能毫无阻挡地散出去,势必要造成空气污染。因此,大城市工人区的垃圾和死水洼对公共卫生造成最恶劣的后果,因为正是这些东西散发出制造疾病的毒气。”[1]410这段话揭示了当时的工人受着身心双重压迫,所以大型的暴力革命频繁发生。而到了资本主义成熟时期,统治阶级可通过消费主义轻而易举地控制整个社会。以消费作为控制手段成本低、效果佳,人们被驯化为消费者,大规模的反抗难以发生。十九世纪的工人成为生产力,现代社会的消费者成为了消费力,这种资本逻辑从来没变过,只是将赤裸裸的剥削变成看似幸福的消费。
消费主义迎合了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资本主义号称其建立在民主、平等、自由价值观的基础之上,但这种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消费,好像拥有了相同的产品就拥有了同等的社会地位。在封建社会,每样物品都有严格的等级象征意义,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这种与消费挂钩的等级被打破了,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一切,有的人甚至认为消费的功能就是要在一个分层社会中纠正那些不公正。这种需求被满足的感觉自然而然地与自由绑定,进一步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伪平等、伪自由。马克思在考察平等、自由时,是将目光放在生产资料领域而非生活资料领域。无产阶级不占有生产资料,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只要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一天,民主、自由、平等就永远不会实现。
三、消费主义的批判与超越
资本对现代社会的统治遵循的是一种总体性的“术”与分而治之的“道”。一方面,资本是一种总体性的存在,它将整个社会连结起来,构建适宜其生存的模式;另一方面,资本的这种总体性恰恰是通过分而治之的策略实现的,而消费主义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正如马克思所说,商品是一种可感觉又超感觉的物,超感觉指的就是商品背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总体性。在早期它藏在商品的物质形态背后,但逐渐藏到了以商品化为基础的消费主义背后,这种策略引发了思维领域整体性视野的失明,导致很多学者对消费主义的研究视域过于狭隘,从而大大降低了理论的实践价值。鲍德里亚、弗洛姆、阿多诺等人都有意避开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历史趋势理论,将自己的理论建立于意识形态、文化、心理等层面之上,只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副本”,没有透过消费主义直面资本的本质。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深刻剖析抓住了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的资本主义的内在本质,要科学地批判并超越消费主义,就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去分析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抽象法
要批判一件事物,必须先抓住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就是对立统一的客观存在,矛盾原则是贯穿事物发展规律始终的核心原则。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从矛盾的角度認识的。资本主义社会有很多具体的矛盾,马克思用抽象的方法,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看作一个极为简单的社会,把所有的矛盾抽象化,找到了这个社会中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但这对矛盾是每个历史时代的矛盾,如何体现资本主义本质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呢?
马克思认为本质和规律只有在最具体的层面才能展开,生产力的主要承担者是工人,生产关系的主要承担者是资本家,而生产力的结果却因为生产关系的原因不归生产力自身所有,所以出现了对立,从而具体化为阶级矛盾,具体化为资本与劳动的矛盾,所以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资本同劳动的对立。因此,批判消费主义也一定要用纯粹形态的科学抽象方法,将丰富的商品、发达的科学技术、人的心理因素全部抽象掉,看清消费主义的实质就是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是资本继续攫取剩余价值的外衣。
(二)消费主义何以超越
消费主义何以超越的问题追根溯源仍是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如何超越的问题。资本同劳动的对立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永恒的,因为矛盾一定是在旧的矛盾斗争过程中实现新的统一,同时这对矛盾的相互斗争也会向着更高层面的矛盾去演进升级。
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生产资料和劳动者还有限地结合在一起,比如中世纪的农民、奴隶社会的自由民等。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彻底分离,传统意义上的个人所有制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生产资料开始以资本的形式存在。在这个基础上,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依附关系,但是这种解放只是表现为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虚假解放。劳动者必须通过与资本家的交换关系才能够实现对劳动资料的占有,因此这里的自由是受制于资本的虚假自由。无产阶级劳动者在压迫下奋起反抗,使得资本主义矛盾激化,资本家不得不开始改变策略以消费主义作为掩护。加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重大挫折,西方很多学者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甚至开始走向反马克思主义,消极地认为无产阶级已经被消费主义牢牢控制,大规模的暴力革命不可能再发生,资产阶级民主将会成为历史。
但是不论无产阶级的生活水平如何提高,始终改变不了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劳动与资本的对立。正是这个矛盾让资本主义成为了私有制的最后一种存在形式,因为这种形式让劳动采取雇佣劳动、让生产资料采取资本的形式。雇佣劳动推动资本的发展, 资本最终达到自己的界限,这种界限
反过来会突破雇佣劳动和资本的存在形式而走向自我否定,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也会回归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所有制,即在生产资料领域和生活资料领域以及工人自身对自己劳动所有权的占有,这是资本主义的宿命。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个结果已经包含在这个矛盾的前提里——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分离。因此,资本主义具有历史暂时性,对消费主义也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它必然会被科学的消费价值理念所超越。只有将破解消费主义与同资产阶级、私有制的斗争一起,让资本回归真正属人的世界才能从最深处瓦解它。
四、结语
一种理论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被奉为亘古不变的真理,而是在于即使远离了它所处的时代,依然能够为新的时代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理论资源。如果说消费主义的本质就是资本攫取剩余价值的产物,那么就必须将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作为武器才能真正超越消费主义。同时,对消费主义的批判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理解和分析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二者中每一块内容都可以作为批判的入口,一旦深入,就如同在稻草堆里扔入一根燃烧着的火柴,将燃烧起资本主义整体批判的烈火。坚持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能让消费主义批判更加透彻,并能让马克思主义在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继续绽放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22.
[3]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