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研究
2022-04-23钟丽萍
钟丽萍
【摘要】我国对教育十分重视,上至党中央,下至地方各级政府,无不例外把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责,其心理健康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从教師的心理健康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入手,希望研究能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原因;具体措施
当今社会,我国大力地推广素质教育,各项政策频频出台,如“双减”政策、新高考等。在新高考和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的素质教育迫在眉睫,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一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条件。但是大多数学校都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只注重教师的教学成绩,却忽视了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
一、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要想清楚了解何为教师的心理不健康,我们首先要知道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的定义是指一个人的内心能呈现快乐舒服的状态,并且能持续较长时间,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一般情况下,我们所指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指一个人智力正常,能很好控制自我的情绪,人格完整,社会适应性良好,能与人正常沟通,社交能力正常。
社会上人们普遍认为教师这个行业好,有双休,有寒暑假,薪水也还不错。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事实上在高考的压力之下,教师们尤其是一线教师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超乎想象。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一线教师的工作时长非常长。班主任和级长每天早晨6:40前要到学校陪伴学生早练早读,毕业班的班主任会更早一点。上午的课上到12:00放学,下午2:20班主任和午读任务的科任教师已经提前到教室督促学生至下午5:00放学。此外,值日教师的晚修开始时间是傍晚6:20,一直上到晚上10:20放学。哪怕学校没有安排值日任务,但是较多教师出于对学生的责任心和学校升学的压力,不用扬鞭自奋蹄,都会主动回校辅导学生学习。由此可见,长期以往,教师的工作压力有多大不言而喻。同时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社会上教育内卷严重,为了赢在起跑线上,很多小孩子从小学习压力就大,导致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的情况增多。在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都需要强大的心理能力和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这就更加要求教师自身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以便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根据笔者对已有研究的研读和对身边例子的分析,现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对自身的这个行业不满意。教师这份职业是一项良心事业,教师从早到晚,把自己大部分的时间都耗在学校,花在学生身上,但是有时候付出不代表就有收获。学生成绩的好坏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其中学生自身的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教师的辛勤劳动并不一定能得到成就感。同时,由于教师中绩效分配的不合理,也导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收到损害。久而久之,个别教师还会认为上班时已经疲劳不堪了,所以在对个人职业的追求中就会不思进取,没有创造性,缺乏自我成就感。这种状况又会导致教师自我认同感降低,身体不适、失眠等症状。
第二,教师间竞争压力大,教师焦虑,职业安全感下降。部分学校把公司里的那套严厉管理引入学校,在教师间开展末位淘汰制。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出于升学压力和社会高期望值的考虑,不按实际情况出发,只关注教师的教学成绩,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对教师进行排名,末位淘汰,或解聘合同,或调离教师岗位,或调到更偏远的下一级学校等措施。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师间的恶性竞争,导致教师出现焦虑担忧,甚至为了教学成绩对学生暴躁冲动教育,同时教师也觉得自己的职业安全感下降。因此,教师除了承担每天繁重和复杂的教育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升学的竞争压力,同时还要担心被家长投诉,被领导调走或被单位解聘。如此种种,都让教师承担着较大的心理压力。
第三,教师的晋升途径狭窄,职称评审难,导致教师工作动力不足。一个学校的领导岗位毕竟有限,能成为名师的更是少数,大多数教师工作一辈子也就是一名默默奉献的教师。教师职称评审的本意是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但由于评审艰难,框框架架较多,条件严格,名额有限,使其成为教师无法言喻的痛。久而久之,部分教师对其失去信心,工作热情下降,导致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最终受影响的还是教育事业。
二、增强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
如果教师的心理素质低,心理不健康,会表现出焦虑,急躁,冲动,或情绪低落,郁郁寡欢。这种负面的情绪会或多或少反映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这势必会影响祖国的下一代—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正因如此,增强教师心理健康素质迫在眉睫。笔者认为,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要从以下具体措施入手。
1.尊师重教,全社会应该关爱教师,促进教师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尊师重教是我国的良好传统。教师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离不开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想要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需要社会为教师营造一种宽松和愉快的氛围。最近,各省份相继出台措施保护教师的合理惩戒权。在保护未成年孩子的前提下,适当地保护教师的惩戒权,才能促使我们的孩子们能茁壮成长。同时,还应重视教师的心理素质的发展,开通专门的教师心理咨询热线,让更多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问题难以解决时能有发泄和沟通的渠道。在社会重视升学率和国家重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背景下,加强师资队伍的心理建设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更多的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从而使得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心理问题解决能力得以提升。这样坚持下去,教师的整体素质不但得到提升,而且教师的工作热情也会提高,职业成就感也会提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达到教学相长,相辅相成的效果。此外,国家应该完善教师的职称评审制度,打造科学的管理评价体系,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快乐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为国家的教育发展事业贡献力量。
2.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为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保驾护航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教师的态度会对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有影响。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成为教师的坚强后盾。学校作为师生一天待得最多时间的场所,民主的管理方式、和谐的校园文化、丰富的教师业余生活能够从根本上优化学校的组织气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减轻工作压力,或者让教师在轻松愉悦的工作环境中处理好各类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善待教师,让教师获得成功”。学校还重视师生下午的最后一节活动课,鼓励教师在完成相应的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以缓解紧张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压力。这样的做法无疑能让教师感觉到自己所在的学校是一个民主、和谐的校园,这样的氛围里教师才能更加充满干劲,对学生更加有耐心、爱心,更有责任感,校荣我荣,同担责任,对教育教学的研究更加系统和完善。教师还可能对学校的管理工作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最终使整个学校处于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中,达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效果。
3.教师应该善待自己,密切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
在工作之余,教师应该注意对自身身心健康的密切关注。在精神层面,教师可以通过多阅读积极有意义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时教师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水平,让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这样就不会出现被社会淘汰的情形。此外,教师还应该注意对自身身体素质的锻炼。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才能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只有自己身心都健康了,遇事才能从容不迫,勇敢面对工作上和生活中的困难。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既然选择当了一名教师,我们就应该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我们才能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