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研究
——以构成基础课程为例

2022-04-24

教育观察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专业课专业课程中华

林 静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艺术与旅游学院,四川内江,641000)

大学阶段是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高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自学、创新创业、独立思考能力,而且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载体,这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也是专业课教师的任务。实际上,结合专业课程教学,穿插部分思政教育内容,更易于让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的教学成效。[3]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文化素质通识课程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思想政治理论内容和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助力实现“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融合研究——以构成基础课程为例”课题组于2021年10月开始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结合教学实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融合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实施的方法和途径

以往的思政教育以知识灌输为主,形式比较单一,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等、靠、要”的现象普遍。对此,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认识到“填鸭式”教学方法虽然轻松,但“授人以鱼”仅供一时之需。而“授人以渔”的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虽然要付出更多精力,但可以让人终身受用。如何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4],发挥好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祖国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是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融合的关键点。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人的精神源泉和安身立命之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自己民族、国家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党的忠诚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能深化学生专业认识,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协调同步、相得益彰。[5]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动机较强,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效率普遍较高。[6]教师可根据该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特性,采用目标导学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设计构成中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的基本元素和构成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例如,在构成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具有思政内涵的构成作品,在学生掌握构成的方法和美学法则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构成设计思维,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将各种造型元素按照某种规律和法则进行组合并构建成符合某种审美及功能诉求的理性形态,体会构成在生活中的形式美和秩序美,在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发现美、体会真、感悟善,做到热爱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

二、用优秀传统文化导入思政内容

课程设计是课程体现思政元素的核心[7],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找准切入点,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本文以构成基础课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色彩的情感表达”主题章节为例,探索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如何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课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色彩的情感表达”一课可分为六个教学环节:复习回顾、课程引入、学前思考、课程讲授、课中思考和作品创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色彩的情感表达”一课需教师安排四个课时讲解,如复习回顾、课程引入、学前思考共用1课时,课程讲授需用1课时,课中思考需用1课时,作品创作为课后延伸活动。具体教学安排如表1所示。

表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色彩的情感表达”一课教学设计

从表1可知,复习回顾、课程引入、学前思考、课程讲授、课中思考和作品创作六个教学环节分别对应了五个教学实施过程:复习回顾和课程引入对应的是导入教学内容,学前思考对应的是挖掘思政元素,课程讲授对应的是深入知识点,课中思考对应的是引导思政,作品创作对应的是巩固思政效果。教师先进行复习回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色彩构成方面的知识,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带来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深入分析“色彩的情绪与感受”时,教师以“中国还有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融入创作”等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并通过在超星学习通上发帖回帖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或传统文化元素的兴趣。教师以“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等为例子,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图案的内涵,将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在一起,丰富了专业课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在专业课学习中进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讨论和作品创作,让学生在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将艺术的价值追求和思政教育目标的真、善、美统一起来,做到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总之,课程思政的步骤如下:首先,讲解好理论知识,构建思政平台;其次,挖掘与理论知识密切联系的思政元素,并进行恰当的引导,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最后,拓展巩固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内动力。[8]

三、人文素质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专业课课堂教学,应达到以下两个教学目的:一是提高学生的沟通及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其独自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坚定爱党、爱国的信念;二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了解工匠精神,培养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精神,勇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课程思政应结合线上线下课程、课堂内外教学的方式,以灵活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9]课程思政教学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10]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转化为优秀的课程资源,建立“知行合一,思政贯穿”[11]的课堂模式,是教师应该深入思考并积极实践的课题。在教学应用中,课程思政元素不必局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是红色文化、中国共产党党史、工匠精神等主题的人文素质教育,各教学环节的衔接与切换能契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即可。

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教学的实践成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比赛、展览等实践活动,课程思政的内容才能深入学生的灵魂,其成效才能广泛辐射。在思想成果方面,课程思政助力“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实现,提升学生发现真、善、美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在作品成果方面,学生制作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中国共产党党史”“工匠精神”等为主题的作品,并用以参加各类比赛,达到“以学促用,以赛促学”的教学目的。例如,从2018年的省级三等奖到2020年的国家级一等奖,学校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在全校乃至更大范围展览,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以点带面地提升了课程思政更大面积的辐射效果。

五、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过程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可以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与社会价值,促进它的传承和发展,而且可以实现课程思政的长远目标。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需要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价值引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归属感和民族自信,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专业课程中华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