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时代企业管理转型与创新发展的策略研究
2022-04-23李琳
Research on the Strategies of Management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n
Enterprises in the Green and Low-Carbon Era
LI Lin
(Shanghai National Accounting Institute, Shanghai 201702, China)
【摘 要】绿色低碳时代下企业将面临完全不同的外部环境与约束条件,客观上需要企业基于未来的商业环境塑造全新的经营理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转型以实现创新发展。论文分析了当前企业推进低碳发展的必要性,重点从营造低碳价值观与低碳文化、加快开展碳核算、加快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探讨了企业实现管理转型与创新发展的关键措施,为企业顺利实现低碳转型和管理创新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Abstract】In the green and low-carbon era, enterprises will face completely different external environments and constraints. Objectively, enterprises need to shape new business ideas based on the future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carry out targeted management transformation to achiev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for enterprises to promote low-carbon development, and emphatically discusses the key measures for enterprises to realize management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from the aspects of creating low-carbon values and low-carbon culture, accelerating carbon accounting and accelerat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enterprises to successfully realize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ve development.
【關键词】绿色低碳;管理转型;创新发展
【Keywords】green and low-carbon; management transformatio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05;F2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2)02-0035-03
1 研究背景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对自然资源的肆意攫取使经济增长与气候、能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使得当前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走向生态文明,全球已经掀起颠覆性的低碳浪潮。自2021年开始,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于2021年9月22日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其中重点提到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10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正在全面铺开。
但是碳中和治理不仅是宏观概念,其有赖于对企业碳排放行为的治理,要注重宏观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的衔接。在碳减排大背景下,特别需要考量外在宏观政策和微观主体行为间的关系,更好地形成宏观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间的互动效应(姜国华和饶品贵,2011)。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引领下,作为温室气体排放主体的企业应密切关注国家政策要求,积极履行节能减排义务,加紧出台应对策略,并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好充分保障。这对企业而言是一场极具挑战性,同时蕴含着极大价值的管理变革。企业领导者肩负助力低碳的绿色使命,必须敢于革新,践行低碳战略,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低碳价值创造。为此,企业从战略制定到生产运营,乃至投融资决策等各项管理活动,必须嵌入碳因素,将碳价的影响积极融入企业战略管理与业务经营管理活动中,从而驱动企业顺利实现低碳发展和管理转型。然而现有关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要求,更多强调显性的硬减排方案,包括能源结构减排和技术工艺减排,对于隐性的基于管理的软减排措施,尤其是结合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可以通过企业具体运营流程改进来实现的碳减排方法(涂建明等,2016)的探讨较少。从实施主体角度来看,我国政府部门目前连续出台若干政策规定,更多是从宏观层面确立制度规则,然而解决气候危机问题还是要聚焦企业主体,因为企业才是实施碳排放的关键对象。故本文的研究从企业微观视角分析低碳转型发展的策略,为企业实施碳减排活动提供借鉴和启示。
2 企业实施碳减排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从我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来看,不仅时间紧迫,对企业主体自身的发展要求而言也极具挑战性。我国經济的增长目前仍高度依赖于高碳排放的矿石与燃料能源,经济整体仍呈现粗放式增长,要实现严格的低碳发展规划目标极易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带来影响,企业也将面临很大的经营转型成本与压力。目前,欧盟已经明确自2026年开始针对出口到欧盟区的产品征收碳关税,这将降低我国企业产品出口的竞争力。此外,我国政府正大力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通过碳配额交易的形式为高排放企业施加成本压力。从当前实施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仍很难感受到碳市场的影响,主要是因为目前碳配额总量充足,而且碳价格较低。可以想象未来随着碳减排规划目标的临近,相关部门必然会逐步降低碳配额交易总量并提升碳配额交易价格,企业必须在当前便开始做好面向未来的战略发展规划,利用碳市场交易过渡期加快实施转型发展。
目前,碳配额交易市场的对象主要是特定行业的控排企业,未来我国将不断扩大碳交易市场,不仅允许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活跃碳市场,还将积极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碳减排发展当中。例如,对于清洁能源领域而言,积极实施减排和利用风能、光伏等新能源的企业可以通过碳信用交易市场获取收益。对于这类企业而言,可以有机会搭上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顺风车”,积极利用政策红利获得企业早期发展的成长基金。而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而言,则取决于企业的自我要求。部分企业开始转变经营理念,主动提出满足碳中和要求,在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在消费者、投资者与社会公众面前塑造企业品牌与发展形象。这类企业将通过自我强化管理率先达成碳中和目标,从而为建设满足低碳发展要求的商业环境提供适应的土壤。总之,绿色低碳发展时代我国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企业要以此为基础把握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契机。
3 管理转型与创新发展的策略
3.1 积极营造低碳价值观与文化
正确的理念能够引领正确的行动。当前,低碳发展模式与传统企业经营模式相比,最重要的表现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传统企业管理的目标更多地集中在经济效率和财务效益、为股东创造价值,然而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企业发展运营的价值观显著不同,更强调企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关系,这对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企业管理团队和所有员工能否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低碳经济转型发展的长期战略性意义,决定着企业低碳转型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基于此,企业应在发展理念和价值观方面作出转型,利用企业价值观和文化重新界定企业未来发展的使命,以此来确定企业新的发展战略,并引领企业具体投融资和生产经营活动,这是决定企业低碳转型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可持续发展理论表明,企业必须坚定低碳发展决心,将“低碳化”上升到价值观与文化层面。企业管理层需强化社会环境治理责任与义务的理念,树立全面的低碳观,创建有效的利益相关方低碳合作机制,引导企业追求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价值最大化。企业员工需树立低碳环保意识,在企业价值创造的各环节落实低碳管理要求,逐步在全企业范围内形成低碳价值观,成功塑造低碳文化。研究表明,具有低碳发展价值观和文化的企业,能够更好地增加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从而引导企业增加投资,为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活动提供低成本资金,这对于投资者而言具有更稳定的收益和更低的投资风险(Wang Heli等,2016)。此外,低碳发展理念可以帮助企业吸引对企业环境责任有高要求的高素质员工(Carnahan Seth等,2017),在知识经济时代,留住优秀员工的方法不能仅仅依赖高薪酬,更重要的是让员工对公司发展理念产生认同感,从而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同时,具有低碳发展理念的企业更易于加强企业与外部市场的沟通,尤其是与客户的沟通,帮助企业提高客户的忠诚度,获得客户的建议,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满足客户的新需求(Kim Yeonsoo,2017)。毫无疑问,当整个社会开始对环境因素具备更高的责任感时,客户对产品选择的标准就不仅仅局限于价格和产品的物理特性,而是强调企业理念是否符合消费者认知,与消费者价值观相吻合。
3.2 明确企业碳排放范围
当前,企业要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以具体行动方案作为支撑。很多企业未掌握自身碳排放数据,对于如何实施碳减排缺少思路。企业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尽快获取沿价值链拓展的自身碳足迹数据,从而明确企业在哪些价值链环节和哪些生产运营时间流程中关注碳排放问题。通常,不同的行业其生产运营方式与材料有较大差异,因此,各行业需结合自身特点有效确定自身碳足迹。由于每个企业全价值链的生产运营活动有很多,每个企业应该先明确碳排放范围,这涉及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量化核算的范围。明确碳排放范围对于企业来说有利于其对运营权范围内的碳排放进行梳理,特别是做好针对上下游产业链的碳排放控制。如果没有明确碳排放范围,那么企业提出的碳中和目标就会存在歧义,也不具有可比性。
3.3 加快开展碳核算
低碳发展相对于以往可持续发展最显著的不同就是更强调问责制,要实现有效问责的基础就是实现量化管理,对碳排放展开具体核算。因此,企业在明确碳排放范围的基础上,应密切关注相关政府指南或要求,采用正确的核算方法来计算碳排放总量,有序开展碳核算。为规范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核查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三批发布了共24个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以及《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第三方核查参考指南》,生态环境部发布《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指南》等。因此,企业可以结合上述行业碳核算办法有序开展工作。
目前,碳核算可以简单被分为基于测量和基于计算两种方式,由此形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方法有三种:排放因子法、质量平衡法、实测法。通常,针对国家和城市的宏观及中观区域采用排放因子法和质量平衡法,而针对企业应采用更为精确的实测法。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24个指南采用的温室气体量化方法只包含排放因子法和质量平衡法,2020年12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指出,重点排放单位应当优先开展化石燃料低位热值和含碳量实测。实测法是采用直接测量方式为排放设备加装监测机器,实地采集碳排放数据。企业应加快实施碳排放量的物理监测,在相关碳排放范围内提供涉及各环节的碳排放报告信息,这有助于企业制定清晰的碳减排与控制战略规划,有条不紊地完成节能减排的各项任务。
当前有经济学家指出,企业没有必要测算自身碳排放量,这项工作应交給政府统一计算,按照社会消耗的能源有效折算。这一观点显然忽视了碳中和治理的关键主体是企业,宏观间接计算的各项碳排放数据可以作为国家层面的排放量整体测算依据,但为了让企业主体真正融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严格的碳治理,就必须针对企业展开有效的管控和治理工作,将企业碳排放与公司业绩评价考核、管理实践相融合,从而明确对企业主体的考核与监管责任。
3.4 加快数字化转型
数据信息技术的进步是实现管理变革与升级的关键因素,也是未来实现碳监测与核算、鉴证的基础前提。对于企业来说,数字化将是实现碳中和的有力抓手,碳中和必然需要数字技术赋能。原因在于对企业而言,碳排放是监测得到的温室气体具体排放的物理量,但要有效引导企业行为就必须将物理变量转化为经济变量。因此,应在实践中基于碳配额市场交易价格或内部市场,在二氧化碳物理排放量的基础上计算二氧化碳对应的经济价值,从而影响企业决策。当前,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系统还无法兼容碳因素信息,只有将碳经济数据自动嵌入财务系统,才能使经济变量自然融入企业生产运营决策的过程中,实现碳监测数据与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的对接。尽管二氧化碳排放量本身具有物理属性,但本质上有关碳减排信息必须通过数字技术实现记录和管理,企业低碳发展路径离不开数字化转型。企业要想实现碳中和,就要根据自身所处行业积极参与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建筑等布局,主动把握与引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转变现有生产管理理念,进行全方位数字化转型,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3.5 做好组织转型和人才建设规划
组织转型发展与建设是公司实现战略目标、塑造不同管理范式与控制模式的主要抓手。低碳经济时代下,企业需要构建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及其相互协同机制,这意味着企业需要从机构人员、信息资源、技术平台、方法运用等多方面着手。针对碳减排工作,企业有必要通过设置独立机构、整合专业人员开展此项工作,可以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以打破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壁垒,使得相关信息流动更加流畅、内部运作更加协调。企业可以设置专门的分管能源环保的主管领导,可以针对性开展一系列的管理交易、MRV、履约、碳资产开发等事务,也可以通过邀请专家的形式针对高层管理人员以及基层技术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包括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监测体系、企业内部的排放数据管理体系、电子系统等基础设施等内容,实现对每个排放设施在每个月甚至每天排放量的精细化管理,有效地通过组织建设来驱动碳减排理念的落实以及碳减排工作的落地。
从我国当前低碳发展的现实条件来看,要实现“双碳”发展目标,亟须直面人才储备等方面的挑战。由于碳市场交易、碳金融业务及衍生的有关碳税收、碳核查、碳会计、碳审计、碳资产管理、碳信贷、碳保险、碳债券等工作的专业性强,同时,其都属于传统专业学科领域很少涉及的方面,短时间内需要更多的跨学科人才,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快培养低碳行业的专业人才。由于碳管理是交叉学科,需要突破学科专业壁垒,通过多学科协同培养复合型低碳人才。目前,可以采用的可行方式是加大实践专家的市场培训力度。在人才认证和评估方面,需要建立注册碳审计师、碳资产管理师制度,加强碳审计师、碳资产管理师队伍建设。
对企业而言,建立碳资产管理工作责任制,健全行业碳计量管理模式,促进企业节能减碳水平全面提高,需要高质量、高素质的碳审计、碳资产管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企业在加强自主能力培训的同时,可以加大对碳金融、碳管理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为低碳转型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专业支撑。
【参考文献】
【1】姜国华,饶品贵.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拓展会计与财务研究新领域[J].会计研究,2011(3):9-18+94.
【2】涂建明,邓玲,沈永平.企业碳预算的管理设计与制度安排——以发电企业为例[J].会计研究,2016(3):64-71+96.
【3】Wang Heli,Tong Li,Takeuchi Riki,et al.Thematic Issue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 OVERVIEW AND NEW RESEARCH DIREC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6,59(2):534-544.
【4】Carnahan Seth,Kryscynski David,Olson Daniel.WHEN DOE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DUCE EMPLOYEE TURNOVER? EVIDENCE FROM ATTORNEYS BEFORE AND AFTER 9/11[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7,60(5):1932-1962.
【5】Kim Yeonsoo.Consumer Responses to the Food Industry's Proactive and Passive Environmental CSR, Factoring in Price as CSR Tradeoff[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7,140(2):307-321.
【作者简介】李琳(1980-),女,山东烟台人,副教授,从事会计与财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