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育麦田的守望者
2022-04-23刘红梅
刘红梅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个人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培养诚信品质的关键时期,文章从家校协同育人的视角,从构建“诚信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加强诚信思想教育、建立诚信评价制度等方面,阐述了学校实施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策略,以促进诚信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诚信教育”课程 诚信情感认同 诚信评价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作为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既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弘扬的传统美德。
研究发现,6~12岁是品德发展协调性时期,在这一阶段,儿童受社会文化的显著影响,是角色模仿、习惯养成、道德体系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因此,小学阶段也是诚信教育的最佳时期。小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提高学生的诚信认知,陶冶诚信情感,锻炼诚信意志,训练诚信行为,从而达到内化诚信品质、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品质教育目的。
家庭和学校是儿童诚信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道德教育的启蒙老师,加强诚信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家校协同育人是推动学生诚信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
一、构建“诚信教育”课程,营造校园诚信文化
学校是培育学生诚信品质的实践场所。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重在通过诚信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让“诚信教育”进课堂、进校园、进家庭、进心田,全方位营造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
(一)“诚信教育”学科课程,提高诚信认知
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道德与法治课、班队会、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教学中寻找“诚信教育”渗透点,整体设计“诚信教育”价值观课程,包括语文、数学、体育等基础课程和美学、国学等校本课程。如低年级体育课堂上的“跳房子”游戏,教师可将童谣融入其中:“一排排一座座,小小房子真不错。守规则,不踩线,讲诚信,莫争先。”学生在玩中学、学中做,逐渐养成守规矩、讲诚信的好品质。
学科课堂上通过情境创设、榜样教育、美学鉴赏、道德思辨等多种教育方式,着重引导学生探讨诚实守信的传统精神和审美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凝聚对诚信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共识。
(二)“诚信教育”活动课程,内化诚信品质
我们根据低、中、高年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道德发展规律,通过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把诚实守信的道德标准在一言一行的活动体验中,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如学校以开设“无人文具柜台”、诚信考场的方式,让学生在无人监管的条件下,落实是否践行诚信的品质;以开展“道德两难问题”辩论赛、“讲述身边的诚信故事”演讲活动、诚信情景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运用语言与艺术的手法深入辨析诚信的核心特征;以“做一周班长”“我是卫生监督员”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岗位锻炼和人际交往中形成遵守规则、办事公正、勇于担当等诚信品质。
(三)“诚信教育”实践课程,巩固诚信行为
学校联动社区及社会实践机构,鼓励学生参与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有序组织学生以小组、班级、年级为单位开展义工志愿者服务,如到福利院、敬老院、居委会、图书馆等场所做志愿者,为他人提供无偿帮助,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在人际交往中要信守承诺、相互信任,培养社会责任感,形成一种内在的道德约束。
(四)开设“诚信家长课堂”,发挥榜样作用
教育始于家庭,父母是孩子的首席教师,也是最长久的教师。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言出必行,承诺别人的事情能用实际行动去兑现,那么孩子在这样耳濡目染的家庭氛围中会自觉地以父母为榜样,从而自觉自愿地要求自己也做讲诚信的好孩子。因此,家庭教育对学生诚实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也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学校通过“诚信家长课堂”,一方面促使家长认同学校的“诚信教育”课程理念,树立家庭中诚信教育的榜样;另一方面挖掘家庭文化资源,携手激励学生追求高尚品格。如挖掘家风家史的教育价值,设计有关良好家庭文化、良好的家规和家风的培训内容,引导家长传承老一辈流传下来的诚信文化,让家长明白家庭诚信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道德素养,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对孩子的重要作用,并以具体的家庭文化活动满足家庭成员道德感和归属感的需要,构建诚信美德家庭,增强家庭凝聚力。
二、加强诚信情感认同,激发内生动力
每个人对诚信的认知和情感认同是从内心出发的,并外化为严格遵守的道德行为。当个体真正具备内在的诚信法则,并在自主意识的调控下,诚信才能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在小学生群体中,失信行为主要表现为对父母说谎、抄袭作业应付老师、同学之间诺而不行,為了逃避学习任务而违背诚信等问题。如在学业诚信方面,约有60.7%的学生反映,自己的同学在交作业时,至少有一次以各种理由搪塞老师,如有的同学跟老师说自己“忘记带作业了,明天一定记得带作业”,而实际情况是作业未按时完成。可见,在小学阶段,学生有比较高的诚信追求,希望在他人面前展现一种遵守校规校纪的良好形象。但有些学生的诚信思想与诚信践行能力并不匹配,出现这样知行不一致的情况,这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家校沟通策略密切相关,导致学生在某些情境下表现出来的是表面的服从。
为此,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出现的不诚信行为背后的思想斗争,对由此产生的羞耻感、自卑感等不良心理状态及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做好心理辅导,激发学生向善向上的内生动力,鼓励学生直面自己的问题,从而调整心态,坚定践行诚信精神的信心,逐步形成言而有信、知行合一的良好品质;另一方面,要加强家校沟通,及时纠正失信行为,通过家访、电话沟通等形式更全面地了解家长的教养方式,指导家长掌握培养孩子诚信行为的具体策略,家校合力帮助学生树立诚信观念,自觉抵制失信行为,养成诚信习惯。
三、建立诚信评价制度,争做诚信好少年
学校要持续而深入地开展诚信教育,应制定完善的评价制度。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坚持过程性、发展性、示范性原则,突出诚信评价的激励导向和价值。
(一)引导教师做好师德表率,强化诚信修养
在小学阶段,教师是学生身边非常重要的价值引领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无形的教育资源。教师的誠信行为对学生有直接的示范作用。因此,教师要以较高的师德严格要求自己,强化诚信修养,以自身的言出必行、信守承诺等诚信精神感召学生,以自身的诚信行为培植学生的诚信品格。学校要建立师德培训及考核的长效机制,遏制教师失信苗头,弘扬诚信文化。
(二)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机制,评选最美诚信少年
学校设计使用《诚信教育手册》,通过鼓励学生叙写“我的诚信笔记”,培养学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包括学生践行诚信的过程和客观评判,如 “我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面临哪些抉择?我最终做出的行为是什么?我有哪些收获与反思”。《诚信教育手册》展示了学生拒绝诱惑、解决诚信问题的心路历程,是诚信教育由认知走向内化的重要过程,这种使学生参与其中的评价方式,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且促进了学生的自我觉察与反思,让学生终身受益。同时,在学期末等时间节点开展“最美诚信少年”评选,让学生在评选活动中形成崇尚“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追求诚信为美”的价值观念。
(三)完善家长参与的评价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多项研究表明,家长的主动参与可以促进学生提升学业成绩,同时促使学生更健康而全面的发展。学校可拓宽家校沟通渠道,给家长多提供一些教育契机,渗透诚信的观念和品质。如引入家长参与学生评价的机制,在学生的《家校联系手册》中开辟“家长评价”一栏,既可记录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诚信表现,更好地将学校诚信教育与家庭诚信教育结合,也可对学校的诚信管理进行评价。同时,利用互联网多样化的社交软件,以QQ群、微信群等多种交流平台,双向输送学生的诚信表现,促进家校的沟通与交流,采取最优教育模式,促进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
今日的儿童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更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希望。基于家校合作的学生诚信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家长和教师携手做“教育麦田”的守望者。学校既要形成以校内顶层规划,构建“诚信教育”课程体系为基础,也要推动以家校密切合作为磁场,形成“诚信教育”的集成效果,以促进学生诚信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切实贯穿于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