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研究实践策略
2022-04-22杨少武
杨少武
摘要: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优势。在日常教学中,小学科学教师要根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灵活地应用各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解释科学现象,促使学生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当前小学科学教学活动面临着诸多挑战,小学科学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通过趣味化、形象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来思考科学知识,科学地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深化学生的学习感悟,促进学生科学实践力的提升。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经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其主要原因是小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不成熟,活泼好动,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因此,教师要借助科学道理、科学现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了解科学道理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以下统称“教材”)一年级下册“认识磁铁”这节课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变魔术”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磁铁。教师手里拿着一块小磁铁,在桌子上放一辆小汽车,小汽车前面装有一个小铁片,教师在手不接触汽车的情况下,利用磁力吸引小汽车向前行驶。对于这样的小魔术,学生会感觉很有趣,兴趣和好奇心指引着学生解密魔术,从而获取关于磁铁的科学知识。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学生更容易激活自身的内在学习动力,去主动地探究知识,通过科学的探究、验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十分有利。
二、创设生活探究情境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可以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引入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素材,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生活中理解、应用科学知识。一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思考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例如,在教学教材三年级上册“食物的营养”这节课时,教师先与学生简单地进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早餐吃的是什么,并说出自己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随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常见的食物和喜欢吃的食物图片,为学生创建一个“食物王国”的探究情境。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各小组学生对“食物王国”中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展开分析。同时,教师还让学生对“食物王国”中的各种食物进行分类,找出其中的健康食品和垃圾食品,这样既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的了解,又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健康饮食的观念。
三、优化课堂学习氛围
在以往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多以理论灌输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很难做到高效学习,这必然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还要注意结合时代特征树立全新的教育思维,结合学生的实际成长需求,构建符合学生认知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加自觉地融入科学探究中。
例如,在教学教材三年级上册“设计制作建筑模型”这节课时,教师要设计趣味性强、可以开展动手操作的课堂活动。课前,教师让学生收集各种材料,如废旧纸箱、小石块等。上课后,教师先让学生将自己心中的建筑物画出来,并与其他学生互动交流。如果学生之间的想法存在共同点,可以自动结成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建筑物模型设計。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收集的材料开展建筑模型制作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要主动与同伴交流,针对遇到的问题共同思考、解决。学生完成操作后,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设计制作的建筑模型,并评选出有趣、有新意、有个性的作品,邀请“设计者”将自己设计建筑模型的灵感、思路说出来,分享自己在制作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科学的奥秘,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
四、组织科学实验活动
教师要根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在课堂上适当地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增强科学教学的趣味性。在实验教学环节,教师注意不要刻意地利用专门的实验材料,可以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材料代替,这些随处可见的材料都可以成为科学实验的原材料,经过适当加工就可以变废为宝。
例如,在教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盐和糖的溶解”这节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实验活动来掌握“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这一知识点。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对溶解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食盐水、白糖水有浓淡差异,但是对于一定量的水具体可以溶解多少食盐和白糖却不了解。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还知道可以通过加热、搅拌等方式来加快溶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烧杯、玻璃棒、定量勺、量筒、食盐、糖块、酒精灯、三脚架、计时器等材料,指引学生开展实验活动,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如搅拌能加快糖块溶解吗?加热能加快糖块溶解吗?压碎能加快糖块溶解吗?学生自己设计对比实验,通过科学的实验来掌握知识,加深学生对溶解知识的理解。
五、合理开展实践活动
小学科学课程不仅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还能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组织学生学习知识时,教师要注意不能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手段,而要结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经验开展实践操作,借助实践操作深化学生的认知。
例如,在教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土壤里有什么”这节课时,教师先为学生讲解一些理论知识,然后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开展实践探索活动。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小铲子,让学生挖一挖室外的土壤,看看土壤里面都有什么。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土壤里面的一些细小物体,甚至还可以准备一些水和杯子,将水倒入杯子中,让学生将自己挖出来的土壤放在杯子中,观察现象。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活动,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操作、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机会,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小学教育阶段,开展好科学教学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学生的科学思维,强化学生的科学意识,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式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也要在科学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力、实践力、合作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充分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关联,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科学知识。因此,新时期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科学实验、科学认知中,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更好地开展科学课程。
参考文献:
[1]贺晨旭,陆祖军.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2).
[2]平艳.以科学思维为核心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探微[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3).
[3]程世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引入微课的策略及意义[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7).
[4]顾晓光.巧用教学策略实现高效科学课堂[J].名师在线,2018(4).
[5]郭小荣.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1).
[6]蔡斌.浅论小学科学教学中微视频的使用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