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汉”混合编班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2022-04-23梁永勤张秋霞

科学咨询 2022年5期
关键词:藏族西藏班级

梁永勤,张秋霞

(1.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西藏拉萨 850000;2.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 223000)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西藏区内唯一一所高职院校,从2006年成立开始,全校教职员工致力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积极拓宽思路,寻找增强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方式方法。2008年,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作为自治区级重点专业建设,到2017年历经9年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立足西藏实际,结合行业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各级领导的热心关怀和帮助下,成立了校中厂,在对外承接汽车维修维护作业外,同时承担部分课程的教育任务、完成学生的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并成功实施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奔赴内地求学,一些专家和学者提出了混合编班的教学试点,积极探索混合编班的教学管理,混合住宿的管理机制。

基于校内实训条件有限,校中厂经营模式有限,吸纳学生有限的现状,2017年底,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和淮安信息职业学院汽修专业结成帮扶对子,在上级组织的精心安排和组织下,安排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大二的10名学生前往淮安,与当地汽修专业大二学生混合编班进行学习。

一、学情分析

本文的“混合编班”是指西藏少数民族学生与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汉族学生混合编班,藏汉学生在学习基础和学习心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学生来源地域差距较大,入学前的知识储备各异。藏族学生汉语水平薄弱。藏汉学生入学前的基础教育水平存在差距,藏族学生的理科知识薄弱,逻辑分析能力、综合问题解决能力偏低,且来源基本为中职生,自我约束能力差,纪律意识淡薄,学习习惯差,加上区内学生汉语基础差,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欠缺。对于大部分藏族学生而言,语言能力、习俗信仰成为了教育教学和日常交流的绊脚石,相对而言,藏族学生学习汉语是为应试教育,对于语言的运用和理解能力较弱,对于有些词汇在特定文化情境下的理解较弱。另一方面,藏族学生也表现出兴趣爱好广泛,尤其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娱活动的特点。而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和西藏学生相比,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共同点体现在学生同样是高考落榜学生,学习能力、自我约束能力较弱,但是学生思维活跃、见多识广[2]。且汉语作为汉族学生的母语,上课不存在任何障碍,先期知识储备个体差异较大。

(二)学习心理分析

藏族学生通过考试考入东部学校,他们比较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积极性高,主动性强。汉族学生经历了高考,文化课成绩学习不是太好,有些学生对学习丧失了信息,有些学生到了大学彻底解放了自己,不想学习。

二、班级现状

混合编班实施后,西藏10名学生和内地28名学生同在一间教室学习,在同样的食堂吃饭,当时考虑到学生的生活习惯不同,所以单独安排了宿舍。老师在日常的管理中发现,内地学生对西藏学生关怀备至,在生活上、学习上都无微不至地关心,同时区内学生和内地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因学习基础差异,所有的专业课老师在完成正常的教学环节之后,都针对西藏学生做了单独的指导,并利用现代化网络(如微信、学习通等)有针对性地都学生进行了辅导和帮扶。

在经过1个月的学习生活后,学生出现了学习跟不上,再加上气候炎热、学生想念家乡等情绪出现,部分学生表现出厌学、拖沓、打退堂鼓,有的学生甚至萌生了要回原学校的想法。管理老师发现这些现象之后,进行了原因分析。

首先,学生未适应新的环境。学生从西藏来到淮安,从高原来到平原,地域的差异体现在气候的差异,饮食的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异。藏族学生习惯了高原的干燥缺氧,饮食也以糌粑酥油为主,到了淮安,天气湿热氧气充足,饮食也主要是米饭炒菜,学生短期无法适应这些差异,出现醉氧现象,表现为头晕困乏、四肢无力,同时因肠胃不适,部分表现出没胃口,偶尔吃不下饭的现象。

其次,学生未真正融入班集体。因生活环境的差异,生活习惯大不同,加上藏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相对内地学生来说要差一些,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课上课后藏族学生和内地学生交流互动都很少。因交流少、相处的时间少,所以找不到共同的话题。大家在一起,感觉生疏甚至尴尬。

另外,因藏族学生在专业技能、知识储备与内地学生存在差异,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感觉很吃力,即使课堂上认真听讲,专业课老师也针对性地进行了辅导,但是因基础差经过短期学习也无法赶上内地学生,学生表现出自卑的现象。

综上所述,出现以上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学生遇到了客观上需要去克服的困难和问题,同时我们的学生是有潜力和优势可以去挖掘去发挥的。我们在管理引导的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藏族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未能让他们在新的环境中树立自信,因此必须进行针对性地引导和管理,探索新的管理办法、拿出具体的措施。

三、探索新的管理措施,多措并举

第一,扬长避短,尊重藏族学生习俗信仰。发扬区内学生的优势和长处,以班团活动推进混合班凝聚力,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别开生面的班级活动,结合内地学生的特点,举办联欢活动,节目有针对性地选取,舞蹈类、独唱类节目尽可能让区内学生上场表演,让他们找回自信,融入班集体。俗语说百里不同俗,西藏地区由于长年的习俗发展,在西藏地区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发展形成本民族的习俗信仰,经过多年的文化沉淀,逐渐成为西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因此,针对西藏学生在内地上学一段时间后,出现思家想家的情况,鼓励区内学生在课余时间组织跳集体舞,并邀请混合班级的汉族学生共同参与,营造对于藏族学生习俗信仰的尊重感和参与感。比如他们十分擅长的锅庄,在音乐响起,氛围营造起来之后,由区内学生带着内地班级的学生一起载歌载舞。我们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参与的内地学生越来越多,最后形成了“课外大舞台”,并支持和帮助他们成立兴趣活动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大家在一起学习、练习和探讨。同时在饮食用餐方面,协调后勤集团和学校相关部门,针对区内学生饮食习惯,对他们的饭菜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并偶尔为他们准备相应的藏族民族食品,缓解他们的思家情绪和对食物的适应性。

第二,加强人文关怀和管理服务,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协调学工处、校团委和相关学院协调合作,齐抓共管,其实做到精细化,人文管理和服务。首先将普通话水平高的教师安排为混合班的学生讲课,同时为区内学生配备德育导师,即以辅导员为具体责任人,加强对于学生的情感投注和关怀,针对学生不远千里来到陌生之地求学的孤独感,异地融入对于他们的心理负担等,为身处异地求学的混合班藏区学生打破陈规,针对区内学生个性差异的心理特点,采取经常走访宿舍、集体访谈、个别谈话等方式,第一时间掌握区内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为他们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积极探索对于学生心理疏导和指引,同时联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积极开展心理疏导,使其以积极健康的心理度过内地求学生活。同时,针对区内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位沟通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学生干部职位,调动其能动性和协调能力,促进每一位区内学生展示自我、提升自我、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4]。

第三,坚持课堂一对多,课下多对一,营造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不影响总体教学目标的情况下,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对教学内容动态调整,对于区内学生进行一对多辅导,给予学生重点的关注和帮助,并且和区内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学会方法。同时在课堂下,我们尝试了让区内的10名学生分别与内地班级的20余名学生对接帮扶,实现课下多对一,在学习、生活、专业实践等各方面相互帮助,区内学生教内地班级的学生学藏语,内地班级的学生指导区内学生专业实践和专业知识,经过一定时间,进行考核评比,形成了既有团结协作又有竞争追赶的学习氛围。其次,为区内学生在课程教学之外,另行开设汉语言课程,例如现代汉语、名著赏析、经典红色电影表演等,扩充他们语言的知识容量,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汉语运用能力,扫清日常交流的绊脚石,为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此外,借助非正式课堂,采用多种形式的专题讲座、集体座谈、校外参观等方式,提升区内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开展红色思政教育和民族认同[5]。

第四,课堂教学采用灵活、丰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教师通过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分析,进行教学资源整合设计、自主学习环境设计和教学策略设计,整合后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微课、PPT、实时测试题、单元测试题、学案等,微课应具有吸引力、动态效果,营造一对一的教学效果;实时测试题应嵌入微课中,进行课前学习时,随时检测学习效果,问题简单易答;单元测试题用于每个学习任务完成时使用,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学案是学生课前学习的一个指导性文件[6]。学生通过学习平台领取学习任务,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可以通过学习平台、微信、QQ等进行生生、师生讨论,教师并记录明星学习者,教师通过讨论、提交学习任务,发现知识盲点,开展一对一帮助学习。教师设计完成本学习任务需要的学习环境,主要包括:智慧教室、教学材料、设备等。教学活动采用任务驱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结合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感—探—讲—学—做的教学过程,学生要在课堂上动起来。学习任务分阶段进行,每阶段时间控制在5-45分钟,学生不会感觉到枯燥乏味,在愉悦中学习,每个阶段都会有收获感。课后任务一般包括单元测试、创新题、升华题,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本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创新题、升华主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举一反三的能力。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教师对学习任务进行修改、完善。

管理成效如下:

1.专业学习成效

通过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改善教学方法,“藏汉”学生实现了有机融合,在课程学习中各有所获。一年学习期满,10名藏族学生完成了所有课程任务并考核合格。

2.综合能力素质成效

一年期满,区内学生回到西藏职业技术学院,10名同学在就业人才市场上表现出了较强的就业竞争力,统计如下表。

表1

四、结束语

通过实证研究,藏汉“混合编班”班级管理模式,通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别开生面的班级活动,举办联欢会、课外活动、结队外出、进行社会实践、结对帮扶学习等措施、对来自于不同地域、生活习惯、前期知识储备、专业学习兴趣等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能够在同一个班级相处融洽,顺利完成学业,并学有所获,在人才市场上表现出一定的竞争力,100%实现成功就业,效果良好。藏汉“混合编班”班级管理模式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实现有机融合,帮助藏族学生克服重重困难的同时,让藏汉学生实现了课内课外双赢的目的,促进了藏汉文化交流和繁荣,促进了学生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汉族学生同伴学习生活,促进了藏区学生的语言技能,促进了藏汉语言相互学习。加强了区内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认知,提升了自身专业水平。同时教师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加强德育教育,采用灵活、丰富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完成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并通过成功就业这一目标检验效果,新的管理模式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认可。

猜你喜欢

藏族西藏班级
都是西藏的“错”
班级“无课日”
班级“四小怪”
The Light Inside
班级英雄
《演变》《藏族少女》
罗依乡白马藏族歌舞(外三首)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