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以学生为主体的文学类文本讲评

2022-04-23顾晓军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尼姑阿毛桃子

顾晓军

从江苏实行新高考以来,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难度提高, 学生在作答时,阅读文本成了首要障碍。而面对这样的文本讲评,讲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合适的?

我们在课堂设置的时候,对于问题的预设,可能更多的是依托经验,预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往往规避了学生真正的阅读障碍。长此以往,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思路会比较固化,也失去了研读文章的兴趣。下面,我以《桃园》的讲评为例,谈谈我对此的几点看法。

历届学生在读废名的小说时,都叫苦不迭,因为读不懂。因为废名的诗化小说的特点——情节性弱,跳跃性强,有象征意味。学生在读的时候,没有了方向,只剩下通篇的问题。于是在课堂开始之前,我让学生重读文本,圈出自己的阅读困惑,把自己的疑问写到黑板上。十分钟的时间,黑板上写满了各种问题。

首先就是要删掉一些无效问题,比如“阿毛为什么会生病”?对这个问题,文本中是这样描述的:“王老大只有一个女孩儿,一十三岁,病了差不多半个月了。”对于阿毛的病因,作者根本没有提及,在文中也是推断不出来的。这些问题,是属于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产生的自然的猜测和疑惑,但阿毛的病因并是不作者写作的意图。

其次要规范设问。有的问题乍看之下毫无价值,除了活跃课堂氛围,也起不到其他作用,比如有学生问:“尼姑是不是阿毛的妈妈?”“为什么作者写尼姑不写和尚?”读到这些问题时,学生哄堂大笑,但其实黑板上有好几个与之类似的问题,“阿毛为什么会想到尼姑?”“尼姑这一人物有何作用?”也就是说学生对于作者设置这一人物的用意是不清楚的,那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规范设问方式。可以让学生回忆常见的设问方式,一般针对“尼姑”这一段描写,通常会问,“尼姑这一人物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何要设置阿毛回忆给尼姑送桃子这一情节”等,其实这也是加强审题意识的过程。

但是,也要注意,有些问题看似可笑,但其实也有进一步设问的价值。比如学生问:“尼姑是阿毛的妈妈假扮的吗?”说明这个学生在读到这一人物的时候,他是想到了“母亲”这一形象的,所以对这样的问题也不急着否定,可以进一步追问,你为什么会想到尼姑是阿毛妈妈假扮的?你有依据吗?引导其他学生思考和阅读文本。

然后需要把同类型问题归类,比如“阿毛为什么想吃桃子?”“文章为什么反复提到桃子?”“最后三个玻璃桃子有什么深刻意韵吗?”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在对“桃子”这一意象进行设问,那就可以进行合并。这样一来,黑板上就可以擦掉很多问题,最后保留下来的,就是課堂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这篇文章,到最后学生所有的问题指向了“桃园”“桃子”“橘树”“尼姑”“酒瓶”。最后梳理下来,保留到最后的基本上都是课堂预设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是从学生的角度提出来的,让学生确确实实信服,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解读这篇文章的钥匙。

当然不是每节课都能像这样,我们常常呼吁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绝对一味地以学生讲为主,因为学生的理解、思考和表达能力有差异,也有其局限性。课堂以学生为主,是要解决学生真正的疑惑,激发学生对于文本钻研的兴趣。A464779F-E6C6-44FA-A69B-5C13BCEBA562

猜你喜欢

尼姑阿毛桃子
阿毛的故事
阿毛故事
“大吃一井”的阿毛
贼不打,三年自招
桃子
桃子
虽然我颜值低,可是我眼光高啊
山盟海誓只是诗词背景
等我回来再骗你
送你一箱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