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城乡规划转型发展

2022-04-23周燕

中国房地产业·下旬 2022年3期
关键词:城乡规划转型发展生态文明

周燕

【摘要】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生态文明视野下城乡规划转型发展也时不可待。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越来越多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我国城市人口开始急速增长,环境污染也随之而来,严重制约了我国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城市化改革已是大势所趋,生态文明条件下的城市化改革也是不可缺少的,本文将提出一些关于生态文明下城乡规划转型发展的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生态文明;城乡规划;转型发展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2.09.011

引言:

自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出台以来,研制县域和村域的乡村振兴规划方法与方案成为了当前学术研究及政府决策的重要课题和重点任务。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生态农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村产业的附加价值,同时实现乡村的居业协同发展。但目前,我国对乡村生态保护与规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大尺度的国土利用层面,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宏观研究结果难以直接指导乡村社区等微观层面的规划工作。在小尺度乡村空间的规划上,虽然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服务功能的意义已经得到认识,但目前仍缺乏将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方法研究。要使生态保护理念在与乡村人居环境关系最为紧密的社区规划层面得到贯彻和体现,需要在前期调查、总体方案制定、基础设施设计等规划工作的全周期各阶段持续进行生态优化专题研究。其中,通过前期调查充分掌握生态信息是进行规划设计工作的基础;而由于目前乡村地区的水渠等基础设施普遍使用混凝土或水泥,与生态系统保护需求和田园风貌形成反差,使得将规划方案落实到具体的基础设施设计上,也成为切实实施生态优化的必要条件。

1、城乡规划设计概述

在城乡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城乡规划设计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不仅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增长息息相关,同时还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城乡规划设计具有明显的全局性、综合性以及战略性,涉及的工作内容较为复杂。在开展城乡规划设计的工作实践中,相关部门需要对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清晰全面的了解,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以长远的发展眼光进行统筹规划和综合布局,从而有效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局部发展与整体发展、农业发展与工业生产之间的关系,为人民群众创造优质的生活环境。目前,城乡规划设计可以对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科学安排,其实际效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城乡规划设计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在政府部门的干预下满足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要求,从而在确保土地整体利益的前提条件下,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2)城乡规划设计是相关政策顺利实施的关键途径,工作人员需要提供呈现规划设计全面落实各种计划政策,并协调各个部门完成与城乡建设相关的事宜,同时严格控制城乡建设工作中的私人开发行为;(3)城乡规划设计是形成城市未来框架的重要基础,因此需要对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而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空间结构,为城乡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先决条件。与此同时,在城乡规划设计的工作实践中,相关部门还要全面调查规划区域内人民群众的生活习性,并对其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保留,从而有效避免城乡规划设计工作对规划区域内人民群众正常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

2、城乡规划中的问题

2.1生态环境问题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只追求经济效益,一味顺从,而不考虑是否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例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私家车的家庭越来越多,人们只重视生活便利和精神享受,却忽视了私家车对于生态系统环境的破坏,私家车数量的急剧增加,加重了交通堵塞和尾气排放。此外,在过去几年中,许多工厂只追求经济效益而不考虑废水、废气的排放问题,从而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正是由于污染程度的持续加重,才造成了我国北方冬天雾气弥漫、南方雪灾频繁、绿地面积大大减少、空气质量变差、地球变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2.2物资欠缺

我国土地肥沃,资源总量多,但不能忽视我国是一个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城乡规划的发展主要依靠土地和水的问题。第一,由于城乡规划的出现,大量的土地被改造成商业或工业用地,导致可用土地资源越来越少,而对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解决土地问题是第一要素。耕地变为工业生产用地,严重破坏了我国的土地资源,从根本上加剧了我国土地问题的严重性。第二,在现在的城乡规划发展中,人们无节制地开采地下水,用来灌溉农田,而大量的废水和污水被排入河道,导致地下水也被污染,水质变差问题迅速出现。

2.3无目的规划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村庄规划,实行村与村合并。村庄合并虽然可以节约土地,将原有的村庄改为农业、商业或劳动工业用后可以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有利于对居民的统一管理,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不能保质保量地辅助被拆迁居民的土地利用率,无法合理有效利用节约下来的土地。

3、生态文明视野下城乡规划转型措施

3.1理念改革

环境文明保护计划是引导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手段。如果没有一定的规定计划,现代城市发展就会变得非常复杂。其对于城市能力的增长和环境可持续性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城市地理的改变、协调企业发展、改善城市功能、创造高质量的居住环境、促进广大社区有能力持续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改善人居城市环境,以及提升全球可持续性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实际作用。

3.2规划目标改革

实际规划目标改革应该利用资源和环境,应在经济和社會发展的方面制定适当的城市发展指标,指标绝不是形容城市文明的最佳窗口等城市规划和建造,其最终每一步都必须达到生态观点。指标仅是提供城市开发和建筑的模板,因此必须根据规划基本原则,将复杂性和多样性结合起来,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可通过适应当地环境的系统结合地图加以组合。规划改革设计,可以在本地创造适用的运作规划和建筑蓝图,同时在合理规划改革的同时,结合当地气候条件、现有资源和地理文化元素,通过改变意识形态、科技创新等手段,促进城市环境的良好可持续发展。

3.3规划内容改革

在生态环境下,规划必须被认为是可持续的,首先要将自然和城市环境综合规划,彻底了解整个城市环境、综合交通系统、环保建筑、节约能源等许多方面纳入综合管理的概念。对目标地区的城市通过战略和政策来加以整合,调节交通系统和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汲取群众意见,聚集企业对于城市发展的优势,分配空间资源,结合复杂的生态系统技术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开发和利用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条件,对城市和农村主题设计受到制约的因素进行规避。

3.4规划技术创新

尽管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速度持续加快,但仍旧存在厚重的生态圈,这是一个关于边界文化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文明的建设也取决于更先进的科学规划和充分利用城市资源的现代技术,这些都与当地环境密切协调。近几年来,绿色科技已经逐步发展成熟,不同的低碳生态规划技术正在成为城市科学发展协调一致的功能。目前在城市规划中普遍使用了GIS技术,分析结果,可能是降低城市规划低效发展,导致土地资源枯竭等区域性问题。因此,让城市土地的使用与城市生态系统更协调一致发展,才是科技创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4、城乡规划中构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思路

4.1扩大社会公众参与度,广泛征求意见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应深入了解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期盼和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议,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更加贴近群众需求,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更好地体现规划编制汇聚民智、反映民意、凝聚民心的过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希望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完成后,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扩大社会公众参与度,广泛收集群众的建议,针对群众反馈的建议对规划进行修改,以便更好地完成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在发放调查问卷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做好调查问卷的宣传工作宣传方式应灵活多样,既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公共渠道,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自媒体渠道,还可以深入机关、企事业、学校等单位,或是在城市中心区、繁华地段、街心公园等设立宣传点,进行有关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调查问卷的宣传工作。(2)调查问卷的数量要足够多宣传工作的力度直接决定了调查问卷的数量。只有做好广泛的宣传工作,才会有更多的市民参与到调查问卷的活动中来,也才能反映更多的民意,保证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科学、精准。(3)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可以网上制作小程序,让市民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小程序来完成调查问卷。对于不便上网的人群,也可以采用手工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4)调查问卷的内容调查问卷的内容不要太多,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即可完成。如果内容设立过多,需花费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容易引起市民的反感情绪,继而胡乱填写,影响调查问卷的质量。(5)调查问卷的题目要精心设置问题,所设置的问题一定是生态环境规划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问题下面的备选项要具体,不要太笼统和抽象,尽可能让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有的放矢。

4.2生态环境规划应突出其他生态环境保护战略

生态环境部门在规划层面必须明确自然资源部门的主体责任,以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制订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基准。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从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不得与国土规划的意图相悖,且应突出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的意义。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状况制定的。一般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及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重点、步骤和重大方针政策等内容。重点是要优先解决对生态环境影响大,或者具有潜在威胁的问题。如工业污染的控制、水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水土流失的控制等。战略步骤的确定,也要逐步完成。比如我国控制城市能源所引起的大气污染问题,目前主要是采取推广使用排烟少的生活燃料,实行集中供热的办法,然后陆续采取煤气化、电气化的解决办法。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应立足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现有的环境质量现状、污染源统计等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信息和经验,依托自然资源部门的资源、空间信息,深入环境质量承载力评价方法,为国土空间的管控划定工作在各层面提出科学的、有利于环境改善的解决思路和方案。

4.3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强化工业污染全过程控制,对工业园区及一些重点企业,全面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总量控制。着力解决散煤燃烧、秸秆禁烧工作,加强机动车污染治理。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引入具有净化空气效果的绿色植物,发挥绿色植物“天然过滤器”的功能,强化扬尘污染综合防治,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

4.4提升水环境质量

重点抓好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的风险防范工作,尤其是水源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控制化工、造纸等环境风险行业水污染物的排放指标,实行绩效考核,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做好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废液回收与处理工作。努力提高城市黑臭水体及城乡污水处理能力,强化水污染应急预案,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

4.5改善土壤环境质量

严控土壤环境污染物的排放。加强优先保护,对已污染的地块,有序开展土壤修复治理工作。强化污染地块的安全利用,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逐步落实环境质量监测覆盖。加强现有耕地保护,建立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清单。做好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的宣传工作,积极推进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使用,避免土壤出现二次污染问题,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4.6統筹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格局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深入贯彻国土空间规划的“三区三线”规定,严格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创新转变空间开发模式,统筹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格局。保持存量、扩大增量、提高质量,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空间协同保护,推动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与质量并重。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水生生态养护,控制捕捞强度。深入开展国土生态屏障建设、植树造林、城乡绿化及森林质量提升等工作。

4.7严格环境综合监管,强化环境风险防控

强化环境风险评估意识,守住环境安全底线。建立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全面开展化工、造纸等重点环境风险行业的环境安全达标工作,加强环境风险防控管理,完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措施。加强医疗废物、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置和管理,严格落实危废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范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建立健全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制度。

4.8构建现代化管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

以环境质量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建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和考核体系。完善环境执法体制,加强环境执法队伍的建设,切实加大对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采用现代化监测技术和手段,获取更精准、更全面的生态环境信息,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搭建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管理平台,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城市出现问题,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我们应利用合理且有效的科学方法进行城市规划改革,将城市环境和谐、绿色发展的理念与实践相结合进行规划,推动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霆,徐伟铭,吴升,刘洁.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和空间管控体系构建[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2,24(02):263-279.

[2]陆非,杨荣华,尹忠武,刘东.水空间规划体系探索[J].水利水电快报,2022,43(01):76-80.

[3]庄雪芳,陈健,陈艺文,陈构超.国土空间体系背景下基于GIS的村庄规划数据库建设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22,39(01):123-128.

[4]沈惠新,陳姝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大西村实用性村庄规划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22,28(01):7-9+14.

[5]刘自增,姚建华,张德政,李欢,黄涛,吕林涛,包玉斌,王科,武丹.国土空间规划的遥感监测技术思考和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2,12(02):148-150.

[6]阎炎.构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标准体系[N].中国自然资源报,2022-01-13(003).

[7]王小军,严长清,陈扬.国土空间规划中水资源利用上限设定的思路与建议[J].中国土地,2022(01):45-46.

猜你喜欢

城乡规划转型发展生态文明
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决策理念及运用探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大学本科高年级怠学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