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5个深水盆地带油气地质特征
2022-04-22张功成冯杨伟屈红军
张功成 冯杨伟 屈红军
(1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2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3 南阳师范学院河南省环境激光遥感技术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0 引言
我国是油气生产大国,也是油气消费大国,自1993年成为油气净进口国以来,对外依存度逐步攀升,近年来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约40%。海外油气资源已成为我国油气不可或缺的来源,加强海外勘探、制定正确的勘探战略方向至关重要。
全球深水区已经成为油气勘探的热点和油气增储上产的最重要领域之一[1-5],勘探面积高达2400×104km2,资源规模数千亿吨油当量,占海洋石油资源的44%[3]。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球海洋深水区已经发现约2000个油气田。近10年来全球发现的283个大型油气田(可采储量大于2×108bbl油当量)中,来自深水区、超深水区的油气田有127个,可采储量为1163×108bbl油当量,占总可采储量的64%[6-9]。
目前全球海洋深水油气勘探程度低,仍处于大发现早期阶段,是当前及未来常规油气发现最主要领域,前景十分广阔。本文综合分析了全球构造演化、深水盆地带分布格局,深化了全球海洋深水巨型油气带认识,在综合分析巨型—大型油气区大量油气田最新资料基础上,阐述了全球海洋深水油气勘探方向。
1 全球海洋深水“三竖两横”5个盆地带分布格局
二叠纪末全球诸多板块会聚在一起,在北半球形成劳亚(Laurasia)大陆,在南半球形成了冈瓦纳(Gondwana)大陆[10-12]。三叠纪末至今,冈瓦纳超级大陆逐渐解体,太平洋板块逐渐萎缩,特提斯板块演变成新板块,在大西洋两侧、北冰洋两侧、印度洋北、西、南陆缘形成被动大陆边缘,在印度洋东北、西太平洋和古特提斯洋边缘形成主动大陆边缘。
从地质历史的角度看,三叠纪最重要的构造事件是北美洲、南美洲和非洲三板块在其交界处的“三联点式”开裂(图1a)。侏罗纪重要事件是东冈瓦纳大陆与西冈瓦纳大陆的裂开,此蛇形裂解带在早侏罗世存在长条形巨型海湾(图1b)。早白垩世是重要的时期,东、西冈瓦纳大陆进入漂移阶段,其间形成窄大洋;西冈瓦纳大陆内部发生陆内裂谷,形成巨型古湖泊带;东冈瓦纳大陆内部南极洲板块、印度板块、澳大利亚板块之间发生陆内裂谷,海陆过渡相沉积发育(图1c)。晚白垩世—早渐新世,是冈瓦纳大陆诸多板块快速漂移、大西洋快速扩展阶段(图1d、e)。新近纪,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喜马拉雅造山带形成。
图1 全球三叠纪以来板块重建与构造演化图(据文献[10-12]编绘)Fig.1 Global plate reconstruction and tectonic evolution since the Triassic (modified after reference [10-12])
总体上,南半球主体呈持续伸展特征,发生多期陆内裂谷、陆间裂谷、大洋裂谷阶段,大陆边缘呈被动特征;北半球呈南、东挤压,西、北伸展特征。受上述全球构造活动控制,全球发育数百个深水盆地,总体呈“三竖两横”格局分布(图2)。
图2 全球“三竖两横”五大巨型海洋深水盆地带分布图Fig.2 Distribution of global five giant deep-water basin belts with “three in longitudes and two in latitudes”
“第一竖”指近南北走向的大西洋两侧陆缘深水盆地带,属伸展背景下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分西、东两个亚带,西部亚带包括格陵兰(Greenland)东部陆架盆地、北美东部陆缘盆地、墨西哥湾(Gulf of Mexico)盆地、巴西东部陆缘深水盆地群;东部亚带包括挪威(Norway)中部陆架深水盆地群、西非陆缘深水盆地群等。
“第二竖”指近南北走向的东非陆缘深水盆地带,属转换型大陆边缘盆地,处于伸展、走滑背景。也分东、西两个亚带,西部亚带沿东非陆缘分布,包括索马里(Somali)盆地、拉穆(Lamu)盆地、坦桑尼亚(Tanzania)盆地、鲁伍马(Rovuma)盆地、赞比西三角洲(Zambezi Delta)盆地和莫桑比克(Mozambique)盆地等;东部亚带包括马任加(Majunga)盆地、穆伦达瓦(Morondava)盆地。东非陆缘深水盆地带西部亚带规模大,东部亚带规模小,二者之间是狭窄的马达加斯加海峡。
“第三竖”指西太平洋陆缘深水盆地带,属俯冲型活动大陆边缘,是在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巽他板块、澳大利亚板块等转换、俯冲的大地构造背景下,在弧后区域伸展构造环境形成的伸展或挤压盆地,也包括部分弧前挤压盆地,主要分布在白令海(Bering Sea)、日本海(Sea of Japan)、南中国海(South China Sea)、苏禄海(Sulu Sea)、苏拉威西海(Celebes Sea)、班达海(Banda Sea)、珊瑚海(Coral Sea)、塔斯曼海(Tasman Sea)等边缘海的边缘。
“第一横”指环北冰洋陆缘深水盆地带,总体处于伸展背景,主要包括巴伦支海(Barents Sea)盆地、喀拉海(Kara Sea)盆地、拉普捷夫海(Laptev Sea)盆地和北极斜坡(Arctic slope)盆地等陆缘盆地。
“第二横”指近东西走向的新特提斯构造域陆缘深水盆地带,该构造域为复杂的俯冲碰撞带,地中海洋壳向欧洲板块下俯冲、阿拉伯板块向欧洲板块下俯冲碰撞、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下俯冲造山、澳大利亚板块向巽他板块西段俯冲并与东段软碰撞,在欧亚板块与地中海—阿拉伯板块、澳大利亚板块之间深水区域形成盆地带,主要包括地中海(Mediterranean)深水盆地、阿拉伯湾(Arabian Gulf)深水盆地、孟加拉湾(Bay of Bengal)深水盆地、缅甸湾(Bay of Myanmar)深水盆地和澳大利亚西北陆架深水盆地等。南中国海位于新特提斯构造域大陆边缘和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的交叉部位,本文将南中国海划归到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
2 全球5个深水盆地带已发现巨型—大型油气区分布格局
全球“三竖两横”5个巨型深水盆地带均有油气发现,南大西洋陆缘盆地富油,北大西洋陆缘盆地与其他盆地带富气。按照目前石油和天然气的发现,具备良好油气地质条件,已有石油重大发现的称为富含油深水盆地,已有天然气重大发现的称为富含气深水盆地;具备良好油气地质条件,目前暂未有石油、天然气重大突破的称为重要深水盆地。
2.1 大西洋陆缘深水盆地带巨型—大型油气区分布
大西洋陆缘深水盆地带是全球重要的石油富集区。近年来,世界重大油气发现70%来自于大西洋两侧深水领域。已发现墨西哥湾、大坎波斯、圭亚那、西非四大富油区,在北美洲东部、中美洲、挪威中部陆架、南非均有新发现,呈现从点到线两个巨型油气带趋势。
大西洋西部陆缘深水盆地亚带自北往南均有深水油气发现:(1)加拿大东部海域深水区近年来主要在弗勒密斯帕斯(Flemish Pass)盆地获得了Mizzen、Harpoon和Bay du Nord 3个深水油气新发现[2,13],揭示了该区域深水油气巨大勘探潜力。(2)墨西哥湾深水区面积约为90×104km2[14],其中位于墨西哥的部分面积约为57.5×104km2,石油可采储量约为47.7×108m3[15]。墨西哥湾水深大于1500m的超深水区油气勘探也十分活跃,油气发现超过75个[16]。(3)南美洲东北海岸的圭亚那(Guyana)盆地和福斯杜—亚马逊(Faustu—Amazon)盆地深水区获重大勘探发现,分别发现了Zaedyus和Liza大油田[17-19]。(4)大坎波斯盆地[包括坎波斯(Campos)盆地、桑托斯(Santos)盆地和埃斯皮里图—桑托(Espirito Santo)盆地]为巴西东部陆缘主要深水油气产区,盐上碎屑岩油气田有28个,总可采储量为25.8×108m3油当量,盐下碳酸盐岩储层共发现约20个深水油气田,如Tupi油田、Guara气田、Jupiter油田、Iara气田等[20-21]。
大西洋东部陆缘深水盆地亚带自北往南也有深水油气发现:(1)挪威中部陆架位于北大西洋东部,主要包括默里(Møre)盆地和伏令(Vøring)盆地,产气为主,只占挪威油气产量的19%[22-23]。挪威中部陆架待发现的油气田还很多,尤其是勘探程度较低的深水区是未来勘探的主要区域。(2)西非陆缘共发育30多个中—新生代海岸盆地,面积约为331×104km2,海域深水区面积约为200×104km2[2]。深水区共发现约180个油气田,总可采储量约为50×108t油当量[24],盐下深层成为深水油气勘探新的增长点。
2.2 东非陆缘深水盆地带巨型—大型油气区分布
2010年以来,东非陆缘深水盆地带深水油气勘探已取得重大突破,目前仅在鲁伍马—坦桑尼亚两个邻近的盆地有发现,约发现天然气5×1012m3,资源前景广阔。2010年鲁伍马盆地Windjammer-1井揭开了东非深水油气勘探的序幕,随后东非深水区发现了12个大气田,平均水深约为1650m[25-27]。2011年,全球十大油气勘探发现中2个来自东非陆缘;2012年,全球十大油气勘探发现中7个来自东非陆缘。
2.3 西太平洋陆缘深水盆地带巨型—大型油气区分布
西太平洋陆缘深水区油气发现比较少,主要集中在南中国海和东南亚库泰(Kutai)盆地等。
南中国海陆缘盆地群油气总体上呈“外油内气”环带状有序分布[28],油田主要分布在靠近陆地的陆架区或其上倾部位,主要位于浅水区;天然气田主要分布在陆坡区及陆架区下倾部位,主要位于深水区。其中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主要包括珠江口(Pearl River Mouth)盆地和琼东南(Qiongdongnan)盆地南部水深大于300m的海域,总面积为27×104km2,以产气为主、产油为辅[29-30]。截至目前,荔湾3-1大气田是该区大型商业性天然气田。
东南亚深水区油气资源十分丰富,约占全球深水油气资源量的17%[31],主要集中在库泰盆地、北苏门答腊(North Sumatra)盆地等,涉及的国家主要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泰国、越南和菲律宾等。库泰盆地是印度尼西亚富产油气的盆地之一,已探明石油可采储量约为6.8×108m3,天然气可采储量约为1.85×1012m3;天然气可采储量居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第一位,西森诺油气田为印度尼西亚第一个开发的深水油气田[30-33]。北苏门答腊盆地面积约为15.6×104km2,海域面积约为12.2×104km2,有探井862口,发现油气田99个,石油可采储量为0.91×108m3,天然气可采储量为0.64×1012m3[34]。
2.4 环北冰洋陆缘深水盆地带巨型—大型油气区分布
环北冰洋深水区由于特殊的北极地理气候环境,油气勘探起步较晚,环北冰洋深水区油气资源量达349.8×108m3油当量。目前在巴伦支海(Barents)盆地有深水油气发现,其他盆地的发现仅限于陆地或浅水区。巴伦支海盆地包括东巴伦支海次盆和西巴伦支海台地两大部分,面积分别为53.5×104km2和60.5×104km2,整个巴伦支海盆地油气勘探程度很低,东巴伦支海次盆仅在南巴伦支坳陷发现了5个气田,探明凝析油可采储量72.4×106m3、天然气可采储量约为4×1012m3;在西巴伦支海台地共发现24个油气田,绝大多数分布于台地西南部的哈默菲斯特坳陷及其周边地区,其中石油可采储量为1×108m3、天然气可采储量约为0.28×1012m3[35-37]。
2.5 新特提斯构造域陆缘深水盆地带巨型—大型油气区分布
特提斯构造域多期演化控制该带深水盆地数量较多且类型较复杂[38-39],目前深水油气勘探程度差异较大,深水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西北陆架、孟加拉湾西部、阿拉伯湾东部和地中海东部尼罗河三角洲(Nile Delta)盆地与黎凡特(Levant)盆地,主要产天然气。
澳大利亚西北陆架被动陆缘深水区是目前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地区之一,面积约为110×104km2,具有“远岸气、近岸油;下气上油;富气贫油”的特征。靠近大陆的近岸浅水区以产油为主,靠近大洋一侧的远岸深水区以产气为主[40];大型、超大型气田主要分布在深水区,如Jansz气田,水深为1321m,气层厚度约为400m,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达5663.4×108m3[41];近岸带主要为中小型油田,如巴罗岛油田,是北卡那封(North Carnarvon)盆地最大油田,面积为82km2,石油可采储量为0.665×108m3[42]。澳大利亚西北陆架天然气主要富集在三叠系,石油主要富集在白垩系、侏罗系,天然气(油当量)和石油地质储量比近于4∶1[43]。
孟加拉湾深水区主要由高韦里(Cauvery)盆地、克里希纳—戈达瓦里(Krishna—Godavari)盆地和孟加拉(Bengal)盆地组成,面积达40×104km2。以克里希纳—戈达瓦里盆地为代表,该盆地位于海域的面积为4.2×104km2,油气呈“内油外气”分布特征,近岸带低热流值区发育油田,以Ravva油田为代表,另有一些小型油田;远岸深水区一侧高热流值区发育以Dhirubhai气田为代表的巨型天然气田,另有若干富气为主的远景圈闭[44]。
阿拉伯湾东部印度西部陆缘孟买(Mumbai)盆地是迄今为止南亚地区发现的最富石油的盆地,总面积约为16×104km2,几乎全部位于海上,其中30%位于深海[34]。石油探明地质储量约为9×108m3,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约为0.6×1012m3,以孟买高油田为代表。
地中海东部黎凡特盆地、尼罗河三角洲盆地深水区发现的主要是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约为5×1012m3。该地区天然气源为生物成因气,在该认识的带动下黎凡特盆地和尼罗河三角洲盆地深水区获得一系列重大天然气发现,诸如Tamar、Leviathan、Aphrodite、Zohr等[45-47]。
3 全球深水盆地带巨型—大型油气区地质条件
截至目前,在全球海洋深水区5个巨型盆地带中已经发现了15个巨型—大型深水油气区:大西洋西部陆缘深水盆地亚带发现了墨西哥湾深水区、圭亚那深水区、大坎波斯盆地深水区3个巨型油气区;在大西洋东部陆缘深水盆地亚带的挪威中部陆架深水区、西非陆缘深水区发现了2个巨型油气区;在东非陆缘深水盆地带鲁伍马盆地和坦桑尼亚盆地深水区发现了2个巨型气区;在西太平洋陆缘深水盆地带发现了北萨哈林(Sakhalin)盆地深水区、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南海南部文莱—沙巴(Brunei Sabah)盆地及西北巴拉望(Palawan)盆地深水区、库泰盆地深水区4个巨型油气区;在环北冰洋陆缘深水盆地带发现了巴伦支海大气区;在新特提斯构造域陆缘深水盆地带的尼罗河三角洲盆地深水区、黎凡特盆地深水区、澳大利亚西北陆架深水区发现3个巨型油气区(图3)。
图3 全球巨型深水盆地带重点盆地分布(据文献[2-3,6]修改)Fig.3 Distribution of key basins in global giant deep-water basin belts (modified after reference [2-3,6])
剖析以上5个盆地带中的15个巨型—大型油气区发现,在油气区形成的生、储、盖、圈、运、保六大要素中,盖层条件、保存条件是普遍具备的要素,油气运移主要发生在区域盖层之下。深水区盖层均比较发育,是普遍存在的成藏要素,受区域海相泥岩或盐岩控制。决定巨型油气区和大型油气区形成的因素主要是:世界级烃源岩、世界级储层、世界级圈闭群3项基础要素。
世界级烃源岩发育受大型古湖泊群、大型半封闭海湾、大型煤系三角洲控制。湖相烃源岩发育于南大西洋陆缘早白垩世巨型断陷湖盆内,与全球缺氧事件有关。海陆过渡相烃源岩主要受大型河流三角洲控制,在西太平洋陆缘深水盆地带、新特提斯构造域陆缘深水盆地带、环北冰洋陆缘深水盆地带均有发育,与来自陆地的大型河流有关。海相烃源岩在全球陆缘深水区发育广泛,受大型古海湾控制,重点区域为墨西哥湾、北大西洋、南大西洋上白垩统、东非陆缘下侏罗统等(图4)。
图4 全球五大深水盆地带主要富油气区烃源岩分布概要图Fig.4 Source rocks distribution outline of the main hydrocarbon rich regions in global five giant deep-water basin belts
世界级储层主要受大型河流等控制。大西洋陆缘注入墨西哥湾盆地的密西西比河(Mississippi River),注入几内亚湾的尼日尔河(Niger River)、刚果河(Congo River)等;非洲东缘的赞比西河(Zambezi River);太平洋西缘远东地区的阿穆尔河(Amur River),中段的珠江(Pearl River)、红河(Red River)、卢帕尔河(Lupar River)、库泰河(Kutai River)等;新特提斯构造域的尼罗河(Nile River)等。这些大江—大河在陆架区形成了三角洲和深水浊积扇沉积体系,发育优质碎屑岩储层(图5)。桑托斯盆地早白垩世形成生物礁滩储层。
图5 全球五大深水盆地带主要富油气区区域储层分布概要图Fig.5 Reservoirs distribution outline of the main hydrocarbon rich regions in global five giant deep-water basin belts
世界级圈闭群多数受盐构造、重力构造、伸展构造、岩性等控制,而且这些因素往往叠合、复合在一起,形成区域性圈闭群。南大西洋陆缘深水区大坎波斯盆地、东非陆缘鲁伍马盆地、北冰洋陆缘等圈闭呈区域性展布,盐构造不仅控制其下圈闭、更多的是影响其上圈闭发育,圈闭具有成区、成排、成带发育特征(表1)。重力构造往往与盐构造相伴发生,在深水区形成挤压背斜构造。巨型油气区成藏组合主要包括漂移期成藏组合、裂谷期成藏组合和裂谷期生—漂移期储成藏组合三大类型,以后者为主(图6)。
图6 全球主要富油气深水盆地油气成藏组合分布概要图Fig.6 Oil and gas plays distribution outline of the main hydrocarbon rich deep-water basins globally
3.1 大西洋陆缘深水盆地带油气地质条件
受大西洋打开的控制,其两侧被动大陆边缘深水盆地呈串珠状分布,是重要的富含油深水盆地带(图3),其油气地质条件优越(表1)。烃源岩形成时代在侏罗纪—古近纪,主要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局部可能有志留系海相烃源岩。烃源岩类型主要有湖相和海相两类(图4)。北大西洋烃源岩主要形成于晚侏罗世,是海相高放射性泥页岩,Ⅱ型干酪根,TOC为5%~8%,IH达800mg/g(HC/TOC),生油,烃源岩处于成熟阶段(表1)[48-49];南大西洋烃源岩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为湖相黑色页岩,主要为Ⅰ型干酪根,TOC为2%~6%,生油,烃源岩处于成熟阶段(表1)[50-54]。
)编[2-3,11-12,35-36,55-63]修献文据(征特质地气油水深地盆缘陆球1 全 表Table 1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eep-water oil and gas in global continental marginal basins (modified after reference [2-3,11-12,35-36,55-63])深区水域重点地段盆背地景主力烃源岩特征主力储层特征区域盖层特征圈闭群类型大陆水西缘盆带洋深地西非陆缘被陆动缘下白垩统湖泊群发育相页岩,Ⅰ型干酪根,TOC为湖1%~5.9%上白垩统—古近系孔受隙大度型为流控制,发育浊积砂岩,河 15%~50%白和垩古系近阿系普海特相阶泥盐页岩岩断圈块闭圈、闭盐、底盐辟背圈斜闭圈、闭生、长龟断背层斜圈逆构闭巴西东部陆缘被陆动缘下白TOC 垩统为古泊群发育湖为相色页岩,Ⅰ型干酪根,湖2%~6%,IH黑900mg/g(HC/TOC)上积白扇垩砂统岩受,大孔型隙下盐大度河度白岩型为流为垩,河14%~控20%~相度制34%,制,浊33%,酸积砂统1~深浊岩渗及透渐率新为水4D;盐岩白和垩古系近阿系普海特相阶泥盐页岩岩构闭造、闭—盐地底和层辟牵复、合断引圈块造闭圈、闭圈盐和背基斜底圈披覆圈墨西哥湾被陆动缘中—上侏罗统TOC为大海湾育的海相灰钙质页岩,发1%~2%,泥Ⅰ—岩Ⅱ、型白垩统碳酸受隙统孔流湖隙控碳为,8%~19%,下为渗河2~透道6.1D率—为浊中20~30mD;孔中积砂岩,新渗统透水率中上新统页岩龟辟背圈斜闭圈、闭断背、层盐圈斜背闭闭斜、圈断闭背、斜盐圈底闭等北大西洋陆缘被陆动缘上侏罗海相高放射页岩,Ⅱ干酪根,TOC为 统5%~8%,IH性达泥800mg/g(型HC/TOC)中侏罗统滨浅白相系砂—,近孔系度相为浊22%,岩渗透率高;海垩岩古隙海积砂上侏罗统相—泥古岩近系海断块圈闭、地层圈闭东缘盆非深地陆水带东非陆缘中部被陆动缘下侏罗统巨型陆源海黑页,TOC平均为 4.7%,相Ⅱ—色Ⅲ型岩干酪根受大型河流孔控隙制度,渐新统—中新统渗浅透水率三很角高洲相砂岩,为 15%~30%,渐新统—洲中页新岩统三角以断脱块构圈造闭圈为闭主、,推其覆次构为造重圈力闭滑西洋深太陆水平缘盆地带塔斯曼海主陆动缘白海陆过渡于相2%,IH煤系地碳质泥页岩HC/,上Ⅱ—垩Ⅲ统型—干始酪新根统,TOC大TOC)层为和250mg/g(统海相浊积砂上为岩白,垩孔统隙—度始为新渗9%~28%,渡质渗相性透、强率海中为新20~800mD;度统透海率陆非过均相砂岩,孔隙8%~12%,古近系海和相泥碳岩酸盐岩断背斜圈闭、块牵圈引闭背等斜圈闭和断南海北部海域被陆动缘渐新统海陆过渡海相相泥泥页岩岩,Ⅱ—Ⅲ型,Ⅲ型干酪干根酪为根主;早中新统受大型河流控制中—统相浊积砂岩、三,叠新系潜统山上型花新岗海岩中新统新统海相—泥上岩断块圈闭、岩性闭、潜山圈闭圈等鄂霍次克海主陆动缘阿穆尔河均酪煤为根三角洲—下海中陆新过统渡煤相系页地岩层,Ⅱ型干渐酪新根统,TOC平干系 0.8%;,Ⅱ—Ⅲ型,TOC为 0.95%~3.6%受大岩型,河孔流隙控度制平,均中为新 22%,统—上渗新透统率海平相均三为角浊积砂洲320mD渐中新新统统硅黏质土泥岩岩和、下中上新统泥岩背斜闭背闭掀斜断圈块、圈闭断、斜潜山圈圈、闭等白令海主陆动缘上始新统—渐新统根泥,TOC一质粉砂岩般和小粉于砂泥岩,Ⅲ型干酪质1%中新统的三角缘下、海相砂岩、粉洲砂岩前,—孔隙水度沙和渗坝透滨率不浅高中新统泥页岩背斜圈闭、断背圈闭、断块圈斜闭环洋深北陆水冰缘盆地带巴伦支海被陆动缘中三叠统海相黑色页岩,Ⅲ型干酪根,TOC为 2%~8%下—中侏罗统海 15%~25%,渗透相率砂从岩几,百孔毫隙达度西为至1D上侏罗海统相—泥下页白岩垩统背闭斜圈盐斜造圈圈闭、和构掀造断—不块整闭合面、圈构闭波弗特海被陆动缘三叠统灰岩、岩和粉砂,Ⅱ型海中为—主TOC 上,TOC平为海均相为泥0.49%~为页13.1%;上岩始统干相酪页根岩,平均1.41%,IH 105mg/g(新HC/TOC)统150~为新罗下河流砂岩和砾,孔为22%,砂新下透孔石率隙炭为度相200mD;上透渡渡相为岩三率相相斜15%~叠为砂三坡平统150~和洲砂32%均—中隙侏度罗统海相渗岩,平均中侏15%,渗过过海度500mD;始统—统统白海海陆陆统岩角海砂岩相岩砂,浊岩孔积石、泥;统岩;炭三系系叠—页系下岩页白岩垩灰侏页罗岩构闭滚造、动—背背地斜斜层圈圈岩闭闭性、、圈底掀闭辟斜、构断断造块背圈圈斜闭闭圈、等新斯域深特构陆水提造缘盆地带澳大利陆亚架西北被陆动缘上三叠统—中侏罗统过渡碳泥岩和煤系地层,海Ⅱ—陆Ⅲ型干相酪质根下—中度岩为,5%~28%;垩扇、隙砂孔隙下白垩统海相泥页岩断背斜圈闭断圈闭、披覆背、斜块圈闭印度东部陆缘被陆动缘下白垩统海相页岩,Ⅲ型干酪根,产气为主,过成熟受大型河流控制,上统中新统三角洲相及滨浅渐海新相—砂岩下中白新垩统统—海上相新页统岩海、相泥岩构造圈闭、岩性—构造圈闭印度西部陆缘被陆动缘古新统相—页始岩新,TOC统三角原煤岩、三浅海洲为平1%~2%,前Ⅰ—角Ⅱ洲型泥干岩酪和根受大型河流控新统灰岩、砂岩,制石,灰中岩始孔新隙统度和为中14%~石22%中中新统—岩全新统页断块圈闭为主地中海东部主陆动缘统—上统海相页泥岩,Ⅱ型干根,TOC中为新0.41%~新1.56%,IH岩为及119~灰466 mg/g(酪HC/TOC)受大型河流控制,上中新新统统海海相相浊三积角砂洲岩—海底扇砂岩及上新统海相泥页岩构造圈闭为主,其次为地层圈闭
大西洋陆缘深水盆地带储层形成时代集中在侏罗纪—新近纪。其中北大西洋陆缘深水区储层形成时代主要在中侏罗世[49];南大西洋深水区储层形成时代主要在白垩纪—古近纪;墨西哥湾深水区储层形成时代从白垩纪延续到新近纪[7]。该深水盆地带发育湖相、海相两类储层(图5)。湖相介壳灰岩主要分布于坎波斯盆地盐下;海相主要是浊积砂岩、三角洲砂岩、碳酸盐岩、生物礁滩等沉积,分布甚为广泛。区域盖层主要是白垩系阿普特阶盐岩和古近系深海相泥页岩[3]。圈闭类型包括盐背斜圈闭、盐底辟圈闭、龟背斜圈闭、断背斜圈闭、断块圈闭、生长断层圈闭、逆牵引构造圈闭、地层圈闭、构造—地层复合圈闭和基底披覆背斜圈闭等。南大西洋陆缘深水区油气成藏组合主要为裂谷期生—漂移期储成藏组合,大西洋中段陆缘深水区油气成藏组合主要为漂移期成藏组合,北大西洋陆缘深水区油气成藏组合主要为裂谷期成藏组合(图6),这3种类型成藏组合往往叠合出现,受构造演化的控制,不同区段以发育某一种组合类型为主。
3.2 东非陆缘深水盆地带油气地质条件
东非陆缘经历了多幕裂谷演化[64-65],深水盆地在其南北向的被动大陆边缘呈串珠状展布。海域尤其是深水区油气勘探程度尚浅,目前深水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在鲁伍马盆地和坦桑尼亚盆地。深水区钻遇烃源岩的钻井较少,烃源岩主要以侏罗系陆源海相烃源岩为主,沉积环境为海湾环境,为黑色页岩,TOC平均为4.7%,Ⅱ—Ⅲ型干酪根,生油气,烃源岩处于成熟阶段(表1)[2,55]。
目前钻遇的储层主要是渐新统—中新统浅水三角洲相砂岩(图5),主要见于坦桑尼亚盆地和鲁伍马盆地。盖层主要为渐新统—中新统三角洲相页岩。圈闭类型以断块圈闭为主,其次为重力滑脱构造圈闭、推覆构造圈闭等(表1)。油气运移途径主要为垂向运移,主要为裂谷期成藏组合(图6)。
3.3 西太平洋陆缘深水盆地带油气地质条件
西太平洋陆缘深水盆地多处于弧后盆地的陆缘或岛缘,早期断陷晚期坳陷。深水盆地众多,但勘探程度不一,盆地油气地质条件总体良好(表1)。烃源岩主要是古近系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如鄂霍次克海北萨哈林盆地为渐新统—中新统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图4)[66];南海琼东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为渐新统海陆过渡相泥页岩与下中新统海相泥岩[56,67];苏禄海盆地为中新统海陆过渡相烃源岩;澳大利亚南部—新西兰塔斯曼海域深水盆地带为上白垩统—始新统海陆过渡相煤系地层和碳质泥页岩[68]。西太平洋陆缘深水盆地带烃源岩为Ⅱ—Ⅲ型干酪根,有机碳含量较高,烃源岩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烃类产物以煤型气和煤成油为主。
西太平洋陆缘深水盆地带发育多套储层,以中新生界浊积岩为主(图5)。鄂霍次克海北萨哈林盆地主力储层为中新统—上新统海相三角洲浊积砂岩[66];南海琼东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主力储层为中新统—上新统海相浊积砂岩、三叠系潜山型花岗岩;苏禄海盆地主力储层为中新统—上新统海相浊积砂岩;澳大利亚南部盆地带主力储层为上白垩统—始新统海相砂岩[42];新西兰塔拉纳基盆地主力储层为中新统海相浊积砂岩、始新统海陆过渡相砂岩[68]。西太平洋陆缘深水盆地带盖层主要是古近系—新近系深海泥页岩,另有少量碳酸盐岩盖层。
西太平洋陆缘深水盆地带圈闭类型多样。鄂霍次克海北萨哈林盆地圈闭类型为背斜圈闭、断背斜圈闭、掀斜断块圈闭、潜山圈闭等;南海琼东南盆地圈闭类型为大型峡谷水道岩性圈闭、潜山圈闭;珠江口盆地圈闭类型为断块圈闭;苏禄海盆地圈闭类型为挤压背斜圈闭;澳大利亚东南—新西兰塔斯曼海域吉普斯兰(Gippsland)盆地和塔拉纳基(Taranaki)盆地圈闭类型主要为断背斜圈闭、牵引背斜圈闭和断块圈闭等。按照成藏地点油气成藏模式存在凹内成藏和凹缘成藏两种:凹内主要通过断层、底辟等通道发生垂向运移;凹缘通过构造脊发生运移,油气主要聚集在凹陷内部。该深水盆地带主要为裂谷期生—漂移期储成藏组合(图6)。
3.4 环北冰洋陆缘深水盆地带油气地质条件
环北冰洋陆缘深水盆地带油气资源丰富,但勘探程度很低,油气地质条件研究薄弱,前景与风险并存。目前主要油气发现见于巴伦支海域巴伦支海盆地和波弗特海域马更些三角洲(Mackenzie Delta)盆地和北极斜坡盆地。
环北冰洋陆缘深水盆地带烃源岩主要为三叠系海相页岩和始新统海相页岩(图4)。巴伦支海盆地烃源岩主要为中三叠统海相黑色页岩,Ⅲ型干酪根,TOC为2%~8%,产气,烃源岩处于过成熟阶段(表1)[3];马更些三角洲盆地烃源岩为上始新统海相页岩,TOC平均为1.41%,IH为105mg/g(HC/TOC),烃类产物以天然气为主,烃源岩处于成熟阶段[35];北极斜坡盆地烃源岩主要为中—上三叠统海相泥灰岩、页岩和粉砂岩,Ⅱ型干酪根为主,TOC平均为0.49%~13.1%,烃源岩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表1)[35-36]。
环北冰洋陆缘深水盆地带发育多套储层,包括石炭系、三叠系、侏罗系和始新统—中新统;东巴伦支海次盆储层为下—中侏罗统海相砂岩,孔隙度为15%~25%,渗透率介于数百毫达西至1000mD[69];马更些三角洲盆地储层为始新统—中新统海陆过渡相砂岩和海相砂岩;北极斜坡盆地储层主要为:(1)下石炭统河流相砂岩和砾岩,孔隙度平均为22%,渗透率为150~200mD[3];(2)上三叠统—中侏罗统海相砂岩,孔隙度平均为15%,渗透率为150~500mD。该深水盆地带盖层主要是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海相泥页岩,石炭系页岩、泥灰岩也是重要盖层。环北冰洋陆缘深水盆地带圈闭类型多样,巴伦支海盆地东巴伦支海次盆圈闭类型主要为平缓的大型/巨型背斜圈闭[69],西巴伦支海台地圈闭类型主要为平缓掀斜断块圈闭、盐构造圈闭和构造—不整合面圈闭等;马更些三角洲盆地圈闭类型为背斜圈闭、底辟构造圈闭、滚动背斜圈闭、掀斜断块圈闭等;北极斜坡盆地圈闭类型主要为构造—地层圈闭、背斜圈闭、断背斜圈闭等[35]。
3.5 新特提斯构造域陆缘深水盆地带油气地质条件
受特提斯构造域多期构造演化的控制,该带深水盆地数量较多、类型较为复杂。深水油气勘探程度差异较大,烃源岩以海陆过渡相煤系地层为主(图4),次要烃源岩为海相泥页岩,油气兼生,且以天然气为主。如澳大利亚西北陆架深水区烃源岩主要是上三叠统—中侏罗统海陆过渡相碳质泥岩和煤系地层,Ⅱ—Ⅲ型干酪根,生天然气为主,烃源岩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孟加拉湾东部若开(Rakhine)盆地烃源岩主要为中新统陆源海相泥页岩;孟加拉湾西部印度东部陆缘克里希纳—戈达瓦里盆地(KG盆地)烃源岩主要为下白垩统海相页岩,Ⅲ型干酪根,产天然气为主,烃源岩处于过成熟阶段[44];阿拉伯湾东部印度西部陆缘主要为古新统—始新统三角洲平原煤岩、前三角洲泥岩和浅海相页岩,TOC为1%~2%,Ⅰ—Ⅱ型干酪根,生油为主,烃源岩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31];地中海东部主要为中新统—上新统海相页岩及泥灰岩,Ⅱ型干酪根,TOC为0.41%~1.56%,IH为119~466mg/g(HC/TOC),生气,烃源岩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表1)[70-73]。
新特提斯构造域陆缘深水盆地带发育多套、多种类型储层(图5),澳大利亚西北陆架深水区储层主要是下—中侏罗统海陆过渡相三角洲砂岩和下白垩统海相斜坡扇砂岩、浊积砂岩;孟加拉湾东部若开盆地储层主要为中新统海相浊积扇砂岩;孟加拉湾西部克里希纳—戈达瓦里盆地储层主要为上渐新统—中新统三角洲相及滨浅海相砂岩;阿拉伯湾东部印度西部陆缘孟买盆地储层主要为中始新统和中新统石灰岩、砂岩,石灰岩孔隙度为14%~22%;地中海东部深水区储层为中新统海相三角洲—海底扇砂岩及上新统海相浊积砂岩。深水盆地带盖层主要是下白垩统海相泥页岩、中新统—上新统海相泥岩。深水区圈闭类型以构造圈闭为主,主要包括断背斜圈闭、断块圈闭、披覆背斜圈闭、地堑、地垒和倾斜断块等,其次为地层圈闭、岩性—构造复合圈闭。地中海东部深水区成藏组合主要为裂谷期生—漂移期储成藏组合,澳大利亚西北陆架主要为裂谷期成藏组合,印度东西陆缘两种类型兼而有之(图6)。
4 全球深水油气勘探战略方向
全球深水盆地勘探具有不平衡、不充分的双重特征,各大深水盆地带资源潜力不同,勘探程度也不同。瞄准勘探领域非常重要。本文按战略拓展、战略突破、战略发现和战略准备4个勘探阶段,阐释全球深水油气勘探重大方向。其中战略拓展主要是指在已证实领域内的已证实富油气成藏组合的勘探,勘探风险较小,是获取储量的可靠领域,是依靠增加工作量就很可能获得储量增长的重大领域。战略突破是指某重大领域发现了商业性油气,但还没有规模性发现。战略发现是针对一个主要领域,获得了油气,但还没有获得商业性油气。战略准备,指针对尚未发现油气、但推断有规模性发现的地区而有必要开展工作的地区。
4.1 大西洋陆缘深水盆地带油气战略勘探方向
大西洋陆缘深水盆地带是全球深水勘探程度最高、发现最多的区域,但其内部资源与勘探程度具有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展现了仍有巨大的勘探潜力。
大西洋陆缘深水盆地带战略拓展区有西部边缘的墨西哥湾盆地(美国部分)新近系、圭亚那盆地白垩系、坎波斯盆地盐上上白垩统—新生界、桑托斯盆地盐下下白垩统、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新生界等油气区。在这些领域,已经分别发现了数亿吨至数十亿吨,甚至上百亿吨油当量的油气地质储量。这些获突破的成藏组合,分布面积广,延伸范围大,进一步拓展的潜力巨大。
战略突破领域主要包括上述成熟区的新层系,由于盆地底辟、断裂发育和盐构造活动,油气穿层运移,构成复式成藏条件,油气不单单局限于已发现的组合。美国墨西哥湾盆地勘探层系向下延伸至古新统—始新统威尔考克斯组,已获得新突破;坎波斯盆地20世纪80年代在盐上成藏组合获得突破,近来受桑托斯盆地盐下突破的启示,向盐下白垩系勘探,已取得新突破;西非加蓬(Gabon)盆地早期盐上古近系获得重大突破,中国海油钻探盐下构造,发现西非陆缘最大的Leopard气田。
战略发现区包括加拿大—美国东海岸、中美洲加勒比海、西南非深水区,这些地区属于有油无田、或油气田规模还不够大、数量太少的状况。但根据预测,这些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好,勘探潜力大,具有取得油气重大发现的可能。
战略准备区主要是指成油气条件好、目前还没有油气发现的区域,属于潜力区,孕育有重大突破机会。比如格陵兰岛东部与西部岛缘深水盆地、巴芬湾盆地,与已发现油气的挪威中部陆架默里盆地和伏令盆地具有相同的构造演化背景,油气地质条件良好,未来取得突破的概率很大。
4.2 东非陆缘深水盆地带油气战略勘探方向
东非陆缘深水区有一个世界级天然气田发现,其他区域没有突破。战略拓展区为鲁伍马盆地、坦桑尼亚盆地发育新生界渐新统—中新统成藏组合的地区,目前的油气发现主要位于重力滑脱构造形成的构造圈闭,具有向区域其他地区扩展和向其他隐蔽性圈闭发展的潜力。
战略突破区为鲁伍马盆地、坦桑尼亚盆地的中生界,纵向上更临近侏罗纪海相烃源岩,运移条件可能较好,侏罗系—白垩系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中发育具有潜力的成藏组合。战略发现区包括索马里盆地深水区,与鲁伍马盆地—坦桑尼亚盆地经历了类似的构造演化过程,石油地质条件相似,预测有油气突破的可能性。战略准备区包括拉穆盆地、赞比西三角洲盆地、马任加盆地等,由于勘探程度低,在这些盆地内取得油气发现,还需要开展工作深入研究。
4.3 西太平洋陆缘深水盆地带油气战略勘探方向
西太平洋陆缘从白令海峡一直延伸到新西兰南端,已建成了多个油气区。战略拓展区自北而南有北萨哈林盆地中新统、日本海盆地新近系、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下中新统与琼东南盆地中新统、南海南部文莱—沙巴盆地上新统、西北巴拉望盆地下渐新统、库泰盆地渐新统等成藏组合及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吉普斯兰盆地等,油气富集层位主要为新近系,存在油气田边上找油气田、油气田外面找油气田的潜力。
战略突破区包括上述已发现油气区已证实商业性油气成藏组合上下的新成藏组合,特别是深层组合和潜山组合。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油气发现绝大多数处于中新统珠江组海底扇内,但在渐新统和始新统见到油气显示;琼东南盆地在中生界潜山和渐新统下部崖城组也有发现。
战略发现领域包括白令海西部北萨哈林盆地、日本海新泻(Niigata)盆地、南海北部台西南(Taixinan)盆地、中建(Zhongjian)盆地、南薇西(Nanweixi)盆地、北康(Beikang)盆地、礼乐(Lile)盆地、曾母(Zengmu)盆地深水区、塔斯曼海塔拉纳基盆地深水区等,初步研究结果和勘探证实,这些地区存在油气成藏的条件,预测在这些地区有可能获取油气突破。战略准备领域主要为南海北部深层中生界残余盆地等。
4.4 环北冰洋陆缘深水盆地带油气战略勘探方向
环北冰洋陆缘深水盆地带勘探程度低。该区域由于自然条件及归属等原因,研究起步很晚且研究程度非常低,待发现油气资源量巨大,是未来深水油气的巨大增长点。战略拓展领域主要是巴伦支海台地、东巴伦支海盆地浅层。战略突破区包括巴伦支海台地、东巴伦支海盆地,具有形成油气藏的良好条件。战略发现区包括北冰洋海域低—极低勘探程度的马更些三角洲盆地等潜在富烃凹陷,伴随深海勘探装备和深水油气勘探技术的进步,未来可能有重大深水油气突破。战略准备区包括拉普捷夫海盆地、楚科奇海(Chukchi Sea)盆地。
4.5 新特提斯构造域陆缘深水盆地带油气战略勘探方向
战略拓展区位于澳大利亚西北陆架侏罗系、地中海东部区域黎凡特盆地白垩系与尼罗河三角洲盆地中新统。战略突破区有3个:(1)孟加拉湾西部克里希纳—戈达瓦里盆地的近岸叠覆型扇复合体、与三角洲有关的断裂坡折部位低位扇和前缘浊积扇,是目前深水区油气勘探的热点和近年关注的主要方向。(2)地中海东部区域渐新统—中新统生物成因气藏已取得巨大深水发现,也应是近期该区深水油气关注的重点。地中海东部盐下白垩系碎屑岩及侏罗系生物礁储层物性良好,上覆膏盐层是优良盖层,同时膏盐受构造影响会产生油气圈闭及沟通上覆烃源岩与下伏储层的油气运移通道,油气成藏条件良好。(3)澳大利亚西北陆架波拿巴盆地中生界裂谷—被动陆缘盆地之下为古生界克拉通坳陷盆地,在浅水区皮特尔(Petrel)次盆发育石炭系和二叠系含油气系统[74],深水区盆地深层也见石炭系—二叠系储层,有深层油气突破的可能。
战略发现区重点为尼罗河三角洲盆地内尼罗河注入东地中海形成的大型三角洲前缘盆底扇与海底峡谷水道,这些浊积砂岩位于深水—超深水区,发育滚动背斜圈闭、生长断层圈闭、掀斜断层圈闭等构造圈闭与地层—岩性圈闭,具备油气成藏可能,是今后关注的重点之一。战略准备区之一为孟加拉深海扇,孟加拉深海扇为世界第一大深海扇,现今仍在发展壮大;另一个战略准备区为处于阿拉伯湾的印度河深海扇,是印度河注入阿拉伯海形成的巨型深海扇。深海扇发育良好的浊积砂岩储层和滚动背斜圈闭、生长断层圈闭、掀斜断块圈闭等优良的构造圈闭,墨西哥湾深水区新生代深水扇体是目前油气发现的主战场,推测孟加拉深海扇和印度河深海扇也有取得油气突破的广阔前景。
5 结语
(1)全球海洋深水油气盆地展布特征呈“三竖两横”,大西洋陆缘深水盆地带、东非陆缘深水盆地带、西太平洋陆缘深水盆地带近南北走向分布,即“三竖”;新特提斯构造域陆缘深水盆地带与环北冰洋陆缘深水盆地带近东西走向分布,即“两横”。
(2)全球五大盆地带有15个巨型油气发现,石油主要分布在南大西洋陆缘深水盆地带;北大西洋陆缘、东非陆缘、西太平洋陆缘、环北冰洋陆缘、新特提斯构造域深水区以天然气为主。全球深水盆地成藏条件受巨型古湖泊、海湾、河流—三角洲—深水扇等因素控制。
(3)全球深水油气勘探存在战略拓展、战略突破、战略发现与战略准备四大领域。战略拓展和战略突破领域是今后主要勘探领域,如盐下深层、东非陆缘侏罗系—白垩系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南海北部深水区深层中生界残余盆地、巴伦支海盆地三叠系、地中海东部盐下白垩系碎屑岩及侏罗系生物礁、澳大利亚西北陆架波拿巴盆地深层石炭系—二叠系等,未来有油气突破的可能性较大。战略发现和战略准备领域主要是指孕育有重大突破机会,但目前有油无田、未来有油气突破潜力的盆地,比如加拿大东部陆缘、孟加拉湾东缘若开盆地、格陵兰岛东西缘深水盆地、孟加拉深海扇、塔斯曼海塔拉纳基盆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