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家训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2-04-22姜璠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贵州毕节551700
⊙姜璠[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毕节 551700]
一、引言
家训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由长辈对晚辈进行立身处世、持家治业、树德教子等方面的训诫,要求世代传承且必须遵循的规章制度。家训思想往往具有强制性,使家庭成员自觉地接受家训的教化。而且由于祖辈的自身经历、身份地位的不同,家训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王阳明作为中国明代极具影响力的全能大儒,一生文韬武略俱称于世,精通儒、释、道三家学说,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他将其对晚辈的关怀与教育,以及其心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与思想精髓都深刻地融入对晚辈的劝诫教导中。其家训思想内容丰富,意蕴深远,不仅对家族后代具有良好的教化作用,也对后世人格的培养、家风的塑造、社会道德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如今,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我国社会上存在着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错误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错误思想和腐败观念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不仅对当下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还会进一步威胁和破坏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毒害人们的思想道德,尤其会对中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
因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当下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指出家庭教育是影响人们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多次提出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可见,家庭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训作为家庭教育的思想核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在历代家庭中最为经典、最具教育意义的思想结晶。优良的家训思想经过长久的沉淀,引导和教育着千万中华儿女的思想道德建设和人生理想的实现,其传承和发扬对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社会,甚至一个国家都有着深远影响和教化作用。
在众多家训思想中,王阳明的家训思想独树一帜,受到阳明心学思想的影响,将“致良知”“心即理”理论贯穿其家训思想中。王阳明在一份份家书中向弟弟、儿子、侄儿等诫示修身立德、为人处世、齐家交友之道。王阳明意蕴深远的家训思想不仅在当时影响了其后世家族的家风建设,在当下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对当下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王阳明家训思想对纠正当下存在的错误思想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当代价值,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王阳明家训思想
针对王阳明家训思想研究,有学者认为王阳明家训思想集中体现在《示宪儿》一文中,但也有学者认为王阳明家训思想研究不仅针对《示宪儿》这一篇重要文献,还应将其家信纳入进来才能看到王阳明家训思想的全貌,笔者较为认同后者观点,并以王阳明所写的家信作为本篇研究的原著文献,探究王阳明家训思想。笔者认为王阳明的家训思想是王阳明在受自身家教背景、人生经历以及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之下,从阳明心学思想出发,系统全面地训导弟弟、儿子、侄儿等晚辈如何立身处世、修身养性的思想精髓。由于长年在外为官、征战、讲学,书信成为王阳明传递家训思想的主要途径,具体体现在《示宪儿》《示弟立志说》《书扇示正宪》《书正宪扇》等重要的书信中。在这些重要的家信中,包含了王阳明在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的个人见解,为后世的人格培养、家庭教育、道德教化提供了参考范式。
(一)修身之本:立志
无论是对家中晚辈的孜孜教诲,还是对莘莘学子的劝诫教导,王阳明所提及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志”,在其家训思想中,立志是治学为人的基础,也是修身成事的第一步。从其人生的成长路径来看,王阳明从小就将读书成圣作为自己一生的理想追求,并且终身不忘初心。因而,在对后代的教育中,他也希望弟弟、儿子等能尽早树立清晰的奋斗目标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他看来,志向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是精气的核心,就如同人的性命、树木的根、水的源头一样,因而他无时无处不以立志作为最重要的事情。他在寄给表弟闻人邦英和邦正的家信中说“立志者,其本也。有有志而无成者矣,未有无志而能有成者也”,他认为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立一个明确的志向,一旦人有了明确的目标,生活就有了方向,有了为之奋斗的目标,人的内心才不会空虚、迷茫,才不会浪费了光阴、虚度了人生。
在王阳明的观念中,立志成为做人做事的第一要义,未立志或立志不明都将对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所影响。他在诸多家信中与儿子和弟弟们论学时,明确指出做学问的第一要事便是立志。在《示弟立志说》中曾形象地将“学习”与“立志”比喻成“种树”“灌溉”,论证立志与为学的关系时谈道:“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他指出学习没有志向,空努力一场却不知为何而学就如同种了树却不给树浇水一样,到头来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他不仅对弟弟提出尽早立志的要求,在之后《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中也表示希望子侄们都能将此封《示弟立志说》借来抄阅学习,体悟信中的立志思想。
王阳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立志当立圣人之志,此并非要求晚辈一定要做圣人,而是希望他们都能够有高远的志向,能学习圣人高洁的品行,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他认为什么时候立志、立下什么样的志向是为人成事的关键。在《书扇示正宪》中,他向儿子正宪明确地表明“植根可如何,愿汝且立志”,希望儿子能够尽早树立正确的志向,先学习如何做人,再学习如何行事。道德修养是树人之根本,如何栽培其根本,必要树立坚定的志向才行。
(二)齐家之道:孝悌
自古就有“人之行莫大于孝”的道德准则,王阳明作为一名全能大儒,孝悌仁爱必然是其家训思想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王阳明在《示宪儿》 的训示中,第一条就是要求儿子正宪要懂得躬行孝悌,将敬守孝悌作为立德修身的首要之事。他在岭南带兵打仗时,寄回家信《又与克彰太叔》,书函中就不忘要求克彰太叔重视教育儿子正宪学习孝悌忠信之道,一切功名利禄的获取都不是自己要求儿子正宪勤奋读书学习的目的,而是真切地希望儿子正宪能够通过认真学习懂孝悌、循礼义。不仅是对儿子正宪有这样的训导,在《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中王阳明也希望子侄能够“以仁礼存心,以孝悌为本”。可见,王阳明在教育和训导晚辈时,认为孝悌作为立德修身之首的重要性。
当然,在中国历代的家训思想中,遵孝悌之礼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人皆知“百善孝为先”,孝文化贯穿于每个中国人的精神中,但对比诸多家训思想中强调的知孝懂悌,王阳明家训思想中所传递的躬行孝悌,“致良知”“知行合一”是关键。王阳明认为躬行孝悌可能人人都知晓,甚至对双亲孝顺、对手足关爱人人都会做、人人都能做,但不能明确是否所有的行为皆出自真心。若良知中真心知孝懂悌,实诚于心、求尽于心,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想尽一切方法付诸行动;倘若并非真心行孝懂悌,如例行公事般进行日常表演,很难视为真正的知孝懂悌。他将儒家思想中的“诚”融入孝道中,在行孝行悌的过程中,不能带有功利的杂念,一旦良知不真切,定会迫于无奈、流于形式。王阳明认为“孝亲之心真切处才是天理”,以良知为本体,内化于心,自慊而行,真心、真诚与真意才能真正地做到“孝悌”,而光是口头上空谈孝悌,或者敷衍了事地对待双亲、手足,那一切都是枉然。他认为躬行孝道,必定“冬天的时候就会自然地思量父母是否会感到寒冷,自个儿主动去寻求保温的方式;夏天的时候就自然地思量父母是否会感到炎热,去主动寻求清凉解暑的方式。这些都是诚心尽孝而自然产生的意识和行为,都是因为行孝之心至真至诚,才会发生的”,这才是精诚专一的孝。
(三)处世之要:谦逊
王阳明一生谦逊睿智、虚怀若谷,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所遭受的磨难,贬谪考场却潜心“悟道”,成为一代“心学”宗师,引一众学生、好友追随归于门下,名噪一时。在对晚辈的教导中,王阳明认为谦逊是必修课,他指出人们如今大多毛病皆是因“傲”而生,“千罪万恶,皆从傲上来”。倘若人身上有轻傲之心,待人接物皆高居自傲,将会不孝、不悌、不忠。因而,他在《书正宪扇》中,以“傲”和“谦”进行对比论证,训导儿子正宪要克服心中之“傲”,一旦能够消除心中之“傲”,接人待物自会谦逊有礼。在《示宪儿》中,他要求儿子正宪要“学谦恭,循礼义”,并训导正宪“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能屈于人下,谦卑待人是一个人明理睿智的体现,也是处世谋略的运用;心胸宽广、坦然乐观,与人保持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这才有助于成就一番事业。
此外,王阳明认为谦逊要至诚。一个人的谦逊不光是外在行为所表现出的谦卑,而是内心深处真正感知到的恭敬和礼让。只有“良知”是“谦逊”的,所做的行为才将是真正的谦逊。在《书正宪扇》中,他指出人想要进步,必须克服心中的“傲”气,内心真切地做到谦虚,作为儿子,定会孝顺双亲;作为弟弟,定会敬爱兄长;作为臣子,定会忠诚于君主。他引用尧舜之例,认为尧和舜的谦逊至诚才能“允恭克让,温恭允塞”,引经据典地表达尧舜这些伟大的圣人之所以能成圣,是因为真正地做到诚敬又谦让。这是王阳明家训思想与众不同之处,他将心学理论融入家训思想中,认为“致良知”才是最重要的,刻意的谦逊或虚假的谦逊只是一层皮囊,一旦戳破终将原形毕露。
四、王阳明家训思想的当代价值
近年来,思想道德建设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八荣八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体现出我国在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层面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方针要求,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代代流传的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王阳明家训从阳明心学出发,以“忠、孝、仁、义、礼、智、信”为纲,涉及修身、为学、治家、处世等多方面内容,为当今培养个人道德修养、促进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对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个人层面:有助于提升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王阳明家训思想将立德树人放在了教育的首位,在对晚辈的教导中表明品德修养的培养远远重要于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并着重强调了立志对于成人成才的重要性。他要求晚辈从小就应该树立正确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立下“圣贤之志”,知行合一,心中的志向宛如戒尺一般鞭策自身“存天理”“去私欲”,不断规范言行举止,不断提升涵养德行。此外,王阳明的家训思想还表明个体发展应遵循自身的“良知”,人们只要做到“良知真切”,自然会为善去恶、尽孝尊礼。在王阳明看来,人最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被旁人的眼光和评价所左右,从而人云亦云或随波逐流。但当人们以自我的良知为道德或价值准则,在面对外部环境的评价或影响时,自身会更加看重内在的自我认同,从而更加遵从良知初心,回归仁善之本。王阳明强调良知自知容易,但致良知实难,只有内心真切地想克己修身,身体力行地“去私欲”“事上磨”,才能真正地修身养德。因而,“致良知”是个体获得强大内心精神支柱、遵从自我意识的根本,“致良知”不仅会使个体获得自我满足的道德情感愉悦,而且会使自身激发出巨大的勇气去树立更加健全的理想人格。王阳明家训思想以“致良知”为前提引导人们力行道德自觉,依靠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来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约束,对自身的思想进行提升,建立坚定的良知信念去引导道德自觉,进而实现道德自律。
目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是当下提升社会文明水平、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路径。王阳明特别重视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其家训思想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思想,对当下个人、家庭、社会,甚至国家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启示性作用,也为弘扬和传承优良传统家训文化提供了学习范本。王阳明强调个体的发展重视“恪守忠诚信实”“遵循礼法道义”,在良知自觉的促进中能引导个体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时做到对长辈尽孝、对亲朋仁爱、为社会尽责、为国家效力,与时代发展相融合,督促人们培养修身养德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内外兼修的理想人格。
(二)家庭层面:有助于构建良好家风,促进家庭和睦
优良传统家训是以家庭为单位代代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王阳明在治家处世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一番见解,指出勤俭持家、忠孝诚信、积善兴家的重要作用,并强调在尽孝尊礼、待人接物上做到“良知真切”,这种谦逊宽容、和谐友爱的意识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家庭氛围,协调和谐的家庭关系。而当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变大,以及对物质生活的更高追求,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功利而冷漠,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较为疏远,甚至家庭的某些功能被智能化产物所取代,让家庭不再是情感依托的避风港。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家庭建设,多次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性,要求我们积极吸取和借鉴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庭美德和家训思想,将立德树人作为当前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了德育先行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作用。王阳明的家训思想历经百年,凝聚着诸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注重道德履行、知行合一,多角度地向人们展示了家庭教育中德育先行的重要作用,指导人们去营造健康良好的家庭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人们构建和睦友善的家庭关系,对于如今很多家庭来说有着启迪性和示范性作用。
当今,很多家长向子孙晚辈灌输的都是空洞宽泛的大道理,甚至连家长自身都无法以身作则地去履行教条式的“道义”,这样的教育终将流于形式,难以让子孙晚辈信服,失去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王阳明在家信中传递着的家训思想不是泛泛而谈,而是一生遵循和践行所得出的宝贵经验,他身体力行地弘扬“忠、孝、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践行着广博学识、宏伟志向、宽广胸襟和不屈不挠“事上磨”的追求,在对子孙晚辈的教育中,自然起着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王阳明要求子女为人谦虚,“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他希望子女们在敬孝行悌中做到“良知真切”,诚心地对父母恭敬、对手足友爱,并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以谦和友善之心待人接物,利用为善与为恶的不同后果来训诫和规劝子女进行自省,以期后辈能尽早立下为学之志,并坚定信念勤学苦练,勿以功名利禄作为人一生的追求,变得功利世俗。这些家训思想好似风向标一般对其子侄和后辈门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仅有利于在家庭生活中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还加强了家庭成员从自我意识中提升家庭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相互关爱,从而推进家庭成员的整体进步。
(三)社会层面:有助于加强思想建设,推进价值认同
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离不开千万家庭的依托,也离不开每个民众的力量。作为个体,我们应遵守道德准则,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在组建家庭后传承和践行优良家训,营造出和谐的家风。随着个体的群体化和社会化,势必会从家庭美德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形成,从而促进社会道德的发展。中国几千年历史沉淀而出的优良家训文化去其糟粕、存其精华,与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我们的个人抱负与家族命运、社会发展熔铸成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使得优良的家训文化充满了时代价值。王阳明作为明代心学运动中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其家训思想以“致良知”“知行合一”理念为根本,所传递出的“立志笃学、为善去恶、克己修身、尽孝尊礼”等内容具有良好的教化作用,他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理念并非口耳之学,而是十分注重锤炼用功,强调道德践履的笃实性,主张知行合一,具有突出的实践意义。这符合我国当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流思想,有助于个体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个体通过自我意识和家庭教育培养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使每个社会成员能在社会环境、家庭氛围的影响下内化道德信念,进而产生自省、自检、自律、自爱意识,具体地落实在日常的行为举止中,做到知行合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华民族几千年优良的传统文化,并根植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阐释了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主流意识形态。王阳明的家训思想中传递的立志笃学、知行合一的修身之道,尽孝尊礼、伦常有序的齐家之道,勤勉谦恭、为善去恶的处世之道都可以看到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的内容,对培育和践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借鉴意义。因此,弘扬和学习王阳明家训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提供载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路径,更加有效地为我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支撑范本,使人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获得道德思想和价值观念上的认同。
(四)国家层面:有助于加强文化自信,营造文明风尚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方便快捷,各类思想文化涌入大众视野。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人们的思想容易受到一些不良观念的冲击,不利于思想道德建设和主流价值观念的构建。因此,我们需要吸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结合当下新时代社会形势的发展需求,坚定文化信念和民族信仰。优良的家训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彰显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文化自信的重振与展现。王阳明的家训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力体现,它超越了家庭的地域限制,成为后世人们的精神食粮,影响后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习惯,有力地促进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此外,王阳明自身传递出的家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是当下唤醒人们责任意识、激发人们使命担当的一味良药。当下,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意识到个人发展、家庭教育与社会和谐是同频共振的。垃圾分类、爱护环境、保护动物、厉行节约,需要人们真切地“致良知”,增强文化认同感,以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去躬行践履,才不会流于形式。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更加需要我们用心体悟王阳明家训思想中优良的思想内涵,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助推我们筑牢家国同构精神,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共同营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五、结语
王阳明的家训思想是王阳明一生宝贵生活经历的总结。立志笃学、知行合一的修身之道,尽孝尊礼、伦常有序的齐家之道,勤勉谦恭、为善去恶的处世之道,都是王阳明毕生修心及卓越智慧的结晶。作为一名全能大儒,他在家信中流露出的家训思想传递了他在品德修养、齐家交友、为人处世等方面的一番见解与看法,语言平实但内涵深刻,通俗易懂却意蕴深远。他用最贴近生活的例证向我们阐释了最富有哲思的观念,像指路明灯一样为子孙晚辈的为人处世提供了具体的教导,给世代后人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
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家训作为世代传承的精神支撑,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还有助于家庭关系的和睦友善,从而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风尚。目前,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一些不良的思潮正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颇深。因而,重温优良的家训思想将有助于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让我们将优良家训的道德教化作用与当下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在赋予家训思想时代内涵的同时,助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王阳明家训思想源于个人人生经验的总结,在助推当今的道德教育工作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对指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价值观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