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如何融入思政教育

2022-04-22凹鹏斌

云南教育·视界 2022年2期
关键词:道德文本思想

凹鹏斌

在阅读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阅读的兴趣,并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信心。因此,如何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现状、学习情况与性格特点,结合课本知识内容,设计丰富多彩、互动互信的思政语文阅读教学方案,才能切实提升阅读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素养。本文从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入手,探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举措,力求顺应教育发展趋势,发挥语文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有效语文阅读教学中促进初中生道德发展。

挖掘作者背景故事,开展思政教育

由于教材的篇幅关系,很多阅读文本在教材上只能够展示主体内容,其附加内容,如作者的介绍、文本的创作故事以及创作背景等都一笔带过,甚至不提。实际上,要想让学生深度理解阅读文本,初中语文教师就要注意在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等。这样能够让学生将文本放置在特定的时空内,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样也能够通过介绍作者、创作故事等方式来渗透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具有特殊的思想政治作用。

如在学习《定风波》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介绍作者苏轼,讲述苏轼的生平、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让学生在了解苏轼的基础上,去了解该首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所作,文章虽然写到了各种各样的小事,但却表露出作者开阔的胸襟、笑看人生的洒脱。正如同“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品析字句、品析作者以及创作故事时,学生能够被作者的乐观豁达所感染,学习其笑看人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这就是初中语文教师落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挖掘文本主题,渗透思政教育

每一篇阅读文本,都表达一个主题思想,每一个主题思想,都表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态度。在初中学段,所选取的阅读文本都具有积极的正面思想主题。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在落实开展阅读文本教学时挖掘文本主题,找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切入点。通过阅读文本主题,引导学生解读文章主旨,去感受作者的态度与想法,进而深化自身对阅读文本的理解,丰富道德认识的认知结构。

如学习《二十年之后》,欧·亨利用笔墨刻画了一个趣味故事。他讲述了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吉米和鲍勃,它们在20年后相逢,吉米变成了警察逮捕了犯罪的鲍勃。吉米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为私情所获,仍然肩负了警察自身的责任。但当看到是自己的好友时,他也于心不忍,人性的复杂在此表露无遗。教师就可以基于文章主题,设定如下探究任务,让学生品味人性的复杂,真正认识道德之下“何为可为”。如教师可设计“由于20年前的约定,鲍勃从遥远的西部赶来,却被吉米逮捕。有人说这是对友情的背叛,你怎么理解?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学生也对“友情”以及“人性”从道德层面进行理解,既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渗透。

开展朗读活动,体悟文本情感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能够让学生与文字之间产生最为直接的互动关系,学生能够通过朗读,在品味字词组成的过程中去理解文章大意,感受阅读文本的美学价值。同样也能够在朗读的过程中刻画、勾勒对应的阅读文本画面,真正感受阅读文本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启迪色彩。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必要的朗读活动,提供朗读空间。为了加深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朗读理解,可以基于阅读文本的基本情感,进行配乐朗读。在融合音乐与文字之中,促使学生走入阅读文本,深化学生文本阅读感受与道德认知感受。如在学习《满江红》时,学生从作者岳飞身上,就能够感受到这一定是一首激昂的爱国诗歌。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配乐《十面埋伏》激昂、振奋的旋律,让学生在朗读之中仿佛自己成了岳飞本人,以此感受字里行间中岳飞立功报国的雄心壮志。学生在伴奏之下,读得酣畅淋漓、读得荡气回肠,不仅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同样对接了作者的情感。

读写结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有效的阅读要求学生要读写结合,能够从写的角度去理解读,从读的角度去支持写。在读写结合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基于阅读文本进行正确立意,还能够基于阅读文本进行科学积累。学生的道德认识会不断充实,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如《故都的秋》,作者用极尽优美的笔墨去刻画了秋之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教师可以基于该阅读文本的学习,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进行续写活动。仿照郁达夫所写之秋,描述自己家乡的秋。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也能够发挥读写结合的作用,提高阅读的实效性,从而促使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正确立意之下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

创设情境,丰富道德体验

叶圣陶曾提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即能够让学生在个体认识、个体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语文知识的理解与学习。它有别于原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强调在促使个体体验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文本的深度理解与学习。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化身为“书中人”,也能够成为“创作人”。学生所获得的体验是立体的、丰富的、真实的,道德体验的发展也不再局限于表面层次。

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创设的方式深化体验教学,实现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创新。如《我爱这土地》,艾青将自己刻画为羽毛,去阐述自己生前死后对乡土的热爱。在文章末尾,再次阐述了“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浓浓的爱国之情溢出,让人无限感叹。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关键句进行情境创设,带领学生观看纪录片《走进艾青》。这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对诗歌的认识,让学生在视频观看之中获取丰富的道德情感,也能够充实初中语文课堂,让语文知识“活”过来。

讲透文本人物,加深道德理解

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文本中经常会出现刻画人物形象的内容,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内容,渗透榜样示范这一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无论是积极的人物形象还是消极的人物形象,都要让学生对人物进行深入的理解。在品析与理解人物性格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正面或反向的引导,道德理解会更深刻,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会更突出。如在学习《项链》时,教师可带领学生一同去批判马蒂尔德性格中的爱慕虚荣、贪图享乐。但同样也要带领学生一同去赞扬她诚实守信、敢于担当的精神。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就王熙凤这一人物性格,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批判她的过分张扬、工于心计,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学习她的聪明干练。

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可带领学生分析菲利普夫妇对待不同时期的于勒的不同的态度以及菲利普夫妇的人物形象,来思考金钱利益驱动下,人际关系的改变,让学生思考“你觉得菲利普夫妇最后的做法对吗”等问题,让学生加深道德理解。从文本任务入手,去深化学生的道德理解和学习,是提升初中阅读文本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效率的重要方式。

课内课外结合,课外阅读滋养心性品質提升

阅读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在课堂内进行阅读,不能支撑学生的道德素养发展。初中语文教师应当认识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目,让学生在课后利用课下时间进行丰富的阅读。这样能够集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也能够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让学生在丰富的书籍阅读之中成才。如推荐《平凡的世界》《巴黎圣母院》《战争与和平》《边城》等适合初中学段学生年龄特点的书目。

总之,教师可在教学中把握阅读文本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挖掘阅读教学课中的德育元素,让学生徜徉书海,实现道德洗礼,培育道德素养。

猜你喜欢

道德文本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跟踪导练(五)(2)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道德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