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识朱鹮
2022-04-22戎章榕
戎章榕
在我平生中,有二识朱鹮的经历:一次是间接、隔屏见证放飞;一次是直接、近距离观察其生活习性。二识朱鹮,不只是见识了这种被誉为“东方宝石”之鸟,而且加深理解了新时代生态文明的理念,进一步认识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大约是在2013年夏天吧,从媒体上获悉,我国首次将朱鹮在秦岭以北野外放飞。我是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见证了这一放飞的过程:采取了自然放飞的方法,为了避免朱鹮惊吓,工作人员谨小慎微,小心翼翼地打开网笼,让其自由飞出,飞向蓝天。
我生长在南方,以往对朱鹮了解并不多,借助放飞的机缘,在媒体的宣传下,补上了一课。
朱鹮有6000万年生存史,作为珍贵保护动物,曾一度被认为在地球上灭绝,由此引发了全球关注的重大生态事件。“中国还有野生朱鹮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1978年9月,受国务院委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组建中国朱鹮考察队。先是沿着曾经有朱鹮祖先生活过的燕山、中条山、吕梁山、大别山进行搜寻,竟一无所获。后又将搜索范围进一步扩大,北起兴凯湖,南至海南岛,西自甘肃东部,东临海岸线,实施“拉网式过滤”……
1981年5月,考察队第三次进驻陕西洋县,这只是履行复查计划。考察队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选择秦岭,是认定秦岭可能会有朱鹮的幸存者。秦岭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岭,是重要的生态屏障。高高的山峰挡住了北方的寒流南下,山脚下流淌着逶迤的汉江——中国最古老的内陆河。那里气候温润,植被丰茂,雨水充沛的汉中盆地,是野生动植物的宝库。
人有善愿天必从之。1981年5月23日薄暮时分,科考人员终于在洋县的秦岭深处一丛丛的百年青冈树上,发现了四只成鸟和3只嗷嗷待哺的幼雏,这是当时全球仅存的朱鹮野生种群。消息一经对外公布,立即引起了整个世界的轰动……中国朱鹮保护行动从此起步,中国生态保护事业也由此拉开帷幕。
经过32年科学地饲养繁殖,尤其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后,朱鹮由最初的7只增加到2013年的1700余只。为了营造朱鹮的生存环境,有关部门在陕西省建立了汉中国家级朱鹮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的农田均不再使用农药化肥,确保朱鹮的觅食安全。单此一项,国家有关部委每年都要向当地农民给予补偿。朱鹮栖息地的分布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已从洋县扩大到汉中、安康、宝鸡等3市12个县,人工饲养朱鹮也已分布到北京、浙江、广东等地。中国为世界创造了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
人工饲养繁殖的成绩固然可嘉,但让朱鹮回归蓝天、自由翱翔才是理想选择。当隔屏目送朱鹮回归蓝天后,我是既喜且忧。喜的是终于在野外放飞又迈出了一步,忧的是朱鹮命运终将未卜。
32年后将32只人工繁育的朱鹮在野外放生是有寓意的,这是32年来人工繁育成果的一次检阅,也是32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野化放飞。朱鹮属于候鸟,随着环境变化是其本性。只有恢复朱鹮野外迁徙的习性,建立野生种群,繁衍后代,朱鹮保护才算最终成功。因此在继洋县、宁陕等地野外放飞之后,首次选择北方野化实验,如果成功将继续扩大范围。
当朱鹮回归蓝天后,我们为朱鹮祈福,也在为头顶的蓝天祈祷。那时的生态环境绝非杞人忧天,气候变暖、环境污染、森林湿地资源减少以及灾害性天气和禽流感等疫情的影响,再加上人为的偷猎,朱鹮仍然没有完全脱离种群衰退、灭绝的危险。朱鹮对于生存环境的条件要求较高,习惯在高大树木上栖息和筑巢,喜欢在附近有水田、河流浅滩、沼泽,天敌又相对较少的幽静环境中生活。觅食的水田里如果洒有农药、施化肥,就会对朱鹮的生理结构、生殖系统造成损害。
为此,我将自己既喜且忧的思考诉诸文字,有感而发写了一篇言论《当放飞朱鹮回归蓝天后》:“当放飞朱鹮回归蓝天后,实际上是在监测天空是不是真正变蓝了;朱鹮恢复候鸟迁徙习性,在考验朱鹮繁衍生存的能力,也在检验我们的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拙文发表后,即被人民网等转载。
2018年8月,我应邀到浙江省德清县参加一个活动。活动结束尚余大半天的时间,承蒙德清表哥一家人的盛情,邀我一起去下渚湖观光,未曾料到却与朱鹮不期而遇。
下渚湖有一个方圆200亩的小岛被绿色包裹,静谧而又优美,那里建有朱鹮繁育基地。这真让我喜出望外!
如果5年前关注朱鹮那是间接的,那么,下渚湖则是隔着网笼直接观察朱鹮觅食、扑腾、嬉戏;如果说5年前借助朱鹮引发的是思考,那么,如今亲眼所见除了喜出望外还有对未来的期许。长喙、凤冠、赤颊,一身洁白的羽毛,略沾点儿粉红色,一双细长的双脚,亭亭玉立,体态优雅,一派仙风神韵。更感叹,下渚湖真不愧为朱鹮繁衍生息的天堂,水草丛和沼泽地栖居着野生珍稀鸟禽约有160余种,属被国家保护的野生鸟禽有20余种,中国最美湿地与“鸟中美人”可谓是珠联璧合!
为写这篇文章,我还从手机里翻找当年的照片,下渚湖朱鹮繁育基地这样写道:“2008年我们5对夫妻从陕西远道而来,定居在美丽的下渚湖,如今我们儿孙满堂,成员突破200个的大家庭了。我们开心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尽情享受天伦之乐。”这是拟人化的手法,以朱鹮的口吻介绍它落户下渚湖的由来,觉得亲切,令人会心莞尔。
我到访下渚湖正值繁育基地建立10周年之际,全世界至此仅存朱鹮3000余只,而这里就有400多只,约占全球朱鹮种群数量的13%(德清的朱鹮种群数量仅次于陕西)。
这很大程度得益于下渚湖植被繁茂、湖水清澈、鱼虾丰腴,当然,也离不开浙江大学自始至终提供了科研支撑。更从一个侧面见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落地见效。
“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首届”将于当年11月在德清举行。德清凭什么“无中生有”滋生一座地理信息小镇?凭什么吸引近150家国内顶尖地理信息企业入驻?凭什么成为联合国地理信息界的“达沃斯”?我起初并不理解。是朱鹮让我找到答案,正是朱鹮的生存环境才使得德清悄然站在新兴产业的风口前沿,小縣城崛起世界级大产业。
在下渚湖,我还了解到,2014年11月12日,33只经过野化训练的朱鹮在德清被放归大自然(比上一年放飞多了一只),这也是朱鹮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首次放飞,成活率高达97%。其中10只朱鹮佩戴上脚环,专家和技术人员将通过GPS无线跟踪,随时监测它们的行踪。监测结果是野外筑巢5处,产卵17枚,自然孵育小朱鹮10只并存活。
从秦岭以北到东南沿海,一次次的野外放飞,一次次扩大朱鹮栖息地范围,保护的不光是几只候鸟,也不光是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不论是汉中、德清还是其他地区,都在不断加大就地保护像朱鹮一样的珍稀野生物植种的力度,珍爱自然、改善环境、修复生态。在古时,朱鹮是“吉祥之鸟”;在当代,朱鹮不仅带来吉祥,还带来优美生态。可以预期,有朝一日一旦恢复了朱鹮历史分布区,说明我们的生态环境真的变好了!中国不仅为拯救濒危物种做出贡献,而且将为世界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范例。
值得欣慰的是,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国家业已划定了林地和森林、湿地、荒漠植被、物种四条生态红线,而且设置面积均高于现有资源量。我们完全可以相信,随着生态系统逐步得以恢复,像朱鹮这样的所有珍稀野生动植物将会扩大其数量和分布范围,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中国也将如期而至。