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2022-04-22叶照林
叶照林
固始县人民医院,河南 固始 465200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 是颈椎病常见类型,是指因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刺激或压迫椎动脉或颈椎退变等原因使椎动脉痉挛、 狭窄和(或) 折曲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血流障碍,临床以眩晕、视力模糊、耳鸣、 恶心、呕吐、颈部活动受限等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可行走不稳甚至猝倒[1-3]。随着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变化,CSA患病率逐年升高且呈年轻化态势,给患者带来极大困扰[4]。目前,西医治疗CSA的以扩张血管、牵引、物理治疗等为主,严重者则进行手术治疗[5]。
CSA属中医学“眩晕”“项痹病”“肩颈痛”“头痛”等范畴[6]。关于其病因病机历代医家都有不同见解,大致则从“虚、痰、湿”方面进行阐释,以气血虚弱、精血亏虚、痰湿中阻等为主要证型进行辨证论治。笔者采用防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固始县人民医院中医科门诊收治的气血亏虚型椎动脉型颈椎病14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2例和治疗组76例。治疗组男22例,女54例;年龄30~75(59.0±3.5)岁;病程3~6(3.5±2.4)年。对照组男20例,女52例;年龄35~72(58.0±2.8)岁;病程3~7(3.4±2.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7]的诊断标准。①颈性眩晕、曾有猝倒史;②旋颈征阳性;③颈椎DR、CT或MR有异常所见;④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⑤颈部运动试验阳性。
1.2.2 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的诊断标准。①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扑倒;②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③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④气血亏虚主症:气短、乏力、神疲、脉虚、心悸、头晕眼花、失眠、面色淡白或萎黄。
1.3 病例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医、西医诊断标准者;能遵医嘱按时服用药物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病例排除标准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合并有其他疾病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5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10930003粒),每晚1次,每次1粒,连用15 d。治疗组给予防眩汤治疗,具体药物组成:天麻10 g,党参15 g,熟地黄30 g,山茱萸15 g,白芍30 g,炒白术30 g,川芎15 g,当归30 g,法半夏9 g,陈皮6 g。每日1剂,水煎两次取汁400 mL,早晚分服,连用 15 d。
1.6 观察指标
1.6.1 生活能力评定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cerical vertigo symptoms and function evaluationscale,ESCV)[9]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评分范围0~30分,评分越高表明症状越轻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6.2 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0分表示无疼痛,10分表示疼痛最剧烈。
1.6.3 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治疗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两组患者椎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flow velocity,SPV)和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SPV值越高及RI值越低则表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越好。
1.7 疗效判定标准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制定。临床控制: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为70%~89%。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疗效指数为30%~69%。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
疗效指数=(治疗后ESCV总分-治疗前ESCV总分)/(30-治疗前ESCV总分) ×100%
有效率=(临床控制+显效+有效)/n×100%
2 结果
2.1 两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ESCV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ESCV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ESCV评分比较 ±s,分)
2.2 两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 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s,分)
2.3 两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SPV及RI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SPV高于本组治疗前,RI低于本组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SPV高于对照组,RI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SPV及RI比较 ±s)
2.4 两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有效率为86.1%,治疗组有效率为93.4%,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5 两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有6例出现轻度腹泻,把当归用量减半后症状消失,未见其他不良反应;对照组20例出现困倦乏力,5例出现体质量增加,3例出现胃部灼热,1例出现运动迟缓,停药后除体质量增加外,其他不良反应均逐渐消失。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致使周围组织(交感神经及椎动脉)受累,并引起以眩晕为主,伴头痛、耳鸣、视力障碍、记忆力减退、神经衰弱、猝倒等症状的一类疾患[10-13],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人到中老年,肾气渐衰,精血不足,血不养肝,则肝风内动而眩晕;髓海空虚,脑失所养亦致眩晕;气虚血行无力可致血瘀,气虚不能运化水湿则聚湿生痰,痰瘀阻滞脑络亦可致眩晕。《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景岳全书·眩晕》曰:“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故有“无虚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之说,不管是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病因的认识,还是中医学历代医家对眩晕的论述,大都认为本病是以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主,或有兼见风、火、痰、瘀者。
据田嵘榛考证认为,防眩汤最早应见于陈士铎的《石室秘录》,其后鲍相璈《验方新编》、刘清臣《医学集成》、曹颖甫《金匮发微》 将其收录[14]。此方在近现代受到国医大师邓铁涛及曹颖甫、吴粤昌等名家青睐,并在临床运用广泛。全方由人参、白术、当归、熟地黄、川芎、白芍、山茱萸、半夏、天麻、陈皮等10味药组成,其中熟地黄、山茱萸滋阴补肝肾;人参、白术健脾补气;当归、白芍、川芎补血活血,川芎配人参补气活血而引血上行头目;半夏、陈皮健脾燥湿化痰;天麻化痰熄风通络,为治眩之要药。诸药合用,共奏养血补气、祛风化痰之效,使肝平脾旺、肾盛髓充、阴阳和谐、标本兼顾,则风熄痰消,诸症自愈。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人参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血栓形成、提高耐缺氧能力等作用[15];天麻可扩张微小动脉、静脉血液流量,从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脑组织血液供给量[16];川芎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效应,可改善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扩张血管等[17]。
综上所述,防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通过改善脑颈部血流速度、降低血流阻力,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眩晕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