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群众工作方法 增强民生保障能力

2022-04-25钱信松

群众 2022年7期
关键词:宿迁民生群众

钱信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扎实有效推进共同富裕。近年来,宿迁市人社局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推进便捷化、信息化、社会化、系统化改革,着力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领域关键小事,不断增强民生保障能力。

依靠群众  打造“阳光人社”

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坚持“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强化政务公开,强化政策解读,定期解读发布人社领域最新政策法规、重大事项和民生实事,力争让广大群众“人人知晓、人人了解、人人明白”,多渠道保障群众的知情权,打造“阳光人社”公开品牌。

群众的参与度与满意度直接相关,坚持开门问计,通过政务公开开放日、建议提案公开办理、全媒体政民互动等活动,提升群众人社工作参与度,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有关政策讨论、业务活动,为人社工作建言献策、添智添力。

适应广大群众多元服务需求,坚持便捷化服务,深入推进人社服务“快办行动”,切实做到“减环节、减时限、减材料、减流程、减跑动”。实施告知承诺制,范围扩展到全部人社业务事项;同步推进“一张网”建设,让广大企业和群众办事“不跑路、少跑路、就近路、多条路”。

坚持改革依靠人民,畅通群众监督途径,用好群众监督“探头”,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织密群众监督之网,让人社部门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人社事业在监督中行稳致远。

深入群众  保持血肉联系

摒弃“水火”关系。水火不容,彼此相克。不走群众路线,人社系统工作人员与广大群众就有形同水火的危险。人社系统工作人员要与群众紧密联系,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团结进取,齐心奋斗。

摒弃“油水”关系。油漂浮在表面,与水很难相融,“油水”关系的表现是形式上走群众路线,实际上与群众有隔阂。人社系统工作人员要避免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宗旨意识不能弱化,政策落实不能“缩水打折”。要在务实上下功夫,从实处着眼、用实干考量、用实绩说话,从而赢得群众的“好口碑”。

摒弃“蛙水”关系。青蛙是两栖动物,不需要水的时候,立马上岸。人社系统工作人员与群众不能若即若离,需要的时候,就往“水”里跳,不需要的时候,就跳上岸摆架子。在工作中,要坚持以心换心,以情换情,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

坚守“鱼水”关系。人社系统工作人员和群众应该大力培养“鱼水”关系、“船水”关系、“种子与大地”关系,保持着血肉联系,扎实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要主动下沉,扎根群众,心中始终装着群众,行动上始终为了群众,共同谱写新时代人社事业发展新篇章。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宿迁人社聚焦群众身边的“微小事”,详细梳理出为群众办实事的问题、实事和成效“三张清单”,有效解决企业和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

服务群众  转变工作方式

从应急状态向预警状态转变。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步向人社领域传导,新型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亟需规范,民工讨薪等事件时有发生。必须加强源头治理,完善防控机制,健全科学预警机制,在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中平稳推进人社事业改革发展。实践中,宿迁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网格化管理支持起诉工作机制,让农民工不再担“薪”忧“酬”。当前,全市农民工工资案件总量实现“四连降”。

从被动落实向主动思考转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工作中,不能树立“等靠要”思想,不能被动应付。工作要有提前量,思考要有超前性、创新性、主动性,围绕上级要求,超前制定人社事业发展规划,提前制定实施方案,创新打造更多的特色亮点。宿迁率先在全省出台乡土人才“1+3”政策体系,让乡土人才“强”起来、“活”起来、“香”起来。已有500余人实现由传统“农民”到“职称人才”的转变。

注重程序向注重结果转变。群众的关心关注是检验工作的“晴雨表”。要正确处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按照“能简则简、能免则免、能优则优”的原则,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坚持群众需求导向、实事求是导向,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拓展工作思路,攻克疑难杂症。实践中,创新推进就业创业登记“一件事”改革,时限压减90%,流程压减75%,材料压减60%,让服务对象少跑腿4.26万次。

单一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坚持系统化思维,从战略和全局角度谋划各项活动,加强人社系统内部、市直部门横向联动,加强市、县(区)纵向联动,构建同向发力、同频共振、高效运转的工作落实体系。2021年初,新冠疫情形势严峻,创新“两融合、三联动”模式,开展云端送岗、码上就业、直播带岗等招聘活动,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予以了报道。

普惠群众  实施民生工程

就业富民工程。就业位居“六稳”“六保”之首,是最大的民生。扎实开展就业促进行动、创业富民行动、返乡创业就业支持行动、困难群体援助行动等,促进各类群体高质量就业创业。宿迁创新打造“乐业宿迁”品牌,已吸引5.9万名在外务工人员“凤还巢”。“宿迁客户服务管理师”荣获全国创新发展类劳务品牌称号。

社保惠民工程。面对广大参保群众的新需求,开展社保服务提质行动、社保质量提升工程、工伤保险“护航行动”等,定期调整养老保险待遇,让群众的社保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目前,宿迁已建成25个“人社24小时自助服务厅”,为群众办理服务事项29.7万件,“一门通办”覆盖到每个县(区)。

人才培养工程。让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建设一支高素质劳动者大军,这是新时代赋予人社部门的使命。坚持社会化方向,创新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评才”,支持規模以上企业对员工自主评价、认定、发证。创新乡土人才培养模式“育才”,开展“联村强农行动”,鼓励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率先在全省创新建立技能人才评价监管机制,规范开展技能等级认定6.59万人。

维权安民工程。开展“和谐同行”能力提升行动,积极培育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开展农民工欠薪清零行动,保障农民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开展“阳光调解”金牌维权行动,健全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创新打造“云监管庭审服务”,实现“不见面”庭审办案,获评全省“法治人社”建设亮点工作。

服务便民工程。坚持信息化赋能,实施“智慧人社”攻坚行动,上线一体化运行平台,建设一卡通服务平台,推进人社服务网上办、就近办、一窗办。开通网上办事大厅、手机APP、微信小程序等网上办理渠道,全市340项人社业务事项、189个业务功能的网上办理率达90%,实现公共服务“一网通办”。

(作者系宿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刘卫东

猜你喜欢

宿迁民生群众
东大街:宿迁人的清明上河图
多让群众咧嘴笑
江苏宿迁:为500余名农民工解“薪”事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宿迁,宿迁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