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技术发展民族音乐可行性探索

2022-04-23罗崇佳

艺术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民乐民族音乐乐器

摘要:民族音乐作为共同的记忆载体與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表征。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与流行文化的崛起,民族音乐在音乐场中日趋边缘化,成为“曲高和寡”的代名词。本文提出了传统音乐在传承中华文化,保持中国特色前提下的一条创新性发展路径——电脑音乐制作。就音乐实践而论,无论从和声、对位学、音响学角度,抑或是音乐产业的转型升级,电脑音乐制作都有传统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毋庸讳言,电脑音乐制作亦有其不足之处。而如何取长补短,创新发展,正是新一代民乐人应当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音序技术民族音乐音序技术民乐理论产业经济

近年来,我国民乐以“音乐治疗”“跨界演出”等创新形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结合目前计算机音乐制作的热潮,国内也有一部分学者提出了将传统音乐与计算机应用结合的设想。洛天天(2017)对电子音乐中融入戏曲元素进行了探讨①;石丰恺(2018)从数字音频工作站的角度分析了计算机技术对音乐创作的启示②;孙文(2017)则着重强调信息技术在高师教育中的便利性③……但应当指出,不少文章或是单纯讨论软件功能,或是浮于空谈,没有落地中国传统音乐的现实发展问题,即如何在保留民乐魅力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来使民乐“飞入寻常百姓家”,获得长足发展。本文从民乐实践出发,大胆突破传统民乐框架,探讨了计算机音序软件写作民族音乐的可能性,对其优缺点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展望。

一、民乐合奏音序写作可行性探究

(一)民乐配器的音序写作

配器是和“乐队”“交响”伴生的概念。在中国传统的民间音乐形式中,配器是固定化、程式化的。一个传统的戏曲乐团拥有相对固定的编制,如京剧有所谓“三大件”,需要乐师演奏的曲目也多是固定化的。不论是“曲牌式”或是“板腔式”,配乐的节律、板眼都是相对固定的,而配器也多不做任何修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乐队相对固定的编制决定了配器的格式,而非乐曲的配器需要决定乐队的编制。另一方面,即使是庞大的民族乐团编制,每种乐器的乐手也相对较少,这无疑限制了作曲的可能性。但是通过电脑软件,不同特色的配器有了更多组合的可能,笔者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是民乐内部乐器的组合。电脑写作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无限叠加乐器,突破了民族乐团中乐手人数的限制,这让最终的音乐更具有雄浑感和宏大感;另一优势就是试错的可能。电脑写作给予了民乐作曲家搭配不同乐器并试错的机会,使得作曲家在制造出成品之前可以不断改进民乐的配器,达到理想的音响效果。

二是民乐与西洋音乐、电子音乐的外部结合。由于民族音乐多为独奏性乐器,乐器的组合发声一直是困扰作曲家的难题。长久以来,作曲家多用相同乐器组的平行八度或同度演奏来使得歌曲更为和谐。如下方的《关廼忠<拉萨行>第二乐章“雅鲁藏布江”》(谱例1)中使用的高音笙和中音笙的同度演奏,以及《关廼忠<拉萨行>第四乐章“打鬼”》(谱例2)中以高音唢呐为主,中音唢呐和次中音唢呐低八度演奏,利用浑厚音响效果增强气势的处理方法。

但是,通过与西洋乐或电子乐的结合,就可以突破八度或同度奏法,为民乐配器创设更多的可能性。譬如,计算机软件中我们常用 PAD 铺底音色(图1)来制作电子音乐,其优点在于声音浑厚轻柔,且通过调节 LAYER 以及其他音响参数可以得到多样的音色,与许多民乐独奏乐器搭配,就能更好衬托出主旋律的意境和悠扬,又不会使得主旋律过于空洞和单调。另一个尝试是通过西洋管弦乐与类似音色的传统乐器合奏,得到崭新的艺术效果,如胡琴与弦乐组的合奏、唢呐与铜管组的合奏、竹笛与木管组的合奏,等等。

目前,国内已经诞生了极其优秀的民族乐器音源 Kong Audio,并在十多年间不断完善,至今已经囊括了民乐团的所有乐器,并支持乐器的各种技法,这也为民乐的电脑编曲提供了更大可行性。

(二)混音技巧在民乐编曲的作用

在分析混音技巧的优势之前,笔者先借助音响学和乐器学知识,探讨民乐编曲的某些局限性。

如前所述,独奏乐器和民乐合奏协调音响效果之间的矛盾始终贯穿音乐创作过程。笔者通过频谱分析仪分析笛子(图2-1)、唢呐(图2-2)、笙(图2-3)三种乐器在演奏小字二组 C 时的各频段声音。通过观察容易发现,他们频段集中在1000Hz 以上,在高频较为饱满,而在低频段几乎不发声。这当然由乐器本身构造所决定,但是也导致了共同发声时的冲突感。管乐组中的竹笛、唢呐与笙的频谱差异,就远远大于单簧管、双簧管与巴松的频谱差异;弦乐器中的板胡、二胡与革胡的频谱差异,也远远大于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的频谱差异。④事实上,如果在选择乐器方面不加以留意,民乐合奏往往容易出现单频段乐器共同发声的情况,导致低频缺乏,高频冲突的问题。

此外,民族乐器区别于西洋乐器的另一大特色是共振方式。西方管弦乐队的乐器中,弦乐乐器为板共振,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为空气柱共振,而中国乐器共振类型多样,存在竹笛的笛膜共振,二胡的皮膜共振等多种类型,这又导致了民乐多样化的谐音列,为合奏增加了难度。

因此,出于上述考虑,加之民族音乐一向注重线性思维,作曲家往往选择少数同类乐器来演奏,如竹笛、琵琶双协奏曲《听香》、胡琴协奏曲《楚颂》、二胡协奏曲《弦歌吟》等等,而非像西洋交响乐一样的百人合奏;即使是大型交响乐,也极其重视乐器的搭配,为了突出个别乐器的表现性,绝不轻易让大量乐器齐奏。以国乐经典作品《春江花月夜》为例,在引子中先以琵琶轮指开头并以扬琴衬托,以流动琵琶声模拟出由远而近的阵阵鼓声;“江楼钟鼓”主旋律改为箫声,并加入乐器合奏,但是箫的核心地位始终没有改变:古筝在前奏上行琶音,暗示主题,中阮、大阮、二胡等乐器均采用八度写法,衬托出箫声悠扬,模拟出一派夕阳西下,江水荡漾的景象。之后的自由模进以及各种变奏写法,也都及其注意地突出了部分乐器的特色性和表现力。

电脑制作的优势则是可以通过混音、母带步骤来优化音响效果,利用音响学的技术不仅改进了乐器的音色,而且解决了上述矛盾。目前优秀的混音插件如 Waves, Ozone 等等,完全可以通过调节各种音响参数来达到增强融合度的效果。譬如,可以利用 EQ (均衡器)来削弱某些乐器高频(High Cut),或是提高某些乐器的低频(Low  Pass),之后针对竹笛等高音类乐器作动态处理(Dynamic  Process),以进一步压缩其声音的厚度,增强乐曲的纵向融入感;同时还可以对协奏曲做混响处理,通过模拟各种声音反射来使部分回声返回到音乐中,增强音响效果;通过对声场和不同乐器虚拟摆位的控制,还能使最终音乐更加真实;甚至可以参考实验电子的某些技法,加入风声、雨声等自然音效,对音乐进行更多加工和创新。在这一点上,第七届中国——东盟音乐周四川音乐学院电子音乐与民族室内乐“幻境”音乐会(2018)无疑是具有突破性成就的。

混音学中针对低音往往采用侧链压缩(Side  chain)技巧,以求实现低音频段总体均匀与各乐器发声特征的协调统一。但民乐通过贝斯补充低音后,所需要的是中高音频段的调整。因而,我们通过设置相位器、滤波器信号阈值,创新性提出了针对高音的侧链压缩设想——保留主乐器的声音特色而压缩衬托性乐器的厚度,扩大其广度,实现所谓“闪避”效果,力求主乐器的旋律线与副乐器的浑厚和声相互作用,构建更为宏大的场域听感。

(三)民乐和声体系、曲式和织体的增色效果

当代主流音乐主要以西方和声体系为基础。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西方和声学发展起步早,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已经完善了传统和声学,之后发展到对位和声、多调和声阶段,在现代和声中更是出现了无调性、爵士音乐等进一步的拓展。但需要指出,民乐的独特性绝不仅仅体现于音响学特征,中国和西方音乐实际上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审美范式。既然如此,两种音乐何不相互借鉴,使得审美层次更加丰富呢?我们不妨对民乐和声、曲式、织体的增色效果分别做进一步阐释。

和声增色主要体现在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和以五声为骨干音的七声调式上,其在和弦走向、音程運用等众多方面均与西方有所差异。如黎英海钢琴组曲之一的《熊猫》以 A 羽调为基础,以附加二度和弦为开头,结尾部分则使用平行五度技法,极具色彩性。我们也可从当代作品中汲取发展灵感。《浦江晨钟》(2019)在纯四度(纯五度)与增四度(减五度)为核心音程的基础上叠加不同组合音程,使得纵向和声既有中国五声化特性又有西方现代音乐的音响特点⑤;杨青《竹语》(2014)以民乐线条为艺术导向,五度音响为色彩特征,借助“纵合化和声”体系,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竹”这一意象的独特审美情趣。此外顾冠仁、王建民、朱晓谷、刘文金⑥等知名民乐作曲家也开始注重民乐意蕴的复归。若是电脑音乐制作中也采用类似手段,不仅能适应更多样的音乐风格,同时也弘扬民乐传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曲式和织体增色主要体现在“换头”“合尾”等技法以及“拍值可变”的深层结构差异上。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电脑音乐制作中, MIDI 输入的音符通常会被量化处理,导致了音乐的规程化,这符合西方节奏严谨的特征,也正是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体系深层结构的差异:西方乐理中是以“匀拍值”为“深层结构”的;中国传统音乐中除此之外,还有“变拍值”“弹性拍值”“自由拍值”三种不同的情况。⑦中国音乐的魅力,恰恰体现在对音乐的自由运用上——乐以舒心、乐以言志。这也启示我们,不必遵循西方拍值均匀的定律,在计算机音序写作的节奏处理上完全可以借鉴民乐特色,使用散板等手段丰富音乐的内涵,做到“无节之中,处处皆节;无板之处,胜于有板”⑧。

二、计算机软件写作民族音乐优点略探

2019年《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总报告》指出,国家音乐产业优秀项目奖励计划、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持续加强了对民族音乐文化出版的扶持和引导;从供给侧来看,新技术正在持续影响传统音乐产品形态、行业结构和盈利模式。将信息技术引入传统民乐写作,以数字出版方式来扩大民乐影响力,不仅符合报告的精神要求,更可以促进传统音乐行业结构的优化,让曲高和寡的民族音乐飞入寻常百姓家。目前而言,民族音乐的计算机化有着以下几点现实优势:

其一是辅助民乐作曲。作曲家可以更直观听到自己作品的实际效果,且成本低廉。制作民乐无须再花费高昂费用聘请民乐团合奏,只要通过数字音频工作站软件配合相关音源和插件即可完成。当然,对于需要舞台演出的曲目而言,也可以先使用计算机制作示例(demo),进一步改进歌曲,再呈递给民乐团演奏。

其二是与流行乐的结合。笔者看来,传统音乐大可以放低自己“居庙堂之高”的姿态,通过结合流行乐和西洋乐,提高音乐的可听性。一昧固步自封,只会在时代浪潮中被淘汰和取缔。事实上,中国音乐特殊的律制给予了流行音乐音高选择更大的可能性;而民族乐器独特的技法更是值得流行音乐借鉴。流行音乐制作人也应当结合更多中国元素,推动“古风”“国风”不断发展。

其三是降低了民乐写作的门槛。长久以来,民乐写作基本是著名的作曲家以及各大音乐学院的教授参与,普通民众往往缺乏接触机会。但是,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民乐后,只要能操控计算机软件,就可以实现民乐歌曲的编写。这无疑为民乐注入了新鲜血液,也对近年流行的“音乐治疗”有着启发意义——扩大受众才能获得更好发展;民众热爱才是民乐的源头活水。民乐门槛的下降对当今乡村振兴战略亦有相当启示。罗崇佳(2021)⑨提出的农村劳动力权利不公问题,除了从政策入手,也需要乡土情怀等“非正式制度”的补充。乡土民族音乐是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乡村战略的内生动力。民乐的“平民化”有助于唤醒潜藏人们心中的乡土眷恋,让民乐真正走入千家万户。

三、计算机软件写作民族音乐不足略探

当然,计算机写作民乐的实际过程中仍然会遇到某些不足。一方面,相关技术的不成熟使得部分技巧无法被运用于民乐写作过程。如吟、揉、推、拉、绰、注、绞弦、顿音等技法,目前仍然没有音源能够很好模拟出实际听觉效果。另外,由于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意境美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因此仅靠听感是无法完全获得民乐最佳的审美体验的。“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演奏者通过抚琴吟唱,寻求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治愈内心的创伤和不安;或是抒发内心的志向和抱负,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心灵的栖息地与归依感;听者也是为了寻求心灵的共同之处,感受演奏家内心的变化,达到心意相通,拈花一笑的境界。使用冷冰冰的计算机,无疑破坏了这种纯粹美,使得无论是制作者抑或是听众,都无法充分享受传统音乐带来的美学体验。当然,中国传统音乐的自由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软件的作曲。以文人乐中古琴为例,“吟猱绰注”四项,不同的流派拥有各自特色的演奏技法。就谱字而言,如吟就有“落指吟”“飞吟”“游吟”“荡吟”等形式,不同流派对这些谱字的解读更是不一而足;而不同的谱字,到底意味着颤音还是震音还是回音,不同的演奏家也各执一词。就这种多样性而言,计算机是很难模拟的。

四、结语

总的来说,计算机技术写作民乐显然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既能突破民乐配器、和声、曲式和织体等方面的限制,各种现代音响技术还能帮助民乐解决困扰已久的融合性问题,实现独奏乐器协奏发声的和谐统一。流行乐计算机编曲制作模式的成功,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民乐发展提供了一条星光大道。

但需要指出的是,民乐发展绝不是低俗化的趋势,文人音乐、民间音乐都应该保持自身的特色,计算机技术也只是辅助民乐的一个工具,我们应该利用其技术来弘扬民乐中的文化元素,扩大民乐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让更多民众接纳民乐,也有助于民乐创作的推陈出新。同时,从音乐产业经济视角而言,计算机技术促进了民乐在非低俗化的前提下普及化与大众化,对于数字经济及民乐产业的转型升级亦大有裨益。

近年来,年轻一代倾向于在新的音乐文化里找寻身份认同与归属感,缺乏对传统音乐正确的意识认知,容易在心理和情感上逐渐抛弃本民族的传统音乐,⑩如何传承绵延千年的民族音乐已经成为重大命题。针对此,笔者认为还是应该多管齐下,积极发掘新的边界。除本文提出的信息技术应用的探索以外,鼓励民间艺人传承、音乐治疗、跨界融合,都是民乐发展的重要道路。当然,发展的前提是传承,必须得以民族传统音乐为根基,不能本末倒置,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如果只盲目效仿西方音樂而失去我们本民族的东西,那我们自己将面目全非,得不偿失。因此,本文也特意提及目前民乐某些仍无法适用于计算机音序制作之处。不过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上述不足必能被逐渐改善。届时,相信中国传统音乐一定能在新时代大放异彩,铸就盛世中国下的民乐盛世。

人民日报曾评,愿今日之中国音乐能有足够精彩供明日回响。笔者也希望,通过不断探索新方法、挖掘民乐精粹,传统音乐能够打破僵局,除旧革新,让世界倾听民乐之凯歌。

注释:

①骆天天.戏曲元素在电子音乐创作中的运用[J].四川戏剧,2017(6).

②石丰恺.数字音频工作站技术发展趋势论及对音乐创作的影响[J].音乐创作,2018(9).

③孙文.Cubase8音乐软件在高师歌曲编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7.

④付晓东.民族乐器音响协和研究——以梆笛、二胡与琵琶为例[J].人民音乐,2016(12).

⑤王瑞奇.踪迹与记忆共鸣与回响——前奏曲《浦江晨钟》的创作特征[J].人民音乐,2020(6).

⑥孟璐.刘文金先生晚年对民族音乐创作的开拓性贡献——以三部作品《雪山魂塑》《虹》《酒歌》为例[J].艺术研究,2021(1).

⑦杜亚雄.中西基本乐理之异同[J].中国音乐学,2018(1).

⑧沈知白.节奏的基本原则及类别.沈知白音乐论文集[C].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

⑨罗崇佳.长短期视角下的收入分配公平:理论创新与政策建议——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考察[J].特区经济,2021(1).

⑩张建明,王锐.文化跨界与交融——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的创新与传承[J].艺术研究,2020(3).

11安宋.唢呐协奏曲《敦煌魂》的艺术理解及演奏技法探析[D].上海音乐学院,2018.

猜你喜欢

民乐民族音乐乐器
学乐器
民乐国祥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陈欣若和他的《色俱腾》——为九位民乐演奏家而作(下)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乐器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
我,民乐高手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