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两个大局 服务国之大者 勇担时代大任 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而努力奋斗
2022-04-23彭佳学
彭佳学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宁波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 推动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殷切嘱托,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34次来宁波考察,近年来又专门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给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致贺信,并在2020年春天亲临我市考察,为宁波现代化建设擘画蓝图,指明了宁波在全球全国大格局中的城市地位、战略定位、发展方位。我们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加快建设“名城名都”,持续深化“六争攻坚”,创新实施“争先进位”,胜利完成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显著进步。
五年来,我们忠诚不渝践行“两个维护”,牢记初心使命,强化政治担当,确保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高质量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健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落实机制,坚定不移做“两个确立”忠诚拥护者、“两个维护”示范引领者。市委全会分别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制定“十四五”规划、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市、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等作出部署,创新建立争先进位绩效考评和问题及时主动发现、有效解决闭环机制,努力续写“八八战略”的宁波篇章。
五年来,我们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放大特色优势,做强核心功能,宁波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从8973亿元增加到14595亿元,从全国城市第16位跃居第12位;财政总收入从2146亿元增加到3264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115亿元增加到1723亿元,跃居全国城市第10位;工业增加值从全国城市第11位跃升至第7位,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分别居全国城市第1位和第3位,服務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9.6%,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连续5年全省第一。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甬江实验室组建运行,宁波大学成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国家科技奖26项,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城市前列。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列入国家试点,城市轨道交通、快速路成网运行,栎社国际机场三期、甬台温沿海高速等建成投用。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勇于攻坚突破,完善体制机制,为长远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数字化改革深入推进,一批重大场景应用上线运行。党政机构和群团改革、开发区管理体制调整顺利完成,连续两年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以“一带一路”建设统领新一轮对外开放,设立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获批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成功举办两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外贸进出口总额跃居全国城市第6位。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球第1位和第3位,跻身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十强。落实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杭甬“双城记”宁波行动,加快宁波都市圈建设。扎实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和山海协作工作,助力对口地区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好群众路线,办好民生实事,老百姓获得感不断提升。制定实施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市行动计划,19项标志性工程扎实推进。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73869元和42946元,收入倍差缩小到1.72,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30万元以上。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特困供养和低保标准全市统一,率先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入选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2部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农村文化礼堂实现全覆盖,井头山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奥运会、残奥会金牌数创历史之最,被中国奥委会命名为“奥运冠军之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强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空气质量、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大幅提升。高分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12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五年来,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依法治市,汇聚众智众力,团结奋进的好局面更加巩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完善市委常委会定期听取五大党组工作汇报制度。支持和保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制定修改地方性法规53件,推出了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人大代表督事制、法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等一批创新经验。规范政府权力运行,推进行政决策法治化,成为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完善协商议事格局,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擦亮“请你来协商”、委员会客厅(工作室)履职品牌,实施“甬聚”系列工程,充分释放人民政协制度的潜能效能。推动统一战线工作实践创新,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1+3+1”机制,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宗教工作、港澳台侨和外事工作,成功举办世界“宁波帮·帮宁波”发展大会。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履职,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纵深推进。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
五年来,我们沉着应对风险挑战,发扬斗争精神,深化平安建设,维护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建立健全风险闭环管控大平安机制,荣获平安创建“十五连冠”。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坚决维护政治安全。有效应对中美经贸摩擦,打好“六稳六保”组合拳。坚持平战结合,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以最快速度和最小代价实现镇海、北仑疫情动态清零。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基层治理体系迭代升级。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取得显著成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绩效位居全省前列。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成功防御“利奇马”“烟花”等超强台风,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
五年来,我们压紧压实管党治党责任,坚持全面从严,筑牢基层基础,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七张问题清单”为牵引,不折不扣抓好上级巡视、审计、环保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建设“五强”领导班子,做好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以市县乡领导班子换届为契机推进干部队伍系统重塑。深化“锋领港城”建设,全面推行全域党建联盟,“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村民说事”等创新做法在全国推广。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创新建立“三交底”廉政谈话、“一案五必须”、“1+1+11”专项监督等机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清廉宁波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成绩来之不易,我们要感恩奋进。这五年,宁波之所以能够应对重大挑战、取得重大成就,最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定向、掌舵领航,离不开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历届市委班子的接续奋斗,离不开全市人民的团结拼搏。在此,我代表中共宁波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驻甬单位、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消防救援指战员,向海内外“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宁波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经验弥足珍贵,我们要接续奋进。过去五年,全市上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经受了一系列非同寻常的大战大考,积累了许多启示未来的宝贵经验。一是必须坚定不移加强党的领导,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路子走下去。二是必须坚定不移践行“八八战略”,锻长板、补短板、固底板、创样板,不断开创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境界。三是必须坚定不移服务“国之大者”,始终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在扛起国家使命、服务国家战略中彰显宁波担当。四是必须坚定不移恪守为民宗旨,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与老百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五是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六是必须坚定不移壮大硬核实力,巩固放大港口、开放、制造、民营经济优势,弘扬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让每个市场主体都有创业创新的广阔天地。七是必须坚定不移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绿色成为宁波发展最动人的色彩。八是必须坚定不移树牢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打好防范风险、化危为机的战略主动仗。九是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团结奋斗,众人划桨开大船,齐心协力打硬仗,形成激流勇进的磅礴之势。十是必须坚定不移推进自我革命,抓班子、带队伍、强党建,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问题必须正视,我们要砥砺奋进。主要是:创新策源能力不够强,人才支撑不够有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有待深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城市能级亟待提升;社会事业发展还有突出短板,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统筹发展和安全面临诸多挑战,有效防范化解风险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干部队伍变革能力有待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有待增强,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仍有发生。我们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主动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各项事业大发展大提升。
二、扛起新发展阶段历史使命 开创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新局面
今后五年,是宁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宁波既承担着中央和省委赋予的重任,又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既面临进位跨越的重大机遇,又面临不进则退的挑战考验。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服务“国之大者”、勇担时代大任,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保持“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坚决扛起锻造硬核力量、唱好“双城记”、建好示范区、当好模范生、共同富裕示范先行的历史使命,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在新时代赶考路上继续考出好成绩。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对标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对宁波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坚决扛起新发展阶段历史使命,加快“港产城文”融合发展,推进“六大变革”,打造“六个之都”,奋力开创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新局面,为全国全省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宁波要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气魄、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品位,建设现代化大都市”重要指示精神的政治担当,是落实省委“五个更大担当作为”“六个新突破”要求的具体行动,是对历届市委提出的“以港兴市、以市促港”以及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国际港口名城等目标举措的赓续传承、深化拓展。我们所要建设的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应该是率先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路径,全面展现共同富裕美好图景,充分彰显硬核力量、极核功能、滨海形态、优良生态、文明典范、国际风范的大都市。经过五年努力,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空间格局基本形成,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共同富裕美好生活惠及全民,“五位一体”均衡发展的高水平现代化积厚成势,综合竞争力、创新驱动力、文化软实力、环境舒适度、人民富裕度、城市美誉度全面提升。具体目标是:
——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国领先,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势崛起,传统优势产业生机勃发,数字经济的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形成裂变效应,现代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涌现一批代表“中国制造”的领军企业、知名品牌。科技创新实力大幅提升,甬江科创区成为重要创新策源中心,三大科创高地初步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支点城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打造国际开放枢纽之都。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紐地位基本形成,成为国家重要的初级产品配置中心和储运基地。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金名片”,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引领高水平开放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产端、贸易端、消费端和科技侧大贯通、大循环的格局全面构建。现代化港区、空铁一体西枢纽基本建成,服务国家战略的硬核力量全面提升。
——打造东方滨海时尚之都。“一体两翼多组团、三江三湾大花园”的空间格局基本成型,“滨海产业大平台、沿湾活力大动脉、四明生态大屏障、甬江科创大走廊”经纬有序,翠屏山—东钱湖—象山港错落有致,枕山滨海、拥江揽湖的大都市魅力充分彰显。精致紧凑的城市发展理念牢固确立,简约海派的城市形象更加鲜明,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成为时尚,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海更美,展现“大美宁波”新图景。
——打造全国文明典范之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全面提升,公序良俗大力践行,社会文明达到新高度,打响“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的品牌。国际传播能力显著增强,多层次对外交流体系更加健全,“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城市名片更加闪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港城文化独树一帜,百里三江文化长廊、千里滨海生态走廊成为文化地标、靓丽风景。
——打造城乡幸福共富之都。富裕富足、和美和睦、宜居宜业的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初步构建,橄榄型社会结构持续优化,基本形成全域一体、城乡融合的协同共富格局。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一老一小”服务保障更有温度,“浙里甬有”的幸福生活更加普及普惠。基本建立先富帮后富、带后富的长效机制,勤劳致富、创新致富的氛围更加浓厚。
——打造一流智慧善治之都。党建统领、一网统管、“四治融合”、整体智治的格局全面形成,上下贯通、高效协同的五级治理体系全面建立,市域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精细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全面提升,成为大都市治理的典范。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发展,尊法守法、诚实守信成为社会自觉,公民、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成为良好习惯。建成一大批智慧、健康、温馨的未来社区、未来乡村,让城乡更聪明、更安全、更有序。
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不是修修补补、零敲碎打就能实现的,必须更新观念、创新理念,以系统性思维塑造变革,以创造性张力推动变革。我们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历届市委打下的良好工作基础上,以归零心态、赶考状态、奋斗姿态,勇于变革创一流,担当奋进攀高峰,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和共同富裕示范的新境界。
——推进功能布局变革。坚持全市“一盘棋”,推进新型城镇化、全域都市化、市域一体化,促进“港产城文”功能优化配置,推动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都市圈经济转型。坚持规划“一张图”,以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为牵引,推动资源重组、功能重塑、空间重构、产业重整、环境重生,构建布局合理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全面撬动产业革新、城市更新、乡村振兴。
——推进发展动能变革。始终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共生耦合,率先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发展方式。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各领域改革,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场机制最活、法治保障最好的城市,最大限度激发民营经济创新创造活力。
——推进要素配置变革。围绕壮大实体经济、增创发展优势,坚持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以优化用能结构、促进降碳增效为导向,促进土地、技术、资金、人力、数据等要素资源向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集中,形成规模效应、磁吸效应、指数效应。
——推进城乡品质变革。坚持精准规划、精心建设、精细管理一体推进,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人文环境一体打造,塑造整体大气、细节精致的新形象,展现田园城市、都市乡村的新风貌,涵养东方神韵与国际风范交相辉映的城市气质,让宁波成为近悦远来的魅力都市。
——推进治理模式变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治理现代化,着力推动治理方式、手段、机制系统性重塑,构建完善党建统领的整体智治体系,健全风险识别和闭环管控大平安机制,全面提升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效能,实现富民、惠民、安民、乐民有机统一。
——推进干部能力变革。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加强生成性学习、全周期培养、立体式赋能,着力提升政治定力、洞察能力、创新魄力、执行效力、自我革新动力,锻造勇于革故鼎新、敢于斗争亮剑、善于担当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推进“六大变革”,是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回答时代之问、担当窗口之责、引领发展之变、开创风气之先,推动“六大变革”落地见效,让宁波这颗东海明珠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三、勇于争先创优进位 加快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标志性成果
我们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锚定目标、勠力同心,在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中书写更加精彩的宁波篇章。
(一)聚力科技创新大进步,做强赶超跨越新引擎。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最核心位置,全域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建强高能级创新策源平台。做深做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世界一流标准打造甬江科创区,支持甬江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支持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加快形成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宁波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持宁波诺丁汉大学打造中外合作大学成功范例,加快建设甬江理工大学(暂名)等新型研究型大学,大力引育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院。鼓励龙头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甬企研发总部集聚,让企业成为活力涌动的创新主力军。
推进原创性重大科技攻关。加快构建内外贯通、资源集成的創新协同机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登峰”“前沿引领技术 2035”和“重大场景应用”三大计划。聚焦基础材料、数字信息、先进制造、种质安全、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集中攻关,破解一批“卡脖子”难题,锻造一批“撒手锏”技术,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大突破、从“1到100”的大跨越。
全面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迭代升级“甬江人才工程”,充分发挥宁波籍院士作用,大力培育引进一流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大国工匠”和卓越工程师,力争在重点科技领域有一批领跑者、在新兴前沿领域有一批开拓者。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授权、松绑、评价体系,让人才静心做学问、抓创新、出成果。做实“宁波五优、人才无忧”服务品牌,构筑高水平人才首选地、创新策源地、产业集聚地,让宁波因人才而精彩、人才因宁波更出彩。
着力营造开放式协同创新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完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布局,加快建设超算中心、检测中心、孵化基地、中试基地。坚持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打造保护最严、创造最活、生态最优的知识产权高地。畅通科技、产业、金融快速连接通道,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让更多的梦想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二)聚力产业能级大跃升,建设先进智造新高地。实体经济是宁波制胜未来的根基所在、优势所在、底气所在。要以数字赋能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构筑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制造业“大优强、绿新高”发展。迭代升级传统优势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质扩量,抢先布局人工智能、柔性电子、清洁能源、深海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大力实施企业“上规上市上云上榜”行动,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万家,上市公司数量、市值实现“双倍增”,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保持全国领先,更多领军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方阵。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工业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的创新能力,优化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打造一批代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产品、品牌和标准。
超常规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数字孪生、安全可控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培育壮大四大千亿级数字制造业、四大千亿级数字服务业,打造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工业互联网领军城市、集成电路特色产业基地。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加快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迭代建设“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数智化改造全覆盖,形成一批标志性的智能企业、智能产品、智能应用。
全力推动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构建数字赋能、业态高端、特色鲜明、辐射力强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打响“宁波服务”品牌。加快港航物流、现代金融、科技信息、法律会计、人力资源等产业集聚发展,放大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基础配套和提升带动作用。培育壮大总部经济,促进优势产业集群由生产基地向总部基地提升。抢抓消费升级扩容、产业跨界融合的新机遇,推进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多样化、品质化发展。
做强产业平台能级。全面提升前湾新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高新区的战略支撑能力,一体推进区(县、市)开发园区系统性重构,加快打造“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开展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坚决整治淘汰“散弱乱”企业和落后产能。优化全市统筹的大招商机制,发挥功能平台招大引强主力军作用,引进集聚更多链主企业、头部企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再创民营经济新优势。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两个健康”,完善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宁波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深化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全面清除市场隐形壁垒,打造口碑一流的营商环境,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营造尊重、关心、支持企业家的浓厚氛围。
(三)聚力内外循环大畅通,增创开放发展新优势。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要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强港。坚持“四个一流”标准,系统优化港口基础设施、集疏运体系、多式联运体系和智慧管理体系,大力拓展内陆腹地,强化全球港航资源战略布局,提升港口辐射带动和初级产品配置、储运能力。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实施港航服务业补短板攻坚行动,大力引进培育头部航运机构,做大做强远洋运输、航运金融、海事服务等高端产业,扩大“海上丝路”系列指数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全球航运中心城市地位。
构建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强化海港空港陆港信息港“四港联动”,加快建设宁波西枢纽、通苏嘉甬铁路、金甬铁路、甬舟铁路、杭甬高速复线,积极推进沪甬跨海通道、甬台温福高铁等重大项目,形成“一主十二廊”铁路网和“五向十径”高速公路网。加快市域铁路、快速干线、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建设,打造全域“四好农村路”,构建多元高效便捷的高品质通勤圈。
重塑对外开放新优势。系统构建对外开放政策体系,加快形成“两区”联动、内外贸一体的开放格局。创新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办会机制,持续打造商品进口、双向投资合作、人文交流首选之地,扩大中国—中东欧经贸合作示范区全球影响力。主动对标国际经贸规则,加快打造油气全产业链,放大“数字自贸区”特色优势,形成一批首创性、标志性制度创新成果。培育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完善独立站、海外仓、前置仓等新型外贸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加快招引高质量外资,培育一批有国际话语权的本土跨国企业。统筹开放和安全,引导企业“危地不往、乱地不去”。
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坚持投资强基、消费兴市“双轮驱动”,增强内循环对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发挥投资对强制造、增动能、优品质、促共富的关键性作用,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超前布局“新基建”,建成一批强链补链的优质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力培育健康、教育、时尚、体验等消费新热点,形成一批“国际范、宁波味”的知名商圈和消费地标。
(四)聚力数字变革大突破,激发体制机制新活力。坚持人民点题、时代出题、改革破题,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均衡、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体制性障碍。
坚持立破并举、系统集成,强化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完善“最多报一次”平台,丰富“一件事”场景应用,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在“亩均论英雄”“碳均见本领”“金融强实体”等方面形成竞速领跑的优势。分层分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促进平台经济规范有序创新发展。实施以集体经济发展为主导的强村富民改革,推进闲置宅基地和农房激活利用,深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农民“带权进城”,激发农村富美、农民富裕的内生动力。
勇闯数字化改革“蓝海”,打造数字变革、数字文明的市域范例。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公共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共享开放,充分释放数据红利。聚焦港口、制造、开放、安全、资源配置、基层治理等重点领域,形成更多实战管用、群众爱用、基层受用的最佳应用。
(五)聚力城鄉发展大融合,构建均衡协调新格局。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力,提升宁波都市圈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地位。
全市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省市行动方案,加快建设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沪甬人才合作先锋区,在共同打造世界级港口群、数字长三角、科创产业联合体等关键领域取得新突破。高水平唱好杭甬“双城记”,形成错位协同、联动创新、竞合共赢发展格局,更好发挥在全省的核心引领作用。积极参与全省“四大”建设,健全宁波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机制,加快打造甬舟、甬绍、甬台一体化先行区。深化东西部协作,高质量做好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山海协作工作。
系统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全面开展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严守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统筹推进农用地整治、工业用地整治、村庄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快大腾挪、大整合、大重构,形成与现代化要求相匹配、滨海特征相协调、大都市品质相适应的空间格局。推进行政区功能化,加强陆海联动、区域统筹、南北协同,形成若干标志性功能组团。
着力提升都市形象品质。全市域谋划推进重大片区开发建设,打造一批精致新区和活力单元,建成国际会议中心、国际博览中心、宁波中心等重大地标性项目。加快城乡有机更新,滚动实施“精特亮”工程,大力推进城中村、城乡接合部、老旧小区整治改造,打造一批缤纷街区、特色街巷。健全城市体检机制,推进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地下城市、智慧城市建设,以“绣花功夫”抓好城市精细化管理。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四个优先”方针,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坚持科技强农、机械强农,推进“种业强市”建设,做优做特绿色都市农业,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园区、美丽乡村综合体。深化“千万工程”,塑造“山、水、林、田、路、房”整体大美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完善“两进两回”政策体系,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创客,切实增强乡村振兴的活力。
(六)聚力文化发展大繁荣,彰显港城文化新气象。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坚定文化自信,以文铸魂、以文化人、以文塑韵、以文兴业,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高地。
坚守红色根脉。大力实施党的创新理论铸魂、溯源、走心工程,深入研究阐释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让党员干部群众更好地感悟理想之光、信仰之力。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壮大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让正能量更加充沛、主旋律更加高昂。
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标准推进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构建全面覆盖、富有实效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教育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深化信用宁波建设,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守信者一路畅通。
彰显都市文化魅力。挖掘弘扬海丝文化、阳明文化、藏书文化、商帮文化、慈孝文化等优秀浙东地域文化,精心打造三江文化长廊、大运河(宁波)国家文化公园、东钱湖宋韵文化圈、翠屏山文旅融合区、北纬30°最美海岸带,加快建设天一阁博物院南馆、河姆渡—井头山史前文化中心等重大文化项目,扩大雪窦山佛教名山影响力。加强文物古迹传承保护,推进甬剧、十里红妆等非遗活化利用,实施历史街区振兴计划,留住“老底子”的乡愁和记忆。
高质量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实施文化“名家引育、名品原创、名企壮大”工程,让新时代港城文化大放异彩。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普及“一人一艺”和全民阅读,更好促进全社会精神富有。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一批高水平新型智库。实施文化产业“新势力”成长计划,做强做优传媒、影视、音乐、演艺等业态,让文化的力量更好滋养人心、引领风尚、促进发展。
(七)聚力为民服务大提质,展现共同富裕新图景。坚持全民共富、全面共富、渐进共富、共建共富,让老百姓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
实施“扩中提低”行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落实科研人员、技术工人、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者等重点群体激励计划,推动居民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双倍增”。推进基本社会保障统筹、提标、扩面,拓宽老区、山区、海岛群众增收致富渠道。贯通就业创业政策,创造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创新再分配调节机制,建设“人人慈善标杆区”,营造携手共富的良好氛围。
擦亮“浙里甬有”幸福民生品牌。大力实施“医学高峰”计划,对标一流打造宁波大学医学部,加快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提升基层分诊首诊能力,促进中西医协同发展,打造更高水平的健康宁波。构建生育友好的政策体系,着力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坚决落实“双减”政策,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特色多样、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高等教育内涵提升,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全过程。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康养融合发展,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建设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坚持“房住不炒”定位,积极发展长租房市场,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重点解决新市民、青年人阶段性住房问题。坚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同发展,办好亚运会帆船帆板和沙滩排球赛事,建设国际滨海运动中心。
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健全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重点保障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社会事业社会办政策制度,提高公共服务专业化水平。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集成改革,完善新型居住证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覆盖。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做到有呼必应、有诺必践、有难必帮,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收获更多幸福。
(八)聚力生态环境大优化,塑造全域美丽新风貌。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全面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
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优化落实“6+1”领域达峰体系,推动节能减排、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建设绿色低碳能源体系,提高“风、光、氢、气”等能源比重,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基础上实现能源绿色化、高效化、清洁化。支持园区、企业开展“双碳”试点示范,培育壮大绿色产业,积极发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
切实加強生态治理。以全域建设“无废城市”为引领,巩固扩大污染防治成果。深化臭氧与PM2.5协同治理,全域建成“清新空气示范区”。推进新一轮水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实现污水零直排,打造再生水利用的全国标杆,显著提升平原河网、近岸海域水质。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提升生活垃圾分类质效,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统筹山水林田湖海治理修复,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为子孙后代留足生态空间、宝贵资源。
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强化“三线一单”管控,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强化执法刚性,坚决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守护好宁波的碧水蓝天。
(九)聚力依法治市大深化,促进民主政治新发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建设法治中国先行市。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四个机关”建设,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督促“一府一委两院”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着力提高协商议事质效,拓展凝聚共识渠道,率先构建政协协商民主体系。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与时俱进做好党外知识分子、非公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宗教事务治理现代化先行市,持续擦亮“宁波帮”金名片。强化党建带群建,增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全面落实党管武装要求,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建设新时代“双拥”模范城市,全力支持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深化依法治市。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与时俱进做好地方立法工作,更好地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确保行政权力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有效运行。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机制,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每一件事情处理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健全大普法格局,让自觉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十)聚力治理体系大重构,开辟整体智治新境界。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以人民为中心,完善市域治理体系,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使社会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坚定维护政治安全,严密防范打击各类渗透、破坏、颠覆活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坚决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加快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全链条严管,坚决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加快建设海塘安澜等防洪减灾重点工程,让宁波百姓远离水患之害。
全面构建基层治理新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形成党的领导贯通到底、治理资源下沉一线、问题处置高效协同、社会力量多元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深化“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迭代升级基层治理“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打造更多引领型、示范型未来社区和未来乡村。建立社情民意通达机制,深入一线听意见、问诉求、解难题,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早、处置在小。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筑牢社会安定和谐的坚实基础。
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为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全面提升党的建设质量。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持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化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教育党员干部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两个确立”转化为“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省委有要求,宁波见行动、走在前”。落实政治生态分析评估报告制度,常态化开展政治素质专项考察,严防“七个有之”,做到“五个必须”。完善以“七张问题清单”为牵引的党建统领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全面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二)锻造过硬干部队伍。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推进“五强”领导班子建设,锻造政治过硬、堪当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重任的宁波铁军。坚持实干实绩导向,深入实施“一把手”战略储备工程,大力选拔使用敢担当、善破难、实绩明显的优秀干部。实施引领带动和专业化能力双提升计划,开展争先进位一线建功行动,推动干部在承重负重、摔打磨砺中提升攻坚本领。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使用力度,健全日常发现、动态管理、接续培养、适时使用的链式机制。坚持严管厚爱相结合,加强对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促进“两个担当”良性互动。
(三)推动基层党建提质跃升。落实“两个必须”要求,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打造“锋领港城”升级版。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凝聚力,促进组织形态与发展形态、社会形态、治理形态更加耦合。发挥全域党建联盟提质聚力作用,推动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共富优势。选优育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创新推行导师帮带制,培育更多过得硬、能带富、善治理的领头雁。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落实党员教育培训规划,锻造能挑重担、善打硬仗、充满活力的新时代先锋战士。
(四)驰而不息改进作风。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不断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持续加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堤坝,以严明纪律整饬作风,严防“四风”问题反弹回潮、隐形变异。树立正确政绩观,大力倡导实干为先、奋勇争先的新风正气,坚决纠治选择性无视、及格式满足、习惯性躺平、机械式重复、修补型思维、守摊式心态。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主动应对一切风险挑战,勇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让志不求易、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成为党员干部的行动自觉。
(五)打造清廉建设高地。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做深做细“五张责任清单”。精准运用“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促使广大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警惕资本腐蚀“围猎”等廉政风险。强化政治监督,用好政治巡察“利剑”,推动各类监督贯通协同。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严查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坚决做到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完善一体推进“三不”机制,把惩治震慑、制度约束、提高觉悟有机结合起来,使党员干部因敬畏而“不敢”、因制度而“不能”、因觉悟而“不想”。推进清廉单元建设,示范带动、以点带面,形成崇廉尚廉的良好风尚。加强纪检监察机关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更好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
同志们!扬帆再起航,奋斗正当时。今后五年是宁波翻篇归零、接续奋斗的五年,也是宁波追赶跨越、再创辉煌的五年。紧一紧就能创造“震撼”,松一松就会留下“遗憾”。我们一定要增强前列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最强,全域争先、全速争先、全员争先,努力交出让人民满意的高分答卷。要激发“向东是大海”的豪情壮志,敢为天下先、敢争天下强,开好顶风船、走稳新征程。要强化“慢进也是退”的忧患意识,把工作放到全国全省的大舞台中去比拼,努力干出先人一步、勝人一筹的业绩。要发扬“实干创大业”的过硬作风,争当起而行之的奋斗者,不当坐而论道的清谈客,以干事创业的“时不我待”,实现人民群众的“满怀期待”。
同志们!宁波因海而生、凭海而兴、向海图强。在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新征程中,我们更要拿出到大海里游泳的气魄,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搏击风浪的斗志、勇立潮头的追求,奋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辉煌。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坚强领导下,携手共奋斗,一起向未来,朝着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