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陶艺的色彩美与肌理美研究
2022-04-22戚振宇
余 晖 戚振宇*
(1 南昌大学 南昌 330000)(2 檀国大学 韩国 龙仁 16890)
1 环境陶艺的定义
环境陶艺的定义是,在公共空间中起到装饰作用,并且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的陶瓷艺术品。中国环境陶艺作家张玉山认为,环境陶艺(Environmental Ceramic Art)是21世纪后半叶年在韩国、日本等国家出现的,虽然在欧洲和美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创作历史了,但是在学术界并没有专门提出环境陶艺这个概念。
2 环境陶艺的色彩美
色彩美是指环境陶艺作品使用适合的颜色,使人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舒适感。陶瓷材料的色彩非常丰富。泥土有黑色、白色、紫色以及多种棕色;釉料有各种颜色的低温釉(800℃)、中温釉(1 100℃)、高温釉(1 300℃);色料有各种颜色的釉上、釉中、釉下彩绘色料;还有各种颜色的化妆土、电光水、金水等材料。多样颜色的泥土、釉和色料足以组成丰富多彩的陶瓷艺术品。用釉下青花颜料可以模仿中国水墨画的效果,用釉上新彩颜料可以模仿西洋油画的效果。陶瓷颜色的丰富性给了艺术家比较大的创作空间。
色彩能影响人的感受。环境陶艺的色彩是作品形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的美感来自颜色的冷、暖,轻、重,柔、硬。冷色系以绿色、蓝色、紫色为代表,给人冷静忧郁的感觉。暖色系以红色、黄色、橙色等为代表,给人热情奔放的感觉。冷色系颜色让人感觉很空,有扩大空间的效果,暖色系让人有充实感,有收缩空间的效果。色彩的美感来自颜色的轻、重,高明度的色彩让人有轻快的感觉,低明度的色彩让人感到沉重压抑。色彩的美感还来自颜色的柔、硬,高明度并低纯度的色彩让人感到柔软,低明度并高纯度的色彩让人感到坚硬。人看见不同色彩搭配的作品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让人产生色彩联想。色彩联想分为具象联想和抽象联想两种。具象联想是指人们看到某种色彩后,会联想到具体的事物,比如看到红色会联想到鲜血、红旗等,看到蓝色会联想到蓝天、大海等。抽象联想是指人们看到某种色彩后会联想到抽象概念,比如看到红色会联想到愤怒、战争等抽象概念,看到蓝色会联想到和平、安全等抽象概念。不同的民族看到不同的颜色会产生不同的抽象联想。比如白色在美国象征着神圣,新娘会穿白色的婚纱;但是白色在中国象征着死亡。创作作品的时候应该先考察不同颜色在所在文化环境中的意义。
色彩与人文环境相协调产生美感。人文环境比较密集的地方主要有医院、学校、商业大楼等。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文化氛围,医院是生与死的氛围,学校有学习的氛围,因为不同颜色的作品传递出不同的信息,人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需以不同的氛围来考虑使用哪些颜色。比如医院比较适合摆放淡颜色的作品,让医生和病人看到后心情平和,精神放松。如果放红色的作品,让人联想到鲜血、伤口和疼痛,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放在幼稚园的作品可以使用丰富多彩的颜色,以符合儿童的心理,创造活泼愉快的学习环境。作品可以根据使用人群采用不同的颜色方案,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色彩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产生美感。自然环境是指山川、河流、海洋、森林等自然形成的环境,但是这些地方比较少有人居住,所以放置环境雕塑的自然环境会处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交界的地方,比如城市周围的山坡,郊区的草坪等人类方便观光的地方。Barbara Nanning(荷兰)在1997年创作的《Reclining Flower/斜靠的花》(见图1)是一组花卉雕塑系列,放在草地上,周围有森林,整个环境的主色调是绿色,为了突出作品,她选用纯度很高的蓝釉、黄釉、红釉来做雕塑,作品就像花一样在草地上开放,丰富了草地的颜色,也与周围的森林相协调。环境陶艺的色彩与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其实是以人的感受为尺度,创作出使人感到舒适的作品。
图1 Reclining Flower/斜靠的花,Barbara Nanning荷兰,280cm×220cm×220cm 1997年
3 环境陶艺的肌理美
肌理在《Cambridge Dictionary》中的定义是:“用触摸可以感受到的品质,某处程度上的粗糙或光滑,以及软或硬”。所以肌理属于触摸的范畴,以人的感觉为出发点,表现在视觉上。肌理的美感与设计形式美感的原理相通。通过运用重复与交错、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比例与适度、变异与秩序、虚实与留白、变化与统一等形式美构成法则,使市民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体会到肌理的形式美感。人对不同的肌理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就像人看见毛茸茸的小动物会觉得可爱,看见光滑的丝绸会觉得柔软,看见坚硬的石头会感到冰凉。环境陶艺中的肌理美感的产生来源于陶瓷材料的质地和光泽等因素,不同的质地和光泽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陶瓷釉面光滑并且能反光,让人感到华丽;陶瓷釉面光滑但亚光,能让人感到温暖;陶瓷表面粗糙且不上釉,能让人感到质朴。陶瓷材质多种多样,陶土有灰陶土、白陶土、黑陶土、夹砂陶土、紫砂陶土等;瓷泥有高白泥、白玉瓷泥、滑石瓷泥、骨质瓷泥等;不同的泥土有不同程度的细腻感和凹凸感,让人产生不同的视觉愉悦和心理愉悦。
造型可以表现自然肌理。自然肌理指泥土和釉色未经人工加工所呈现的质感。以陶土为例,陶土分粗陶和细陶,粗陶中掺入的砂石比例比较高,摸起来有颗粒感,细陶中掺入的砂石比例比较少,摸起来比粗陶细腻,但是比瓷泥粗糙。在不做任何塑造的情况下,粗陶和细陶都有自己的肌理效果。细腻的泥土和粗糙的砂石形成对比,泥土是面,砂石是点,形成了设计美学中的点与面的对比。釉面也有不同的肌理。景德镇有一种“熔岩”釉(见图2),这种釉分底釉和面釉,先在坯体上喷几层底釉,然后再喷面釉,底釉和面釉通常颜色不一样,烧制的时候利用底釉的膨胀系数大于面釉的物理特性,使面釉被底釉撑开、冒泡,模仿真实的熔岩的效果。虽然釉料是人工制造的产品,但人并不能完全控制烧制效果,釉料最终呈现的肌理是自己在窑炉中自然形成的,所以也算自然肌理。
图2 熔岩釉
造型可以表现人造肌理。人造肌理指泥土和釉色经过人工加工所呈现的质感。人造肌理的手法有很多,并且泥土有很强的可塑性,艺术家可以根据设计方案制作出多种多样的肌理效果。制造泥土的肌理一般有湿加工和干加工。湿加工是指在泥土还含有一定水分的时候作出肌理效果,可以用不同的工具来印、压、戳、拍泥土,留下不同的痕迹组成肌理,还可以用粘贴、堆积、雕刻的方法来人为做成肌理。干加工是指在泥土干透之后做肌理效果。泥土干了之后容易裂开,适合选择雕刻这类比较轻柔的方法来加工。制作肌理的方式并没有法律一样的规范,艺术家可以尽情发挥创造力。
综上所述,环境陶艺造型的审美性表现在创作思想和材料两方面。从创作思想来说,环境陶艺表现美、赞美世界、纪念重要历史人物、表现人类情感等,艺术家以这些积极乐观的思想主题为核心,创造出能表现这些主题的造型,通过造型来传达积极乐观的生活理念,给市民创造美好的公共环境;从材料来说,陶瓷材料可以活用,制作出各种各样不同的造型,形成多样化的形态美。陶瓷泥土和釉色也很丰富,可以烧制出丰富的颜色,形成多样化的色彩美。陶瓷泥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可以作出各种肌理的造型,形成多样化的肌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