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2022-04-23马玲玲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2年4期
关键词:河南戏曲文化遗产

马玲玲

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底蕴深厚,是文化资源大省,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在数量丰富、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戏曲类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达87种,其中豫剧、宛梆、大平调、越调、二夹弦、罗卷戏等29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些戏曲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原大地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用感人的故事、优美的腔调、精湛的表演丰富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生活。但随着时代发展和科学技术迅猛进步,多元文化格局日益显现。题材多样的电视剧、形式繁多的综艺秀、各有所长的客户端,俨然多方位地充斥着大众生活。在此背景下,戏曲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想生存、传承,就必须探索新模式、谋求新发展。文章立足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大背景,探索河南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创新发展路径,助力其在新时期获得长足发展。

一、挖掘潜在资源,打造创意节目

随着影视文化的繁荣发展,各种类型的节目数不胜数,可谓遍地开花。但只有制作精良、别出心裁的优秀创意节目,才能造就收视热潮,吸引更多人关注。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传统戏曲得到更多媒体人的青睐,媒体人开始努力将古老而优秀的戏曲文化以更时尚的方式展现出来,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与热爱戏曲文化。基于此,中央电视台一直在不停探索。比如《一鸣惊人》《青春戏苑》《角儿来了》《九州大戏台》《梨园闯关我挂帅》等,以多样化的形式彰显不同剧种的魅力。尤其现下刚打造的《年年有戏》,更是充分发挥中央电视台众多宝藏主持人的优势,使其与戏曲名家共同开启梨园新春之旅,使更多人关注、了解、热爱戏曲。

河南具有丰富的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内乡宛梆粗犷豪迈、激越奔放,清丰柳子戏独树一帜、雅俗共赏,太康道情戏淳厚朴实、通俗易懂,光山花鼓戏幽默风趣、活泼热闹,内黄落腔质朴自然、优美俏丽,等等。但大家所熟知的只有《梨园春》这一老牌经典节目,《梨园春》经过不断地改革创新,以戏迷擂台赛的方式稳居河南卫视周日黄金档,但选手演唱的一般是以豫剧为主的名家名段,收视群体以老戏迷为主,未能很好地实现多种戏曲资源的百花齐放,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度有所欠缺。因此,汲取优秀节目的成功经验并大胆创新,充分挖掘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内在资源,策划能够彰显河南戏曲多元化资源的创意节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古老的戏曲焕发生机。比如,部分戏曲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国家级的代表性传承人,如曲剧传承人张秋兰,越调传承人袁秀莲,光山花鼓戏传承人魏桂凤,宛梆传承人刘铁民,罗卷戏传承人孙三民、刘长科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身懷精湛的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因此,可充分利用这些传承人无比珍贵的价值,再选取多个剧种的优秀演员以及来自不同领域的戏曲爱好者,以常识介绍、趣味问答、你演我学、我唱你和等不同方式,媒体人以独特的手段编排与宣传节目,进而展现风格各异的戏曲精华,使人们尽情领略河南戏园中的姹紫嫣红。

二、利用媒体优势,拓宽传播渠道

戏曲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长久以来,一直以演员高台演唱、观众台下欣赏的方式进行传播。尤其在农村地区,露天搭建的戏台就是演员的舞台,台下黄土地就是观众的看台。这种观演环境虽然略显艰苦,却为老一辈辛勤耕作的人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精神食粮。但随着时代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戏院、影院、小剧场能提供舒适的观看场所,手机、电脑能呈现丰富的艺术资源,之前质朴的演出方式日趋减少,鲜有人问津。当传统的主要传播方式遇到瓶颈,古老戏曲势必需要向新兴媒体靠拢,逐步拓宽传播渠道。

为加强戏曲传播,部分专业性的手机软件应运而生。比如,“梨园行戏曲App”囊括2万多个视频资源,戏曲种类繁多,可满足全国不同地区观众的看戏需求。“听戏App”收录了诸多老艺术家的经典唱段,也有完整剧目,以听戏为主要功能。另外还有“戏曲多多”“少儿学戏曲”“国韵承传”“戏曲大观园”等等。在众多戏曲软件中,诞生在河南本地的“戏缘App”是全国第一个集看戏、听戏、学戏、唱戏、戏曲直播、超级擂台、名家互动、短视频创作为一体的平台,为戏曲传播并为戏曲爱好者服务,发展势头良好。河南众多戏曲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自己的经典代表作品,比如怀梆的《桃花庵》《五女拜寿》,大弦戏的《平王庆》《薛刚打朝》,四平调的《小包公》《陈三两爬堂》,罗卷戏的《铡美案》《花打朝》,曲剧的《风雪配》《卷席筒》等,剧目丰富,久演不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应该把经典之作的全场戏或者精彩片段投放至以“戏缘App”为代表的戏曲软件中,加强大众认识。此外,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永葆生机,不被时代淘汰。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工作者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排反映时代气息的新剧目,并借助戏曲App广为传播。当然,除专业的戏曲软件之外,传统戏曲还可以把大众使用较多的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抖音短视频、快手直播间等作为传播媒介,扩大受众平台,让本就源于百姓的戏曲艺术在人民群众中开出更绚烂的花朵。

三、搭载先进技术,实现创新引领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打破原有界限,为经济文化发展格局带来新变革。2019年8月,科技部、中央宣传部等6部门共同制定出台《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多管齐下,着力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在此背景下,河南文化工作者抓住机遇,用实际行动让传统文化成功出圈。比如,当很多卫视依靠主打不同的流量明星完成一场文艺晚会,并引起众多年轻人追捧时,河南卫视在2021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悄然推出引爆网络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舞蹈演员以羽衣蹁跹、引人入胜的舞蹈将盛唐之景美妙地呈现在舞台上,中间还精巧地穿插了用VR特效虚拟的水墨画,在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妇好鸮尊、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的莲鹤方壶、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的贾湖骨笛等国家级宝藏,还有表现唐代贵族仕女生活情态的《簪花仕女图》等精美文物,使观众在欣赏曼妙舞姿的同时,能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无可比拟的厚重历史和珍贵文化,《唐宫夜宴》可以说是借助高超的科学技术,将传统文化和时尚表达完美结合的成功之作,引发众多年轻人点赞、转发、推介,“河南春晚舞蹈唐宫夜宴”“河南春晚真中”等话题不断冲上微博热搜,真正使传统文化“火出了圈”。借此热潮,河南卫视在2021年的传统节日中又相继推出《折扇书生》《祈》《龙门金刚》等极富传统文化气息的节目,成功助推了国潮崛起。

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在新时期获得更好发展,需要向科技借力,在谋求创新的过程中实现活态传承。正如河南豫劇院院长、当代豫剧领军人物李树建所言:“创新是我们豫剧等传统戏曲艺术发展的生命力,没有创新就没有繁荣和发展。”诚然,普通的戏曲表演都离不开舞台,从早期的幕布拉上、人工更换背景和舞台设置,到时下全息投影的现代方式,都离不开LED屏幕和投影仪等先进科技的加持。这些日趋进步的技术手段,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调控戏曲表演舞台氛围;另一方面,可以提前把在舞台上可能不好直接展现出来的内容制作完成,从而将舞台所展示的内容和屏幕所制作的内容实现有效对接,甚至可以利用光影手段与舞台上的实际物体组合起来,更好地呈现舞台效果。而现阶段,已在多领域广为应用的VR技术,则可以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沉浸式观剧体验,极大地激发观众对戏曲的兴趣与喜爱。河南戏曲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重排经典老剧目和创作反映时代热点的新作品时,都可以充分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使演员服饰、表演道具、舞台设置、呈现方式等更加体现出现代科技感,进而吸引更多受众群体,也使自身在与科技的结合中获得长足发展。

四、提炼文化元素,进行创意设计

设计是把一种设想通过合理的规划,以各种感觉形式传达出来的过程。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当下,多种多样的设计服务越来越受到大众欢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设计服务相融合,也是一种创新发展的大好途径。近年来,国家先后发布《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在相关政策推动下,全国各地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蓬勃兴起并向好发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相继涌现,成为广大民众尤其是年轻人热烈追捧的对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品相结合,走在前面的当属故宫博物院。近年来,故宫博物院陆续推出丝绸、陶器、瓷器、铜器、木制、书画、钥匙扣、首饰、文房、玩偶等系列文化产品,有关于故宫博物院官方出品的App,甚至有故宫博物院文创旗舰店,在宣传故宫文化,让人们感受故宫精品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经济效益。河南省也不甘落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文化创意设计相结合。2019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河南展区让人眼前一亮。古朴拙雅的传统手工艺品泥咕咕、形神兼备的唐三彩仕女、雕琢精美的神垕镇钧瓷、逼真传神的汴绣制作等,众多以极具文化底蕴的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设计的文化创意产品,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2021年4月,在开封清明上河园举办的“国际文旅创意设计季成果展示会”上,汴京八景汴绣丝巾、气球造型唐三彩香薰器、仰韶彩陶手作咖啡杯、黄帝传说畅游书海书签等极具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文创产品在四方来宾面前亮相,好评如潮。这些成功的案例都足以说明,深挖文化元素,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文化创意设计相结合,是助推河南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式。

河南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数量众多,表演风格、人物造型、服装道具、故事情节等亦都各有千秋,有多元文化因素可供挖掘。其一,从人物造型和戏曲特色上看,焦作武陟县的大辫戏,旦角演员都有一条粗大的辫子,表演时甩动起来特别好看,极具特质,“大辫戏”也由此得名;商城县的花篮戏,演员造型非常简单,一个花篮就可以把全部行头装下;南乐县的目连戏综合了戏曲、武术、焰火、魔术等特征,演员造型别具一格;新蔡县的扁担戏,用一根扁担就可以挑起全部的家当,演出时的小型舞台也是依靠一根扁担来支撑,精彩的内容全部凭借演员的10个手指、一张极具口技的嘴巴和一双灵活自如的脚完成;罗山县的皮影戏,影人由牛皮制成,造型精致,栩栩如生。其二,从演奏乐器上看,永城市的柳琴戏,主要伴奏乐器是形状似柳叶的柳琴;开封市和滑县的二夹弦,伴奏乐器四胡是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来拉奏;安阳的四股弦,主要演奏乐器是四股弦胡琴。其三,从戏曲经典人物来看,豫剧《穆桂英挂帅》中的巾帼英雄穆桂英、《抬花轿》中的大家闺秀周凤莲、《朝阳沟》中的知识青年银环和栓保;越调《秦香莲》中的才女秦香莲、《智收姜维》中的诸葛亮和姜维;大弦戏《薛刚打朝》中的“通城虎”薛刚;清丰柳子戏《张清丰》中的大孝子张清丰;太康道情戏《王金豆借粮》中苦尽甘来的王金豆等,这些戏曲中的经典人物不仅影响度大,而且造型辨识度极高。

以上这些只是河南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可以深度挖掘的文化元素中的一部分,可以从戏曲种类出发,设计戏曲的人物造型、演奏乐器、经典人物等多种形象,彰显戏曲特色;也可以从演奏乐器或者经典人物等角度切入,设计众多戏曲在某个相同方面的不同特色,形成套盒系列。这些文化元素可以设计为小朋友喜欢的零食包装、玩具拼图,中小学生喜爱的文具盒图案、书签、笔记本封面。还有生活中常用的手机壳、鼠标垫、手提袋、餐具、挂件、各种外包装等,都可以点缀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的韵味。当戏曲文化元素在日常生活中高频率出现时,对河南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必定会有积极影响。

五、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流淌在民族血液里的基因。在全民族高度重视文化自信的今天,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对进一步丰富大众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作用。河南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很长时间内,一直都是人民群众重要的精神食粮。在文化科技融合大背景下,探索河南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创新发展路径,可以助推其在多元文化格局中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河南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研究”(编号:212400410456);2022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文化遗产群落保护利用的路径研究”(编号:222400410534)。

(作者单位 中原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河南戏曲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