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 提升高新区经济质效
2022-04-25蒋锋
蒋锋
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各领域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常州高新区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创智新高地、城市新中心、滨江宜居城”的发展定位,凝心聚力抓发展、开拓创新谋跨越,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努力争当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行区,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精心谋篇布局,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认识,谋篇布局。把握“势”。清醒认识形势问题、深刻把握风险挑战,坚决捍卫“两个确立”、自觉践行“两个维护”,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突出“稳”。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始终把稳住基本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实抓好,全力稳增长、稳民生、稳大局,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升惠企政策力度和精准度,多措并举完善就业政策、稳定就业形势,进一步抓项目、抓创新、抓改革,加快各领域锻长板、强弱项,为全省发展的“稳”和“进”增添更多动能。强化“统”。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更加突出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强化系统思维和科学谋划,统筹好政治和经济、宏觀和微观、发展和安全,不断提升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能力、狠抓落实的担当能力,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全力推进重大项目攻坚突破、高铁新城建设、长江大保护三大工程,创造性推动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培育特色创新高地。坚持“项目为王”提升发展质量。积极对标对表全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培育壮大“两特三新一智能”特色产业集群,坚持狠抓重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优质外资项目招引,引育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加快打造1个千亿级和4个500亿级的特色产业集群。着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全力推动向产业链中高端和关键核心环节攀登,力争上市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新突破,以更多的“企业高峰”拉升“产业高原”。坚持“创新为要”积蓄发展动能。发挥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集聚效应,围绕产业链精准布局创新链,聚焦生命健康、第三代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等领域,积极招引企业研发中心和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全力争取碳纤维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端平台落户,以“国字号”的品牌、“国家队”的水平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发挥龙头企业、创新平台、领军人才的引才聚才作用,加速打造长三角高端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一极。坚持优化环境夯实发展保障。聚焦省委提出的“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发力要求,加快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不断丰富“高新事·高兴办”综合服务品牌内涵,落实“链长制”和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多为企业送服务、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积极探索苏锡常高新区三地审批服务一体化,打造长三角有影响、江苏居前列的“服务金牌”。发挥资金撬动作用,用好科创基金和产业基金,引导金融资源向创新型、成长型、潜力型企业倾斜。
抢抓发展机遇,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凭借交通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城市发展基础,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向纵深推进的大局中抢抓战略发展机遇,积极融入上海大都市圈、苏锡常一体化,加速跨江融合、产城融合,为全省经济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全力推进高铁新城建设。深化开放合作,充分发挥常州高铁新城沟通南北、链接东西、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提速常泰长江大桥等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放大产业链和创新链辐射带动作用,奋力承担起跨江融合“桥头堡”、辐射周边“强磁场”的重大使命。坚持以产城融合、生态宜居为目标,加快构建新经济产业布局,集聚企业总部、高端商务、科教科创、生态住宅和公共服务等多种功能,植入更多人文关怀理念、智慧城市基因和国际化元素,处处体现“产、城、人、文”互动共处。全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协同推进城市建设管理、乡村振兴和社会事业,着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示范标杆。持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推进街区形象塑造和基础改造,积极探索“城市管家”服务,深化城市数字化治理,打造功能更完善、品质更优良的居住环境。有序推进现代化宜居农房和美丽乡村建设,常态化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围绕共同富裕目标,积极推动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前瞻谋划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医教文体事业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打造现代物流中心。释放“空铁水陆”综合交通优势,依托常泰过江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构建高效串联的枢纽集疏运体系。集中力量整合长江岸线资源,加快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奔牛铁路物流基地建设、常州港功能布局优化调整、常州机场改扩建,强化“三港一区”联动,构建多式联运综合物流体系,全面支撑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建设。
推动绿色发展,夯实发展基础。坚持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增效,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不断把经济结构调轻调绿,全力守住“金山银山”,重现“绿水青山”。聚力攻坚生态环境保护。坚持长江大保护战略不动摇,健全“十年禁捕”长效机制,在沿江一公里危化企业全面清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和产业绿色转型,推进沿江生态复绿,深化探索沿江土地资源“空间补偿”机制,努力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持续推进气水土污染治理,夯实绿色生态“基底”。积极推进绿色转型发展。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土地等领域政策的协调性,加大对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的支持力度,引导更多生产要素向绿色低碳产业集聚,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全力建设“零碳城市”。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贯彻“两个不放松”“务必整出成效”重要指示要求,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努力创成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坚持底线思维,保持忧患意识,主动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全面提升全链条常态化精准防控水平,坚决守好债务管控、信访稳定、平安法治的底线,构建和谐稳定的环境。
(作者系中共常州市委常委、常州国家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常州市新北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