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俄影像文化比较研究

2022-04-23胡晶胡萍

艺术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摄影艺术性格摄影

胡晶 胡萍

摘要:中俄两国影像作品极具社会功能,对摄影有相近的审美感受,具有先进的摄影思维。但由于两国摄影师拍摄的题材与民族性格不同,摄影作品的构图、色彩、质感等语言运用不同,呈现的内容与表达的人文精神也就不同。影像文化模糊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界线,将创新性代替传承性,使不同民族相互交融,用影像反映现实,共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关键词:影像文化社会功能作品特点

中俄两国虽然是邻邦,但区域环境不同,孕育的文明不同。区域环境极大影响一个国家的人文渊源,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迥异,决定两个国家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不同。在摄影艺术创作的形态与观念不同。

一、中俄影像的社会功能

(一)影像文化的概念

在电影、电视作为艺术形式、媒介载体出现后,文化领域中随之出现了令人关注的影像文化。摄影、电影等作为媒介是用来传播视听语言符号的。影像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所不同,传统文化是相对封闭的区域之间形成的文化,并具有传承性。它是民族中特有的生活、情感、思维模式。影像文化则是使各民族的文化在空间中相互融合、相互交流的纽带。

(二)影像的社会功能

1.纪实功能

中俄影像都有纪实功能。摄影艺术是一种将瞬间凝固为“永恒”的艺术,黑格尔曾说过:“用外在的东西把内在的东西表现出来”,这句话形容摄影再合适不过了。摄影自发明以来,就带着明显的纪实功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荷兰籍新闻记者瑞斯开始使用照片作为支撑社会立场的证据,对摄影的纪实功能做这样的描述:给中上阶层提供了最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他深信照片的真实性特征是提供确凿证据的一种途径。90年代中国的纪实摄影发展趋向完整,实现了影像文化和社会功能之间的结合。优秀的纪实摄影家王福春、侯登科等等都试图用影像探索人类生存意义,试图用影像提供正确的导向和范本,使过去和未来的我们都对社会有着正确的预判,并为日新月异的中国留下了珍贵的影像。

2.教育功能

中国影像凸显教育功能。中国摄影师们使用相机完成了影像社会功能中的教育功能。解海龙拍摄的《希望工程》系列引起了社会对落后地区教育的认识,切实的改变了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挽救了数千万失学儿童;卢广拍摄的《我的镜头不撒谎》系列震惊社会,再一次将影像的社会性推向更深的层次,揭露了淘金童工、艾滋病村、污染等社会问题;王征拍摄的《西海固》系列则是通过社会人类学将人们不熟知的西海生态进行细致介绍,使中国的影像文化迈进了新的章程。

3.审美功能

中俄两国影像都有审美功能。郑板桥曾说过:“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影像文化。不同光影的排列,不同颜色的拼接,都可以给观者超出事物本身的审美愉悦。郑学清老师拍摄的《拥挤的地球》,用鱼眼镜头夸张变形,却形象地表达了当时人口过多的国情,既满足人们视觉的审美情趣,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功能。

俄罗斯摄影作品审美功能更为强大,大部分的摄影作品受油画影响深厚,色调和光感都极具油画魅力,整体风格呈现出一种宁静的视觉感受。尤其俄罗斯人体摄影在世界占据重要的地位,充满着复古的感觉。每每看到俄罗斯人体摄影艺术时,总会不禁想韦斯顿拍摄的《甜椒30号》,人体与青椒之间构建起了潜在的联系,同样拥有细腻的光线和优美的线条,弯曲或伸展的身体就如同俄罗斯人民一般,坚韧不屈且富有张力。

二、中国摄影作品的特点

(一)中国摄影作品题材广泛,摄影创作者众多

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日新月异和数字科技的迅猛发展,摄影师队伍迅速壮大。一是近百所大学有摄影专业或是摄影方向,不仅仅培养摄影本科生,还有硕士研究生;二是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数字摄影设备高度自动化,喜爱摄影的退休人员众多。各种摄影俱乐部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摄影培训,结合旅游组织各种各样的采风活动。其中不乏对摄影技艺专研者,执着于某种摄影创作。

中国摄影题材丰富,一部分摄影师从事媒体工作,运用新闻、纪实影像关注社会问题,展现人们生产、生活的精神面貌,反映民生;一部分摄影师对创作题材认识充分,并运用特有的拍摄和制作技术将其审美表达,涉猎画意、观念等更为主观的摄影形式进行创作;另一部分摄影爱好者,摄影快乐、快乐摄影,用影像再现祖国大好河山,记录点点滴滴的生活。

(二)中国人民族性格在影像文化中的体现

民族性格对民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是中俄两民族间交流协作的重要条件。中俄两民族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土地,也有着各自不同的民族性格并且各有千秋。影像文化中的民族性格则是人们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来反映生活和风情,使影像文化充满民族性格。换句话说,影像文化中的民族性格应该是基于大众的生活、思想、愿望等等,是以本民族文化为主的影像表达形式。

中华人民从古至今的民族性格非常鲜明,团结统一、和而不同、兼容并包、自强不息。融合历史观念、哲学思想和治理理念于一体,既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始终保持着积极而强大的张力。中国民族性格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爱好和平,以和为贵。讲究中庸之道,做事内方外圆,这样既不会伤害别人,又可以成全自己。

这样的民族性格同样体现在影像文化中。摄影术自西方传入我国,被我国艺术家吸收并呈现适合中国人欣赏的艺术风格,独具中国山水画特色的画意摄影流行起来。代表人物郎静山先生,运用集锦摄影法将山水画与摄影完美融合,整体画面既有真实现实形象,又体现无限妙境的抽象空间,以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融为一体,将中国传统诗画之美推向一种特殊境界,彰显了民族精神的气势风骨。这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创新,更能够体现中国民族性格,弘扬民族文化。

中国摄影师一直探索将中国民族性格体现在影像文化中。摄影艺术家洪磊是上世纪末中国观念摄影崛起的代表人物。他十分喜欢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拍摄作品也体现出我国宋朝山水画中深远的文人情怀。我国代表性建筑如紫禁城、苏州园林等都成为一种标志在其摄影作品中,作品内容在表达形式上独具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化。国际与民族属性在其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中国民族的包容性使两者完美的结合。王庆松拍摄的仿古典画卷《老粟夜宴图》借鉴了五代时期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从影像的角度看,摄影作品中的冷色调与画中人物的俗艳装扮形成对比;在美学上,运用了摄影的观念艺术,但可贵的是在观念摄影中融入中国古画元素,融合历史观念的民族性格。中國影像已经将自己的民族性格融入国际化的语言,深情朴实,包容并蓄。与民族性格相结合的影像作品,是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影像文化。

(三)中国影像与文学紧密结合

在中国有不少的文学作品中大量使用摄影作品。张承志的《大陆与情感》就用100多幅摄影作品配合散文进行描述,画面中蒙古大草原、原生态的生活氛围都令人更加向往。胡世英先生创新的《摄影散记》,图文并茂,是影像文化与文学艺术完美的结合,给读者美好的视觉感受和想象空间。作家冯唐的随笔《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中同样有着40多张摄影作品,与他那一针见血的文字相融一起,浑然天成。仿佛那些影像作品天生该与文字相般配。

摄影界拥有文学功底的摄影师也不在少数,十大人民摄影家胡武功先后出版《摄影家的眼睛》《四方城》《西安记忆》等,书中的文字就与他拍摄的画面一般,充满着故事性,与照片互相作用,仿佛每张作品都可以拍一部电影。胡武功先生拍摄纪实摄影几十年,一直对摄影理论、摄影评论和写作都十分重视。作家弗朗索瓦·布鲁纳(法)著《摄影与文学》,书中写到,摄影与文学交涉的历史成为了一个模糊而又零散的议题。越来越多的作家转向摄影,就像摄影艺术刚诞生时,许多画家转向摄影一样,摄影与文学艺术结合越来越紧密。

三、俄罗斯摄影作品的特点

(一)俄罗斯摄影作品注重审美表达和生活气息展示

俄罗斯摄影艺术与美术具有审美相通性,其审美价值定位在真实性上,是要突出摄影的优势。根据摄影题材和观赏者审美的不同,俄罗斯阿穆尔州著名视觉艺术家谢梅涅茨拍摄的摄影作品(如图1:锻造),运用特有的拍摄和制作技术将摄影者的审美理想表达出来。

俄罗斯摄影艺术作品注重展示生活气息,各种视觉角度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现代的俄罗斯摄影艺术更多体现为中国国画的风格,俄罗斯阿穆尔州摄影家协会主席兹·斯坦尼斯拉夫拍摄的摄影作品(如图2:风景),构图与色彩的搭配几乎都可以看到中国山水画的影子。

(二)俄罗斯人民族性格在影像作品中的体现

俄罗斯人民的民族性格与他们生活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俄罗斯地跨欧亚两大洲,国土辽阔,气候寒冷。祖先生活在东欧平原北方,那里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充满阴郁的气息,土地大多是荒蛮的草地和一望无际的坚冰白雪。自然条件培养俄罗斯民族奔放、粗犷却又忧郁的性格,既勇猛强悍、吃苦耐劳又有些慵懒而缺乏纪律性。俄罗斯人面部表情大多庄重严肃,时常表现为忧郁伤感。习惯将希望寄托于宗教,是虔诚宗教信徒。这样的民族性格在其影像文化中也得到明显的展现。俄罗斯的摄影艺术汲取了其绘画的文艺气息,充满了古典性与先进的现代性,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摄影风格。

俄罗斯摄影师的作品尤其是人文类照片,看起来与俄罗斯的国土面积一样,广袤,巨大。雪原,高山,苔原,冰原,全部都连接着俄罗斯人奔放的性情。俄罗斯摄影师克里斯蒂娜·马克伊娃(Kristina  Makeeva)的作品一直以来都以呈现华丽的视觉风格为特点。俄罗斯摄影师克里斯蒂娜(Kristina Makeeva)将薰衣草花田做为她摄影创作的最佳外景地。其摄影作品空旷的室内外环境结合环境中的人物,展现俄罗斯人的生活。

俄罗斯摄影作品中大多充满着强烈的生命力,那种生命力不同于其他欧洲国家对资本主义的虚荣崇拜,而是充满着细腻的情感,自然、忠实。俄罗斯民族的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个性,以及充满智慧的头脑与豪迈的性格,都在这块沃土上,给予俄罗斯摄影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无论是什么风格的摄影作品,俄罗斯摄影都透露着自己的民族精神,是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

(三)俄罗斯摄影技术与创作思维方式

1.俄罗斯摄影技术是多种艺术的融合体

俄罗斯摄影艺术则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并灵活把握,因此而能够创作出令人满意的摄影作品。俄罗斯摄影艺术站在世界艺术殿堂的巅峰,“极速狂飙”就是以媒体宣传的方式探究其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俄罗斯摄影艺术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灵活创作出令人满意的摄影作品。

2.俄罗斯人影像创作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

俄罗斯的文学艺术充满着对宗教和神话的崇拜,其油画作品的主题也往往表达一段神话,人物的光影也充满着舞台性。影像文化与绘画密不可分,在影像作品中,光感、色调、构图都与绘画作品极为相似,画面内容极具故事性。

俄罗斯文学大多背负着民族的特性,笔触细腻而具有全局观。这样的特性在摄影作品中有相同的体现。КеззинЖдёт所拍摄的摄影作品充满着故事情节,作品内容与血腥暴力有关,恐怖却充满着华丽,犹如恐怖电影般使人害怕又跃跃欲试。就如同卡夫卡的虚幻中带有真实,卡尔维诺的精巧细致一般。

俄罗斯摄影虽不像中国摄影细腻华丽,但却深刻,少了些轻盈的色调和华丽的装饰,画面缺乏幽默和趣味,但却大多关乎社会与历史的发展问题。

(四)俄罗斯当代摄影艺术的创新之路

摄影艺术是写实的艺术,摄影作品能体现自己的思想,在将社会现实性体现出来的同时也具有前卫意识,并将多种艺术的综合特征从摄影艺术中呈现出来。一部分先锋艺术家,将炫酷、梦幻、甚至诡异的摄影风格与人体相融合,画面具有很强的主观意识。摄影艺术虽具有现实性,但从中要反应出当代人的思想。俄罗斯的摄影艺术已经不再局限于美术视角的审美,而是要以创新的艺术样式将属于摄影艺术的美从形式到内涵展现出来,并对当代摄影艺术予以清晰的界定。

四、结语

中国与俄罗斯的摄影文化异同点如下。相同点:一是两国的摄影尽管风格不同,但都在与时俱进,都在传统的绘画上加入了创新的思想,具有先进的摄影思维;二是中俄两国交流比较密切,许多摄影大赛的举办使中俄两国文化交流丰富,因此对摄影有相同的美感。不同点:一是中国影像文化受到古代绘画影响,将美好的愿景和愿望寄托其中,每一幅都表达作者的思想,雅俗共赏。俄罗斯影像大多以写实为主,追求质感;二是在色彩方面,中国影像中色彩清新脱俗,整体舒适祥和。俄罗斯影像文化受油画影响颇多,画面色彩浓郁,层次丰富。有油画般的特质;三是在构图方面,中国影像文化受民族性格影响,构图大多均衡饱满;俄罗斯影像善用线条强调空间感,有几何形状美感。

参考文献:

[1]张举玺,孟浈浈.论新媒体语境下俄罗斯数字媒体外交发展[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5).

[2]杨希.俄罗斯大众传媒发展研究[J].新闻传播,2018(6).

[3]王斐.当代俄罗斯摄影艺术[J].电影评介,2014(20).

[4]冷冶夫.俄罗斯文献影像[J].数码影像时代,2013(11).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2019B082);2020年度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重点委托项目(SJGZ20200093);哈尔滨体育学院第二批“冰雪运动学”特色学科研究重点项目( BXZD2003)。

猜你喜欢

摄影艺术性格摄影
猫的性格爪知道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选名单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福建入选作品
论摄影艺术
性格反转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最美的摄影
性格描绘词
林玲摄影艺术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