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坛里的生命之思

2022-04-23屈艳青董新明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2年3期
关键词:柏树史铁生写景

屈艳青 董新明

屈艳青 / 执教于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第一高级中学。

董新明 / 语文特级教师,执教于海南省儋州市第二中学。

原 文 阅 读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

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

后来我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小公园,指的也是地坛。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选自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有删改)

经 典 回 顾

《我与地坛》是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地坛在北京安定门外,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史铁生18岁时,作为知青去陕北农村插队,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坐上轮椅后的整整七年,是史铁生生命中最绝望的黑暗时刻,是地坛让他看见了希望。《我与地坛》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对苦难的思考,对哲思的阐发。

经 典 解 读

(一)优美隽永的写景艺术

一是用对比、反衬手法写景。如:“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里先写古园景物的沧桑感,四百多年里,琉璃、朱红、高墙、玉砌雕栏等景物形状、颜色的改变,面目全非,尽显荒芜破败;然后写老柏树的苍幽、野草荒藤的茂盛,运用对比、反衬手法,让人在沉重、压抑的氛围中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从而唤起进取意识。

二是用细腻之笔写景。如:“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从对蜂儿“停在半空”的静态勾勒到对蚂蚁“捋着触须疾行而去”、瓢虫“爬”“支开翅膀”“一下升空”以及露水“滚动”“坠地”“摔开万道金光”等动态描写中,一个充盈着生命律动的地坛便呈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观察细腻,景中寓情,唱响了一曲身残志坚、勇于拼搏的人生浩歌。

三是借概述之笔,用多种感觉写景。如:“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这里先后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去触碰古园中的景物,一句一景,动静结合,多味杂陈。作者观察细致,感受真切,提振了自己直面苦难、重塑人生的信心。

四是白描写景。如:“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这一处写景,运用朴素的文字,借助白描手法,写作者在留有母亲脚印的地方随意停留,聆听虫鸣,观赏鸟归。景依旧,人却不在了,景中融进了“我”对母亲深挚的怀念。

(二)含蓄蕴藉的情感抒写

“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残废了双腿,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命运及人生的出路。“地坛离我家很近”,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第一节对话地坛,史铁生把“人生困境”写进散文。孤独、痛苦和恐惧,是个体生命乃至整个人类无论何时何地都会面临的三种生存困境。面对困境,救赎之路又在何方?地坛能否给“我”答案?这古园历尽沧桑,“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地坛为什么能给我答案?在地坛中,史铁生找到了答案,他感悟到瞬间与永恒,荒芜与生机,宁静与涌动,博大与细致……

地坛就像流动在史铁生骨头里的髓质,感受着他身体残缺疼痛的现状,时時刻刻在安抚着他,他也不再抱怨不再悲伤。在地坛,史铁生领悟到了地坛想传递给他的生命观。史铁生不但把生命的苦涩和悲痛比喻为孩童无意间的一次离家游戏,进而将死比作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不知死,焉知生”,生命不是断裂的、孤立的,而是不断循环运动着的,所以我们可以坦然相对。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地坛到了后来,已经和史铁生的生命融为一体。从此地坛不在,从此地坛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于史铁生的灵魂里。

第二节写“我”与母亲。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从自身的残疾开始,面对命运的突然打击,他恐惧、痛苦、怨恨,但当他把目光从自己投向母亲时,开始有了新的发现。他发现子女的不幸其实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而自己无谓发泄往往给母亲增添了更深的痛苦和折磨……关于人的命运的继续追问和关于人的处境的持续思索都是史铁生散文的主题。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毫不张扬的母爱都使他感受到生命的苦难与伟大。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生命本来就是不圆满的,人知道了这个结局,依然选择抗争,从而实现生命的意义,使人生具有悲剧的崇高美!于是,史铁生选择了写作,他的作品具有文学力量和人道力量。对话地坛,超越肉身;回忆母亲,超越苦难,超越自我,史铁生在地坛完成了心灵涅槃的历程。

“风可以吹走一大张白纸,但吹不走一只蝴蝶,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史铁生实现了精神的站立。这是一曲命运的悲歌与颂歌!

猜你喜欢

柏树史铁生写景
为何有些植物会四季常青
松柏为何能四季常青
示范·情境·交流——以“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为例谈默会知识的作文教学启示
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历时七年精心编纂《史铁生全集》出版
路过史铁生的情感世界
《史铁生作品全编》出版
写景成语连线
柏树林
做人需要弯弯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