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县瑶族人群与武江区汉族居民死亡因素的对比分析
2022-04-22郭伟强彭奕华吴晓惠凌亚非陈红谭利明
郭伟强 彭奕华 吴晓惠 凌亚非 陈红 谭利明
粤北人民医院,广东 韶关 512026
人群死亡因素的构成及排序不仅是反映一个地区卫生状况和评价人群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有助于卫生资源配置以及对地区卫生重点工作做出客观评价[1]。乳源瑶族自治县是韶关市的瑶族人群聚居地区,截至2017年底,全县户籍人口22.66万人,其中瑶族人口2.44万[2];武江区是韶关市的城区,2018年末全区常住人口31.85万人,以汉族为主[3]。目前,关于乳源瑶族人群及武江区汉族居民死亡因素及其变化趋势的研究暂未见报道。基于此,本研究将通过比较乳源县瑶族人群与武江区汉族居民的死亡因素,探讨影响两个区域居民寿命的主要疾病,为该地区重点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全国死因监测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中导出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瑶族人群与武江区汉族居民的死亡病例信息,主要包括:(1)基本信息:报告卡ID号、身份证号、姓名、性别、民族、年龄;(2)死亡信息:死亡时间、根本死亡原因、根本死亡原因的ICD-10编码。本研究的死亡人群均在生前为源瑶族自治县与武江区户籍且长期居住人口;所有死亡人群从出生到死亡均没有进行民族的修改;总人口信息以每年的韶关市统计年鉴中数据为准。
1.2 方法 韶关市自2014年开始由韶关市疾病控制中心实施全人群死因统计及上报工作,上报系统科学、规范且权威,同时数据上报流程规范,卫生医疗机构相关的责任人负责对《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死亡信息进行漏项错项等逻辑检查,如实录入,确保死亡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人进一步进行数据审核,若出现审核不通过的情况,将错误信息反馈报告单位核实及修改,确保患者根本死因的全面性、准确性、可行性。登记机构定期与同级公安部门、卫生计生部门进行死亡人群信息的对比分析,及时进行漏补缺,并对死因链和ICD-10编码进行复核。
1.3 相关指标的计算(1)死亡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死亡率=某期间内(因某病)死亡总数/同期平均人口数×K。人类死亡率通常以每年每一千人(‰)为单位来表示[4];(2)死亡因素构成比:某类死亡因素所导致的死亡人数与该人群总的死亡人数之比。某死亡因素构成比=某年某一类死因的死亡人数/某一年发生死亡的全部人数×100%,死亡原因构成比可以反映和代表死亡发生所集中的疾病类别,是寻找该类疾病的预防控制重要环节[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死亡率、死亡因素构成比等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两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乳源县瑶族人群与武江区汉族居民死亡率的比较 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乳源县瑶族人群报告死亡人数754例,其中男性510例(67.64%),女性244例(32.36%);武江区汉族居民报告死亡人数3 025例,其中男性1 633例(53.98%),女性1 392例(46.02%)。2014年与2015年武江区汉族居民的死亡率分别为1.66‰、4.17‰,2014年与2015年乳源县瑶族人群的死亡率分别为4.65‰、6.16‰,2014年、2015年乳源县瑶族人群与武江区汉族居民的死亡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6年~2018年,乳源县瑶族人群与武江区汉族居民的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源县瑶族人群与武江区汉族居民的5年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014年1月~2018年12月乳源县瑶族人群与武江区汉族居民死亡率的比较
2.2 乳源县瑶族人群与武江区汉族居民死亡因素构成比的比较 乳源县瑶族人群的死亡因素构成比前5位分别为心脑血管疾病(35.81%)、恶性肿瘤(26.66%)、呼吸系统疾病(14.72%)、创伤及中毒(10.47%)、消化系统疾病(5.31%);武江区汉族居民的死亡因素构成比前5位分别为心脑血管疾病(41.26%)、恶性肿瘤(23.34%)、呼吸系统疾病(13.06%)、创伤及中毒(9.39%)、消化系统疾病(3.90%);乳源县瑶族人群与武江区汉族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死亡的构成比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源县瑶族人群与的武江区汉族居民的其他死亡因素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乳源县瑶族人群与武江区汉族居民死亡因素构成比的比较
3 讨论
2014年~2018年期间,乳源县瑶族人群报告的死亡率为5.65‰(754例),武江区汉族居民报告的死亡率为4.53‰(302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源县瑶族人群的死亡病例中,男性(510例,67.64%)明显高于女性(244例,32.36%),是由于在瑶族人群男性外出劳工工作,女性持家等生活模式所导致[6];2014年、2015年乳源县瑶族人群的死亡率分别为4.65‰、6.16‰,上升情况明显高于武江区汉族居民的死亡率(1.66‰、4.17‰),分析原因是乳源县是瑶族人群聚居地,以山区及农村生活环境为主,而武江区是韶关市的主城区,两个区域人群的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存在差异,且生活水平差距、医疗水平、信息化程度等存在较大悬殊,特别是在早年间以上因素的差距更大,从而导致死亡率存在明显差异[7]。但是两个地区仍存在漏报的可能性,需要进行长期监测。
乳源县瑶族人群及江区汉族居民的死亡因素构成前5位均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创伤及中毒、消化系统疾病,说明乳源县瑶族人群及江区汉族居民的疾病谱并存。乳源县瑶族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构成比(35.81%)明显低于武江区汉族居民(41.26%),乳源县瑶族人群因恶性肿瘤死亡的构成比(26.66%)明显高于武江区汉族居民(23.34%)。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生活习惯、生活环境、自我管理及疾病的防治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8],乳源县瑶族人群的生活饮食相对比较简单清淡,工作压力较小,环境污染小,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底;而武江区是城区,环境污染相对严重,工作压力大,熬夜、酗酒、抽烟情况较多,油腻饮食等导致该区人群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高,且多种因素影响下导致死亡率较高。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明显关系[9];但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乳源县瑶族人群对疾病的认知水平不高,该地区的医学诊疗水平不高,部分恶性肿瘤不能够被早期诊断及治疗,导致患者死亡[10];而武江区的居民能够接受更多的疾病信息知识,自我健康管理水平较高,且该地区拥有三甲综合医院,疾病诊疗水平高,对恶性肿瘤的早发现早治疗有利,因其导致的死亡率相对较低。
综上所述,乳源县瑶族人群与武江区汉族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因素的死亡率存在明显差异,需要各级部门加强医学科普教育和信息化建设、平衡各地区的医疗资源,长期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