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团化办学模式中教师联校教研的困境与突破
——基于H小学教育集团4所成员校联校教研的个案分析

2022-04-24王科磊

教育观察 2022年11期
关键词:联校集团化名校

王科磊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陕西西安,710062)

一、引言

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1],对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成长、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教研活动的一种新形态,集团化办学模式中的联校教研是指教育集团各成员校学科教研组联合开展的有目的、有主题、有总结并严格遵循教育科学研究程序的教学研究活动。

随着集团化办学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出现的许多问题已不再是集团内各学校单独教研能解决的。教研活动不再囿于校内学科教研组的“单打独斗”和“闭门造车”,而更多地呈现出校内教研和集团各成员校联校教研并驾齐驱、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联校教研能有效发挥各成员校教师的联动作用并提升教研活动实效性,现已为许多教育集团所采用。然而,从目前各教育集团联校教研活动的实际开展状况来看,联校教研依然存在不少困境。梳理文献发现,以往研究主要呈现出两点不足:一是关于教研活动的宏观研究和校本教研的研究居多,关于联校教研的研究较少,关于集团化办学模式中联校教研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二是多从理论层面笼统论述教研活动面临的困境,缺乏对个案的细致刻画。鉴于此,本研究选取H小学教育集团4所成员校的联校教研活动作为典型个案,重点考察其实践困境的类型和产生原因,旨在探析出破解集团化办学模式中联校教研实践难题的可行路径,并为其他教育集团解决类似问题提供经验借鉴。

二、个案基本情况

作为一种富有解释力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个案研究重点是对具体情境中相关现象及其问题等展开系统性分析。[2]联校教研活动受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些因素类型多样、形成机理复杂,因此,研究者必须深入教育集团内部进行观察走访,这样才能对联校教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描述和剖析,从而做出透彻研究。

本研究选取H小学教育集团4所成员校作为研究个案,其原因出自两个方面:一是基于相似的集团化办学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即H小学教育集团4所成员校联校教研表现出的实践困境及产生原因与其他中小学教育集团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一致性;二是出于研究的可行性和便利性。在H小学教育集团各位领导的热心支持下,本次研究得以顺利实施和圆满完成。

H小学教育集团成立于2017年,4所成员校分别为H小学(名校)、M分校(普通校)、D分校(普通校)、L分校(普通校),均位于城市中心区域。H小学教育集团最初由H小学和M小学组成,集团名称以名校H小学的名称命名。2018年6月,E小学并入,更名为H小学D分校。2020年5月,L小学并入,更名为H小学L分校。

笔者于2021年10月至11月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对4所成员校进行了实地调研,选取了集团教学副校长、4所成员校的教导主任及19名基层教师共24人作为访谈对象,并实际观察多场联校教研活动。受访人员信息及编码如表1所示。调研结束后,本研究依据访谈和观察记录对联校教研实践困境的类型和原因做出了梳理和进一步阐释,以期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化解策略。

表1 受访人员信息

三、集团化办学模式中联校教研的实践困境

通过对H小学教育集团部分领导、教师的访谈和对联校教研活动的观察,笔者发现,该教育集团联校教研的实践困境主要体现为制度不完善、意愿缺乏、实效性低、体音美等学科联校教研频次偏低四个方面。

(一)集团层面联校教研制度不完善

截至目前,H小学教育集团虽然建立了联校教研方面的制度,但缺乏系统性和完善性。受访者H1指出:“目前,虽然集团层面建立有联校教研方面的制度,但(制度内容)多是一些相对粗略的学年或学期联校教研计划,当中没有确定系统的教研主题和研究问题,制度的可操作性仍待进一步提高。”受访者D2、D4、T4均表示联校教研活动常临时安排和告知,以致原有的学校计划被打断。受访者D3还谈道:“有时候是因为H小学邀请了某位专家参与教研指导才通知我们参加联校教研活动。(联校教研)并没有作为一项常规性制度在开学之初就告知我们。”

(二)教师联校教研主观意愿不强

教师联校教研主观意愿不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名校教师不愿意和普通校教师一同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二是普通校教师不愿意和名校教师一同进行教学研究;三是部分名校教师和普通校教师因时间精力有限不想参加联校教研活动。

受访者T1、T2、T3表示,名校教师不愿意和普通校教师一同进行教研,主要是因为联校教研活动的组织、策划和课程展示总是由名校教师承担,普通校教师仅仅是被动参与、消极聆听。在谈及普通校教师不愿意和名校教师一起教研的原因时,受访者T7、T13、T17均认为,名校教师总是基于优质生源和学情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自说自话”,所分享的经验或建议在薄弱学校往往难以奏效。

受访者T7、T8、T11、T15、T13、T16、T18均表示,虽然集团化办学模式实行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但是普通校大多数教师内心深处更倾向于维持原来学校教师的身份认同,而不是“集团人”的身份认知。由于集团是以原来名校的校名命名的,普通校教师总觉得名校教师有一种高高在上的身份优越感,总以自己名校教师的身份、基于名校的教学经验去讨论,并没有设身处地考虑普通校相对薄弱的实际学情和普通校教师的实际经验需求,这就导致了普通校教师在参与联校教研时更多地采取多听少说甚至沉默不语的被动聆听的态度。

受访者T4、T13、T17表示,现如今每名教师每天还会增加一节课后服务,工作负荷增加了,教师没有精力且也不想参加联校教研活动。受访者T8、T9表示,每一次联校教研至少2个小时,经常会与上课的时间“相撞”,参与教研的教师多需要调课,过后还得安排时间补回来。因此,参与一次联校教研活动至少需要花费4个小时。高昂的时间成本让教师不太愿意参加。

综合上述讨论,教师联校教研主观意愿不强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名校教师与普通校教师的组织身份认同度不高、思维标签化,使其无法彻底敞开心扉进行平等交流与分享;二是名校和普通校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受学情和场域等条件限制,普通校教师在实现名校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校本化迁移过程中藩篱丛生[3];三是繁重的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叠加高昂的时间成本,影响了部分名校教师和普通教师参加联校教研活动的主观意愿。

(三)联校教研实效性低

访谈中,多数教研组长和教师提出联校教研的实效性较低,参与联校教研后的真实收获不多。

受访者T7、T8、T9均表示,自己经常临时接到教导处的通知,按照指定时间指定地点去参加联校教研活动,教研前一两天才得知该教研的主题,并没有充分的时间为教研专门搜集资料。由于缺乏准备,部分教师总感觉参与教研后的收获不是很大。受访者T13、T18谈到,集团如果能在学年或学期伊始制订各学科的系统化的年度或学期联校教研方案,并确定相互关联又逐层递进的教研主题,提前印发至各校,就能让各校教师提前明确本学年或学期的教研方向,更好地锚定目标,精心准备。或者,在学年末或学期末,集团依据之前的教研方案和主题检视预期目标与实际成效之间的差距,更加精准地总结教研收获,提升教师教研获得感,最大限度地提升联校教研的实效性。

受访者T9、T17、T18均表示,集团联校教研缺乏对教师教学出现的具体问题和实际困扰的前期调研,教研基本沦为对当前流行的教育热词或热点话题的追逐,缺乏实践针对性。受访者T7、T8、T13均表示,各成员校教师面对面坐在一起开展联校教研活动的次数较少。如果集团能充分地发挥云会议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助力作用,各校教师就可以在固定时间进行线上教研,有效降低参与线下联校教研活动的时间成本。受访者T9、T13均表示,联校教研活动的研究性不足。首先,H小学教育集团的联校教研更像是不那么严格的集体的“听一听公开课、示范课”“说一说、议一议其优缺点”“分享一下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或感悟”“专家总结发言”等,似乎很难跳出感触式和经验分享式的怪圈,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教学研究。[4]其次,H小学教育集团的联校教研活动通常缺乏表述清晰的研究问题。即使某次联校教研活动明确揭示了某个问题,也没有系统梳理相关研究成果,更缺乏遵循严谨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程序对研究问题展开研究。最后,H小学教育集团的联校教研活动很少考虑判断、分析需要可靠有力的数据支撑,印象和经验等在联校教研活动中更有地位。[5]总而言之,在联校教研活动中,经验型教研长期居于主要地位,致使科研型教研缺位乃至缺失。

综合上述讨论,造成集团化办学模式中联校教研实效性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缺少问题调研和有序递进的教研主题的直接影响,也有信息技术助力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间接限制,更受经验型教研长期占据主体地位、科研型教研匮乏的深层次制约。

(四)体音美学科联校教研频次偏低

T4、T10、T14均提出,集团每学年或学期都会组织一到两次联校赛教或优课展示活动,也组织过一些联校特色活动,如联校运动会、联校啦啦操比赛等,并没有组织开展过严格意义上体育学科的联校教研活动。受访者T5、T11、T15均表示,近几年来,每学期或每学年仅有一次音乐教师共同参加的联校同课异构或优课展示活动。受访者T6、T12、T16、T19均指出,近年来,美术学科教师仅参加过每学期或学年仅有一次的集团赛教或优课展示活动,并没有参加过集团组织的联校教研活动。鉴于上述分析,较之语数英学科,体音美学科联校教研频次偏低。

四、集团化办学模式中联校教研实践困境的突破路径

联校教研实践困境的消解,既要发挥组织机构和制度设计的形塑与牵引作用,又要发挥教研理念与文化的铸魂与激励效能,还应借助信息技术与高校专家及教研员的助推作用,综合施策、协同发力。

(一)完善联校教研制度

“制度者,治理之肇端也。”联校教研作为集团化办学中学校治理的重要一环,离不开联校教研制度的支撑、统筹与牵引。完善联校教研制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紧用力。一是在制度中明确联校教研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促进师生及学校真实发展的初衷,以推动联校教研活动更好地关照现实。二是从横向学科维度明确各学科的教研计划,防止因计划缺位而造成在实际联校教研活动中有意无意重视语数英学科教研轻视体音美学科教研的倾向;从纵向时间维度明确联校教研工作的长远计划、学年计划和学期计划,避免联校教研活动的随意化和碎片化现象。[6]三是将制订好的联校教研制度及计划在学年或学期伊始通知到各成员校,使各成员校学科教研组和教师能够充分做好准备和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群策群力地提升联校教研工作的实效性。

(二)健全联校教研工作领导机构

联校教研制度效力的充分发挥,不仅源自科学完善的制度设计,而且受制度落实程度的影响。因此,教育集团还应健全联校教研工作领导机构,成立联校教研工作领导小组,选择乐于并善于组织和设计教研活动的教师担任小组成员,亲抓此项工作的落地落实。首先,联校教研工作领导小组应提前对成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进行深入广泛调研,并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归纳和提炼,形成系统性、连贯性的研究主题和具体研究问题。只有围绕研究主题和研究问题开展相应的教研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促使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实现自我发展。[7]其次,教育集团应调查了解各成员校教师可用于参加联校教研的时间,选择教师可参与时间的最大公约数进行联校教研活动。最后,教育集团应做好联校教研活动成果的整理、总结及反馈意见的收集。任何管理过程都是由计划、执行、检查、修正四个基本环节组成的。“四环节”理论相对客观准确地概括和反映了一般管理过程的基本特点和规律[8],因而同样适用于联校教研活动的管理过程。联校教研活动结束后,教育集团应及时整理教研成果并将之尽快反馈给参与教师,以便各成员校教师结合自身实际改进教育教学。同时,教育集团还应及时收集各成员校教师的反馈意见,以便更周密完善地组织开展后续联校教研活动。

(三)推进联校教研信息化

联校教研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集团各成员校教研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提高教研质量,推动教研改革的系统工程。[9]积极推进教育集团内联校教研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搭建集团联校教研网络平台,有利于从根本上提升联校教研工作的实效性。具体来说,联校教研网络平台应具备以下功能:一是可以进行线上视频会议,方便各成员校教师突破时空的限制参加联校教研活动,有效降低时间成本;二是具有联校教研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帮助管理者实现对联校教研活动的全面信息化管理,如发布教研活动计划方案、整理汇总教研问题、分配教研任务、收集教研反馈意见、评价教研成效等;三是包含联校教研资源共享数据库,集成各科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教研成果,从而有效打破各成员校教研资源的边界壁垒,实现集团内优质教研资源的共建共享,有力推动集团内校际优质均衡发展。

(四)积极与高校专家和区域教研员开展合作与交流

教学研究素养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联校教研的研究性。现阶段,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素养总体偏低。例如,对日常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教师常求助于名师或经验相对丰富的教师,而不是通过系统的研究方法查找梳理文献、寻求解决方案。实际上,某些问题在现有研究成果中早已载明述清。而高校专家和区域教研员作为一个地区教育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带动和帮扶作用。因此,教育集团应积极与高校专家和区域教研员开展合作与交流,邀请他们开展教学研究方面的讲座,获取他们关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与帮助。如此,广大教师便能较快提升自身的教学研究素养,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联校教研活动的“研究”含量。

(五)树立平等交流的联校教研理念,营造合作互利的联校教研氛围

教育集团内名校和普通校之间客观存在的组织边界具有显著的限制性、异质性和排他性,教育集团的组建并不意味着集团内名校与普通校之间深度互动合作的联校教研会水到渠成、一帆风顺。尤其是一些“被集团化”或对集团化办学价值缺乏认同的普通校,它们与名校之间的实质性联校合作教研更是难以深入开展。[10]而平等互利的教研理念和氛围作为联校教研活动有效开展和顺利推进的助推器,能够有效破除名校以及普通校教师心中因身份标签而衍生的心理藩篱,有力拆解横亘在名校和普通校之间因学情条件和设备设施差异而产生的场域围墙。因此,教育集团应积极在集团内树立和营造平等交流、合作互利的联校教研理念和氛围,强化各校教师“集团人”的身份认同,更好地集结汇聚各校教师的力量,激发其参与联校教研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推动教育教学智慧的共建共享。

五、结语

作为教研活动的一种新形态,联校教研突破了校内学科教研组“单打独斗”和“闭门造车”的局限,呈现出校内考研和集团各成员校联校教研并驾齐驱、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然而,现有关于集团化办学模式中联校教研的研究较少,且缺乏对个案的深入研究。本研究深入H小学教育集团了解其联校教研活动后发现,完善联校教研制度、健全联校教研工作领导机构、推进联校教研信息化等是更有效发挥各成员校教师的联校教研作用、提升教研活动实效性的有力举措。

猜你喜欢

联校集团化名校
乡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建设路径分析——以“联校网教”共同体为例
全国名校等差数列拔高卷(A卷)
名校介绍
构建“网络联校+网络教研”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构建“网络联校+网络教研”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郴州汝城县井坡镇学校召开网络联校线上联合教研会
甘南藏区学前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实践探索
浏阳市召开网络联校工作部署会
打造集团化医疗航母
集团化 分级诊疗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