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就业率数据不高 背后缘由最该被挖掘

2022-04-22

云南教育·视界 2022年2期
关键词:华中师范大学就业率毕业生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公布的毕业生就业率,成为舆论场上的热点话题,不但被很多网友点赞,也被不少媒体表扬,被认为发布的是除掉了“水分”的真实数据。

在华中师范大学公布的数据中,2021届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就业率分别为73.78%、84.81%、86.05%,未就业率分别为26.22%、15.19%、13.95%,未就业率整体为20.95%。

有五分之一的毕业生没有落实就业,跟很多高校公布的基本都是90%以上乃至接近100%的情況,确实有很大的差距。然而华中师范大学却因此获得赞誉,说明人们不完全相信过高的就业数据,更相信跟自己生活和工作中感觉相近的数据。

习惯了的“高”就业率

有些高校公布的90%以上的就业数据也不一定是不真实、不准确的,只是跟大家的感觉不太一致,人们难以从中找到共情因素。既往的数据以及毕业生在网络上暴露出来的个别“被就业”案例,使得大家认为有些高校的数据存在瑕疵,存在让毕业生“纸上毕业”的可能,所以让人难以充分信任。

有些高校的数据之所以没能完全实事求是,主要是有种种顾虑,特别是对高校自身来讲,有个比较效应:别的高校就业率数据都很高,自己的就业数据如果明显偏低,会影响到学校吸引优质生源。在高校都在抢生源的背景下,压力可想而知。对不少地方高校而言,如果毕业生就业率不高,很多时候也会让地方政府的形象不好。

就业率数据不是“面子工程”,高校当然应该实事求是地公布就业率数据。对上而言,就业率数据是教育主管部门调整学科目录和专业目录的重要依据,是教育资源整体调配的观测点。不仅如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数据,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风向标之一,是更高层级进行经济社会决策的一种依据。对公众而言,就业率是家长和学生进行学校选择和专业选择的依据。即使对高校来讲,也是其校内资源调配以及专业、院系调整的重要依据。

当然,就业率数据不是唯一依据。例如,从高校管理经验来看,不是就业率数据低就表示专业本身不好,有可能是专业很好,发展前景也很广阔,而就业率数据不好主要是跟师资配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有关系,不能为行业主流所接受;也有可能是行业自身遇到了阶段性困境,学生就业率不高是暂时现象,而不是行业趋势性衰落所致。

华中师大主动公布“刺眼”未就业率为何获赞

毕业生就业率是评价一所大学的重要指标,也是学生、家长在报考时重点考量的因素。在人们的印象中,大学向来是只公布就业率的,且这一数字往往高达95%,像华中师范大学这样“自曝家丑”,将相对“刺眼”的26.22%未就业率主动公之于众的确属少数。

与完美就业率如影随形的往往是“被就业”“代签三方”“扣押毕业证逼迫学生签三方协议”等就业率数据造假行为。数据是好看了,但很多并未真正解决就业问题的毕业生因为被统计成已就业,本应获得的就业指导等服务大打折扣,给学生就业造成了困扰,也给人社部门决策带来了误导。

华中师范大学主动公布数据着实不太好看的未就业率,之所以获得网友点赞,就在于该校主动挤干了就业数据中的“水分”,没有通过种种手段来人为提升就业率,也没有因为未就业率相对较高选择“按下不表”,而是实事求是向全社会公开真实的数据。

看待毕业生就业须有长远目光

相较于失真的“完美”就业率,不完美的未就业率或许有些驳学校面子,但单纯追求面子损害的必然是广大毕业生的权益。如果绝大多数毕业生在数据上都顺利实现了就业,那又何须救济渠道介入呢。而丢掉面子观,主动承认就业方面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却是实实在在为高校赢得里子、帮助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明智之举。

一方面,有这“刺眼”的未就业率摆在这里,华中师范大学显然不可能高枕无忧,无论是出于主管部门的考核压力抑或高校声誉考量,都必须要千方百计去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这比那些统计数据一达标就对毕业生不管不顾的高校强得多。另一方面,公布未就业率也有利于借助多方力量帮助学生实现就业,人社部门可以及时掌握高校在就业方面的难题进而出台相关援助举措,校友也能尽己所能帮助学弟学妹们顺利入职。

公布未就业率还有项重要的功能,就是作为学校教育教学、专业设置的依据。囿于人才市场需求有限,有些专业可能的确存在就业难问题,学校完全可以根据未就业率的大数据统计,来调整专业设置、减少招生数量等,这也是一种从源头上提升就业率的做法。

据报道,华中师大2019届未就业毕业生中,11.18%正在选择就业单位,58.53%继续备战考研,19.12%准备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招录考试,4.41%准备申请出国(境)深造或工作。这其实也反映出毕业生的“慢就业”趋势,类似这样的变化需要引起高校更多重视,并及时对工作进行调整。

高校关注毕业生就业情况不仅需要一个实事求是的就业数据,还需要有长远眼光。当下社会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不少毕业生就业并不急于一时。因此,高校在统计学生就业情况时不能仅着眼于当下,还要关注毕业生未来一年、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变化。这既符合人才培养的长远要求,也有利于和毕业生发展出更为紧密的校友关系,为高校接下来的发展储备人才资源。

“注水”的毕业生就业率好看但注定不得人心,不完美的未就业率“刺眼”却可贵在真实。但愿能有更多高校效仿华中师范大学主动公布未就业率的做法,挤干毕业生就业率数据中的“水分”,少些“被就业”、多些真帮扶,让广大毕业生都能顺利找到心仪的工作。

就业率数据背后缘由最该被挖掘

网友点赞华中师范大学的就业率数据,反映了一定的舆论动态,但这件事本身不该成为新闻。就业率数据不管是高还是低,都是正常现象,是对现实实践的反映,现在成为新闻,是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的数据都跟社会感知有出入,大家的焦点集中在了数据是否更真实上面。

数据本身不该成为新闻,数据背后的缘由才应该是大新闻。众所周知,在高等教育中,本科生是主体,人数最多,体量最大,华中师范大学的数据显示,超过四分之一的本科生没能落实就业去向,背后到底是学生、专业、学科的原因,还是学校、行业、社会的原因?这才是最应该被挖掘的。

除此之外,当前就业环境也已经发生了变化。相较于原来的“单位社会”,不少学生在毕业之后有了更多选择。他们在高校受到系统教育之后,并不是必须要跻身到某一家单位,甚至并不着急马上就业。这种情况下,跟上述提及的任何外部原因都几乎没有关系,而是学生自身的阶段性人生选择。

坦率来说,我国高校分为不同层级和层次,并不是所有学校的就业率数据都应该被作为办学办专业评判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对引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学校,如何让学生受到更全面、更能启迪心灵的教育,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高等教育内容中,至少可以分为博雅教育、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三个部分。博雅教育在当下的社会有很多名称,比如素质教育、通识教育、通才教育等,但其意旨均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品格健全、品德高尚、洞悉事理、具有公民参与精神的“全人”。

博雅教育是启迪心智、点亮心灯的智慧教育,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鼓励学生作为公民参与到公共生活中,通过训练让学生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以及清晰的表达能力。有些课程看上去是“无用之学”,其实是作为个体终身受益的内容。知识教育基本上可以理解为专业教育,技能教育则主要是操作性质的教育。

就业率数据跟以上三种教育都有关系,但不能因为就业率数据不高,就对学校、学生或某个专业做出否定性评价。就业率数据是一种综合性要素的体现,所以也要综合性看待——数据本身不该再成为新闻,数据背后的原因才该是认真关注的新闻。

(来源:《北京青年报》,本刊有删改 任孟山诸特立/文)

猜你喜欢

华中师范大学就业率毕业生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Trait Leadership: Theory and ReviewGao Yafei
Linguistic Interpretation of Internet Catchwords of 2017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These Secret of Success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
湖北美术学院98年毕业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