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陪伴对全身麻醉术后恢复期患儿苏醒质量的影响

2022-04-22周燕燕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躁动苏醒全身

周燕燕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麻醉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临床上全身麻醉的优势主要体现为能够为术中患者提供稳定的供氧,且能够有效减轻手术对患者循环系统及器官的影响[1]。全身麻醉最重要的环节在于患者苏醒质量的管理[2]。苏醒质量直接决定着患者术后躁动及术后疼痛等不良反应,从而确保患者能够平稳度过苏醒恢复期[3]。由于全身麻醉患儿对医院环境陌生、恐惧,除了保证基本的常规康复期护理外,还需要家长陪同并与护理人员建立信任关系,从而有效降低全身麻醉患儿恢复期的躁动和焦虑[4]。因此患儿全身麻醉苏醒恢复中实施传统术后护理与父母陪伴已成为重要临床需求之一[5]。本研究探讨父母陪伴与传统术后护理对患儿全身麻醉术后恢复期术后躁动、术后疼痛及苏醒质量评分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1例全身麻醉患儿采用临床随机对照实验设计,以实施手术的患儿为整群抽样单元,抽签法随机决定干预组98例、对照组113例。纳入标准: 实施全身麻醉的1~6岁患儿; 听力正常且无精神障碍的患儿; 家长签订知情同意书的患儿。排除标准: 术后送入重症监护室的患儿; 存在并发症的患儿。干预组男48例、女50例,其中独生子女39例; 出室时间(17.39±7.09) h; 家庭经济: 入不敷出8例、收支平衡74例、收支节余16例; 手术科室: 小儿骨科44例、泌尿外科15例、普外科23例、心外科3例、其他13例。对照组男74例、女39例,其中独生子女54例; 出室时间(18.37±9.05) h; 家庭经济: 入不敷出4例、收支平衡89例、收支节余20例; 手术科室: 小儿骨科43例、泌尿外科23例、普外科39例、心外科2例、其他6例。2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全身麻醉术后护理[6], 术前与患儿展开沟通并进行心理评估,术中予以患儿心理支持和语言安慰,术后监测患儿苏醒前后血压与脉搏。

1.2.2 干预组: 由父母陪伴并实施常规全身麻醉术后护理。① 术前宣教阶段: 通知患儿及家长特定时间、地点术前讲座,向患儿父母介绍全身麻醉的注意事项,指导患儿父母在苏醒期配合医护各项操作,鼓励与安慰患儿及父母,缓解恐惧与焦虑情绪。② 术后苏醒阶段: 医护人员指导患儿父母引导患儿苏醒,由家长轻声呼唤患儿,直至患儿意识完全清醒即可离开复苏室。苏醒期间医护人员向家长解释患儿易出现的生理变化及烦燥反应属于正常现象,以消除其不安心理[7]。

1.3 研究工具

Riker镇静-躁动评分表(SAS)[8], 该量表采用7分评分法,低于5分表明患儿苏醒时无躁动[9]。表情-肢体-行为-哭闹-可安慰(FLACC)疼痛评估量表,评分越高说明疼痛越严重[10]。Steward苏醒评分量表,从患儿的肢体活动程度、呼吸通畅程度、意识清醒程度3个维度评估全身麻醉术后患儿的苏醒质量,最高分为6分,大于4分的全身麻醉术后患儿方可离开复苏室[11]。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包括两样本独立t检验、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描述性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采用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描述性分析; 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等级资料分析; 采用卡方检验进行2组对象资料比较分析。

2 结 果

2.1 2组全身麻醉患儿恢复期术后观测指标比较

运用Mauchly法进行球对称检验,以SAS评分、FLACC评分为因变量,组别作为自变量,展开2组患儿SAS评估与FLACC评估。2组全身麻醉患儿SAS评分随观测时间的变化而下降,较之对照组,干预组下降更为显著,且在时间效应层面, 2组患儿S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患儿的组间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父母陪伴对于患儿的术后躁动具有显著影响; 综合时间与组间的交互效应层面, 2组患儿S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表明,父母陪伴干预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患儿的SAS评分呈现不同变化幅度的影响。见图1。

图1 2组全身麻醉患儿SAS评分随时间变化情况

2组全身麻醉患儿FLACC评分随观测时间的变化而下降,较之对照组,干预组下降更为显著,且在时间效应层面, 2组患儿的S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然而在时间因素之外, 2组患儿FLAC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并且在时间与组间的交互效应层面,2组患儿FLACC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父母陪伴干预对于患儿的疼痛改善无显著作用。见图2。

图2 2组全身麻醉患儿FLACC评分随时间变化情况

2.2 2组全身麻醉患儿恢复期的术后苏醒程度比较情况

2组的出室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的PACU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儿的心率分别为(102.15±17.75)次/min和(109.76±21.07)次/mi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全身麻醉患者术后苏醒情况

干预组与对照组的苏醒质量总分分别为(5.33±0.49)、(5.16±0.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呼吸通畅程度得分分别为(1.34±0.48)、(1.19±0.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在清醒程度维度得分和肢体活动度维度比较上, 2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提升患儿苏醒质量,首先需要选择正确的麻醉药物和准确的麻醉剂量,并于围麻醉期合理使用相关药物以有效预防和降低躁动; 其次需要及时规范地处理患儿苏醒期出现的血压、心率异常状况,维持血氧供应充足,以防止患者因缺氧而发生躁动等不良反应; 再次,由于术前患儿处于心理应激状态,会出现诸多不良情绪,影响手术耐受性,因此需要及时给予健康宣教,帮助患儿稳定情绪,平稳度过麻醉恢复期; 最后,需要积极预防和治疗术后患儿恶心呕吐、为留置导尿管选择合适时间,以提高满意度和苏醒质量。概而言之,为了确保本研究收集数据的真实性、严谨性和科学性,研究实施前需查阅国内外文献,以此了解当前全身麻醉苏醒质量最前沿的研究内容。在调查前需要与本院临床医师和麻醉医师做好沟通工作,获得他们的配合和支持。在征得患儿和家长同意的前提下,制订父母陪伴的干预内容与步骤,告知注意事项,保证干预措施简单易行,帮助患儿提高苏醒质量。

图3 2组患儿Steward苏醒质量评分比较

在患儿全身麻醉苏醒恢复中实施传统术后护理与父母陪伴相结合的方式[12], 能够有效缓解患儿术后躁动状况,林占元等[13]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论一致。ARNDT S等[14]指出父母陪伴护理干预简单易行,并且患儿能够克服陌生环境造成的心理恐惧与焦虑。而郗晓琦等[15]指出,父母是患儿依恋的对象,能够有效稳定患儿情绪,使得各种护理操作顺利进行。而SONG J Y等[16]研究表明,充分的术前指导有利于家长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提高家长陪护麻醉恢复计划的实施效果,有效降低患儿恢复期躁动发生率,提示护理工作应当注重家庭机制在儿科手术室中的作用。2组全身麻醉患儿恢复期的术后FLACC指标比较层面结果,表明父母陪伴干预对患儿的疼痛改善无显著作用。说明父母陪伴对全身麻醉术后恢复期患儿的术后躁动具有显著影响,但并不能减轻患儿的术后疼痛,因此父母应当予以患儿充分的安慰与鼓励,避免患儿因术后疼痛产生焦虑或恐惧情绪,影响患儿术后康复工作[17]。

父母陪伴对全身麻醉术后恢复期患儿的出室氧饱和度以及PACU停留时间影响不大,与陈思宇等[18]研究结果一致。而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心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表明父母陪伴对全身麻醉术后恢复期患儿心率具有积极影响,与KIM S H等[19]研究结果一致。2组患儿的Steward苏醒质量评分比较上,父母陪伴能够有效改善全身麻醉术后恢复期患儿的苏醒质量。MORIMOTO Y等[20]指出,父母陪伴虽然对全身麻醉患儿恢复期术后躁动与苏醒质量具有积极影响,但在具体护理中,对父母心理素质要求较高,侧面反映了父母陪伴干预措施的局限性。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应该充分考虑到患儿家长的作用,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患儿家长直接参与护理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中,加强父母心理素质训练,从而提高整体护理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

躁动苏醒全身
植物人也能苏醒
石榴全身都是宝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全身总动员——写话其实很简单
绿野仙踪
道路躁动
会搬家的苏醒树
小恐龙全身都是伤,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
安徽农化:在变革与躁动中坚守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