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山北部郊野片区发展战略研究
2022-04-22梁凯
梁 凯
(南京大学 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0)
0 引言
本次研究范围地处汤山街道京沪高速公路以北区域,研究面积41.7 km2。研究借鉴整体主义方法论,从外部区域视角以及内部自身诉求两个角度,综合研判汤山北部郊野地区(以下简称“汤北”地区)的发展方位,并借鉴国内外相关成功经验与案例,给出“汤北”地区的发展战略[1]。
1 汤北发展的外部条件与现实基础
1.1 多层次区域视角下的汤北坐标
1.1.1 南京市新发展格局下的汤山及汤北
汤山位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北部,西临南京主城和仙林副城,南临东山副城,东、北与句容市接壤,身处南京东部行政边界的边缘地带,距主城区30 km,长期以来作为相对独立的郊野休闲旅游片区而存在。而在最新的全市发展格局下,汤山被纳入南京主城第一辐射圈层,定位于休闲度假、会议会展等功能为主导的新城,是紫东3个地区中心之一,与麒麟、仙林等协同分工的温泉国际旅游度假区。
汤北位于南京外围郊野隔离绿环,承担遏制城市蔓延,提供游憩功能,是重要的山林生态保护区。在南京市发展新格局下,汤北被纳入环主城东南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带,从过去的生态屏障走向开敞的郊野休闲空间,具备与青龙山协同开放,构成紫东地区生态休闲绿心的潜力。
1.1.2 江宁区视角下的汤山及汤北
江宁构筑区域发展新框架,汤山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旅游度假区,与全区发展框架衔接不足。江宁新阶段的发展侧重点:一是强心,推动东山副城融入南京主城,整合提升百家湖中心;二是科创智造,围绕主城,整合高新区、开发区、大学城,构筑科技创新环。生态旅游的重点是围绕秦淮河、句容河,建设秦淮生态公园,是构建环牛首山文旅休闲区,而不是聚焦在汤山。江宁对汤山的定位是依托生态、温泉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汤北是江宁重要的生态红线保护区,可与青龙山协同共建江宁东部生态休闲区,助力汤山融入全区格局,联结青龙山共同打造郊野公园,成为江宁东部旅游片区,助推形成江宁东(汤北—青龙山郊野公园)、中(秦淮生态公园)、西(环牛首山文旅休闲区)三大生态休闲区。
1.1.3 汤山新城视角下的汤北
汤山新城旅游度假功能业态相对单一,旅游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延伸。汤山的旅游发展以温泉为核心特色,功能业态相对单一,以康养度假、酒店餐饮为主,文化体验类活动、郊野游憩类活动不足,旅游业态不够丰富。现状偏高端化、封闭式的旅游运营模式,发展的外部性未能充分体现,需要与外围片区充分对接,提高区域整体旅游发展活力。
汤北作为北部工业遗产及郊野游憩旅游片区,功能定位、重点业态尚不清晰,具备对接延展的潜质。《汤山新城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确定汤山四大功能片区,中部城市功能+温泉度假、南部片区都市农业已经基本明确,旅游的发展方向也被框定。汤北片区作为北部工业遗产及郊野游憩旅游片区,其功能定位、重点业态尚不清晰,仍然可以结合未来旅游产业链的发展方向进行调整,补齐相应业态短板,具备对接延展的潜质,同时随着“园博园”入驻汤北,也为汤北片区的旅游发展带来新的可能。
1.1.4 小结
生态始终是汤北片区的功能定位重点,多层次区域视角下的汤北,不仅需要承担生态的保护与修复职能,也需要为生态赋予休闲游憩等新的功能,为紫东、南京乃至长三角提供更加丰富的生态空间[1]。
1.2 汤北发展的现状问题研判
1.2.1 生态价值未能充分彰显
一是人工痕迹严重,缺乏郊野性。受历史上开山采石以及大规模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植被逐渐为胡颓子、冬青、苦槠、小叶女贞等人工森林植被所代替,仅在北部棒槌山、射乌山内存在极少量南京椴、紫楠、宝华玉兰等野生珍稀植物。大规模的人工林也使得野生动物日趋减少,野兽仅存獾、狐、黄鼠狼、狸猫、鼠类等小型哺乳动物,没有适合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生存的生境。
二是生态地区可达性差,难以亲近。黄龙山、射乌山、安基湖等生态地区可达性不佳,成为地区的屏障,有山不近山,有水不亲水。
三是存在生态孤岛现象,缺乏延续性。射乌山—黄龙山作为汤北地区的生态源与市内青龙山、牛首山—将军山、老山、紫金山相比规模有限;安基山、黄龙山与汤山被交通廊道以及人为活动分割严重,彼此呈现孤岛状态,难以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汤山地区的野生动植物分布数量远少于南京市其他山林生态地区。
1.2.2 产业活力缺失,现有业态缺少整体关联和意象
汤北地区居民以外出务工为主,整体上乡村地区仍存在空置化现象,仅靠单一的乡村旅游供给还不够,还需要注入新的活力,需要可持续的产业。除园博园外,汤北地区还有紫清湖度假区、阳山碑材、汤家家、松林山庄等已建成的项目(景点),基本以封闭式开发为主,彼此间缺乏关联,缺乏整体意象。园博园是未来重大的引力点(爆点),但仅靠园博园还是很难整合汤北现有的项目,需要新的秩序、新的平台。
1.2.3 核心问题总结
透过现状可以看到,汤北是一个空间管制严格,生态导向明确,但生态空间品质不高,生态价值未能充分彰显的郊野地区;也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人口逐步流向城镇(居住、就业),慢慢失去产业活力的近郊乡村单元;更是一个潜在重大项目机遇,但现有项目建设相对封闭、缺乏联系、缺少整体意象的休闲旅游片区。其发展的核心矛盾是要生态,但还不够生态,因此需要充分彰显生态价值,让生态激发片区活力,用生态构建片区整体意象。
2 汤北发展方位研判
2.1 案例与经验借鉴
2.1.1 新加坡中央集水区:在“生态”之上构建完整的“生境”
中央集水区自然保护区(Central Catchment Nature Reserve)是新加坡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占地2 889 hm2。它位于新加坡的地理中心,是一个巨大的绿肺,生活着品种繁多的植物和动物群落,包括1 000种花卉植物和超过500种动物。尽管是严格管控的生态区,但内部游步道建设完备,中央集水池周边环境优美,植被茂密,许多户外运动爱好者会在这里进行无污染的体育运动,如独木舟、跑步等。边缘地带建设一系列自然公园,缓解人类游憩需求与生态保护间的矛盾,缓解生态压力。以中央集水区为中心,通过优化利用排水道缓冲区及其他类似的低效用地营造自然廊道,向外连接全国各大开敞公园,帮助鸟类及其他小型哺乳动物,促进繁殖。
2.1.2 上海松南郊野公园:营造郊野趣味
上海松南郊野公园位于上海市近郊绿带拐角之处,是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金松生态廊道的重要生态空间节点,公园所处之地是上海市黄浦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其规划提升的主要策略包含三方面:一是强化水岸塑造,规划形成林带、灌木、地被与水生植物共生的河岸(没有通航要求),强化水岸亲水性;二是建设生态稻田,以生产性农田为主体、农林混合田为特色、景观农田为补充,形成具有地景效果的圩田景观;三是织补林网,通过配置一系列类型丰富的森林,连接现有的林地和农田,形成连贯性的森林生态基底。
2.2 发展定位与目标
2.2.1 发展定位:紫东地区生态涵养重要功能区,汤山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首先,应当承接上位要求,立足于生态涵养功能,让汤北承担起区域生态景观与安全格局中的重要角色。其次,谋求高质量发展,而不是脱离人去谈生态,实现从狭义生态向广义生境的转变,通过构建“山、湖、河、田园、村庄聚落”的生命共同体格局,有机织补、精明引导面向未来需求的生态空间以及产业业态,将乡村、景区、旅游这些传统产业的空间和业态转化为更高层次“区城一体、景城一体、生活和旅游交融、工作和旅游交融”的格局。让生态带来增长,使汤北成为汤山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2.2.2 发展目标:YUANYE 汤北,周末走紫东新亮点
YUANYE既反映了汤北发展重点的变迁,也能概括规划需要重点干预的三类空间,其内涵包括以下3方面。
(1)乡风园野:统筹区域产业布局调整、村庄布局与环境整治,实现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对田、水、路、林、宅进行综合整治,构建具有汤北特色的生态农业景观以及乡村产业体系[2],让乡村带来增长。
(2)品质园冶:以建设园博园为重点抓手,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标志性风景园林景观(建筑),并通过高水平的设计提档升级阳山碑材、紫清湖等现有项目的整体品质以及更新改造如九华铜矿、黄龙山矿点等灰空间,让设计带来增长。
(3)生境原野:以建设安基湖地区为重要抓手,实现从狭义生态向广义生境的转变,综合考虑人的活动与生态保护相适应的协调关系,构建开放、有活力、适应多种群动植物生存的生态系统,让生态带来增长。
3 汤北发展战略研究
3.1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战略
重点考虑在片区内部编织生态林网,提升生态空间的景观与产业复合价值。总体上规划山地涵养林、风景观光林、休闲体验林、交通防护林4种林地类型。考虑生物的多样性,结合山林涵养、景观与游憩的需求,选择乡土树种,优化生态与景观功能,重点在伏牛山以及射乌山种植山地涵养林。以观赏为主导,引入适地的红枫、乌桕、银杏等观赏价值较高的树种,通过种植结构、色彩季相的搭配,提升林地的景观价值,重点在安基湖、窑湾水库周边种植风景观光林。将游步道、观鸟屋、露天剧场、野营场地等游憩设施穿插到林地中,满足人们休闲游憩的需求,结合黄龙山休闲运动公园的建设种植休闲体验林。综合考虑林带的交通防护以及景观功能需求,选择生长稳定、抗性强的乡土树种,营造连续的绿化空间界面[3],沿京沪高速、京沪高铁以及主要干道两侧种植交通防护林(见图1)。
图1 生态林地布局示意
3.2 减量化战略
总体上削减建设用地量,以减村庄和减工业为主,建设用地总面积 601 hm2,占城乡用地面积的14.3%(见图2)。削减村庄住宅用地,以增减挂钩为工具,推进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红线)相冲突的农村居民点减量,尽量减少人为干预,让生态更“生态”。重点对污染性企业做减量,关停九华铜矿等高污染工矿企业,腾退工矿用地,清除污染源头,对有特色的工矿建筑进行更新改造。
图2 土地利用规划
3.3 土地整备战略
以生态修复以及景观构建为目的,以湖山、青林、孟塘3个社区为试点,开展土地整备试点工作,让农田成为缝合黄龙山、安基山、伏牛山生态基底的重要纽带。通过农田整理,连接成片,使原本分散的农田集中成片,提高耕地质量,构建大地农田景观,将腾退出的零散农用地改造为生态林地,农田与林地之间补植灌木,创造生物走廊。在农田内引入水网,建设农田湿地,提升栖息地功能,形成田地与水网结合的农田肌理。引入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社区支持农业,提供定制化的高端农产品服务,为乡村地区注入新的产业活力。
3.4 有机联通战略
加强设施联通效率。重点梳理现状交通,建设连接阳山碑材、园博园一期、园博园二期、安基湖、窑湾水库、汤家家、紫清湖等重要节点的主干环线。通过登山路、游步道的方式,打通黄龙山南北向的连接通道,提升可进入性,使其由屏障转变为核心资源,也可以使园博园向南与城区取得更便捷的联系。结合规划道路系统构建起有轨电车、观光电瓶车、索道相结合的公共交通体系。
加强生态缝合与景观视廊连通。建设跨线生态桥,重点联通黄龙山—棒槌山、黄龙山—伏牛山以及安基山—射乌山等被过境交通分割的生态区域,构建生物通廊。严格控制建筑体量与高度,改善重要望山视线;打通和控制对山主要观景点的观山视廊,重点预控望向黄龙山、射乌山、伏牛山、棒槌山、阳山碑材的视线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