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漳州华安畲族民歌的历史记忆与音乐文化
2022-04-23李宝佳
李宝佳
摘要:福建地区是畲族聚集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华安的畲族同胞人数虽不多,但对考据畲族历史则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宝地,并且保存着众多珍贵原始的历史史料。经过不懈的努力,在2009年华安畲族民歌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民歌大多数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演唱,官畲村的畲族民歌几经流转,经过了三百多年历史的漫长洗礼之后,如今的传唱方式之下官畲村的畲家民歌在哪些方面保留了其原始意蕴的艺术价值,在哪些方面又有与新时代融合之处,与多元音乐文化的涵化与社会群体间的影响又产生出了哪些需要面对的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方面。
关键词:历史源流风俗仪式畲歌音乐传承发展
文化是一团复合物,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及习惯①。音乐隶属于文化范畴,一个民族,其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笔者对于华安官畲村畲族文化的实践记录过程,也是对畲族音乐文化缘起的解释过程。华安当地的地域性风俗仪式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官畲村、坪水村均属于华安畲歌的同一支系,其中许多社会风情具有鲜明的当地民族风采,毫无疑义的是,这一方面在畲族人民眼中是至关重要的历史文化共同体。官畲村历代流传至今关于畲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想象都为畲族民歌的发展提供了优质价值。在有地方性和宗教性特色的畲歌中都出现了不少关于当地风俗传统的沿袭和身影。同时这也是对于管窥其历史人文内蕴和考究其中文化传承方式与层次上有着重要的研究性意义。本文致力于从华安当地的溯源与官畲村的风俗性仪式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考证。
一、华安畲族溯源
据笔者在华安官畲村的田野采风和与蓝贤的访谈录得知,华安县当地畲民对于畲族祖先的历史记忆起源于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畲族的历史悠久,相传从盘古开天地到三皇五帝,炎帝神农氏再传到帝喾高辛氏的时候,番国大肆起义,高辛皇帝曾放榜,说要是谁可平定番乱就将三公主嫁于他,于是龙麒听到了此消息立即跑去番国服侍番王,三年后取下了番王的人头,但是皇帝得知此消息却左右为难,这时龙麒说道:“将我放置在晋中内,七天七日我便可化为人形”。但龙麒入钟六日,皇后尤其饿死,之后打开金钟,果已成人形,唯独头未变。高辛皇帝无奈只得将公主于龙麒完婚并封其为忠勇王。婚后入居深山,开荒种地,以打猎为生,生下三男一女,高辛皇帝赐姓并授封。长子为“盘”姓,次子为“蓝”姓,三子为“雷”姓,女儿则为“钟”姓,而后长子盘姓下海去向未明,故只有其余三姓流传至今,这便是当今畲族三姓的由来。
由于迁移活动频繁。其畲族迁移路线和住地错综复杂,目前没有书面的文字无法找到有关畲族入闽的记载。雷姓、钟姓是怎样入闽的,也查无记载,根据笔者的了解与调查只有一些口传的历史,自从龙麒王过世后,兄弟们一齐离开潮州的凤凰山搬迁到福建山区。在华安当地,关于雷姓畲民从何处迁居至华安有三说:一说,新圩镇官畲村雷姓畲民的原住地是汰溪桃源洞,即今沙建镇汰内。二说,雷姓畲民的原住地是九龙山畲峒(今仙都镇九龙山上波际庵旧址)。三说,据官畲七十多岁的老人雷老货说,他是从安溪县湖头街迁居而来。华安当地雷姓至今传衍十四代共三百多人,那么钟姓畲民是从何地移居到此的,历史中也无记载。《华安县志》民国编本②也只是粗略的提到从汀州迁居而来。查阅长汀有关少数民族的史料,目前未找到这一记载。华安当地的畲姓只认坪水村“崇德堂”为开基始祖。他们居住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坪水村。钟氏畲民就这样在坪水定居下来,从一世祖钟元小起至今传衍十五代九百多人。关于华安畲族的蓝姓的则是从漳浦搬迁至此,祖祠堂是蓝姓、钟姓两姓合建,位于官畲村,蓝姓主要分布在华安的新圩镇官畲村、玉山村,丰山镇玉兰村。
这些充满着关于华安县畲族神幻的故事以及历史的叙述都共同承载着畲民对于地方感的存续和维护,这也正是华安畲族音乐发展的文化起源。华安畲族的溯源是极为重要的地方代表文化,对于畲族的历史不仅存在于记忆当中,在华安畲族民歌的记载中,例如《盘古开天历代来》《高皇歌》等③,都是通过传唱的形式不断发展流传。在如今的现代文化视阈下也并没有磨灭去关于人们对于华安畲族的历史、华安畲歌的记忆。而是用自己特殊的方式保持着内心对先祖的崇敬和对鬼神的敬畏之心,将畲族这个淳朴而富有浓郁风格的民族,毫无保留的展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
二、官畲村的地域性风俗仪式
(一)关于节日的传统习俗
春节是一个带着浓厚中国风情的重大节日,它不仅承载着中华儿女们世世代代且弥足珍贵的文化情怀,而且还是民族精神纽带的象征,是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节日。进一步说,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域文化中,即使是共度同样的节日,所表现出的形式与内涵也是不尽相同。在畲族文化当中,畲族人民也有着属于自己共筑而成的文化想象体,较之与汉文化不同形式的“春節”,其中较为具有特点的要属“围两次炉”“填水缸和吃长寿菜”这两大重要的传统习俗。
所谓“围两次炉”是在畲村流传的一个民间传说。在大年三十这一天,畲村的男女老少们各自忙碌着,并为迎接春节的到来做了全面的准备,整个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就在临近傍晚之时,在外地工作的人们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从外地回来的人说:“今天晚上地壳要下沉咯!”此消息一传到畲民耳中,村民们顿时不知所措,众说纷纭。于是族长说先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回家过好这一年,大家一边喝酒吃饭一边观察地壳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天已大亮,山河依旧,此时的正月初一比往年更加热闹非凡。久而久之成了畲族习俗,人们在大年三十晚上吃一餐送旧岁的团圆饭,而到了正月初一,也同样为了庆贺新年的开始,又围一次炉,叫做新春团圆饭。
其次,“填水缸与吃长寿菜”也是在畲村很有特色的一天,在每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早晨负责保管祖图的畲民就捧祖图挂在祠堂里,这天畲民都要前来祠堂瞻仰,回忆祖先的丰功伟绩,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到了晚上各家各户都准备了一桌丰盛的佳肴,街坊邻里相互串门、喝茶聊天,在厨房中谈笑风生。这时主人除了要注意招呼客人之外还要注意来往男女的动态,当主人不注意之时,有的青年会趁机把主人家灶前的灶灰往水缸里倒,而另一些青年在门前看灶灰入缸之时赶快把鞭炮点燃,炮声响了,青年们没有被抓到,小伙子们的行动就胜利了,随之而来的是对这个家庭诚挚的祝福。如果这个行动失败了,就要接受主人“罚酒”的惩罚,此活动一般在酉时。此时一过,年轻的小伙子姑娘们又回到平时娱乐的场所,例如相互对唱是最具特色的环节,只要姑娘小伙子们兴起就开始对唱,在茶园间、在房前房后等,任何想歌唱的场域都可以歌唱,除了对唱还有讲故事等活动,一直玩到十点多,当他们感到饥肠辘辘的时候,派几个人带菜园里摘菜,姑娘们有的洗菜,有的烧火,由于这个菜是不能切的,只能一片一片的放进锅里煮,吃时也要一片一片夹起来吃,这就叫吃“长寿菜”。此活动所需要的是菜园里最好最嫩的菜,不论是去哪一户人家家里摘的菜,第二天主人看见时不会加以责备追究,谁都知道是小伙子们摘去吃的。
不仅如此,在华安官畲村不仅仅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共同体,还有着属于自己的“春节”,那就是“请火节”。官畲一年一度的请火节,在每年的正月初十二举行,从上古至今,年年如此,根据蓝贤回忆,官畲“请火节”是官畲村的一大民俗特色活动,正因如此,畲民们都早早起来,在请火理事“头家”的带领之下,伴随鞭炮队,鼓乐队,吹鼓队和旗队等组成请火队伍,热热闹闹地抬着神像到山头上祈求上天赐火,从开始进行踩火、坐刀轿等特色民俗展示,都寓意着新的一年生活将会红红火火。
所以说,官畲村保留畲族的特色语言、服饰,正如像蓝贤极力保存着畲歌的文化传统与演唱形式那般,在官畲人民心中,尽管时过境迁,畲家人对于畲歌的传唱程度虽大不如前,但是留存在当时畲民当中的“畲歌魂”依然是不可磨没的印记。畲歌的学习与对唱仍然在华安畲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二)学歌与对歌
值得一提的是,畲族语言是民间一代代口传下来的语言,虽然没有形成文字,但是一首首伴随着老歌手传唱下来的畲族民歌可谓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文化符号了,畲歌内含的词意能很好地表达出畲族民歌的特色和内蕴。在老一辈的畲民眼中学畲歌可是“重头戏”,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畲歌音乐消融在生活中,生活也消融在畲歌音乐之中。两者互为表里,密不可分,在老一辈的印象当中唱歌是一件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无所谓何种方式或者场地,一开口就唱,看见什么就唱什么,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对于当地畲民来说,唱歌也是在唱生活。唱畲歌也就毫无疑问地成为畲族民歌最喜欢的一种文化娱乐生活,畲歌已经内化到他们的身躯当中,无论在田间地头、茶园间、山间,都能听到畲民们热情洋溢的歌声。
所以,在畲歌的学习当中,必然少不了一些必要的“规矩”。要求学唱歌的歌员们要选村里人们最喜欢去的地方,找一间房子,设一个歌坛,摆好了桌子和凳子,一切就绪后,歌员就聚集在一起唱歌。第一天晚上要放鞭炮,要请老长辈起歌头,然后学唱歌的青年男女们也开始学着起歌头,以表对老长辈的尊敬之意。在歌坛里预先有人将今晚要学的歌抄写在纸上,分给歌员,以供大家在学唱时观看。学习的歌曲由简到繁,首先是学习必唱曲目例如《丰收歌》《黄蜂歌》。歌员们每天晚上都自觉地在规定时间内参与练习,练习前需要温故而知新,先复习昨晚的歌曲检验是否能背下来,然后在学习新的歌曲。其学习的程度因人而异,所以每个学歌者,当学到一定程度时,就有一个新要求,那就是“对歌”。因此本地歌手们就希望外乡的山哈们能来此地对歌或者是歌坛中叫几位歌者一齐到外乡进行对歌,这一晚是一定要对歌的。官畲的畲民,依然保持着独特的对歌传统习俗,具有浓郁的民族性格,其文化和社会习俗也将代代相传。
(三)宗教性传统风俗
在华安官畲村的历史文化想象中,畲民敬奉“土地公”和信奉“魔公爷”。当地“土地公”有三类,分别供于不同地方,彼此的职责也各不相同。第一类“土地公”有保佑畲民平安之意,第二类是“水尾土地公”专管年冬能否有一个好的收成,所以在每月正月初三,全村挨家挨户都带贡品到社尾土地神进行敬拜,俗称“做敬”。第三类则是“山头田尾土地公”,他们是专管一个山头。或者一片田地的土地公,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凡是畲民有耕种某一片作物或某一个山头的果业,都需到当地的土地神位敬拜,以求来年有一个好收成。而在畲民当地信奉的“魔公爷”是当家中不够平安,或者是耕牛到山上时,就会到魔公爷神位那里去许愿,祈求家中保平安,或者是丢失的牛能够回来。当地畲民的心愿若能达成,年末就要到“魔公爷”那里去答谢。“魔公爷”的由来是流传在当地的一个传说。但是“魔公爷”究竟是属于哪路神仙,经过蓝贤老先生的考证得知,在众多的教义当中并没有什么“魔公爷”。但是在当地畲民心中和现实生活中還一直保持着对“魔公爷”的敬奉。那份属于自己的信仰,属于自己的畲文化,不仅在口传的这些故事当中,同时也记录在《畲家民歌》的风俗歌中,其《具记祭灵设语》的歌词里唱到“阳至纷纷,变鸟成群,阳至沉沉。时日降临,焚香拜请,请上何人……”类似这样带着浓厚宗教色彩的民歌还有许多,这是官畲村畲族人民共同的文化结晶,也是他们传承记忆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这也正是华安当地畲民代代相传,延续至今的一个独一无二的文化纽带,也是对华安畲歌加以保护与研究中缺一不可的内容要素。
总而言之,这些充满着浓厚的地域风俗传统是自古以来官畲人民与生俱来的“根”,也是畲民人民历史文化凝聚的“聚宝盆”。除了通过畲歌的传唱进行传递和延续之外,历代传承下来的这些传统习俗何尝不是官畲人民留给华安、留给世界宝贵的精神财富。换言之,华安畲族构筑了一个鲜明的民风民俗特征,渐渐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从而滋生出华安畲歌的地域性文化。折射出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子,面临现今众多媒体以及多元文化的“入侵”,这些风俗性的传统仪式仍然流传至今,华安畲族民歌一定是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化功能才能延续至今。不可否认的是,其独具特色之处是当今许多现代音乐所远远不足以比拟的,在畲族民歌的话语权力之下对于畲族音乐的本体值得笔者深究,以下是对畲族民歌演唱形式与本体方面的研讨。
三、热情的邀歌:官畲村畲族民歌的音乐文化阐释
(一)主要表演类型与形式
畲族民歌赋予了华安官畲畲族人民强烈又富有特色的民族性格,作为闽南地区特有的一支民歌类型,官畲村的畲族民歌则更多地给予了畲民内在的文化内涵与气韵。畲族民歌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其中较为典型的有双重皮、嬲歌、盘驳歌、扛唱等④,畲族民歌大致有九种主要的民歌类型,华安畲族民歌涉猎的部分是以叙事歌、杂歌、风俗歌这三个类型的风格为主。根据了解,在当地的民歌演唱形式中,主要不以双重皮这种二声部的演唱为主,一般是以嬲歌或者是扛唱进行对歌,以男女单声部对唱居多,更凸显了同心同德的畲家风情。
其中,这对歌的步骤也蕴含着特有的地域性民俗特点。对歌的形式和选择一定是男对女或者女对男,外乡的山哈④们大多数都是男性,那么作为主方就要选择相应的女性与之相对,对歌的地点一定是在祠堂中,祠堂的中间顺着房子的朝向排一排桌子,桌子的两旁排两排凳子,离桌子两旁最近的一排凳子是供歌者坐的,而后排是听歌者和工作人员做的。对歌者数量一般是要在四对至五对以上,十对以下。对歌的流程先请老长辈就坐、请对歌者就坐喝茶,一切准备就绪,工作人员就放鞭炮。鞭炮响后就是老长辈起歌头,起歌头唱完了,对歌者的主方就接着开始唱起了丰收歌,主方歌手唱一条,客方的歌手也跟着唱一条,这就是富有华安特色的“双条落”形式。与其他畲族地区中有着多声部之意的“双条落”有所不同,根据蓝贤的口述,华安地区的畲族民歌不存在双声部的合唱与对唱,歌谱中若四句话或者三句话(三句为一条的畲族民歌在官畲村当地较为少见)为一条,那么对歌者就需要对应出相应的“下一条”,这么一来,“你一条来我一条”,就是所谓的“双条落”。在官畲当地的畲歌对唱中没有过多的技巧比拼,更多的是凭借这对歌的机智。以“巧”夺人,在本土特色的“双条落”语境中,虽然无双声部的合唱形式,但是却更加彰显出华安人民特有的风土人情。
随后,对歌也就随着这官畲村的风土人情悄然而至,一开始先唱《丰收歌》,《丰收歌》代表着勤劳的畲族人民敬畏自然,始终保持着在旧社会时期对自然界斗转星移、四季轮回的憧憬以及积极开朗的心境。唱完《丰收歌》后,就唱《高皇歌》,《高皇歌》是高皇子孙的传家宝,这首歌一共三十六条,代表着畲族人民不为皇权富贵,依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互相帮助,自给自足,最终会开垦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的美好意蕴。这两首是必唱曲目,《高皇歌》唱完之后就唱《黄蜂歌》共四十条,唱完之后可以休息片刻,例如进行唱闲歌等活动。再接下来对歌的内容就不再加以限制,当对歌对到半夜的时候,工作人员就把点心端上,请对歌者品尝点心,吃完点心就唱起了点心歌,此时儿童和老长辈们都回家休息,就剩下工作人员、对歌者以及一些歌迷,于是对歌又继续开始,在歌场中是不能拿出歌本的,如果偷看对方有权利用茶水将歌本泼湿,所以平时在学歌的时候必须要把歌词背得滚瓜烂熟,方能在歌唱之中对答如流,灵活的运用到对歌当中,这也正是属于华安畲族人民的“对歌机智”。若当碰上了强劲的对手,主方想要收场,对方就用歌词与歌声将你“留”住,像这样的对歌也有连续对几个晚上的,对到最后客方就唱辞歌和谢歌,主方就回应留歌和送歌,至此,对歌才算圆满的结束。
难能可贵的是,官畲村的村民在跟进时代节奏的同时依然还保持着许多畲民自身留下的传统习俗,虽然畲歌地位不再像之前那般显著,但是畲民依然保持着这份“本心”,映射出了中华优秀畲族音乐文化的倒影。在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畲歌中,其民族音乐文化虽说一路上或有坎坷,却也代代相传,流芳百年。许多珍贵的曲谱资料被后人用现代的记谱方式流传至今。
(二)官畲民歌的“独到”之处
华安畲族民歌是闽浙地区畲歌中的一个独特品种,也是闽南畲歌的代表,而官畲村的畲族民歌又是华安畲歌的重要组成部分⑤。官畲村的畲族民歌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魅力,虽然其用一个基本音调演绎畲族的千回百转的民间历史,但是对切分节奏巧妙地运用和在三四度大跳的旋律和唱词中,语音格律两者之间相互融合的紧凑处理,以及改变音列中的音程距离,到产生转调的色彩性和弦的变换之中,产生出百唱不厌的奥秘。其都留下了以往人们歌唱发展阶段由“说”到“唱”的演变。换句话说,这独特的音乐结构将会是中国民歌的一个典型范例。
不仅如此,华安官畲的音乐文化虽不是区区几首歌词曲谱可以表示的,但都是其历史意境和文化记忆的共同体,是窥探华安畲族音乐文化奥妙之路中一个不容小觑的重要窗口。本论文以叙事歌《盘古开天历代来》为范例,剖析官畲畲族民歌的艺术价值和与之相辉映的音乐要素构成。
以下是《盘古开天历代来》谱例:
这首《盘古开天历代来》是官畲人民生活中较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民歌,属于阐述畲族历史渊源的叙事性民歌。在类似于《盘古开天历代来》的华安畲歌当中,叙事型民歌一般不太带有丰富的情感色彩,更多的是用“独白”的方式行进行演唱。例曲内容主要说的是在高辛皇帝执政时期,放榜招募有志之士平定番国,事成之后将三公主嫁于此人,正遇当时高辛皇后耳痛,于是太医从皇后耳中取出的“小虫”,变成龙麒的故事。
赵宋光在《音乐美》一文中所认为音乐有三个层次的美,音乐的表层美体现在音乐的音色、音区、节拍节奏、音量涨落、音律轻疏等方面;音乐的中层美体现在旋律、和声、织体、体裁上;而音乐的深层美体现在逻辑结构、意象塑造、情致心情、人格境界等方面⑥。虽然是较为浅显易懂的道理,但是无处不体现着音乐艺术之美的博大精深。同理可知,相对于优秀的民间音乐——畲族民歌,它也同样具备了这三种层次的美。
此曲调性运用了畲族民歌四大基本调性之一的闽皖调,主要是分布在福建与安徽地区,全曲主要以 re、 do、 la、 so 四个音调为主,是四声徵调式,多切分和滑音。并由这四个调式产生了不同的变体,本曲共为三条,每一条结束时,结束音都落在徵音上,如“争过来”的“来”和“宫女搭配夫妻”的“妻”字上均落在了 so 音上。其中在每一条的起承转合中的“起”句,也就是每一条当中第一个乐句的上半句都落在商音上。例如“历代来”的“来”和“开口时”的“时”字上。
其次,本曲运用了大量的切分节奏和衬词,切分节奏,这也是闽皖调的一大特点。切分结构与歌词的搭配主要是以一字一音和一字多音的均衡节奏情况居多,有官畲当地特有的韵律。切分节奏通常运用在每一句的开头,而结尾用长音将节奏“拖”住,例如“五帝阿坐过来”的“来”字,给人以一种意犹未尽之感。虽然这种切分节奏带来了些许“停顿”之意,但这何尝不是官畲人民对于情感的一种抒发表现呢?在笔者看来,这种切分节奏并非将音乐本身“禁锢”住,反而加上与衬词的相互配合,更加促进了旋律的流动性,这样“一短一长”的节奏形式和多样化的节拍,就像是层层推进的浪潮,将旋律的走向引向顶峰。
再者,此曲中畲语的唱词与汉语的音调结构还是有一定意义上的不同,谱例中的歌词是经过“汉化”的歌词,在一定程度上没办法还原当地畲语的语音语调,无法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用畲语所唱的出音调与旋律结合的精妙之感。但像这样较为自由的呼号式衬腔,词曲结合较为整齐划一,强烈的切分节奏韵律以及无定数的节拍和加花,都是官畲村畲族民歌的音乐特质。
总之,华安畲族民歌作为独一无二的闽南畲族音乐,在其他地区的畲歌中也彰显着自己的风范。以毗邻地区福州闽东的罗连调作为比较对象,罗连调一般分布在福州,连江等地区,其变化主要在调式音列结构之上,福州的畲歌主要是 do refa so 和 do re mi so 两种音列并存,在罗源地区的變化更多些,如在调式音列中的 la 音还降半音。⑦以罗源民歌《十夜眠》为范例:
十夜眠
此曲一首F宫五声调式的罗连调民歌。曲谱中除了增加调性变化音之外,还有较强的旋律性走向,在调性音列当中通过适当的级进与跳进和四分音符与十八分音符的来回转换将旋律层层推进,在首调音列中开始第一个降 la 音,先声夺人带入旋律,也是此曲一个巨大的亮点。在第二句和第三句的句子中都在相同的位置出现了八分休止符,给人以停留休憩之感,但在华安的畲歌当中,出现类似在句中出现半句式休止符的节奏排列是比较罕见的。紧接着,第四句又与第三句的支声模仿,旋律连接紧密结合,随即以宫音结束。
在调性方面,华安畲歌在调性上与罗源的调性音列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律动方面,罗源畲歌的织体相对于华安畲歌有着强烈的切分节奏与无定数的加花而言,在旋律的律动方面没有华安畲歌强烈。在词曲结合方面,《十夜眠》以一字一音的词曲结合为主,但此曲中也有部分一字多音的现象出现,大多数是以级进顺承的方式结合歌词,只有在第三句当中出现了五度跳进的情况,而在《盘古开天历代来》当中,四、五度大跳的旋律与词曲结合出现的频率还是相对较高。
进一步说,畲族民歌大多都是“和而不同”,即使在音乐本体上有着些许不同,但是在畲族音乐的总体框架体系上还是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罗源畲歌中半句式休止符的应用上与华安畲歌的强烈的节奏韵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虽然是完全不同的节奏停留与旋律音调,但是本质上都是通过“节奏”对畲歌加以烙上一个属于自己群体的音乐符号,赋予本民族、本地域独有的音乐文化特征。
对于无文字流传着的畲语来说,畲族民歌是传承畲族文化当中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也是对于畲族群体来说一个重要的标志。经笔者走访,在当地的畲族民歌演唱中即使是同样的音调、同样的曲谱在不同的个体中还是有着些许在拖腔、喊腔以及衬词上有带着“个人风格”的差异,这也是民歌的一个共性,人人都是歌曲的演唱者,同时人人也都是歌曲的创造者,或许正是由于畲族民歌的“多变性”与“即兴性”,面对现代音乐媒体的飞速发展,众多现代音乐软件广泛传播的现代社会来说,对音乐本体的记录和采集过于“精确”的音乐形式与畲族民歌的“自由”性情,“唱无定法”的表现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者之间方式的优劣还有待商榷。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也正是畲族民歌的可贵之处,那种置身于田野山间,仰望大自然赋予的词调,诉说着历史过往,四季的交相辉映,对比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来说,有着“畲歌情怀”的心境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也正是现代群体在越来越快速的社会节奏当中或多或少遗失的“情怀”,这也正是我们所需要去思考斟酌的问题。
畲歌传承着畲族人民共同的文化想象和智慧的结晶,通过畲歌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反馈出畲族的历史遗迹和讯息留存,即使在畲汉文化逐渐交融、相互交织的现代社会,在畲语逐渐被华安当地的闽南语涵化的文化背景下,畲族民歌面临的局面不仅仅只是传承外在的本体形式,更多的还需要在面对在当地话语权利的影响下,如何取长补短并且兼容并蓄畲汉文化的重大问题。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历代以来对于畲歌的记载还是多多少少保持住了官畲村畲歌的原始面貌和文化烙印。
注释:
①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商务印书馆,2005.
②邹清水.华安县志[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③蓝贤.畲家民歌[M].华安县民宗局,2007.
④畲族人民对自己的称呼.
⑤蓝贤.畲家民歌[M].华安县民宗局,2007(蓝雪菲致语)
⑥赵宋光.音乐美[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⑦蓝雪菲.畲族音乐的形式[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1).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福建卷)[M].中国 ISBN中心,1996.
[2]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浙江卷)[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3]何棉山.福建畲族民歌概况[J].畲族文化研究下册,2003.
[4]蓝雪菲.畲族音乐的形式[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1).
[5]樊祖蔭.畲族“双条落”的基本规律及其偶然因素[J].中国音乐,1985(1).
[6]蓝雪菲.畲族音乐史三题[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3(1).
[7]蓝雪菲.畲族音乐特质研究二题[J].中央音乐学报,1999(1).
[8]咚鸣.丰富多彩的畲族民歌[C].福建省群众艺术馆,中国音协福建分会民族音乐委员会。福建民间音乐研究(二)[C].内部刊印,1981.
[9]王耀华.旋律音调结构与民族源流考证——以苗、瑶、畲三族为例[J].音乐研究,2013,3(2).
[10]蓝雪菲.畲族传统社会中的歌言与其生态链运作[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4).
[11]蓝贤.畲家民歌[M].华安县民宗局,2007.
[12]谢嘉辛,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13]彭兆荣.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J].西北音乐研究,2014.
[14]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2000.
[15]彭兆荣.民族音乐的叙事功能[J].1994(1).
[16]彭兆荣.结构、解构、重构:中国传统音乐现代化的必然选择[J].中国音乐学(季刊),1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